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九孔
一想到突厥数十万骑兵南下,大隋黄河以北无数郡县必将生灵涂炭,王君临禁不住眉头紧紧的蹙了起来,但眸中深处却有着滔天杀机闪现,冷笑道“突厥人若敢南下,便不要怪我大开杀戒。”
安排沈果儿多派探子,深入北方草原深处,打探突厥人的情况之后,王君临将杜如晦和刘子明叫过来一起用晚饭,顺便吩咐他们抓紧时间囤积粮草。
“王爷认为突厥人会在一年内大举南下”杜如晦见到王君临如此郑重其事,甚至不等沈果儿派人将突厥人具体情报打探来,便已经开始准备这件事情,一副料定突厥人必然会大举南下的模样,禁不住不解地发问。
“我在西北的时候和突厥人打过几次恶仗,对他们习性非常了解,相信必然会大举南下,只是时间还不能确定而已。”自己是开挂之人,王君临当然不能给杜如晦和刘子明说,只能模棱两可的说道。
“到时候,不管有没有朝廷的昭令,王爷恐怕都会亲自带领大军去杀突厥人吧”刘子明跟王君临的时间最长,了解王君临家国情怀,知道王君临最看不得百姓被屠戮。
“你们也知道,以朝廷眼下的势力,根本没有再应付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本钱,光凭北方太原和弘化两郡之力对付整个突厥,简直是自寻死路。”
“朝廷,哼,皇帝和朝廷那些人现在恐怕还想着突厥人是大隋的友邦。”杜如晦一脸讥讽冷笑,他对皇帝和控制朝堂的各个门阀世家厌恶之极。
在杜如晦看来,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隋朝如今像得了肺痨的病汉,表面上看着还拥有一幅结实的骨头架子,事实上,说不准哪天被风一吹就会倒下去。
眼下也就是自家王爷还能够令大隋朝苟延残喘而已,而要想如当年那般,打得突厥人闻风丧胆,恐怕也要自家王爷出马。
沈果儿送来的每份情报,王君临都让给杜如晦和刘子明送一份,所以二人很清楚如今大隋各郡县的局势已经糜烂到了什么程度。
即使是这样,洛阳那些人还在耗费大量银子,筹办一年一度的各国朝拜大隋天子的庞大仪式,还做着盛世大国的美梦,真的是可笑之极。
只是洛阳城中大隋天子杨广正在接见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骗钱骗好处的各国使者时,地方上已经有更多的贼首以此为由造了反。
如今原本历史上留名的大贼首已经占据一个郡,小的一些贼人带着一两万人攻打县城,划地称王的也有数十人了。
这些叛贼根本不把前来征剿的郡兵和守城的县兵放在眼里。而那些郡县的文武官员们却是窝囊之极,绝大多数竟然是屡战屡败不说,还把成批的铠甲兵器向反贼手中“送”。
而之前有了冯慈明老将军战
死沙场,还被定罪,甚至牵连三个儿子都获罪的例子,导致很多官员因为战败之后,为了逃避朝廷的罪责,直接跑到反贼麾下去当了官,甚至连官服都不用脱。这样一来,就更加加剧了天下叛军的气焰和形势的糜烂。
“如今天下彻底的乱了,我仔细看了果儿送来的情报,从今年初开始,各地明目张胆造反的人,已经不止是活不下去的流民流寇。”王君临感慨的说道。
杜如晦接口道“王爷所言极是,如今天下的反贼可谓是五花八门,各种妖魔鬼怪都出现了。所谓乱世出妖孽,果然如此。”
王君临和杜如晦所说的情况在原本历史上还要等一年多,如今却是提前发生了。地方上有影响的望族,一些武林世家,一些想趁着改朝换代建立功业绿林豪杰,甚至连各种骗人的邪教都冒了出来,号称是拥有无边法力,在很短时间内便聚集了数十万信徒,在地方上为所欲为,官府都对其唯唯诺诺。
甚至还有一些府兵竟然都谋反了,直接原因虽然是朝廷粮草发不下来所至,但这背后显然有门阀世家参与。而不管是哪路反贼,什么性质的反贼,地方郡兵和县兵都是输多胜少,甚至有很多官兵只要遇到反贼,一触即溃者多。”
刘子明关注的始终是天下万民的惨状,叹息道“我不管那些反贼是什么来路,如今有王爷去年在中原各郡大开杀戒,不管是谋反,还是想干其他事情,对百姓至少不会再滥杀无辜,可是朝廷所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说到这里,刘子明一脸愤恨,咬牙道“年初三月的时候,也不知道哪个蠢货给皇帝上书,居然建议各地官员把百姓全搬到城里居住,只种城市附近的田,乡村和偏僻地段的田地全部放弃,以便将流寇们活活饿死。”
