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宠婚:一见玄少误终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刘兰芝
不一会儿,门打开了,是早晨来过静水庵的姑娘之一,只是此时的她换了一身素淡但不失清雅的装束,一身淡黄色的玉兰花拖地多折裥裙,身量瘦削,头上绾了倾髻,斜斜地插着一支华丽的翡翠镶宝石如意凤簪,耳间摇动着剔透的白珍珠玉坠。
姑娘双手合十谢过广沙师父:“有劳师父了。”广沙还礼道:“姑娘客气了,没什么事贫僧便先退下了。”面前的姑娘点点头,盈盈含笑。
待广沙师父走远,姑娘有礼貌地对郑如说道:“师父请进。”郑如点头,没有多言,便随着这位姑娘进了房间。
屋子很明亮,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整洁,正中是一张花梨木小方桌,几盆姿态各异的黄色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一旁的楠木隔层花几上,散发出淡淡幽香。靠窗户的楠木小几上有一个青铜麒麟小鼎,几片沉香安静地燃烧着。再往内有一串细密的白色珠帘遮挡着,隐隐约约也能看到一张放着琴的桌子和打开半边的黄色帐幔。
姑娘招呼郑如坐下,郑如顺便就拿下了包袱。她小心地打开匣子,将它放在了这位姑娘的面前,东西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丝毫无损。这个她保管了两日的玉佩终于要物归原主了,那一刻她竟然有了些许不舍。姑娘没有急着拿过玉佩,只是看了一眼,她只消看一眼便知是真的,一直平淡的脸上终归露出了几分欣喜。
“师父一路劳累了,歇会吧。请喝茶。”姑娘很是客气,一边给郑如倒上新沏的普洱茶,一边说道,“我便是素安,早上与我同去贵庵的是我的近侍梓珠姑娘。不知师父法号”
郑如连忙接过话儿:“姑娘客气了,贫尼郑如。”
素安姑娘微笑道:“师父不知道我有多急呢,我家公子倒不怎么在意,也不曾问些什么,可我们就不一样了,公子丢了这么贵重的东西,哪能不急。多亏了师父好心送来,不然真不知道该这么办。”
郑如透过素安的言行举止,在心里猜出她大抵便是那位公子的夫人,微笑道:“这玉佩于姑娘想是极重要的了。”
素安点头,安详地看着玉佩,像看着婴孩一般:“那是自然。”
两人初见,很是不熟,没有过多话说,两相沉默了一会。“噢。”素安像是想起了什么,“不知师父喜欢什么,尽管说,我自当办到。”
郑如淡淡回道:“出家人不图回报,何况别人的东西又怎能据为己有如果没什么事情,我先回去了,天色也不早了。”素安站起身准备离开。
素安连忙起来走到郑如的面前:“如果您真得不求回报,我们是可以报答静水庵的。”
郑如弯了弯身表示感谢,但依然道:“想来师太也不会同意的,这只是举手之劳、物归原主而已。如若因此而被同道人所不齿,郑如担待不起。贫尼告辞了。”
素安见郑如像生了气,也不好再多说,便送郑如出来。
郑如刚至门口,还未迈出门槛,迎面从拐角处走来一位年轻公子,身着白衣,如墨的黑发用玉冠束起,一双剑眉下是一对幽邃的明眸,他的脚步不急不缓,竹风拂动下,衣袂飘飘。郑如只看了一眼,没有多想便低了头,倒忘了再与素安道声别,竟直接走了出去。
公子见着郑如,只道是陌生的寻常姑子,微微一笑并没有太在意。素安迎上前,亲切地叫了声“公子。”公子看着她含笑地走进屋子,素安见郑如走远了才转身也进了屋。
“公子可瞧见刚刚走出去的姑子”素安边走边问道。
公子笑了:“你说呢”
素安嫣然一笑,知道自己问了一个很浅白的问题。她从桌上拿起郑如刚刚送来的玉佩递给公子:“这是刚刚那位姑子送来的,是她捡着的。”
公子接了过来在开阔的玉色腰带间系好,轻描淡写地说道:“那难为她了,其实丢了也无所谓。”
素安着急了,脸一红,差点儿跺脚:“这怎么能丢,可是父皇赏赐的。”
