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妙医鸿途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烟斗老哥

    他虽然没有北派中医或者南派中医明显的烙印,既不是滋阴派,也不是火神派的支持者,但他自己本人更偏向于温补派的学说,而张仲景的《伤寒论》更是他行医的根本。

    在很多人眼中,温补派和火神派有很多医理相通,因为两者都注重阳气,但温补学派同样也注重真阴。

    在虚损之论上,两个学派更是针锋相对。

    说得再直观一点,在应用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疗

    阴证时,是否夹用熟地等滋阴之品,是温补派与火神派的重要区别。

    所以苏韬用辅药吴茱萸,达到滋阴化阳之效,和温补派的观点很是相近。

    在法庭上,虽然评审席的观点很重要,但法官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韬的药方虽说被北派中医评委难以认同,但却是说服了崔元隆。其实姚羽也看中了这一点,表面看上去自己是赢了,但自己其实已经输了。

    “按照我的意思办吧,由北派中医选择三名你们觉得药方没什么效果的患者,服用苏韬的药方,如果他的药方存在问题,责任在我来担。”崔元隆此话一出,让北派中医评委们非常震惊,意识到崔元隆此刻更偏向于苏韬。

    &n




第2149章 已经青出于蓝
    既然是有关学派之间的交锋,斗得不仅是医术的高低,还有对医派不同之处的了解。

    从细微之处,可以看出苏韬对华夏中医各大派系的了解之深,以及用药的不同。

    火神派和滋阴派是分歧最大的两种学派,因为中医认为人体内的元气分为阴阳,火神派追求的是扶阳,而滋阴派追求的是滋阴,因为理论的截然不同,所以在选择药方上会有根本性地差异。

    魏白的想法其实没有错,中医现在市场这么好,当欧盟对中草药的准入门槛彻底打开之后,将迎来又一次高峰。在此之前,中医是有必要梳理好内部矛盾,确定一套标准。

    就跟秦始皇最大的贡献,不仅是修造了长城,而且还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只要标准一样,西方那些患者才能够接受中医的疗法。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很难理解千人千医的逻辑,你得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如果你生病了,应该吃什么药,接受什么样的治疗。

    苏韬也一直有这么个想法,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教材,告诉入门的中医学子,面对什么样的病情,该用什么样的药物,包括以前那种半白半文的描述方式,也得进行“翻译”,让医术变得与时代接轨,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理解教材讲的是什么意思。

    中医从理论区别,共分为七大门,包括伤寒派、补土派、滋阴派、寒凉派、温补派、温病学派、火神派、学院派。

    伤寒派是最早的流派,创造者是《伤寒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但凡名医都会对伤寒论进行在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补土派的创造是李东恒,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滋阴派则是由朱丹溪创立,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

    寒凉派的创造者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刘完素,研究五运六气,重视针灸治法,主寒凉攻邪,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

    温补派则是由张景岳创建,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肾气丸。

    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神医叶天士,用药多以寒凉轻灵,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轻灵之药。

    至于火神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火神派主张补阳为先,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学院派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指的是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大夫。对于中医界而言,这些学院派中医并不受待见,因为他们学的东西太过死板,而且各个学派都会学习一点皮毛,没有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

    在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时,或许可

    以能够胜任,但面对一些难症,在教材上无法找到正确答案,就只能望洋兴叹。

    所以但凡能被称之为中医泰斗的人物,他都是有一整套的传承体系。

    以宋思辰为例,他的师父虽说不是什么名声显赫的宗门大师,但对南方医派的医理研究得很深刻,宋思辰用药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像。