“如此荒谬的说法,皇帝和裴世矩、虞世基等人商议了几天之后,居然同意了这个策略,而且还下旨让天下各郡县采纳。这样一来,各郡县的官员自然大喜,他们借着筑城和搬迁的机会又大捞了一票。只是待他们捞完了,结果逼着许多本来不想从贼的百姓也从了贼,不说北方各郡县叛军四起,如今朝廷控制的地域还没盗贼控制的地域多。就连富庶的江南也出现了大股叛军。”
“说起来,各郡官员中也并非都是废物或者平庸之辈,齐郡的郡兵便将本郡的贼寇全部打败,杀得杀,赶得赶,虽然齐郡比起我们范阳郡还差得多,但比起天下其他各郡,倒也算是一块福地。”杜如晦一边看情报,一边说道。
王君临笑道“如晦说的是齐郡的鹰扬郎将张须陀吧!我也看了情报,说是张须陀带领一万郡军大破齐郡巨寇卢明月,而当时卢明月据说有十万人马。听说皇帝闻之惊喜异常,也知道之前给冯慈明老将军定罪和祸及家人,对天下武将剿匪的积极性影响很大,洛阳方面正准备给张须陀封官加爵,以成表率!”
说到这里,王君临突然想起一事,神色微凝,吩咐道“来人,立刻给军情府传令,让他们查一下张须陀麾下将官中有没有秦琼”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颓废的废大将军
王君临麾下庞大的情报系统效率很高,王君临与杜如晦、刘子明谈话之后的第七天,王君临召集杜如晦、刘子明、魏刀儿、刘继城,还有从安南国刚刚到来的暴熊营主将李玄霸和安南营主将刘一东,以及主管商事的杨空蝉一起议事时,沈果儿便带着一沓新的情报给王君临汇报。
首先是北方突厥的情报,果然不出王君临所料,突厥人蠢蠢欲动,大军南下的迹象不少。
甚至因为这两年朝廷的软弱,一再忍让,定襄郡的大半已经被突厥人一点点蚕食,变成了突厥人的牧场。
而雁门郡以北,长城之外的地方,突厥人支持的马贼横行,无视大隋当地官府政令,甚至突厥骑兵冒充马贼,有时聚众数万,在大隋边关各郡四处劫掠。
“我记得雁门郡、定襄郡、马邑郡这些地方都属于大将军王仁恭镇北行军总管府的防务驻地,想那王仁恭有大隋铁虎将之称,怎么会是这般形势”杜如晦紧蹙着眉头,一边看情报,一边禁不住皱眉问道。
沈果儿好似早料到众人会有疑问,显然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杜大人所言极是,按朝廷的职责划分,这三郡之地的防务的确属于镇北行军总管府的大将军王仁恭的职责。只是,我特意让人调查了一些东西,发现如今的王仁恭大将军这两年变化很大。”
王君临疑惑道:“变化很大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沈果儿叹息道:“回禀王爷,王仁恭原本也的确是盖世猛将,只是朝廷在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惨败之后,王仁恭便性情大变,貌似对朝廷非常失望,变得极为颓废,整个人也开始纵情享乐,短短两年时间便娶了二十三房小妾,几乎每个月就娶一个,而且都是十六岁以下的妙龄女子。”
王君临叹了一口气,心想糟蹋不少少女啊!皱眉道:“还有呢”
沈果儿继续道:“王仁恭之前从不吃空饷,很少贪污,但这两年已经开始吃空饷,他麾下十万人马实际兵力已经不到一半,而且贪墨不少粮草。”
王君临脸上的同情渐渐消失,变得阴沉起来,沉声道:“果儿,看你的表情,王仁恭恐怕不止是贪财好色。”
沈果儿苦笑道:“王爷明鉴,王仁恭如今还很怕死,在突厥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软弱,这也是突厥人越来越嚣张的原因之一。”
顿了一下,沈果儿又说道:“不过朝廷倒是对王仁恭的软弱进行了褒奖,皇帝在年初的时候还为此给王仁恭加封为郡公,理由是王仁恭的谨慎行事,给朝廷省去了不少麻烦事,避免了与突厥人大战。”
王君临冷笑道:“杨广当年何其骄傲一个人,没想到如今已经开始自欺欺人,行这掩耳盗铃之事。”
刘子明摇头道:“大隋反贼四起,皇帝和朝廷那些人害怕与突厥人开战,所以突厥人对大隋边境的蚕食行为也当作看不见,至于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百姓为此家破人亡,他们从来不会在乎。”
杜如晦冷哼道:“相比起对突厥人的宽容,朝廷对各地叛匪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对敢造反者,向来是杀无赦。”
沈果儿讥讽道:“王爷,各位大人,果儿正要向王爷汇报,各个世家门阀在朝中的官员全力推动,皇帝在昨天下令对于勾结乱匪者,可以自行抄没其家,无需向朝廷请旨!”
