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绯红之月
所有的宗王都在推荐忽必烈,不少宗王还要给忽必烈歌颂几句,唱几句赞歌。忽必烈听在耳里,美在心窝。24年前,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大汗在钓鱼城归天,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4年。为了争夺这个大汗的宝座,忽必烈杀死了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杀死了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汗王。黄金家族为这个位置留了许多血。
今天,这个位置终于为忽必烈所有。太久了,忽必烈等了太久。
那些主要的宗王们或者宗王代表们都已经表达了态度,就剩外围一些宗王还在瞎叫唤。忽必烈大汗站起身,挥手示意。那帮尚未安静的宗王也都闭上了嘴。忽必烈大汗大声问道:尔等是真心推举我为大汗么?
听到这个问题,术赤的子孙,察合台的子孙,窝阔台的子孙,托雷的子孙们都高声应道:忽必烈大汗当为大汗!
哈!哈哈!哈哈哈哈!忽必烈仰天大笑,志得意满间,他大声说道:诸位既然如此,我也绝不会辜负诸位的托付。我为大汗,诸位的子孙也必将为宗王。若有奸贼敢图谋不轨,我绝不会放过。
忽必烈以全票当选新一任大汗只是此次忽里台大会的开始,经过一番载歌载舞的相应仪式,藩王们各自派遣使者回自己的领地报喜,将忽必烈大汗成为新一任蒙古大汗的喜讯告知蒙古各部,让各部以最快速度得知这天大的喜讯。
宗王则留在巴格达,继续身为蒙古宗王的义务。忽必烈大汗先把自己的太子真金叫出来,让他与蒙古宗王见面。忽必烈大汗朗声说道:诸位,我死以后,当由真金继承大汗之位。
听到这话,便是原本能装出笑容的蒙古宗王们也笑不出来。忽必烈倒也罢了,几十年来他与其黄金家族坚持斗争,现在大家承认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真金这个名字在很多藩王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郝仁更响亮,凭什么让诸位宗王就这么认同真金的地位。
看着那些面孔,忽必烈说道:诸位,各汗国之中谁最英明,你们觉得谁最清楚?
这个问题听着是如此不怀好意,宗王无人敢回应。忽必烈看着那些狐疑的面孔,笑这对诸宗王道:当然是诸位最清楚各汗国之中谁最英明。所以以后各个汗国汗王,皆由诸位推举,由大汗册封
忽必烈对于汉制里面最欣赏的就是继承制度,都是嫡子继承制度,忽必烈认为汉人的立嫡立长的制度就比蒙古的推举强者或者幼子继承家业的制度更合理。此次他不仅要自己登上大汗的宝座,更要彻底改变蒙古继承法。
经过一番非常耐心的解释,诸位宗王也慢慢理解了忽必烈的提出的新制度。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全部财产和地位,现在新任大汗忽必烈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首先是确定现在蒙古四大汗国现有体系不再改变,此次来参加忽里台大会的诸位宗王所拥有的,就是忽必烈大汗所要保护的。
可忽必烈大汗也不是凭白就做出如此承诺,忽必烈大汗的子孙也将世世代代独占蒙古大汗的宝座。
宗王们被忽必烈全新的构想弄得不知所措,这个构想倒是不难理解。如果忽里台大会通过了忽必烈的要求,从成吉思汗开始时代就彻底结束。在那个时代,无数的英雄投身战争,靠自己的勇武和智慧建功立业,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忽必烈所要构建的制度下,蒙古所拥有的一切都将为参加此次忽里台大会的诸位宗王瓜分殆尽。那些未来的英雄还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功立业,可他们只能获得奖赏。在当下这些人的子孙将掌握一切的未来,自然不允许改变整个蒙古的人和事出现。
除了第一天和第二天跟在父亲忽必烈身边之外,真金太子就在完成他爹的交代。郭守敬等汉臣已经抵达巴格达,他们有过设计修建大都的经验,现在忽必烈很想看到这些人拿出全新的巴格达城市设计。
郭守敬他们也在努力,就在忽里台大会召开的这个期限时候拿出了设计图。新的巴格达城为内城与外城双层模式。内城为汗八里城,核心自然是蒙古大汗的皇宫。除了皇宫之外还包括蒙古朝廷的各官署,蒙古王公贵族以及蒙古朝廷官员大臣的住所。整个为正方形,边长八里。
内城是蒙古的政治中心,宽大的外城则要实现的则是城市的功能。仓库贸易站,驿站,商铺,学校,各种商人,富人,手工业者的居住都在在外城。从规模上,这座全新的巴格达比之前的大都更大宏伟。在这座城市中,郭守敬还设计了上下水系统。
真金对城市设计完全是个外行,他有些心不在焉的听着郭守敬等人的介绍,看着地图上的种种标记。虽然看着心不在焉,但是当真金走神到一定时候,他就会突然一阵紧张,接着回过神,继续把注意力投放在这个城市规划之上。看得出,那个让真金万分在意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真金的承受能力。以至于转移注意力到真金并不熟悉的城市规划上,反倒能让他更轻松。
郭守敬他们当然看得出真金太子这些天的激动,但是他们没一个人敢点破这些。趁着真金太子注意力集中在城市规划之时,技术官员当中资历最深的郭守敬在其他官员的注视赶紧提出要求,太子,修城的民夫怎么办。
真金笑道:你们不用担心,修城的民夫要多有多少。然而这新的巴格达城乃是我蒙古王都,该如何修建绝不能马虎。你等可有什么监工的好办法么?
