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绯红之月
立刻有和尚大声应道:咱们一定不会败。官军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咱们少林寺七十二绝技岂是浪得虚名。
智空大和尚那些人坚持自己不会失败的立场,智深大和尚那边已经派出了使者前去宋军营地。上次派来的和尚还有嵩山之主的味道,此次的和尚自然而然的把地位定为了朝廷治下的良僧。低眉顺眼的站在杨铁心面前,和尚恭顺的讲述了少林寺认错的态度。
杨铁心听了这番说法之后,淡定的说道:你等可知道错了?
知道了,寺里的僧人已经知道错了。和尚连忙答道。
既然知道错了,那说不得,你们得被带去开封关押。等官家决定如何处置你等。
这这可使不得。和尚被这样的处置给吓到了。本能的说了这些之后,和尚又感觉这么讲不合适,连忙补上一句,这岂不是让官军太辛苦了。
杨铁心嘲讽的说道:若是这么简单的就放过你们,等着其他寺庙有样学样不成?
天黑的时候,和尚把杨铁心提出的解决方案带回给智深大和尚。听闻宋军是要将少林寺的和尚们都送去开封关押,智深大和尚也傻了眼。其他属于‘温和派’的大和尚们也傻了眼。在智空等人的想法中,只要官军肯离开,少林寺可以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可以答应把土地交还给官府。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少林寺在少室山七八百年,经历的风雨多的很。以前的时候,少林和尚拍马逢迎跪的功夫高的很。只是最近六十年少林寺在嵩山蛮横惯了,这才得罪了朝廷。智深大和尚觉得趁着此次机会把庙里那些家伙清洗一番,少林寺就走回跪舔朝廷的老路上去。
宋军提出的要求彻底打破了智深大和尚的幻想,少林寺的和尚被全部送到开封,是要把这帮地头蛇们连根拔起。看着或震惊或愤怒或又惊又怒的和尚。智深大师开口说道:咱们赶紧派人前去山顶的御寨。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官军将咱们给包圆。
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金末宣宗曾屯兵于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又称为御寨山。
听了智深大师的命令,大和尚们赶紧行动起来。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少林和尚们的根就在少室山,只要能够熬过赵官家怒火的扫荡,留下继续扎根在这里的和尚,少林寺就能一拨拨在这里对普通百姓们作威作福称王称霸。
此时有关赌斗的消息送到了赵嘉仁面前,赵嘉仁看了之后先是一愣,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送来消息的总参谋部人员也只能跟着苦笑。赵嘉仁笑完,忍不住赞道:这办法真心不错。以后说出去,天下都知道少林寺的功夫也不过如此而已。
官家,只怕传说里面会是咱们以众击寡吧。送消息的这位倒是挺诚实。
打仗本来就是要以众击寡,我们在每一个交战战场上都要尽可能集结起超过敌人的兵力以及火力投放。这才是正途。
参谋部的这位觉得赵官家有点没抓住重点,他想说的是那帮同情和尚的大概不会支持朝廷。正在这么想,就听赵嘉仁笑道:那帮支持少林和尚的家伙们永远都不会迷途知返。他们畏惧的只有大宋的军队。只有彻底解决了少林寺,他们才会低头。解决的越彻底,他们就越知道厉害。至于他们说什么,传播什么。根本不用在意。
说到这里,赵嘉仁想起了些什么,他叫秘书过来,记录下来,给杨铁心发报,告诉他,放手去做,书写历史的是胜利者。