“父皇赏赐的东西多了去了,怎么偏着对这块玉上心。”公子开玩笑地说道。
素安小声道:“可,这是我们成亲时父皇特地命人精心打造的,还是最厚重的一份,怎么能说丢就丢了,公子竟一点儿也不在意。”声音竟有了些许的哽咽。
公子不再逗她,他半含温情地看着素安,左手轻轻抚着素安低下的面庞:“和你开玩笑呢。不会丢的,这不找回来了吗”
素安将头依靠在公子的肩上,嗫嚅地念道:“不可以开这样的玩笑。两对玉佩,当生生世世不分离。”像是在对公子说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公子环臂抱着素安安慰了一番,便道:“我这些日子都要在香山寺上度过,没有时间陪你,你还是先回东宫吧,这儿人多眼杂的,况且那儿也需要你这个太子妃打点。”
素安抬起头,听话地应了一声,看着公子说:“多保重。我明日便回去,编撰文稿不要太累了,记得多休息。”顿了一下,又看着公子的玉佩叮嘱道:“别再弄丢了。”
公子轻轻点头,嘴角浅笑:“不会的,放心。”
素安久久看着公子,眼神里饱含不舍,似是生离死别一般,她知道此去不知什么时候太子才会回宫,而她,也不知什么时候再见着太子。
郑如从香山寺一路走回去,此去自是轻松了不少,脚步也不似来时的急促。路上经过陈塘镇,一个不大的小镇,处处小巷青砖,黛瓦黑墙。时近傍晚,暮色苍茫,陈塘镇内到处炊烟袅袅,薄薄的青烟夹着淡淡的饭菜香气,一片祥和。一群群幼小的孩童窜东窜西
第160章 墨迹
不知道过了多久,大概是傍晚时分,女孩终于醒了。第一眼看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一脸的惊恐与不安。郑如刚巧出去了,她便自己走下了榻,睁着大大的眼睛,到处打量着,她穿着郑如宽松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她移步走到窗前时,郑如正好推门走了进来,看到已经苏醒的姑娘,微微一笑:“你醒了”
姑娘没有回答,只是愣愣地看着郑如。郑如招呼她坐下,她依旧怯生生地不敢挪步。郑如一把拉过她的手:“来,坐下。”姑娘这才靠着郑如坐好。郑如给她倒了杯热乎乎的姜茶:“你叫什么名字呀”
女孩低头怯生生地道:“萃萦,商萃萦。”
郑如问道:“是哪两个字”
女孩伸出手,在桌上写下她的名字。郑如笑笑:“你认得字”
萃萦不好意思说道:“只会写名字和几个简单的字。”
郑如又关切问道:“多大了早上怎么会倒在这里家里人在哪儿”
萃萦一时不知从何答起,只瞪着眼睛看着郑如。郑如意识到自己一下子问得太多,笑着和气地说道:“慢慢说便是。”
萃萦答道:“我十三岁,孤身一人。本来是北边人,叔叔婶婶把我养大,前些年叔叔去世了,婶婶病重,无力再抚养我,给了我一些钱让我自寻出路,实则是赶我出来的意思。我哪能找到什么出路,一路走,一路讨饭,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这几天来到这块地方,好久没吃东西了,昨夜看到山上有灯光,就一路慢慢爬了上来,半路还摔了一跤。快到的时候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晕了过去。”她的语气里带着哀怨和可怜。
郑如听着萃萦说话,这女孩虽年纪不大,但口齿却很伶俐,随口说出的话倒也顺畅,没有了开始的怯生。
萃萦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还好师父你救了我,不然我真没命了。”说罢低了头,快哭了出来。
郑如赶忙安慰她:“这不没事了吗别担心,既然你无处可去,以后就留这吧。我回头和师太说,让她们留下你。”
萃萦离了座,忽然跪在地上,声泪俱下:“谢谢师父,谢谢师父。”
郑如措手不及,连忙扶起她:“你起来,起来。”
从此,萃萦便在静水庵留下了。
