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我跟爸妈和姐姐商量过了,好像面馆里就用鸡汤,时间长了,可能有些人也会腻,我们就想是不是再增加一种,比如猪骨汤,
我觉得有这个必要,总是这一种,好像有些单薄,多一个选择也好,东明哥说。
就是骨头汤的这个味道要调好,还是要下些工夫,不会很快,但是,把一头猪养到出栏,也需要时间,所以我想,是不是不用再扩大养鸡场的规模?我们建一个养猪场,也不喂饲料,现在山上那么多田地抛荒,多种些红薯,不管是红薯,还是红薯藤,都可以拿来喂猪。
冯一平提起这个,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从03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闻鸡色变,到时就是他们这大山里的鸡没染病,主推鸡汤煮面的面馆,怕也不会有什么生意。
你说的在理,但这不是个小事,不说要投多少钱,养猪场该怎么办,我们一窍不通,而且,那么多猪,将来能卖掉吗?二伯说。
爸,这个你不用担心,不用饲料喂出来的猪,哪里不好卖?在农贸市场找几个卖猪肉的摊子,一天就能买几头出去,就叫玉萱她在省里找找,一天不说十头,卖五头猪一点问题没有吧,我们刚办起来,一年能出栏多少?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东明哥说。
也不急,到时候二伯你和四叔,加上我爸,一起坐下来商量吧,办养猪场这个事也不难,农牧局有这方面的专家,要是他们不在行,还可以到农业大学找知名教授,
冯一平今天提一下就好,反正爸妈的工作已经做通了,那接下来的事,基本不用他操心。
第二百零一章 变相自荐
多吃点鱼吃点肉,你们两个,怎么总是吃那些包菜粉丝?
这是大年二十九的早上,今年腊月没有三十,二十九的就是除夕,此时听着屋外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家人正在吃着一年最重要的一餐饭。
冯一平和姐姐相视一笑,避过爸妈夹到自己面前的那些硬菜,还是去抢那些包菜和粉丝。
其实这一年年的过年,只要回到家里,吃的菜都差不多,就年景好的时候,肉多点,年景不好的时候,素菜多点。
怎么做他也会,但是,好像只有家里,只有妈妈能烧出这个味来,这种味道,是花大几千在外面高档酒店里订的年夜饭里吃不到的。
这种味道,很香甜,很亲切,很舒适,很妥帖,吃起来有些久别重逢的意思,配合每到这个时候,格外絮叨的妈妈和份外和蔼的爸爸,就组合成了最完美的一餐年饭。
这餐饭,照例吃菜就能吃饱,喝完杯子里的可乐,冯一平趴在窗户上,通过纱窗上的破洞,看着那些在外面高兴的玩闹着的小家伙们,他们这个时候,玩的还是各种鞭炮,有些小家伙,还会在那些鞭炮纸屑里去找那些漏网之鱼。
小的时候,冯一平也一样,能从那一大堆纸屑里找到一两个完好的鞭炮,心情就会相当美丽。
别看了,你小时候比他们玩得疯,冯玉萱在身后说,有一次,你和别人斗狠,把小指那么粗的一个鞭炮点燃了引线,偏偏要放在手心里,等到最后才扔出去。成功了三次,最后一次迟了一点,把手都炸青了好大一块。我记得妈为这事没出正月就打我。
姐姐这一提,冯一平大概也记得好像有那么一回事。难怪后来有些怕这玩意呢,原来是被炸怕的。
呵呵,有吗?
有,怎么没有,梅秋萍说,你小时候,该做的坏事也一样没少做过,不过。上学以后就懂事了。
妈,我去晒太阳,冯一平不好意思再听妈妈说他小时候的糗事,跑到屋后山岗上,懒懒的倚在柴禾堆上晒太阳。
昏黄的太阳暖洋洋的晒在身上,有很好的催眠效果,这几天,也是他一年中最轻松的几天,回到了爸妈的羽翼下,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连觉也睡得格外踏实,酒足饭饱。无所事事,挺适合眯上一小会。
他刚有这样的想法,电话就响了起来,一看,黄静萍的,新年好!电话里还听得到她那边的鞭炮声。
新年好!年饭吃了吗?今早几点起来的?
我五点半,你呢?