    前几年中医七大门没有什么动静,是因为行业太冷,大家都抱团取暖,还怎么会搞分裂呢,即使有些争论,也只是述诸笔端,通过论文进行辩论。

    但现在中医明显好起来,妖魔鬼怪便都想着一统江湖,证明自己所学才是真材实料。

    现在主流的学派主要是“滋阴派”和“火神派”,按照地理位置分成泾渭分明的南北两派。

    其实这种区分方式,还是有点狭隘的。

    因为很多生活在南方的中医,也会是火神派理论的坚定支持者。而生活在北方的中医,也有可能是补土派理论的支持者。

    至于崔元隆所支持的温补派学说,虽说他本人也有很多徒子徒孙,但比起滋阴派和火神派现在的体量和规模,还是略微欠缺了一些。

    当崔元隆看到苏韬和姚羽在擂台上斗得甚欢,内心深处唏嘘不已。

    崔元隆的那些弟子,都是中庸之辈,比起这两个惊才绝艳的人物,无论水平还是能力都欠缺太多了。

    不过,欣赏归欣赏,信仰永远不会变。

    崔元隆一直在研究温补派,自然认为温补派才是最正确的医派。

    &nbs

    p;以苏韬超高情商,从一开始就知道第一场比试自己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如果用火神派的药方,治疗这些东鲁省的当地患者,肯定是满分答案,但肯定会饱受诟病,被别人耻笑,南方医派的人竟然用火神派的药方。

    而自己如果单纯地采用滋阴派的药方,治疗这些患者,最多也只能拿个及格分,因为南药北治,注定因为地理气候的差异,会造成“水土不服”。

    但如果苏韬在药方中巧妙地掺杂了温补派的医理,如此便可以争取到崔元隆的共鸣关注。

    崔元隆是这场比赛的主裁判,他手中掌握的权利要比那些评委大多了。



第2150章 跳出三界的病
    人类在进步,病症也在变得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新的疾病来得悄无声息,而且无迹可寻,在传统的医书当中根本没有记录可循,更没有医药的方法可参考,这也是当下中医发展最大的难题。

    经过近百年的沉寂,和西医的冲击,虽然还有一批人在持续坚守中医的阵地,但很多传承都断了,更别提理论的延伸,医法的革新。

    像天截手和火神医道这样的神奇医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但因为中医的落寞,继而消失了。

    而现在大学里的教授,都是传统的学院派,他们研读的中医教材都是一帮学习西医的人撰写的,因此想让他们吸取传统中医的精粹,往前更进一步,难如登天。

    当然,随着近几年中医重新得到重视,那些有着七大门学派传承的传人,也慢慢地从不被关注的地方挖掘出来,而宗师级高手如魏白、宋思辰、窦方刚之流,也被中医类大学收编,进入学院,授业解惑。

    数十年的沉疴旧疾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痊愈,中医想要更进一步,仍需要时间和沉淀。当基层的中医多了之后,必然会从其中有一批优秀人才拔尖,他们会对传统中医进行延伸,找到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治疗方案。

    所以像这种学派斗医,还是值得倡导的,任何一个行业发生巨变,前期都会有思想的火花,比如欧洲工业革命,也是有文艺复兴在暗中推动的。

    苏韬不希望华夏未来的中医格局,只有三味集团、药神集团及鲁晟集团,他希望百花齐放,百家共鸣,发表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研发中成药以及创新治疗方案。

    苏韬始终不认为自己用一人之力能够改变华夏的中医,他只是抛砖引玉的那块板砖,而真正能让中医成气候的是那批后起之秀。

    他对中医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比如自己的徒弟肖菁菁,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再沉淀个五六年,便可以冲击大师的级别,成为国内一流的中医名家。

    苏韬始终认为,中医的崛起,还是在年轻人身上,所以他费尽心力地创造岐黄新城,就是为在汉州打造一个属于中医人才基地。

    中医从娃娃抓起,以岐黄新城浓郁的中医氛围,十年二十年之后,那里出生或者成长的孩子,骨子里便孕育着中医的星火。

    在很多人眼中,苏韬已经得到了一切,但他内心真的认为,距离自己的梦想依然缥缈。虽然华夏现在的中医氛围浓郁,但他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认清一个现实,现代医学依然被西医牢牢控制,无论是仪器设备还是药物及最尖端的医学研究,都在被西方牢牢掌控。

    而中医人还在吃老本,靠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医学典籍,勉强混口饭吃。

    想要改变这种处境,必须要从顶端进行规划,从中医传统的七大门开始入手,找到这七大门的学派领袖,给他们足够好的研究条件,提供足够安逸的生活环境,全心全意地研究中医理

    论的前沿。

    很多人认为理论研究没有价值,苏韬却不那么认为。

    有效的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实践,让从事中医执业的人知道治疗一个疾病,可以从哪个角度正确的切入。

