为头越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 ……
观点很鲜明,论据很翔实。
杂志社的那些编辑,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一点,当初定稿的时候,不少人找到包卓远,观点这么鲜明,斩钉截铁,是不是不太妥当要是这些结论都是错的呢
类似的忧虑,包卓远也对冯一平说过多次,但是冯一平不为所动,坚持对他说,其它的他不干预,但以后每年的第一刊,都要发表这样的对全年各方面的展望和预测的文章,而文章内容,他的意见,就是最终的意见,容不得半点更改。
老板这么坚决,他能有什么办法呢
来到公司楼下,他给金翎打了个电话,“金姐,下来一趟吧,有好东西要送给你!”
“信你才怪,正忙着呢!”金翎没好气的说,开会回来,她正式走马上任,这下冯一平算是解放了出来,她就真的忙的不可开交。
但过了一会,她还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找院长
冯一平戴着顶厚帽子,穿着臃肿的羽绒服,背着一个,恨不得把双手插在袖子里,等在学院的办公区附近,没办法,北方虽然是不同于老家的阴冷,但是干冷也是冷啊。 ∟,
他在这的目的,是为了见学院的副院长。
大学虽然开放,但是见领导也不是容易的事,副院长没有带大一的课,他还看了课表,特意去上了两堂他教授的管理课,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等下课他追出门来的时候,院长已经去得远了。
没辙,只好用守株待兔的办法,他在这,已经待了半个多小时。
学院的领导,可不像以前的初高中学校的领导,没事总在学校里,他们兼职多,社会活动也多,除了上课,其它时候行踪不定,冯一平是知道院长等下有课,才特意过来等。
果然,临上课前,副院长提着公文包从里面出来,总算等到了。
“赵院长,”院长闻声一看,一个穿的很多的高个学生向他跑过来,“有事吗同学“
“院长您好,我是金融系一年级的学生冯一平,很抱歉冒昧的打扰您!”冯一平恭敬的做了自我介绍,按级别,赵院长至少也和金翎、郑佳怡她们的老爸和老妈一个级别的。
“呵呵,有事就说吧,学生找老师,没有冒昧打扰之说。”院长边走边说。
“我自己办了一本杂志,想让院长您在闲暇时能过过目,更想听听院长您的宝贵意见!”冯一平从背着的里掏出两本杂志递给院长。
赵副院长本来以为是学生们自娱自乐做的那种杂志,不过冯一平递到眼前一看,看这样子挺不错的,“哦。花的本钱不少啊,你是那个社团的”
“院长,这是我的杂志社出版的,不是校社团。”
“你的杂志社出版的”文化界的人,对出版可比其它人更清楚,在国内。你想出版一本杂志,真挺难的,至于办私营的杂志社,那就更难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我的杂志社在香港。”冯一平知道院长疑惑的是什么,连忙补充了一句。
院长看了一下封面,“迫在眉睫的互联网泡沫”,呵呵,类似的言论有,但说的很忙肯定的。不多,好像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他稍微翻一下前言和目录,“哦,不错,我会抽时间看的,现在赶着去上课,小冯同学。再见!”说了两句,他就把两本杂志塞进公文包。大步流星的走了。
冯一平不知道院长会不会找时间看,对大学领导和老师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杂志,学院图书馆和校图书馆,国内的国外的,各种语言的的各种期刊。林林总总那么多,本来就看不过来。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这样一个大一的新生,就能办杂志这样不多见的事,能让副院长多些看的兴趣。
不过,只这样肯定不够。如果在自己的学院和学校都推广不开,冯一平还真对不起他后来十几年的推销生涯,所以他决定,三天后再在这等一次,追问院长有什么意见。
副院长这边送到了,至于院长,冯一平也真的非常、特别、极其想给他送几本,哪怕能得到个只言片语的评价也就满足了,然而并不现实,不要说他这样一个普通学生,就是他们学校的校长想见院长都不容易,院长他老人家,在故宫后面的“海”里办公呢。
所以,搁在以往,冯一平他们,就是实打实的首辅门生,这头衔,可比他后来碰到的那个动辄说总书记是他校友的交大毕业生牛气。
接下来,当然是去各办公室,以及带课的和不带课的教授那去,就像以前推销一样,一个个的拜访过去。
他首先找的是自己班主任,对这个开学到现在,只远远见过几面,还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班主任,冯一平很陌生,反过来,估计班主任也是一样。
果然,班主任正在和人谈工作,见他推门进来,推了推眼镜,疑惑的问了一句,“你是……”
“陈老师,这是我们班的冯一平同学。”
冯一平这才发现,刚才背对着他和班主任谈工作的,正是他们的班长高珩。
“陈老师好,班长好,打扰了,”他脱掉帽子,从书包里掏出两本杂志来,恭敬的递给班主任,“这是我在香港办的一本杂志,希望您能帮我把把关。”
“哦,”陈老师比赵副院长的兴趣大了些,“你办的”他也是看了看封面和前言,“坐下来说。”
“谢谢老师,”冯一平顺道拿出一本给高珩,高珩神色有些复杂的接了过去。
金翎在大多数人眼里,有些高冷,而冯一平在高珩和大多数同学的眼中,也有些高冷。
军训后就没住校,也没有参加多少集体活动,不过,和同学的关系都还算不错,只是高珩总觉得他客气有余,亲热不足,也不太主动,但是从一些考试来看,他成绩还不错。
高珩原以为他就是一个家境不错的书呆子,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别人不声不响的都办了一本杂志。
屋里气温很高,冯一平有些艰难的脱掉羽绒服,露出里面米色的高领毛衣,形象立刻好了几分。
“学校的生活适应了吗”
“适应了,就是和我想像中的有些不一样。”