我六点,冯一平其实也可以起早一点,但是每年的这餐饭。一直是爸妈在配合,那场景很温馨。那画面很和谐,他不想插足其间。
你今天准备干什么?黄静萍问。
晒晒太阳。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吧,你呢?他在电脑上安装了《帝国时代,今天准备花点时间,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帝国。
我吃完中午饭,就要去爷爷家帮忙准备,晚上和叔叔他们一起,在爷爷家吃团年饭。
黄静萍低着头在屋外走着和冯一平闲聊,她其实很想和冯一平说一件事。
她们那天是吃了早饭才回乡下,然后头天傍晚发生在镇政府的事自然也瞒不住,她这才明白爸爸那晚为什么有些不高兴。
妈妈恨不得当时就去镇长家里找他老婆理论,然而,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没准还会让更多人知道爸爸受辱这事,所以她把盛怒妈妈拦了下来。
因此,今年这个年,其实家里气氛并不好,爸爸虽然一直表现的很高兴,但她看得出来其中的勉强,这时黄静萍很想和冯一平提下这事,但是大过年的,就不要让他也不高兴了吧。
我想把你说的事,和我爸爸提一提,你说行吗?
冯一平想了想,自己的计划应该不会有问题,提前让黄承中知道也好,免得事成了再告诉他,他说不定还会不乐意,那也行,只不过这事没那么快,不可能今天安排,明天就能成功,要让叔叔有个心理准备。
我知道,我就是想让爸爸高兴些,
怎么了?叔叔遇上什么事了吗?
没有,只是想让他更高兴些,对你印象更好些,黄静萍连忙岔开话题。
对我印象还不好吗?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我这样的人哦!冯一平开启了自夸模式。
恩恩,你最好了,打着灯笼也难找,和冯一平说话,总能让黄静萍高兴起来。
呵呵,我就知道你在这里,刚挂了电话,冯宏兵就走了上来,今年这个年舒服,今天还有太阳晒,他也在柴禾堆上找了舒服的姿势靠着。
今年省里的大会我们没有参加,明年再开,不会忘了我们吧?
主要是从镇上去省里太麻烦,连直达车也没有,听说你交了个成都的女朋友,现在进展怎么样?冯一平今天其实不太想谈工作。
哎,就那样呗,本来她想让我去她家过年,我爸妈不同意。
哦,都到这一步啦,那恭喜你咯!
一平,我觉得我们橱柜销售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们主要是针对三四线城市,大家购买的都在几千块这样的档次,要是一线城市,以及那些高消费地区,估计购买价格在一万以上橱柜的消费者多,那样的卖一套,不管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都顶我们现在辛辛苦苦的卖好几套。
另外,我们基本也没有广告投入,这对提高我们品牌的知名度很不利,我看,这方面,该投的还是要投吧。
我跑了这几个月的市场,比较过同类产品,我们的橱柜,质量是很不错,只不过品牌没有知名度,这一点很影响我们的成交率。
这番话,冯宏兵看来也早有准备,说的很顺畅,他这时的神情也和昨天的成成不多。
他说的这些问题,其实公司有完整的规划,只不过橱柜厂也才刚投产,好多计划还来不及展开。
而且,冯一平深知渠道下沉的重要性,后来,包括哪些国际知名品牌,在一线城市拼杀得一片鸡毛以后,也都纷纷加强在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力度,刚起步的嘉盛这样安排,也很合理。
不过,冯一平也不想和冯宏兵讨论这些战略问题,他作为一个基层的销售人员,目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而不是替总经理操心。
当然,这话不好直说,而且他也明白冯宏兵的意思,就是借此想冯一平他表明,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公司每个月不是都有合理化建议征集吗?你可以把你的这些想法都交上去,要是采纳了,奖励还不少呢,
这不是今天想到了吗,就跟你说一说,我也不在乎奖励什么的,只要公司好就好。冯宏兵说。
你也知道,这些具体的事,我不大清楚,平时也都是不管的,不过我觉得你说的挺有道理,可以先跟主管反应,只要合理,我想他们会采纳你的意见呢,走,我们去打牌吧!冯一平拉着有些意犹未尽的冯宏兵往家里走。
战略方面的布局和规划,他不需要人提点,他现在需要的是执行力强,能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人。
而且,公司提拔员工的标准也很明确,一切都以业绩说话,一个理智的经营者,不可能只因为一个员工说对了几句话,就大胆提拔他。
第二百零二章 富在深山有远亲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王昌宁和肖志杰打着拍子,跟着cd机唱着这首老歌,变化不小的梁家河中学这时从窗外掠过,倒也有些应景。喜欢网就上。
他们也想听新歌,可是龙年的春晚,挺叫人失望的,整体水平相当一般,歌也都是些老歌,冯一平之所以看,主要也就是等新年钟声敲响,好在那一刻抓紧给人发短信。
好消息是,自从和黄静萍见面之后,不接冯一平的电话,也不回他短信的张彦终于给他回了短信。
冯师傅,开快点,一定要在中午前赶到,王昌宁拍了拍他肩膀,笑着说。
擎好吧您了!凭我十几年的驾驶经验,一定妥妥的在午饭前把你们送到。
行,肖秘书,一会记得多给他些辛苦费,王昌宁这是扮老板扮上了瘾。
今天是大年初三,冯一平一早去王昌宁家拜年,然后拉上他一起去肖志杰家,现在呢,则是拉他们去自己家。
按老规矩,拜年都是要在上午,肖建平硬拉着他们吃了餐饭,耽误了点时间,王昌宁这一上车就开始催。
十一点多,他们赶到了冯家冲,一下车,他们俩就看到了山上的那几排房子,半年多不见,你们塆变化还真不小,
这一路上,他们已经看到了那两家建好的加工厂,再加上这十几栋小楼,对一个之前还一穷二白的山沟沟里的小村来说,真算不小的变化。
没什么,你们家今年不也都在计划盖新房子吗?