    就像是现在的手机、电脑,正常人接触的都是直观的操作模式,但如果没有那些数学家对计算机的算法进行研究,手机和电脑的处理器根本无法理解正常人的操控指令。

    总而言之,苏韬很珍惜和姚羽的这次学派碰撞,虽说是斗医,但以学习的心态为主。

    至于姚羽也是如此,他从苏韬的医案中找到了很多灵感,发现火神医道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在十几年前,随着火神派一些宗师声名鹊起,火神派的医术曾经风靡整个华夏。火神派以大剂量附子用药,在治疗患者时往往可以达到很快见效的目的。

    比如已故的火神派宗师李可有一个经典的医案,遇到一名六十岁垂死妇女,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并没有停止,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一个小时终于起死回生。

    但是,随着火神派理论的传播,很多学习者误以为火神派就是用大剂量的附子,以致于导致很多医疗事故的发生。

    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得到系统的火神派理论指导,将火神派与附子等同起来。

    苏韬现在的层次,已经不是一名普通的中医,而是可以左右中医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会

    影响中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面对北派中医的挑衅,苏韬笑面相迎,他更深层次的目的想要让七大门派的代表都出来秀一秀存在感,让中医的学派争论之风变强变猛,席卷整个中医行业。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理论是越研究越深刻的。

    至于姚羽在和苏韬交手过程中,也渐渐地明白苏韬的良苦用心,他跟自己一样的心态,不求胜败,只求得失。

    第一场斗医,对苏韬无疑是不公平的。自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只是跟苏韬打了个平手而已。

    不过,姚羽虽然性格恬淡,不争名逐利,但中医是他的



第2151章 来了砸场子的
    患者剧烈的咳嗽起来,呕出了很多脏东西,站在他身边,穿着白衣的护士,早有准备,用个篓子接住浓稠之物。

    现场直播,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

    患者呕吐时的样子,动静非常大,整个人皱成一团,而呕吐出来的东西,黑乎乎,黏兮兮,会让人本能地起鸡皮疙瘩。

    “哇,好恶心啊!”

    “这个病人像不像末日世界的丧尸,身上冒着青烟,浑身发出腐朽的气息……”

    让人意外的是,姚羽和苏韬仿佛约定好的一般,共同出现在护士的身边,观察和研究呕吐物的情况。

    他们的举动在观众当中引起阵阵议论。

    “果然是神医啊,如果换成正常人,早就避之不及了吧”

    “医生表面看似光鲜,但事实上每天都在病魔作斗争,这些呕吐物是看得见的东西,最可怕的其实是那些看不见的病毒或者细菌,他们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远远超过这些呕吐物。”

    苏韬有点失望,并没有从呕吐物里找到什么线索,患者虽然呕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恶心,但并不是炎症或者胃部受损所致。

    患者早上吃了南瓜汤,在胃里没有完全消化,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个状态。

    这个患者的病因,如同一个谜团,仿佛跳出了三界之外,出现在一个真空的地方,让人无从下手。

    姚羽和苏韬一样,他拥有超卓的断诊天赋,也熟读医家经典,但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症状的常脉患者。

    “能否邀请一名懂英文的翻译,我想询问患者几个问题。”苏韬与崔元隆问道。

    崔元隆淡淡道:“我可以帮你翻译,我的口语还不错。”

    苏韬微微一怔,连忙道:“崔前辈果然是我辈楷模,竟然连英语都会。”

    崔元隆淡淡笑道:“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当年为了能看懂国外的原版医书,特地自学了英语和德语。”

    苏韬暗自佩服,果然能成为宗师的,都是特么的狠人啊。

    苏韬简单询问了几个问题,崔元隆从中帮忙翻译,然后姚羽又补充了几个问题,他们的问题都很普通,包括以前有没有什么病史,平时的食欲如何,大小便是否正常等等。

    患者的回答,比想象中要简单,他的胃口其实挺好的,每顿饭的食量很大,至于大小便也挺正常。

    患者的回答,让苏韬和姚羽陷入更深的困惑,这家伙除了看上去生命垂危,但通过诸多方面分析,根本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苏韬和姚羽陷入沉默,下面的观众席当中慢慢多出质疑声,当然这些质疑声,是鹿子才早已安排的人。

    “怎么台上没有动静了啊”

    “不会是两大名医,找不到患者的病因吧”
1...12051206120712081209...1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