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宝妆成
版面给的位置不错啊,就是刘轩写的太水了些。
“季雅的润笔费给的不够”
夏晓兰百思不解,晚报刘轩写的报道,居然是干巴巴的。夏晓兰难以置信,发行量这么大的报纸,记者就这种水平。
倒是第二篇说张晓捐钱的,写的声情并茂,非常煽动人心。
“难道,这个刘轩是张晓的影迷这滤镜太厚了啊!”
夏晓兰自然是想不通记者刘轩的心理变化,不过这对luna是好事,季雅要是看了晚报想必十分郁闷。夏晓兰还以为记者们会把两件事混在一篇报道里,特别是季雅花钱公关后,甚至把张晓和陈锡良说的话轻描淡写的带过,晚报这个简直是意外惊喜,不仅给开了单篇报道,文章质量还这么高。
夏晓兰都怀疑季雅给润笔费时,信封上是不是写错了名字!
刘轩还写了陈锡良说要捐钱的事,不过陈锡良不是公众人物,万一就是随口一说呢
刘轩也没把话说的太死,对陈锡良说的“卖一件衣服就捐1元钱”抱着质疑的态度。
显然,刘记者想要把事情搞清楚再大肆报道,周诚叫陈锡良先不要接受采访,陈锡良回宾馆后就躲起来不出现了。
正如夏晓兰猜测一般。
在京城发行量不小的晚报,季雅那边不可能不看!
花钱买的版面,文章质量还不如另一篇写张晓的,季雅自然生气:
“这个晚报的刘记者是怎么回事儿”
嘴里答应的好好的,其实是被夏晓兰那边收买了
汪明明和经纪人乐峰也不满意。
香港的报纸是竖版繁体,大陆的报纸却是横排简体,习惯很折磨人。
好不容易看完两篇内容,汪明明心中亦是不舒服。
“这是刻意针对我啦!”
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人家能不比较吗
张晓是拿上万的酬劳全部捐了出去,luna的陈锡良还说什么“请香港明星要10万酬劳”,刘轩倒是没有说elegance的坏话,却刻意强调了elegance邀请了“香港女星汪明明女士现场献唱并拍摄广告”——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只要不是弱智,都知道拿10万酬劳的香港明星是汪明明咯!
换了别的时候,汪明明还要感谢刘轩替她宣传身价。
 
1187:容易扯到蛋(4更)
陈锡良等人高兴晚报的报道,夏晓兰让他们先别高兴的太早。
“只是小胜一筹,不知怎么回事儿,可能是晚报的刘记者比较耿直。你们看明天的报纸,季雅肯定要找关系把明天的报道压下去。”
张晓是演员,不是明星,怎么和媒体打交道都是夏晓兰现教,张晓现学的,她不太相信:
“那么多人看见,记者还敢不报道我看他们都很感兴趣啊!”
“当然不会不报道,但如果季雅的关系够大,可以让报纸推迟一两天,明天的报纸会先发王府井大街的elegance时装秀……推后两天再放你和老陈同志的新闻,对elegance时装秀的冲击没那么大!”
夏晓兰耐心给张晓解释。
陈锡良搓着手,“可是季雅不知道,我们的电视广告也是在后天上,推迟两天不是正好吗”
保持配和电视广告,只是想想陈锡良都高兴要起飞。
夏晓兰点头:“对,这个广告我们已经和中央台签好约了,广告金也给了,广告内容也过审了,谁也给我们撤不掉!”
季雅找谁出面都不行,夏晓兰按照正规程序签的约,上百万的广告费夏晓兰掏了,广告内容也没问题,凭什么撤掉luna的广告。
夏晓兰的判断还是很准的,哪怕刚刚加入小团队的张晓也深有感触,她说广告能如期播放,大伙儿都不再怀疑。
等夏晓兰回寝室,苏静拿着晚报嘀咕:
“天这么冷,穿这样少,不冷么”
杨永红凑过来,“苏静你在说啥”
“王府井的时装秀啊,早知道也去凑个热闹。”
年轻女孩子对好看的衣服还是挺感兴趣的,买不起还能围观呢!