把少林寺的事情处理完,赵嘉仁就开始准备新的安排。杭州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作为首都的局限性。首要问题就是交通不够方便,迁都已经提上了日程。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迁都到哪里去。
中国根据地理形势,很自然的分割出好几个经济区。南宋的经济中心自然是淮河以南,而且大宋现在航海业的中心也在南方,如果感觉杭州不方便,就可以将首都设在江宁。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南京有港口,附近还有好几座重要的城市,条件很好。
但是这个格局说白了还是个南方政权。一个全中国的政权,即便不用把首都设在幽州,也就是后世的北京。至少也得设在中原。中原有广袤的黄淮平原河北平原,是大宋未来的粮食中心。再向北,还有东北大平原。
甚至连大宋重要的造船业,现在那些造船的树木是从辽东半岛砍下来的。造船的钢铁,是在黄淮平原上的枣庄等钢铁中心制造出来。便是南方的造船业顷刻间毁于一旦,也不会对大宋造船业产生什么不得了的影响。想到这里,赵嘉仁下令让学社召总社到宁波度假兼开会。
宁波的度假区设在东钱湖畔。一众高官们乘坐着船只抵达湖畔的度假地,就见到一片非常漂亮的园林。这些园林设计合理,有集中的会场,也有各个独栋的别墅。大员们正好带着家人住进去,享受着完全放松的休假。
既然是来休假,那就是吃喝玩乐。休息了一天之后,下午就召开了自助餐宴会。餐台上放着大量做好的食物,蛋糕点心酒水,随手可拿。在烹调的位置上,穿着雪白厨师服的大师傅们各自烹调着拿手菜。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
赵嘉仁和秦皇后面前摆了些烤牡蛎,慢悠悠的吃着。文天祥也端了一盘烤牡蛎过来,吃了几个,文天祥就问道:官家,你可听说官军围剿少林寺,却和少林和尚赌斗的事情。
我听说了。赵嘉仁答道。
这是不是太儿戏。
杀人不过头点地。他们这次立了威,我觉得很好。
文天祥愣了愣,片刻后叹道:原来官家是这么想的。
宋瑞。放轻松。这又不是什么特别的大事,少林寺的和尚也不是蒙古人。便是诛灭了匪首,我也不可能把少林寺的和尚都给诛杀了。这时候攻心就显得比较可靠。
文天祥点点头,接着埋下头继续吃烤牡蛎。没多久,外交部长卢柏风和理藩部长罗义仁两人端着烤鲍鱼过来。卢柏风问道:官家可否拿了一份?
这是自助餐,懒人活该挨饿。赵嘉仁笑道。
罗义仁笑道:官家说的是,这就跟殖民地上的那些土兵一样,不干活就得挨饿。
闻到了鲍鱼的香气,秦玉贞站起身去了烹调鲍鱼的窗口。罗义仁觉得这是个机会,就问道:官家,听说真的要迁都了?
理藩部为何如此关心这件事?赵嘉仁问道。
罗义仁连忙解释道:官家,我们不是关心迁都。而是关心未来走向。若是大宋迁都到江宁,那一切照旧。如果迁都回开封,那局面就完全不同。
赵嘉仁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后问道:现在有了电报,消息传递不再是问题。便是增加几千里路程,也谈不上完全不同。
官家,一旦迁都,京城官员的组成就大大不同。如果迁都到江宁,四川官员肯定会变多。迁都到开封,北方官员也会大大增加。这就跟现在大宋在海外,最初的土兵是倭国人与交趾和占城的土兵。走到越远,土兵里面的新兵就越多。
赵嘉仁不想讨论这些,他问道:若是这么讲,却不知道欧罗巴局面如何了?
第8章 少林悲歌(八)
怎么样,没有弄出来假期综合征吧?赵嘉仁的话开门见山。
对于现代社会,很多人假期的时候拼命玩,上班的时候疲惫无力。这次度假的时候设计内容就是休息加运动,而不是让上层这帮人声色犬马爽到精神疲惫。几天的休息之后,有关迁都会议正式召开。所以赵嘉仁还是忍不住问问这些家伙能否集中注意力。
学社高级干部们统统表示,没有没有!