“说说,哪些和你想像当中的不一样”
“主要是原来在高中苦读的时候,都听人说,有一些老师也说,等进了大
第一百六十八章 把脸贴上来让你踩
冯一平还是挺高兴,班主任说帮他,这真是意外之喜,他不知道这是陈老师的缓兵之策,因为他对自己的杂志很有信心。
不说蓝海战略这样算是提出一个新理论的文章,对2000年政经各方面的展望,其实不是展望,是百分百真实的描写,就是包卓远他们高价组织回来的那几篇文章,也算是言之有物,这样的杂志,如果还不被认可,那真他娘没道理。
至于遇到高恒珩,对他来说,那也是意外之喜,说不定,不,不是说不定,是高班长等会肯定就会帮着他四处宣扬。
这个冯一平能理解,一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同学突然牛哄哄的说,“我办了一本非常高大上政经类杂志,主要针对那些国际大公司和各国政要们,”更牛的是,他还主笔,那说实话,高珩当场没有嗤笑出来,已经算是有教养。
不过,这样戏剧性的消息,出了班主任办公室,他不找人说说才怪呢,当然,他肯定以为冯一平这是吹牛,他怎么可能办得到不要说一个大一的学生,放眼整个国内,又有几家杂志能达到冯一平所宣称的那样
对这样的事,冯一平也有准备,当你只比周围的人高出那么不多的一丢丢的时候,少不了会招来各种嫉恨和奚落,只有当你领先他们几条街,对周围的人形成碾压的时候,那时这些纷扰会自动消失,说不定好多人会以你为荣,顶天了,就有些不甘心的人,私底下会说几句酸话而已。
晚上,按老习惯看了新闻联播。陈老师把冯一平的杂志翻了出来,有点不太情愿的打开,如果冯一平不说他的那番豪言,他说不定兴趣还大点,但是冯一平关于杂志定位的那番话,说的太大了些。一个大一的学生,怎么可能做到
前言里面虽然说了不少内容,但都是泛泛而谈,那些观点,也不出奇,好多杂志新年的第一刊都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国内和国际的好多机构,也都会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发表对新一年的看法。预测谁都会做。
但是,这么多的预测和数据,除了政府制定的关于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其它的有谁会放在心里,怕是那些写的人过后都会忘掉。
所以他快速翻过,然后就看到《蓝海战略》,引言,看了一下作者。正是冯一平,这是个什么东东他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开头就吸引住了他。文章开宗明义的就说了什么是蓝海,蓝还是相对红海而言,红海就是现存的所有已知产业,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竞争越来越残酷,利润和增长越来越不乐观。大家都以打败对手,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目标。
蓝海则是代表着新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和高增长的机会。
有些蓝海,是完全在已有产业之外创建的。但大多数就是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边界开拓而来的。
为了说的清楚些,冯一平还举了例子,比如,50年前,彩电行业绝对是那时的蓝海,但现在,就是很红的红海,蓝海和红海,也是在不停的演变,他的这篇文章,就是要提出如何才能不断的开创蓝海,蓝海战略有哪些原则。
然而,以陈老师的水平,冯一平就是不举例子,他也看得明白,有些话,是真的说到他心里去了,短短几千字的引言,他连着读了三遍,依然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像看到了非常喜欢的网文,作者却可恶的一个月更新一次一样,他恨不得现在就让冯一平把全部的章节都送过来,就凭他提出的这个理论,这本杂志,真值十五块港币。
但是,陈老师有个疑惑,这真的是冯一平写的吗他决定明天找冯一平问个清楚。
有了这篇文章打底,陈老师连着看了后面的对前言里的那些论断展开来说的文章,发现果然没有他担心的情况出现,不是通篇夸夸而谈,把一个结论反复来说,依据都很充分。
比如互联网泡沫,冯一平在里面列举了很多详细的数据,现在好多看上去很有前途的互联网公司,却从来没有盈利过,甚至有些还没有任何收入,而且也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但却得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投资,诞生了好多因为拥有股票期权而成的百万富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飙升,明显过热,面对这样的情况,美联储肯定会提高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起诉微软垄断,而且外界普遍猜测,结果只能是微软就是垄断,这必然也会影响纳斯达克指数……,
综合以上原因,冯一平提出结论,如不出意外,互联网泡沫将在不晚于今年的一季度消退。
陈老师觉得,虽然这个论断还是有些武断,不过单从一篇文章来讲,它还是很出色的。
另外,关于宝岛的选举,冯一平论断是绿营将上台,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种种情况来看,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喊着“精诚团结”的国民党,肯定又要继承他们老前辈的那一套,窝里斗!虚耗资源,从而让亲者痛仇者快,给绿营以可乘之机。
看完了整本杂志,陈老师叹了口气,看来接下去,是真要带着冯一平去一个个的拜访咯,这也算是自讨苦吃吧!