这个问题问的这帮官员不知如何回答。除了‘好好监工’之外,他们的确说不出什么别的办法。而且太子既然这么问,这些人也不能不拿出个办法来。在一阵沉默中,有人谨慎的开口说道:不若学旧日,有人下令修城。城壁修完之后,令工匠持铁椎击他人修建的墙壁。若是击破过
正说到这里,就听到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片刻后真金太子的亲信一路小跑的冲进来,看到真金后就跪倒在地,满脸喜色的大声说道:恭喜太子,贺喜太子。忽里台大会结束了!
那些汉臣听到这话,甚至不用对望,便纷纷起身跪倒。以郭守敬为首,汉臣们也跟着说道:恭喜太子,贺喜太子!
真金本想说些什么,但是他满脸通红,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红着脸沉默一阵,真金突然双手捂脸,呜呜的喜极而泣。
第75章 护送(六)
11月的君士坦丁堡阴云密布,淅沥沥的小雨一阵阵从云中飘落,洒在城市中,洒在大宋驻东罗马使馆暂时停工的工地上。
东罗马帝国继承的不仅是罗马称号,诸多继承中自然包括水管建设技术。在君士坦丁堡内地区建设了几百上千里长的输水管渠,跨越河谷的渡槽。上百有盖水窖和露天水窖存储了大量的水,小型输水管线将这些水送到上千口自流水井,也就是所谓的‘罗马喷泉’。
有了东罗马宦官的友谊,大宋使团终于说动了东罗马新皇帝,自己选择使馆位置。新位置相对靠近郊区,面积大概四万平方米,最大的特点是能从一处小山泉得到水源。这就避开使用君士坦丁堡提供的公共水源。这四万平方米的面积中,有超过一万五千平方米是坡地绿化区,目的是保证水源清洁。其他地区设计为带人工湖的美丽园林。
从东罗马人的角度来看,大宋公使收购这些土地花了不少钱。从大宋的的角度来看,丝绸换土地是极为划算的买卖。公使团团长杨从容打着剑麻麻布雨伞,和几位主要干部走在君士坦丁堡的小雨中,观赏着使馆内的风景。那些只有框架的使馆主建筑在阴暗的天空下看着有点阴森森的,然而技术人员保证,经过雨水浸润,能促进水泥质量。如果水泥质量不好,也能及时发现。
众人在主体建筑旁边逛游一圈,就前往园林区的亭子那边,几个茅草亭子是唯一完工的建筑。在空旷的地区中坐在茅草亭里,只要不声嘶力竭的呐喊,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亭子里的人在说什么。
在设计好的位置上点起炭炉,围坐的众人都感觉到温暖。杨从容搓了搓手,舒服感叹道:和蒙古人相比,我们真的是后来者。没想到蒙古人一直和罗马教会有勾结。
咱们这么告诉官家会不会让官家想放弃这边。其他人有些担心。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给官家情报,而不是鼓动官家。杨从容语气中有劝告的意味。
蒙古人几十年前就与欧罗巴勾结很深,我们现在若不能奋起直追,以后只怕会被蒙古人甩下。
十字教和蒙古人也是各怀鬼胎。把十字教如何出卖怯的不花写进去,就能更全面的看出两边的关系。杨从容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他当然清楚手下这帮家伙们对于介入地中海东岸有强烈的愿望,杨从容却不想拿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当赌注。身为杨家后人,杨从容可一点都不敢小看赵嘉仁。如果让赵官家看出使团居然想玩弄把戏,估计下场堪忧。
蒙古人都开了忽里台大会,我觉得蒙古人会决定他们的方向。难道这帮人不会给怯的不花报仇?等蒙古人打败马木留克,我们就孤悬在君士坦丁堡。全然没了用处。
这些当然要写进报告书里面。杨从容尽力安抚这帮使团的情绪。
由大宋派来了內侍,很快就与那些东罗马宦官拉进了关系。大量在东罗马宦官圈子里并不算啥的情报就被大宋使团得知。当年旭烈兀撤军,留下了怯的不花带领一万多蒙古军继续与马木留克作战。与蒙古合作的十字教军本来就是希望跟着蒙古军打酱油,局面变化之后,他们就得自己亲自上阵拼杀。所以十字教军都拒绝出战。
在蒙古勇士怯的不花看来,这种推三阻四简直是岂有此理。在他率直的表达之下,蒙古军与十字教军闹翻。既然撕破了脸,十字教军迅速勾结马木留克,出卖了怯的不花将军和他麾下的蒙古军。西历1260年9月3日,在泽林附近的艾因加鲁特,怯的不花的军队被击溃。
欧洲记载,尽管士兵们都离开了他,他(怯的不花)继续与上千敌人作战,最后因战马跌倒被俘双手背绑于身后,他被带到忽都司面前,忽都司侮辱这位征服者说:你打倒了许多王朝,现在你落网了!