能集中注意力,那就说几个问题。杭州已经不适合做首都。迁都有两个选项,江宁紧挨长江,交通方便,周围也有点农业。还能加强对两湖路的影响。至于开封,现在淮河以北人口一千万多点。大宋总人口已经快九千万了。一旦朝廷还都开封,整个黄淮平原河北平原,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但是交通问题困扰开封。一条通济渠并不足以提供交通运输,黄河中下游也未必适合行船。所以得用铁路沟通,特别是要有全新的动力
在座的这帮学社大员们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便是如此,很多人还是感觉到国政的枯燥和艰涩。对国政没有全面了解,根本没办法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体内容。一部分人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等赵嘉仁讲完他想说的内容,一部分人轻轻松了口气。
赵官家说完了,就该大伙发言。现在的总参谋长李云立刻说道:官家,你说的这些我其实不怎么懂,不过官家说到哪里,臣就干到哪里。臣能确定,不管是迁都江宁或者开封,宋军都能保大宋国都安然无恙。
搞不清楚大宋整体局面的家伙们用不爽的眼神盯着李云,很不满李云居然抢先说出这些漂亮话。不过李云这么讲了,一群人觉得马上这么发言有点丢份,也觉得他们这么撂挑子不合适。因为宋军从理论上是赵官家的军队,所以军队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若是那样,就成了五代时候的割据藩镇。甚至不用五代,临安总投降之前,各地军镇也差不多如此了。那帮将领大权在握,见到局面不对,立刻土崩瓦解。
在沉默中,农业部长发言了,官家,从农业长远计算,当然是迁都开封最好。但是官家也曾经讲过中原,那里水利工程荒废太久,重新修建需要太多时间。会不会导致如秦国那样,不惜民力。
能混到学社的人都不白给,农业部长发言很有水平。便是之前的李云,说话也没任何问题。下面其他重臣也开始纷纷点头。他们都在一线待过,知道搞建设到底有多艰难。特别是农业部门,对这些的感受格外深刻。
所谓轻民力,指的是低估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投入和产出所决定的效率,也是一个审核标准。在黄淮大平原上如何更有效的投入生产,需要积累更多科学知识与农业技术知识。你的担心我知道了。赵嘉仁答道。
农业部长刚坐下,工业部长立刻发言,官家,你所说的铁路,这得多少钢铁才行。
呵呵。赵嘉仁笑了,你若是以为大宋现在的钢铁产量就够用,那实在是太小看未来。六七十年后大宋年产钢铁会是十亿吨。你们别听错,是一年生产十亿吨钢铁。
工业部长一屁股坐回椅子上,不准备再说什么。赵官家放出这个话,工业部长知道自己说啥都没有。坐回到椅子上,他立刻想起一件事,马上又站起身说道:我支持迁都回开封。接着又坐回去。
有这帮人领头,其他没概念的要么表示同意迁都去开封,要么表示坚决支持赵官家。看着这帮家伙的反应,赵嘉仁心中觉得好笑。作为心理医生,他学过许多案例。其中一人就是搞广告宣传的人找了受众,给他们选择推广方案。大部分受众都选择了看着最有挑战性的方案,但是每个人心里面真正赞同的则是那个最烂的方案。如果这个案例没错,那就说明其实这帮人支持的是迁都江宁。
赵嘉仁自己也很挣扎,迁都江宁也是一个提升,整体难度也比迁都开封低很多。正因为如此,从长远角度来看,迁都开封的收益就高很多。不管别人怎么想,赵嘉仁不能接受一个纯粹江南化的中国。
会议上午下午各开了三个小时,到了晚上,这帮觉得休息过来的家伙都有种精疲力竭的感觉。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构架整个中国,对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高。
晚上,文天祥就跑来找赵嘉仁,见面之后他就说道:官家,我觉得大家其实还是想去江宁,或者干脆不动。
现在他们既然表了态,那就由我来承担责任。赵嘉仁笑道。
文天祥一愣,他没想到赵嘉仁此时表现出如此担当。再想说什么,文天祥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赵嘉仁并不是单纯的官家,而是官家兼丞相。在大宋的历史中,丞相才是那个做决定的人。到现在为止,赵嘉仁这位丞相的政绩大概是大宋第一。
最后文天祥还是找出了一个理由,官家,从迁都到理顺,需要很多时间。
我总得留点啥给子孙去做。
听了这话,文天祥就告辞了。他决定好好回去睡一觉,这一白天的会议可是把他给累的够呛。
第二天继续开会,赵嘉仁询问这帮大员,对于迁都开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民政部长立刻提出他在意的事情,加上最近两年几百万的移民,淮河以北的人口也不到1500万。