高珩回去也拜读了冯一平的杂志,主要目的就是挑刺,他当然没有陈老师的水平,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公司实务,陈老师最看重的那篇蓝海战略的文章,他完全看不下去,什么玩意儿,还依然大言不惭的说“战略”,他只看了开头在他看来有些枯燥的几句话,就翻了过去,然后只大概翻了一下后面的那些文章,就下了结论,这就是一个要把牛皮吹破
第一百六十九章 打蛇随棍上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以冯一平为中心,一圈圈的安静下去,越来越多的同学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
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现在连一分钱都没赚到,却一个个都以为自己在将来绝对会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所以,好多时候,他们对钱,对有钱人,都是不在乎的。
特别是他们金融系的学生,学习的那些经典的案例,牵涉到的金额,大多数都是以美元做单位,几亿,十几亿都是寻常,这种心态,免不了会带到生活里来,久而久之,对钱就失去了敬畏。
当然,月底生活费见底的时候,或者女朋友在一件衣服钱留恋不舍,他却买不起的时候,他们对钱还是有点敬畏。
只不过,过了那一会,他们依然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下有钱人,对那些稍微有了一点身家,就招摇过市的各路土豪,全是不屑,等着吧,等我毕业了,等我抓住一个机会,一定会把你们甩出几条街去。
但是,现在有一个同学已经做到了这样的地步,把好多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如何不吃惊
对面的高珩很艰难的吞了一口唾沫,他想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
他其实也算是个又红又专的好青年,也一路顺风顺水的走到现在,也得到了不少周围的大人和同龄人的赞赏和钦佩,难免有些心高气傲。
从昨天到今天的这些反应和举动,同样的情况下,不少人都会这样做,争强好胜嘛,哪个人年轻时不是这样
他以为自己这样的举动无伤大雅,都同学嘛。开开这样的玩笑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也以为自己抓住了冯一平的软肋,就和陈老师一样,杂志上后来的那些文章,单从行文上来讲,都是好文章,挑不出错来。但是,冯一平的经历是软肋,这就好比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发表了不少关于夫妻之道的文章,那些文章再优秀,再在理,只要把他的年龄点出来,那通通都会沦为笑话。
冯一平也一样,杂志上由他主笔的文章。写的再好,但是对比他的经历一看,这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创业经历的人,闭门造车,或者是空想而来的呓语。
但是他没想到,他以为是冯一平的软肋的地方,却正是冯一平远超他们这些同龄人的地方。
他当然不想认输,就这样算了。冯一平的面子起来了,他的面子。肯定就被彻底的踩在地下,“我们是谈你的杂志,钱不能说明问题。”他只好狡辩。
明明是你提起来的,创业、赚钱是大问题的好吗
“钱确实不能说明问题,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学院的大楼。为什么叫伟伦楼为什么不以那些知名教授或者专家的名字命名”
高珩喉咙又发干,这个他当然知道,伟伦楼名称的由来,是由捐建人夫妻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
“靠父母的荫护,算不得什么。”
“靠父母。确实算不得什么,但那也是你个人的造化,而且,我爸妈也是很普通的平头老百姓。”
高珩嘴唇一动一动的,偏偏挤不出任何话语来,冯一平朝他招了招手,他不由自主的附耳过来,“你看重的那些,在我看来,一文不值,但是,如果你莫名其妙的要把我当成对手,那我一定如你所愿,当一个合格的对手。”
“好啦,要上课了,你还要坐在这吗”冯一平拍了拍他的肩膀,高珩自己送上来让他虐了一把,到现在也差不多,冯一平感觉蛮爽。
高珩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原来的位子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他也完全没听进去,同学们用怎么样的眼光看他,他也全不在意,冯一平的那些话,一直在他耳边回荡,我何苦要为自己找一个对手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