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现在也阴不了张公谨啊,拿侯君集来威胁也没卵用,毕竟现在全大唐都知道张家特么富啊,富的不知道钱咋花。

    别说李董和老董事长了,长安整个城东,哪个勋贵之家不琢磨连夜把女儿剥个精光塞张德的榻上去?

    啥叫勋贵体面?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大人,难道大人就眼睁睁看着儿子掉火坑?

    程处亮满眼泪水,他打听到了。皇帝想要弄给他的那个闺女,也就是他将来的老婆,现在才八岁。

    八岁啊!

    还有天理吗?还有人性吗?还有王法吗?

    程处亮感觉自己很快要变成畜生了,这简直简直抬不起头啊。

    好了,为父还要去平叛。你回去吧。

    二兄,回长安帮小弟跟哥哥问声好。

    程知节和程处弼目送程处亮泪奔,然后老程问程老三:你怎么不回去?

    耶耶,我有要事在身。

    嘿嘿一笑,程处弼看着他爹。

    程咬金脸一黑:你从张大郎那里。又混了什么勾当?

    哪有什么勾当,耶耶多想了。

    程处弼最近嘴特别紧,大约是被教做人次数多了,也长了记性。

    咱们家在渭河的碾米坊。不要人盯着吗?

    老程眼睛一横。

    这不是有娘娘在家看着么。

    说到这里,程老三凑过来谄媚道:耶耶,儿子跟耶耶打听一个事。

    张大郎到底让你做什么?

    耶耶何出此言?

    程处弼嘴一抽。自己有这么明显?

    你是老夫的儿子,你现在已经彻底成了张大郎的狗腿。让老夫在张公谨面前根本抬不起头!连老匹夫都要嘲笑老夫!你看看你现在的模样豚犬尔!

    一听老爹骂自己是猪狗,程处弼咧嘴一笑:耶耶。尉迟老儿有什么资格嘲笑耶耶的。哥哥让尉迟环去掀崔莺莺的裙子,他二话没说就去掀了,还拿了崔莺莺的抹胸戴头上

    听到这个,程咬金脸都绿了。

    你们都是狗吗?!被训成这样!

    无耻之尤——

    老程怒不可遏,张德小儿,焉敢辱你你没有做出这等伤风败俗,有损家风的事情吧?

    没有,耶耶放心,儿子灵醒的很。

    言罢,程处弼才又问道:耶耶,刚才问耶耶呢。这泸州,哪方山水适合祭祀?

    唵?

    老程歪着脑袋,盯着程处弼良久,才郑重问道,说!张大郎让你来做什么!

    没做什么啊,就是儿子在长安呆腻了,出来行走行走。嘿嘿

    而与此同时,尉迟环坐马车中问着他二哥:二兄,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襄州?

    再有半日脚程,连夜赶路的话,亥时就能在城外住上一宿。

    襄州司马真的会帮忙?

    笑话,耶耶是谁?襄州谁敢不给面子?

    尉迟宝琪面有得色,心中暗道:我来襄州,都是给这些土鳖们面子!

    而在江东,芙蓉城县令一脸谄媚看着江水张氏南宗的几个族老:哎呀,不知几位乡老驾临,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明府言重了。老朽几人前来,不过是想和明府商议一事。

    噢?几位在江阴德高望重,不知有何要事?

    明府容禀,老朽几人,想捐献些许黄白之物

    县令眼睛一亮,顿时眼睛眯成月牙:诸位不愧是地方宿老,朝廷瑰宝,实在是,让本官惭愧,惭愧啊。

    大令过誉矣。

    同样在辽西,定襄都督府内,抓了一把草纸冲到茅厕的苏烈隔着侧门吼道:不成事的,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找不到老乡,难道不会找契丹人奚人糊弄一下吗?蠢货!待老子完事,看老子不抽死你们——

    侧门外一群都督府幕僚顿时鸡飞狗跳,连忙逃窜。

    七月初七过去没几天,虽然长安还在唱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邹国公的新作银烛秋光冷画屏,然而很快长安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祭品祭祀先人。

    连皇家也没有例外,李董还特意跑息王和海陵郡王的坟前点了几根香,洒了几杯酒。

    七月十五过后没几天,大概七月二十左右,陆续在江水一带,听说有百姓捧麦拄杖,前往大江投食喂鱼,纪念当年在江水一带行走的豪侠麦铁杖。

    泸川富义江安合江绵水,五县百姓痛哭流涕,哀思今日天下,竟无铁杖公耶?