这位聂思托里安教的蒙古人的回答,值得载入成吉思汗国的史诗:如果我死在你手中,我认为这是天意,而不在于你。别为片刻的胜利而陶醉。当我死的消息传给旭烈兀汗时,他的愤怒将像沸腾的大海,从阿哲儿拜占(阿塞拜疆)直到埃及的大门口的土地将被蒙古马蹄踏平!
怯的不花嘲笑这些靠机会当上王的马穆鲁克苏丹们,谋杀前任是他们通常夺取王位的途径:我终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你们是君主的谋杀者!接着,他被砍下了头
那是23年前的事情,23年来蒙古军并没有为怯的不花报仇。至于现在的忽必烈会如何,杨从容并不清楚。他唯一清楚的只是忽必烈大汗便是攻打马木留克也不会是为了给怯的不花报仇。对于自己的未来,杨从容还有很大期待。如果被赵官家视为无能和不认真,这份前途自然会大打折扣。
笼罩在烟雨中的君士坦丁堡,伯颜正在庭院二楼的屋檐下眺望大宋未完工的大使馆。从23年前的战争中侥幸逃生之后,为怯的不花与众多蒙古兄弟报仇的念头从来没有在伯颜心中熄灭过。正因为这样,伯颜才会如此卖力建议忽必烈迁都到巴格达,以他对忽必烈的了解,蒙古大汗不会接受马木留克继续存在。
因为没修建完毕,大宋在东罗马的大使馆只是未完成的砖墙和树木混合出来的东西。伯颜大帅并不知道未来大宋的使馆会变成什么模样,就如他不清楚在大宋在不久后就会爆发的战争中采取何种应对。
此时,一只温暖的手覆盖在伯颜大帅的手背上,玛利亚公主惆怅的问道:你这就要走了么?
是。伯颜反手握住玛利亚公主的手掌。这些日子里面伯颜已经和东罗马新任的皇帝聊过,年轻的皇帝的确有夺回东罗马故地的打算。在这位年轻皇帝的理想中,他希望能够向东夺回安纳托利亚,也就是被突厥塞尔柱占领的小亚细亚。向西,他希望夺回希腊色雷斯等地。向南,这位年轻皇帝就没有表露出什么野心。虽然从历史上,叙利亚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核心领土。东罗马的年轻皇帝表示,如果蒙古肯帮助东罗马的年轻皇帝,东罗马也会竭尽全力支持蒙古人攻占埃及。
伯颜并不认为毁灭东罗马对蒙古有什么好处,至少现阶段帮助东罗马是利大于弊。忽必烈当下最大的敌人是真神教。轻轻抚摸着玛利亚公主的手,伯颜说道:我很快就会攻占耶路撒冷。
玛利亚公主柔声说道:你要快,我不再嫁人,也不进修道院的话,会被人说闲话。
伯颜大帅第二天一早离开君士坦丁堡,与此同时,大宋使者团也把最新的报告交给船队,船队就前往尼罗河口。伊尔汗国前汗王贴古迭儿就混在乘客中乘坐上了这艘船前往马木留克统治的埃及。看到船上的这些东方面孔,贴古迭儿很佩服马木留克文官伊斯法尔的大胆。然而这办法却有可取之处,任谁都想不到与蒙古大汗忽必烈有仇的贴古迭儿竟然会乘坐死敌宋人的船只。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老实本份的待在船舱里,船队三天后抵达了尼罗河河口。下船的时候就见到商人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货物下船。贴古迭儿让伊斯法尔派给他的人去联络当地的马木留克官府,自己就与其他人等在港口。就见大宋的船队卸下人员货物之后,立刻有很多已经等待的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开始上船,仿佛是早就等着。这让贴古迭儿非常不解。
没等这些人都上船,联络的人员就带了当地官府的人员过来。一起前往官府所在的时候,贴古迭儿就忍不住询问,当地官员稍稍做了解释。大宋的船队并不像其他吃海上饭的家伙那样根据乘坐者的强弱随意切换海盗与水手的身份。虽然营业时间不过几年而已,这支拥有强大战斗能力的船队在商人中间也算是有了信用。