雪迷迷茫茫地又下了好几天,像鹅毛一般纷纷扬扬,到萃萦来到静水庵的第四天才稀稀疏疏的算是停下了,山上山下都积了很深的一层雪,一片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
萃萦一直和郑如住在一起,庵里说是等过年时腾出一间屋子给萃萦住。郑如比萃萦大九岁,萃萦便叫她姐姐,没有多久,两人便熟悉了,无话不说。
晚上,她们睡在一张榻上,皎洁的月光透过漆红木的窗户照在帐幔上,两人窃窃私语。
“姐姐,你对我真好……”
“我对弟弟妹妹都好,现在多了一个妹妹,当然一视同仁,也要对你好。”
“姐姐,那他们也可以算我的亲人吗”
“当然了呀。他们当中只有我最小的五弟比你小三岁,其他都比你大呢。”
“那,我在这里也有亲人了。”
“从此我们家就是你的家,你就是我的妹妹。”
萃萦眼睛一热,隔着被子双手环住郑如的脖子,“姐姐,姐姐”地一直低声叫着。
郑如也很喜欢萃萦,拍拍她的肩膀:“好妹妹。不早了,睡吧。”
在不远的香山寺上,夜一如既往得安静。因为白雪覆山,香客甚少,越发得安稳。太子依旧住在郑如先前来过的那间房里,辗转反侧,看着明月一格一格慢慢爬上窗头,榻前的檀木桌上是一堆凌乱的书稿和墨迹已干的字画。
文稿编撰的事情已经初步规划好,就等着召集人才,新年一过便开始着手编写,所以太子的心里并不着急。他今天下午收到了素安的来信,说是母妃丁贵嫔的身体欠安,父皇也不理政事,整日与和尚们谈经论道,后宫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母妃打点,这几日天冷,母妃旧疾复发,吃了不少药也不见起色。太子看后心里一阵着急,恨不能连夜回宫,只是雪积道路,只怕路不好走,便盘算着明天无论如何回去一趟。
太子来到香山寺一直很低调,只带了几个随从,但个个都是好手。寺里除了几个重要的人知道太子的身份外,并无多少人知晓,旁人只当是来了一位来此休养的官人。香山寺的文苑阁有着大量珍贵的藏书,却轻易不对外人开放,而且此地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太子很喜欢这里。
如镜的月光柔洁似水,像一层银纱安详地照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到处祥和一片,远处偶尔有几只鸟扑腾着翅膀飞翔。
第二日天气晴好,天高云淡,雪化去了不少,太阳也懒洋洋地出来了。太子迫不及待地要回宫去,匆匆收拾了下,披上一件厚厚的狐狸面白色鹤氅就与几个随从一路骑马赶了回去。
太子母妃丁贵嫔的身子的确欠安,头脑昏沉,咳嗽痰多,整个人都打不起一点精神,这几天一直是素安亲自服侍她。太子赶到的时候贵嫔正在休息,袅袅的安息香焚了满屋,素安正巧轻轻放下榻上湖色的鲛绡牡丹香罗幔从屋子里出来。太子不想打扰贵嫔,便没有进去,只随着素安一路顺着走廊到了别院去。
“母亲这几日可好些了”太子边走边问。
“好些了,金太医的医术还是信得过的。只是太医说这是旧疾,也是顽疾,只怕不易根治,让我们好好侍候着,切不可受了凉。”素安拉了拉绣满云纹的玫瑰色衣袖,外头确实风大天寒。
“嗯,我知道。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了。”
“太子别这么说,这本是为人儿媳应该做的。我作为太子妃,更当做得好些。”
太子背着手点点头,两人并肩信步走着,走廊外的庭院里几只悠闲的丹顶鹤在几片宽大的芭蕉叶低头剔翎。
用晚膳的时候,太子亲自给贵嫔送饭,他特地吩咐御膳房多做了几样贵嫔喜欢的菜式。珍珠炖火腿鸡翅、芙蓉白玉兰豆腐羹、雪莲金宝燕窝……满当当排了一桌。他看着母亲满意地一口一口吃下去,气色红润了许多,他的心才算安了些。陪伴母亲三日左右,太子才在贵嫔和素安的劝说下回到顾山。
此番回去,太子心里的重担算是落下,贵嫔的病想是已无大碍。