    襄州七县百姓更是将麦子摆成人型,行大礼高呼麦公。

    常州苏州十一县百姓更是踊跃捐款捐物,修建庙宇,祭拜麦铁杖。

    消息传到长安,房谋杜断笑的眯起了眼睛,李董更是跟老婆眉飞色舞道:此诚乃百姓所思也。

    然后七月二十八,长安又听说了一件事情,河北道小儿在唱可怜辽东河边骨,铁马冰河入梦来

    很别扭但是瘆人的一句诗。

    接着定襄军奏报,辽西义民宰羊杀猪,纪念麦公,酒洒尘土之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隐隐有过河之声传来。

    听到这个消息,李董整个人都热血沸腾了。

    然后缩家里不出门的老张黑着脸看着账本,骂骂咧咧道:妈的钱也没这样造的吧!一个民意需要二十文?!太黑了!

    本以为唐朝的民意肯定要便宜点,结果特么也不便宜啊,一千五百年后选偏僻地方的村长,也就两桶油。

    唉,这年头,买点民意也要精打细算啊。(未完待续索,!




第五十章 我们A过去了
    最近温挺比较烦,虽说程处弼李震这些贱人都不在京城,让他有一种笑看浮云谁是英雄的寂寞,但是他爹时常问他,最近忠义社有没有什么动静。

    唉,忠义社他压根就没怎么去啊。再说了,一群熊孩子扎堆的地方,有什么好盯着的。

    但是,自己的爹是中书令,是宰辅,是候补天王,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敷衍呢?

    于是温挺决定去打听一下消息,结果刚找上李奉诫,李大郎就说:温兄,你久不在社里活动,已经被除名了四个月了。

    啊?

    温挺傻眼了,我被开除了?!我居然被开除了?我爸可是温彦博!你们居然敢开除我!

    然后温二郎就回去跟温彦博说了实话,于是在七月二十八,他被温彦博一耳光抽的当时就懵逼了。

    大人,为何打我?

    老夫让你与勋贵子弟熟络,忠义社虽说被张家小儿把持,然则只要身在其中,便可为耳目。若有风吹草动,焉能事事相瞒?老夫竟然生了你这样一个愚蠢之徒!

    听说大江一带有百姓纪念麦铁杖的时候↖,温彦博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等到崔家派人打听到消息,说是襄州尉迟家兄弟二人在大肆走动,金银财货如流水一般散出的时候,温彦博就暗叫糟糕。

    然而这个时间差比较致命,更加让他难以解决的是,现在是七月,纪念亡魂乃是自古有之的习俗。

    南方獠人作乱。百姓思念如麦铁杖一般的豪侠,希望还有这样的侠义之人出现。也是无法指摘的事情。

    至于江东,南陈故人追思擎伞壮士。又有何不可?莫非要打压南方人不成?

    然后常州苏州两地有乡绅出资修建庙宇纪念麦铁杖,乃是百姓的自发之举,还和当地官府打过招呼的。一没有为难朝廷,二没有扰乱地方,简直是义民中的义民,太让人感动了。

    崔家卢家得到消息,已经非常滞后,京城的人也去了程府房府打听,结果崔氏卢氏都是一头雾水:还有这事儿?

    到了这个地步。温彦博知道,这事儿要糟。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九,也就是河北道的事情在长安传的有板有眼的第二天,大朝会上,虞世南突然就冒出来一句:启奏陛下,臣闻苏常两地,有万民共襄义举,为纪念忠义之士。修建庙宇。江东诸州百姓风闻之后,踊跃前往修庙工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皆为感念亡故义士也。

    噢?竟有此事?

    李董一脸惊异,非常的不可思议,不知是哪位义士。竟让百姓如此慷慨激越?

    虞世南一脸感慨:臣不敢言。

    卿有何不敢?

    因为苏常百姓万民上书州府,言此义士乃前隋忠臣。恐引陛下朝廷为难,故望州府诸官。勿要上奏此事。然则此等汹汹民意,苏常州官焉敢不报?虞世南顿了顿,然则上报实乃官员本分,不报乃是顺应民意,苏常诸官两相为难,便将此事托付于微臣,望微臣施展援手。

    民乃义民,官是好官。朕当厚赏。

    李董表示了自己的仁德,然后众臣连忙道:陛下仁德。

    然后李董继续问道:纵使前隋忠臣,百姓祭祀,又有何妨?民意汹汹,朕岂是无量之君,尔等又是无德之臣?