王君临冷笑道:“这个所谓的抄没令一下达,执掌地方的各个门阀世家便迅速寻得了一条发财捷径,恐怕开始行那吞并中小贵族,中小地主的把戏了。显然各个门阀世家已经开始暗中积蓄势力,做好了逐鹿天下,或者寻找真主,到了下注的时候。”
刘子明担忧道:“那些中小贵族和大小地主也就罢了,就怕他们对治下那些没有权势的百姓大肆搜刮,稍有不顺从者,便抓起一个通匪的罪名扣将过去。如此一来,地方士绅们要么委曲求全,要么直接拉杆子造反,除了这两条路外,几乎没了其他选择。”
“这样一来,天下恐怕会越来越乱,百姓也越来越没有活路了。”第一次参加这样会议的刘继城叹息道。
王君临随口问道:“以诸位之见,大隋各郡要想减轻匪患,当从何处下手”
刘继城抢先道:“启禀王爷,卑职以为若想减轻匪患,首先得防止官员们将百姓逼得太急了!”
王君临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这话也算对,但是没有说到根子上。
刘子明说道:“我以为只要百姓有活路,吃饱饭,匪患自然就少了。”
王君临点了点头,但没有评价,又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魏刀儿,后者连忙站起,躬身道:“王爷,卑职以为只要将天下的贪官全部杀了,再配以好官,匪患自然就少了。”
王君临笑了笑,示意魏刀儿坐下,又看向杜如晦,后者立刻说道:“水之无声,风扰之鸣;木之无声,或击之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山匪叛贼也是一样,只要世道不公,有人活不下去了,自然就会有匪患。只要朗朗乾坤,百姓富足,匪患不就自然而然就少了。”
提纲挈领的说完,顿了一下,杜如晦又说道:“不过,自古以来,匪患从未消失过。其中固然有百姓不够富足的原因,但匪徒向来不好剿也是一方面。要知道山匪悍贼多盘踞在深山老林,官兵来了就和官兵打,遇上一些悍匪,官兵都打不过他们。假如官兵打败了土匪,他们就会钻进深山老林,找都不好找。一旦土匪躲起来,时间一长官兵人吃马嚼消耗巨大,很快就坚持不住了只能撤军。官兵一撤土匪立马就回来了,所以官府非常头疼,清剿的成本太高,清剿的难度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便是官府本身的原因,这也是当今天下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地方的官府不想剿匪,其实各郡县被门阀世家控制的官府在很多时候是有能力清剿叛军的,但不愿意用全力。”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桃李子得天下
说到这里,杜如晦神色中充满嘲讽之色,继续道“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和土匪是互相勾结的,甚至一些叛军背后本来就是门阀世家,门阀世家控制的官府自然会给叛军充当保护之伞,还有一些叛军劫掠来的钱财一部分交给官府,官府还可以借机和朝廷及地方乡绅百姓伸手要钱,猫捉老鼠的游戏屡试不爽。”
王君临点了点头,表示对杜如晦所说的话深以为然,刚才他有意考教几名得力属下,除了考教之意外,便是想让麾下众人明白,百姓才是一切之本,让他们逐步养成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在做一些决定时,才会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
“瓦岗寨如今是什么情况”王君临又问道。
沈果儿神色一肃,道“王爷,如今除了东郡之外,瓦岗已经占了汲郡大半地方,除了治所和黎阳仓外,其他地域几乎都成了瓦岗军的势力范围!”
