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而高盛持有工行超过55的股份,小摩持有中金国际超过34的股份。

    一个是能下金蛋的母鸡,一个是参与投资中国内地和中资投资全球的绝佳载体,这两家,现在都有些不舍得。

    而他们越是不舍得,冯一平便越是不想放弃。

    我们预计,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应该都会同意出售一些核心的优质资产,

    约翰这就是说让冯一平放心,高盛和小摩未来一定会松口。

    冯一平朝他点头,既然他有这样的信心,那么,这个工作正好交给他完成。

    嗯,想想高盛和小摩松口后,自己成为工行和中金股东的情景,挺美的!

    应该因为之前的高额亏损,美林在这方面也非常积极,动作也非常大,约翰塞恩目前正计划以超低的折扣价,处理他们所持有的总金额为306亿美元的cdo,

    他们甚至正在积极和彭博社接洽,商讨出售他们持有的20的彭博社股份这样的高优质资产,

    嗯,这又是冯一平所关注的。

    虽然整体的洽谈,由彭博社那边主导,但布隆伯格已经同意,冯一平的公司,将受让那20中的一半。

    一方面,能完全冲抵美林剩余的cds合约的欠款,另一方面,他还能借此成为彭博社的第二大股东。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这项洽谈目前已经进入尾声,在本月应该就能完成交易,

    成交价,预计在45亿美元左右,

    那看来布隆伯格很快将会打电话来要钱了。

    但这依然是一个好消息。

    雷曼在这方面最消极,也许因为ceo福尔德原来是空军飞行员的缘故,个性倔犟的他,好像现在还没有意识到重点应该是保命,所以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并没有放在出售资产套现上,还在想着怎么赚钱

    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冯一样的手段,约翰笑着说了一句。

    会议室里的人也都会心的笑起来。

    在今年这样的幻境里,还能有这么大进账的,除了冯一平,还真没几个。

    所以我们预计,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到一定程度,雷曼兄弟,一定会非常危险,

    好在,这看来跟我们并没有任何关系,约翰有些得意的说。

    因为在雷曼购买的cds,他们已经用借给黑石的贷款折价冲抵。

    想到这一点,约翰又觉得坐在那里的年轻老板,非常的深不可测,因为他当初安排在雷曼购买的cds合约最少,好像他当时就预想到了这一点一样。

    接下来,我想再向大家介绍华尔街的其它情况

    等等,冯一平打断了他,吴倩,让收购团队来旁听接下来的会议,

    因为接下来的会议,和他看重的收购有关。




第五百二十九章 稍安勿躁
    并购团队走了进来,并绕着会议桌坐下,安静但骄傲。

    在冯一平的直接指导和带领下,这个人数精干的团队,现在已经是市场上最声名卓著的一个团队。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并没有在哪怕一起几亿美元的并购案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是刚走出学校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是在应聘华尔街未果之后,才来到的西部,来到的硅谷。

    也有一些曾经通过了华尔街的应聘,在那条街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公司里工作过,但尚处在最底层的小人物。

    因此也是极不如意的一批人。

    华尔街的奖金分配,极度不平衡高层拿得撑死,底层拿到手的,仅能让他们只撑着不死。

    如果华尔街也是一个国家,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一个国家。

    但就是这群曾经都不能踏进华尔街,或者一直处在华尔街的最底层的人,已经让华尔街那些著名投行的金牌并购团队侧目。

    他们的成长,出乎那些人的意外。

    最开始在并购硬币之星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可以说只相当于专业人士眼中的实习生,也就是,什么都不会。

    尽管他们非常好学,但是拜托,那又能怎样?