    臣等惭愧

    于是李董一脸正色:卿只管说来。

    谢陛下。虞世南躬身道,百姓修庙拜祭之人,乃是前隋武烈侯麦铁杖,出身南陈,战殁辽东。少时有侠名,有异能,一日行五百里,天下莫有比肩者。跟随杨素征战,每每先登,乃悍将尔。

    竟然是他?!

    李董一脸震惊,太震惊了,朕都不知道的。

    殿内一阵死寂,温彦博脸皮一抽,他就知道会是这个样子!

    然而又能怎么办呢?反驳?这可是百姓自发的义举,都定性是义举了,你还能怎样?而且这个义举,是纪念侠义忠义的麦铁杖,又没让官府出钱出力,而且百姓还很体量朝廷的难处,让州府不要和皇帝说,省得皇帝为难。

    多好的百姓啊,自己出钱出力不说,还给朝廷添麻烦,为皇帝考虑,为朝廷干臣考虑。这简直比三代之时的百姓还要让人感动啊。

    臣亦有奏。

    一人出列,竟是刚从陇右道回来的李勣。

    卿有何奏?

    河北道百姓坊间亦有民情。

    温彦博惊呆了!你个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在陇右道做黜陟大使,然后特么管河北道的民情?你特么在逗老夫?

    房谋杜断惭愧地低下了罪恶的头颅,勿板挡着脸,不敢让人看到。

    只是温彦博偶尔瞥了一眼他们,发现两位肩头颤动,显然是非常的惭愧

    卿所闻何事?

    臣听闻河北边陲,有百姓宰羊祭奠,痛哭不止。有小儿唱‘可怜辽东河边骨’,动人肺腑。更有百姓呼喊忠义亡魂,酒洒黄泉之际,竟有大风过境,隐隐传来‘过河’呼号嘶吼,如雷如闪,激越慷慨!

    李董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脸激动地瞪圆了眼睛:竟有如此奇事?!

    李勣微微点头:臣不敢欺君,此事河北道已经传入河东,河套亦有所闻。如今百姓结言乃埋骨辽东将士之怨念。

    众多武将都是一脸震惊,他们是真的震惊,不是演技,发自肺腑的。

    看到众打手这么给力,李董很满意,然后长吁一声道:不知边陲百姓,祭奠何人?

    乃辽河酣战而殁,麦氏铁杖公也。

    这话一出,百官都震惊了。卧槽,大新闻啊!

    然后李董一听,身躯一震,接着颤抖地缓缓而坐,感慨地低下了头,抬手微微擦拭眼角的泪水:可以欺君,然则如何欺民?民意耶?天意耶?朕惭愧啊。

    陛下仁德

    温彦博胡子在发抖,他低着头,一脸铁青。

    而房谋杜断同样低着头,只是喊着陛下仁德的时候,声音有点大,非常的清脆响亮。

    这让他们想起了当初夕阳下的奔跑,那是他们逝去的青春

    当年,也是这个样子,在李董的带领下,框一下小弟朝着对手就a过去了。(未完待续索,!



第五十一章 此物有玄奇
    贞观初年的贵族有个特点,虽然李唐元从勋贵张牙舞爪,然而天下所认可的最顶级家族,依然是五姓七望。尽管五姓七望在科举制度出来选择了蛰伏和不认可,但是,不论是皇族也好,还是说贞观重臣,依然以娶崔氏女为傲。

    哪怕是李董,虽说嘴炮说老子的祖宗是老子,但通常情况下,还是打出陇西李氏的旗号,并且引以为荣。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崔卢王郑依然**的没朋友,在野认可的名门,还是他们,哪怕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都比不上,只能在关洛装一下。

    这惹恼了李董,所以李董要干死他们,但是很显然不可能马上干死,只能慢慢地干,九浅一深地干,孜孜不倦地干

    于是李董准备写书,在有了宣纸的情况下,版税可以降低一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快乐。

    这本书叫《氏族志,本来是打算明年就出书的。然而这事儿因为某只野生工科狗的缘故,发生了一点点小问题,以至于李董不打算出书了。

    平生不识麦铁杖,便称英雄也枉然?

    任你斧钺钩叉,不如我铁杖来杀。

    古今英雄,如燕赵悲歌,如齐鲁慷慨,如吴越激昂,如秦晋炽烈,安得麦公否?

    遍数古之忠臣良将,未闻有此视死如归者。

    但闻辽河伟丈夫,每每先登,披坚执锐。虽九死其犹未悔,长使吾热泪沾襟。
1...8485868788...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