一路上的雪化得几乎都没有了踪影,天气依然很晴朗,路上坑坑洼洼有些泥泞,几只叽叽喳喳的雀子站在树枝上抖动着羽毛。太子心情舒坦了很多,想起来此多月还没有好好游览,正好又近傍晚,夕阳余晖,彩霞满天,景色安好,于是回到香山寺时,稍稍整理了下,换上一件青白色的夹衣便一个人下了山去。
从顾山一路向南,顺着一条宽阔的大道,先是来到了集水镇。集水镇最有名的是梅花糕,而做得最好的要数吴记糕铺。他家店铺的梅花糕远近闻名,据说是用吴家独制秘方做成的,糕成时,不仅能够闻到糯米、麦粉的浓香,还能闻到淡淡的梅花清香,糕上点缀着杏脯、葵花籽、芝麻,糕中夹有红豆沙。别家做梅花糕都是徒有梅花之名,却毫无梅花之实。而吴记糕铺的梅花据说都是用梅花刚盛开时的嫩蕊,加上梅花枝头干净的雪水,在地窖里酝酿而成,然后再做成糕点,清香可口。香传十里毫不夸张。
太子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未能尝到,今日有机会,太子便顺道来到吴记糕铺,买了两块刚刚出炉尚带着热气的梅花糕,准备带回去慢慢品尝。
吴记糕铺的生意很好,多是馋嘴的小孩和慕名来的客人。糕铺掌柜姓吴,吴三勤,年岁稍长,长得微胖高大,忙碌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太子买好糕,刚准备迈出糕铺的门槛,听得一声清脆的声音:“吴伯伯,买四块梅花糕。”太子不由转头,是个年轻的姑娘,头上绾着秀丽的随云髻,上身穿一件樱草色蕙兰花瓣襦衫,下面系着一条乳白色宽松云纹长裙。
姑娘等待时偏巧也转了头,看到一个俊美的年轻公子看向她这边,不免脸微微一红。太子友好地对她微笑,却惊异地发现她和一个不知什么时候见过的一个女子很像,如此一想,又多瞧了几眼。姑娘不知公子何意,以为是轻薄浪子,撇了嘴不再理会,转头去看吴掌柜给她包梅花糕。
吴掌柜抱歉地对姑娘笑笑:“王姑娘,只剩两块了,这不,太阳快落山了,我们店铺今天也要打烊了,你经常光顾,要不今天这两块糕就送给你了。”
姑娘笑笑:“伯伯,你知道我家姐弟五个呢,只有两块……”
姑娘的话还没说完,太子好心走上前去,把手中的梅花糕递到她面前:“拿着吧,这里正好两块。”
姑娘连连摇头:“不要不要,我明天再来就是了。”说完碎步走出了糕铺,拿好仅剩的两块糕,把钱付给了吴掌柜。
“你拿着吧,实在不行,你付我钱便是。”太子见她似乎急着要买,追上前想把糕给她。姑娘这才停了脚步,莞尔一笑,接过太子手里的糕,从袖兜里掏出该付的钱递给太子。
姑娘看着公子也不像坏人,便和他一路走一路说话。“我五弟吵着要吃梅花糕,四弟也馋了,我便出来给他们买,正好给我两个姐姐也带一份。
太子听着她说话,偶尔笑笑,沉默了一会,问道:“刚听掌柜叫你王姑娘,不知姑娘芳名”
“郑苹。公子贵姓”郑苹很爽朗。
“我免贵姓萧,叫我德施便是。”太子回道,又问,“王姑娘,你现在是要回去吗”
“我先给我大姐送糕去,顺道。她在庵院带发修行,难得看到她,我们已经好久不见了。”郑苹看着脚下的青石板边走边道,顿了顿,又抬着明亮的双眸问道,“公子去哪”
太子没有计划,不知如何回答,随口说道:“随便走走。”郑苹点头不再问,只一路沿着窄窄的街道向东走,太子走在她的旁边,路边人家的墙壁上牵满了爬山虎,冬季枯黄了不少,一些院子里的花枝旁逸斜出,衬着黛瓦黑墙十分耐看。黄昏的太阳开始慢慢西沉,晚霞笼罩下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灿灿的金黄。
过了集水镇,绕过几条幽邃而不寂寥的小巷,便是陈塘镇了。陈塘镇比集水镇大了不少,小桥流水,淡烟暮霭,风景如画。郑苹见公子一路随着她走,扑哧一下笑道:“我去见我姐姐,就在东山上,快到了,你也要去庵里拜佛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