    但现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出乎那些人的意外。

    这个团队,现在不但已经战无不胜,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胜利之后,他们的胜利果实,都培育得非常丰硕。

    可以说,这个团队,就是很多只懂得并购,但没办法保证并购成功之后的发展,所以从整体结果来说整项并购实际上就是失败的的团队的正面教材

    并购团队的这些人都知道,接下来,将又是他们表现的时候。

    他们安静的看着坐在中间的冯一平,那是他们这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而他们有信心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任何目标。

    有太多的大公司和大人物为当前的局面忧心,甚至夜不能寐,但对他们而言,这只会是一个最好的收获季节。

    约翰很快开始继续自己的说明,在华尔街近期的动荡中,私募基金的表现,也非常活跃,

    我们都知道,在3月份,在贝尔斯登发生危机的时候,有意收购的,除了小摩,还有一家私募基金,弗拉沃斯私募基金,

    他们表现非常积极,先于小摩之前表态收购的意愿,并同样先于小摩报价,他们的报价,同样高于小摩,实际上,他们的报价,足足是小摩24亿美元的 125倍,足足30亿美元,

    有人笑出声来。

    弗拉沃斯私募基金,真是一支非常有野心和志向的私募基金。

    问题在于,他们的综合实力,并不足以支持他们的野心。

    小摩已经在上月初正式完成对贝尔斯通的收购,虽然他们最终付出的代价,不是24亿美元,而是提高到了14亿美元,但这依然和弗拉沃斯的30亿美元相差甚远,因为,都不到它报价的一半。

    但最后完成收购的却偏偏是小摩,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弗拉沃斯的参与,也正如现在一样,给大家增添一些笑料而已。

    约翰也笑了笑,这些私募基金,他停顿了一下,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本质,实际上一直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那一套,

    他们并没有多少自有资金,一般都是在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之后,会先找银行借一大笔钱,加上一部分自有资金,然后开始报价,正式展开收购流程,

    —旦收购成功,私募基金会利用被收购公司的信用,向市场发售债券,把欠银行的贷款还掉,之后,他们就成了被收购企业的所有人,

    保有这些几年后,他们一般会通过上市拆分被并购等方式,把目标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这就是这些私募基金的三板斧。

    整个流程,其实和国内靠朝房地产牟利的那帮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可以说,这些私募基金的并购,多属于杠杆并购,

    一般情况下,银行们,尤其是投资银行,也十分喜欢杠杆并购业务,因为他们首先能当并购顾问先赚一笔借贷款又赚一笔承销债券再赚一笔,最后还能与一些投资者共同投资,还赚上一笔

    但那当然不属于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不但连投资银行,很多商业银行都缺钱的时候,因迪美等银行的破产,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投资银行,最近更是在抓紧回收类似的贷款,

    但那些私募基金所面临的困境,还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比如,我们就以黑石举例,

    黑石虽然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但他们旗下最大的业务版块,正是私募基金,因而在华尔街,苏世明和他的黑石,又有私募基金之王的称号。

    在去年2月份,黑石以一贯的高杠杆,出价390亿灭美元,收购了国内最大的不动产公司eop,

    我想,黑石高层对房地产泡沫,应该有着一定的认识,因为他们在收购完成之后,便以可以说闪电战的速度,开始处理相关的资产,

    约翰又点开一张表,一周后,黑石卖掉了其中的53 处物业,回收了 146 亿美元,相当于收购成本的 37,

    一个月后,黑石已卖掉了 210 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收购成本的 54,

    而3 个月后,一半左右的物业面积已经分拆出售完毕,回收了 280 亿美元,相当于收购成本的 73,

    这样的数据一出来,让桌旁的很多人都不淡定。

    也就是,黑石手里尚持有eop近一半的物业,但他们的投资,已经收回了超过7成!