“瓦岗寨的势力扩张的居然如此快”魏刀儿禁不住发声,他眸中精光闪烁,有着不服和战意。
沈果儿看了一眼魏刀儿,说道“李密手段了得,如今在瓦岗寨虽然还是二当家,但话语权已经彻底超过翟让,和军师徐茂功一文一武,瓦岗寨发展迅速。如今河南诸郡已经有大小二十几家贼寇皆奉瓦岗号令,瓦岗军的实力壮大了五倍不止。”
杜如晦笑道“不得不说,李密此人拥有大才,当年瓦岗军在翟让和徐茂公带领之下,声势虽然远没有现在大不说,也只是比其他叛军要厉害,可如今在李密的运作之下,瓦岗军的规模的确快速膨胀了起来,但李密急于求成,其众良莠不齐,兵力和地盘迅速膨胀未必就是好事。”
刘继城关注点和杜如晦显然不一样,他皱眉问道“按理说翟让也好,各路叛军头目也罢,都不是良善之辈,不应该这么快就被李密轻松就把权柄窃了去。这其中莫非有什么原因”
王君临目光一闪,说道“若说原因,恐怕是因为他姓李的缘故!”。
刘继城愣了一下,想起几年前那个童谣传唱,神色变得郑重起来,肃然道“如此说来,有不少人皆信亡隋者必李氏,而民间有这童谣传唱。所以李密能力出众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姓李,被众盗认为锲合民谣、当为结束乱世之君”
“笑话,天下又不止他李密一个人姓李!”魏刀儿从鼻孔里冷哼一声。
魏刀儿是随口一说,是想讽刺众盗愚昧,但他这话一说,王君临却想起了太原的李渊父子,余光看了一眼一副昏昏欲睡的李玄霸。
……
……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不管王君临认为这几句荒诞不经的童谣是多么可笑,可是这几句话却令无数豪杰相信大隋朝即将灭亡,天下权柄将归于李氏,而且有一些人甚至深信不疑。
特别是随着李密加入瓦岗寨,迅速崛起于东郡之后,几乎大隋各地的坊间巷里都在谈论“李氏将兴,杨氏将灭”的流言。
王君临当然知道这是李密暗中派人在黄河以南散布谣言,若按照原本的历史,最后却成全了李渊父子。
按照沈果儿搜集的情报显示,李密自从去了瓦岗寨之后,暗中做了不少装神弄鬼的事情。
他找来替人算命打褂,兼职捉鬼通灵的高人,借各种场合四处信誓旦旦的,甚至赌咒发誓的说童谣中的‘桃李子’,指的是瓦岗寨的李密,理由是若不是天命所归,李密怎么可能屡次从大名鼎鼎的毒王手中逃走。
说这话的人还说毒王是地府的魔王转世,将毒王的赫赫事迹一一说出来,什么汉王杨谅,大隋开国第一功臣高颍,大隋军中第一人杨素,以及高句丽,突厥等等,一个个强大的,不可一世的人物或者势力都或死或灭在了毒王手中,唯有李密数次从毒王手中逃走。
这一点李密找来的人还真没有说错,首先是杨素谋反,李密是唯一一个逃走的主要人物。而上一次王君临在河南诸郡大开杀戒,李密也是参与者,但李密也神奇的逃走了。
不得不说,以天下第一绝世凶人王君临为证,非常有说服力,很多人立刻相信了这个童谣中所说的李氏就是李密,特别是对王君临最为惧怕的河南诸郡的叛军们,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其中包括瓦岗寨上的大部分人,甚至因为这一点,再加上翟让本人也相信李密很可能是天命之人,所以主动让权,如今他虽然还是大当家,但其实话语权已经没有李密重了。
而这种从众现象,犹如滚雪球一般,影响了更多的人,以致于更多的叛军主动加入瓦岗,李密也得到了大大小小势力的拥戴,甚至还有一些中小贵族和一些读书人主动跑去投靠李密。
而所谓“皇后绕扬州,辗转花园里”则指的是皇帝陛下和皇后将横死扬州,尸体填埋沟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