听到这里,赵嘉仁忍不住微微露出笑容。大清洗让他非常满意,淮河以北剩下的都是汉人。
若是迁都,短期内只怕会有大量人口迁移。到时候国家受到很大冲击。民政部长讲述着他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过去几年里面,大宋的大地主们纷纷崩溃。税收制度固然是理由之一,但是让大地主们真正崩溃的却是各地穷人纷纷离开大地主们建立的私有土地体系。
以前我听说抢男霸女,心中很是不解。能理解的只有霸占女子,却不理解抢男人做什么。现在才明白地主们需要劳动力,新制度下地主们掌握的劳动力迅速枯竭,地主阶级也随之枯竭。然后我才明白为何抢男霸女这个词,抢男要放霸女的前面。
便是上层,有民政部长认识经历的人一样很多,听民政部长讲完,不少人面带微笑微微点头,他们的确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民政部长暂时停下来,等大家吸收一下这个认知。停歇片刻,民政部长继续说道:官家一旦迁都开封,我不说别人,以后大量退役的宋军就会在淮河以北定居,他们的家属也会大量前往淮河以北。那时候倒霉的就不是那些地主,他们已经完蛋了。现在的江南会不会变得和那些地主一样。我们亲眼看到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地主是怎么完蛋的,如果出现了人口迁移的冲击,江南会不会也和地主一样。
民政部长说完,下面原本很认真听讲的大员们纷纷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那表情仿佛在说着‘危言耸听’‘江南怎么会完蛋’。
看到这些人的表情,民政部长大声问道:诸位不少都是福建人,至少亲朋好友里面无论如何都会有点福建人。你们知道在临安总投降之前,福建有多少人口?
众人的确有不少是福建人,亲友中也有福建人。不过他们还真没关心过福建有多少人口。在众人的注视中,民政部长讲出了数据,在临安总投降之前,福建人口将近700万。临安总投降到现在,马上就20年了。现在福建人口剩下来的大概155万。这155万主要是在泉州和福州两地,其他的聚集在海边。有些福建路的内陆县城,全县留下来的不到3000人。也就是官家给了福建路指示,让他们教给百姓在山区种茶树。不然的话福建路的山区大概除了野人,啥也不剩。
大员们的神色都认真起来。这个比方做的很好,让他们明白了人口持续迁移会造成何种冲击。就在沉默中,有人出来说话了,我觉得没那么严重。
众人目光转过去,就见到理藩部长罗仁义爽快的站起身,诸位不少都是福建人,我问大家两个问题,你们的未来在福建么?你们还会回到福建去么?
又有人开始微微点头,他们的确不会回福建去受罪。他们的现在和未来已经不再福建。
能走的,都是能过上更好日子的人。的确有些人迁移之后丧命,或者过的不如意。但是这些人比例有多少。顶天有5到10,难道因为这点问题,就去否定90的好日子么。作为理藩部,我们在海外经营。每征服一块新地盘,我们就在当地抢男霸女,把他们送进种植园,茶园,农田,逼着他们干活。最初的时候,得天天防着他们逃跑,天天逼着他们干活。但是两三年过去,凡是学会干活的土人,打着都不走。他们觉得留在这里干活,能活得更久,吃的更饱,日子更好过。那些愿意前往淮河以北的百姓不也一样么。他们去淮河以北不是为了受罪,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真的过好了,我们大宋就吃亏了不成?
赵嘉仁好不容易才忍住没笑出声。所谓的利益集团就是如此,如果从百姓来讲,他们收入高了,自然受益。从国家的角度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劳动者在南方每年产出只有三万,到了北方后产出变成六万,国家肯定可以通过税收什么的得到更多利益。但是有人就是觉得会吃亏。这和地主其实比较像,当佃户们要求更低的地租,长工们要求更高工钱的时候,地主们肯定觉得自己吃亏了。
如果江南真的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别的不讲,江南的工钱一定是要提高的。不然就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如果相应的工厂没有能力提高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工厂就会入不敷出。
想到这里,赵嘉仁已经确定了下个议题。他准备出售一部分缫丝厂,将那些擅长管理的人员集结起来,组建一些更高效率的工厂。赵嘉仁甚至连标题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做‘国退民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