    而这样成果的取得,是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完成。

    所以他们聚集财富的速度,真可以说是高得惊人。

    哪怕现在房价正在下行,但黑石在这场收购中的利润,现在算,至少也在50亿美元以上。

    我们虽然并不知道,他们投入的自有资金是多少,但据一些消息人士确认,一定是少于50亿美元,约翰又补充了一句。

    这就是杠杆收购的魅力。

    但也有人估算了因为收购eop,黑石目前被占用了110亿美元资金,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银行贷款,但就目前而言,这无疑给黑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也许是因为这次收购带来的高回报的鼓舞,我们知道,黑石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在去年7月,他们又以260亿美元的高价,拿下了希尔顿酒店,

    这一次,我们知道他们投入的自由资金是56亿美元,贷款超过200亿美元,

    我们也知道,这一次,他们没能重复上一次的幸运,次贷危机爆发,迅速波及到了酒店业,希尔顿的客流现金流资产估值,都在大幅降低,

    而他们发行债券的努力,也没用任何结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希尔顿这样的公司的债券,不是市场低迷,而是完全没有市场,

    所以,他们的三板斧玩儿不下去咯。

    这大概就类似于炒房炒成了房东,而且还不是在一般情况下的炒房炒成了房东,而是在回归那一年的香港炒房炒成了房东。

    与此同时,黑石其它的投资项目,也都产生了不小的亏损,投资那些项目占用的资金,此时正受到各银行的积极追讨,

    约翰看向冯一平,我觉得,当前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的时候,

    并购团队的人也看向冯一平,他们就只等着冯一平命令。

    冯一平笑了起来,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他站了起来,我认为,还不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再等等,



第五百三十章 好点子
    面对着下属们看着自己的眼睛,冯一平想了一下才说道,刚才大家的分析,很到位,也很对,但是,我得说,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情况会有多糟,

    几大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剩下的四大投行至少有一到两家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私募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这难道还不够糟糕?

    我们都知道,这次的次贷危机,缘起华尔街,所以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华尔街上,

    因为,比如说大家所经历过的最近的一次危机,2000年开始的互联网泡沫,那么多高科技公司破产,但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硅谷,

    那场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实际上只有间接影响,公司破产,股东赔光也就过去了,其它行业的公司,依然欣欣向荣,

    我们都知道,那时的硅谷,房地产都还在升值,

    但是各位,这次的危机,和互联网泡沫,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次危机的实质,是华尔街忽视风控的结果,是他们对房地产市场充满了错误的信心,,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判断,不过人云亦云的把房价会一直上涨当作一个事实,

    并基于这个错误的事实,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盲目的使用高杠杆来进行对冲āo作

    但这么做的,只有华尔街吗?冯一平问,不,实际上,整个美国金融市场都有对冲基金化的趋势,

    想想看吧,不只是银行和投行,也不止是私募们,从借次贷买房的民众,到依靠相关衍生产品减少利息以相对提高收入的zhèngfu机构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都以某种形式进行着杠杆交易的游戏,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层面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

    这样的观点,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而因为这个观点相当大胆,因此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众所周知,海外投资者拥有大量美国资产,而美国,也在海外也有大量投资,

    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国对美国的投资,约有三分之二为债权类,比如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而美国对海外的投资则有三分之二为股权类,比如无论是通用福特,还是微软谷歌大多数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都是股权类,

    也就是,美国一直在利用其它国家的低息资本,发展自己的企业,这难道不是对冲基金的模式吗?

    这,可以说是冯一平最羡慕美国的地方。

    想想我们吧,之前的几十年,要利用点外资有多难?

    也就是近几年情况稍稍有些好转,所以国家对外汇的管制有所放松,但美国呢,他只要印点国债,马上就有大把的资金送到他们手上。

    看起来好像还有几个点的回报,但就和我们这些年把钱存在银行,利息总是赶不上通胀一样,美国国债的那几个点的回报,怎么经受得住美联储动辄来一波量化宽松,动辄来一波量化宽松?

    当然,好事也不能让美国给全占了,就像更传统的银行,在面对次贷的时候更稳健,更多元化的银行面对次贷最慌张一样,遇上现在这样的事,美国也将会慌张起来。

    而我们知道,所有杠杆投资的共同弱点,那就是,当流动性退háo时,他们的资金链会同时受到影响,也就是,美国现在很缺钱,

    次贷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危机,是那些次级贷款的偿还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会有多大?
1...16581659166016611662...18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