听马木留克官员的意思,大宋的船队在地中海赚了不少钱。这让贴古迭儿更加讶异,马木留克王朝的官员好像没有从大宋的船队身上刮油水的意思。在上层待了这么久,马木留克官员有没有从大宋船队身上捞好处,那是一听就能感觉出来的。
憋住不乱说话,贴古迭儿老老实实的跟着马木留克王朝的官员继续走。他们在港口的另外一边找到了埃及船只,大宋的船队只跑海运,从尼罗河口到开罗,有当地特有的船队。看得出,大宋船队并没有介入这方面的航运。
船只逆着尼罗河而上,等到开罗城的身姿展现在贴古迭儿面前,这位前伊尔汗瞪大眼睛仔细观看这座雄伟壮丽的城市。他一直听说过开罗,亲眼见到的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做闻名不如见面。
第76章 护送而来的灾厄(一)
元旦依旧是大宋非常欢喜的日子,323年的赵官家家里就不那么欢喜。先是七十多岁的陈太后偶然风寒病倒,小病没多久就发展成肺炎,没扛过去的太后归天。快八十岁的太上皇照顾太后的时候颇为劳累,在太后去世因为过度伤心,病倒后也去世了。
太上皇与陈太后先后去世,可是吓坏了泉州地方官员。赵氏家族虽然不担心赵官家能真的迁怒他们,却也感觉到了压力。
赵嘉仁的确没有想将这帮家伙如何,七十多岁的夫妻便是在21世纪去世也不算是夭折,更不用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宋代。赵嘉仁本想亲自回故乡泉州将父母的灵柩运回杭州安葬,却又接到紧急消息,泉州出现了鼠疫症状。
现在的大宋官方已经知道鼠疫不是什么‘瘟神作祟’,而是有从外地传入的鼠疫杆菌在人群中流传。这下整个泉州封城,所有人员都不得进出。赵嘉仁南下接灵柩的计划不得不终止。
不等泉州的防疫有进展,在宁波也突然出现了鼠疫病患。这下弄到江南震动,经过调查,原来发病者都接触过一艘来自红海那边的船只上下来的人员。海事局通过电报得知,这艘船正在驶向杭州。可是把官员给吓坏了,连忙出动人员紧急拦截。总算是在船只进港之前将其拦截住。
大宋这些年在各种疫苗接种,爱国卫生月宣传,学校教育,大城市的大规模传染病越来越少,更别说是烈性传染病。此次竟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海事局上上下下都非常紧张。他们也知道此事惊动了赵官家,更是不敢懈怠。
刚出来的调查结果紧急送到海事局的学社负责人手里之时已经是晚上,负责人刚躺下,就强打精神爬起来看文件。看完之后,这位负责人已经睡不着。想来想去,他提笔给司马考写了一封信。
司马考已经致仕,老尚书此时已经在姑苏买了套别墅,开始好好的享受天伦之乐。虽然鼠疫的消息在市面上引发了不少震动,但是姑苏的爱国卫生月也不过搞了七八年,百姓对于传染病流行的容忍度非常高,所以市面上只是要求大家一定要喝开水,要灭鼠。见到有异样病症的人要尽快通知官府。除此之外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信送到司马考手里之前,这位久经宦海的老尚书正和几个同样有钱有闲的老头子一起在和歌妓寻开心。见到亲随在门外出现,司马考行若无事的起身出去。若非急事,亲随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此时扫兴,司马考板着脸问道:出了什么事?
三姑爷写了信送来。亲随紧张的说道。
司马考也不吭声,只是摸出老花镜带上。信递到了司马考手里,司马考打开来看了几眼,脸色就变得愤怒起来。但是司马考并没有骂出声来,他先看完信,然后又看了一遍。在愤怒中沉默了好一阵,司马考咬着牙对亲随说道:你告诉掌柜,我有事先回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