估计建不成,面馆离不开人,家里没人主持,
那等等也好。总会有时间的,
03年的时候,两个大人总能抽回来一个。而且到时钢筋水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也会下跌。算起来挺划算。
塆里今天还是很热闹,拜年的人很多,半路上,冯一平他们碰到几拨带着客人往家里走的人,他们见到冯一平身后的两个,立马也要往家里拉,趁冯一平推辞的工夫,肖志杰一拍王昌宁的肩膀。迈开大步,从山岗上朝冯一平家跑。
呵呵,这两个家伙倒是见机的快。
家里很热闹,冯振昌正把门口的鞭炮屑朝旁边扫,快洗手准备吃饭,不然一会又有人来拉。
好,这几天就是这样,别人叫你去吃饭,是看得起你,总是推辞不去。也不好。
家里还有两个他想不到的人也在,他一进门,林慧就和她老公汪成林站了起来。一平回来啦!
快坐,你们什么时候到的?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
听我妈说你们今天回来,我们吃过早饭就赶上来了,林慧说。
靠里还坐着一个人,应该不到四十,笑眯眯的对冯一平说,一平,你可能不记得我了吧!
冯一平看了一会,还真不记得。
这是你立富表叔。梅秋萍说,哦。原来是妈妈的表弟。
表叔好!不过,说实话。冯一平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
你不记得吗?小时候我们到外婆家,表叔还带我们去镇上玩过几次,给我们买吃买玩的,冯玉萱补充说。
哦,记起来了,哪里记得起来,估计是他还不怎么记事的时候的事吧!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你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这个没什么印象的表叔感慨了一句。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表叔你还是一点没变,冯一平接了一句。
哈哈,振昌哥,你们真会教孩子,我家的那个混小子,比一平只小几岁,现在见到人都不怎么打招呼。他说话有一套,不夸冯一平,反而夸起冯振昌他们育儿有方来,两方都夸到了。
小孩子都一样,有些事长大了自然会懂会做,现在也不用着急。冯振昌说,一平,他指着另外一个中年人说,这是你援朝姨父,二舅那边的,
姨父好!这又是哪冒出来的。
就是二舅过继那边的,冯玉萱在他身后小声说了一句。
哦,冯一平想了起来,二舅其实过继给了外公的一个远房堂兄,那家只有两个女儿,但是二舅过继过去没几年,外公的那个堂兄就过世了。
那边有一个姐姐嫁到了县城,应该就是这个叫援朝的,二舅之前能在县里接些活,把自己一家子都接到县城,其实也是他们的帮忙。
说起来,那个姨冯一平也接触过一次,后来上中专的时候,有一次才到月中,他和王昌宁的生活费都断了顿,家里又没钱,只托人带话说可以找这个亲戚,他们俩只好抹黑找去她家。
在新建的家属楼里,没见到姨父,姨妈给他们俩下了一锅面,就在厨房吃的,最后出门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人二十块钱。
冯一平是真的不想要,这其实也是个脸面的问题,他们是小孩子无所谓脸面,可他们父母呢?原来在这姨父姨妈心里,他们两家父母的脸面,都只值二十块钱。
多年后,对这一段,王昌宁还记忆犹新。
当他们都算有所小成之后,这个姨妈一家,还是在县城里,只不过那时的铸造厂,早已不再红火,原来时髦洋气的小楼,也成了昨日黄花,有一次王昌宁特意开车到那边楼下,想去炫耀一下,被厚道的冯一平给拦了下来。
和眼前的人对上了号,冯一平脸上的笑就勉强了几分,这样的人屈尊来访,想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平真是了不起,不说其它的,你可是我们县第一个省状元。章援朝笑着说。
侥幸,我听说表弟成绩也很好,他记得那天晚上,有个男孩子,从房间里瞄了他们一眼,然后就关上了门,看起来,也比他们小不了几岁。
他啊,也就一般,今年高考,肯定是比不上你的,不过一本应该没问题吧!
那成绩已经非常好了,敢在高考前说这样话的,想来肯定有些依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