夏晓兰刚好听到,原来寝室里在讨论晚报上的新闻。
“怎么,你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苏静撇撇嘴,“不花钱就感兴趣,我还是最佩服张晓,上万的酬劳啊,说捐就捐了!我妈就喜欢张晓,我以前还举得她脸圆,原来张晓人品这么好!”
作秀
现在大伙儿脑海里还没有这个词。
张晓虽然才捐1万块,比不上琤荣集团一出手就是几百万,但琤荣集团本来就有钱,不是张晓个女演员能比的呀。琤荣集团捐钱助学是正能量,张晓的行为同样值得赞扬。
比起时装秀,307寝室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张晓捐钱的事。
“张晓这样做太积极向上了,她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电影演员,她捐一万块,能引起很大的社会关注!”
乡下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杨永红大概是307寝室最有感触的。
张晓这样,可能会让很多人都关注这个问题,杨永红自然很高兴。
夏晓兰发现了,室友们对社会正能量比较关注,对时装秀不过是随口说几句,这可能和大家学生的身份有关。
谁会更关注时装秀呢
大概是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或者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吧。
刘记者写的文章,主要是说张晓,luna的陈老板是一笔带过,寝室还有细心的陈依一注意到这点,看着夏晓兰眼里有疑问和求证。夏晓兰冲她眨眨眼,陈依一就懂了,原来真的是夏晓兰家投了钱的那个“luna”。
都请张晓拍广告啦,晓兰家的生意做的好大!
不过晓兰现在不想声张,陈依一也没多事非得提醒室友们。
晓兰出国当交换生,大家闹着叫晓兰请客很正常,人家家里的生意,想低调点,陈依一干嘛要戳穿呀。
&nbs
1188:人民日报的采访(1更)
“老陈,老陈你咋回事儿”
邵光荣可尴尬呢,带着记者来,陈锡良和人家握了手往厕所冲。
尿急不知道忍一忍啊,这动作真上不了台面!
“没事儿,我今天的时间安排的很充裕。”
一起来的记者也笑。
邵光荣跑去厕所一看,陈锡良在那里抽自己大嘴巴子呢,左右开弓的抽,一边嘴里还念叨着“是梦不是梦”。
“老陈,你是不是有毛病,赶紧出去,人家黄记者在等着呢!不是梦,是真的,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
陈锡良一点都没生气。
“哥,不不,爷,邵爷,外面那黄记者是《人民日报》的啊,我们陈家祖坟的青烟冒的再高,我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上《人民日报》,不行我还得抽自己两下!”
邵光荣都给他说笑了。
仔细一想也是,《人民日报》是组织宣传的喉舌要地。
邵光荣现在没上过《人民日报》,这辈子也没指望混上这报纸的版面。上面刊登的都是政策解读,不管是发行量还是重要性,都能吊打地方性报纸……邵光荣瞅了陈锡良半天:
“老陈,你好好抓住机会,你这次是恰逢其会,以后就是赚再多的钱,也不见得再有机会上一次这报纸。”
采访某个个体户
做梦呢!
陈锡良能混个采访,不是他赚了多少钱,是他说“卖一件衣服捐1元钱”的口号,恰好符合《人民日报》最近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个选题报道。
从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迄今已经有整整6年时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可以由数据体现,包括鹏城在内的特区有什么变化。
但让老百姓说个一二三出来,很多人都很茫然。
老百姓就知道农村土改了,知道城里允许个体户摆摊,允许办私营商店了。
每年政策好像都更宽泛一点,可“改革开放”到底走到了哪一步,老百姓就说不清楚。
这时候,需要《人民日报》搞出一些实例专题报道。
报道谁谁谁赚了多少钱肯定不行,那不是主旋律。
主旋律是这些享受了政策好处,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做了什么需要正面积极的事例。
陈锡良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除了他以外,还有办乡镇企业,拉动一整个乡镇经济的能人。
所以邵光荣说陈锡良运气好,这真是恰逢其会,晓兰嫂子出这个主意前肯定没想到《人民日报》会有这个选题。
陈锡良在水龙头前洗了一把脸,就像准备慷慨就义的战士一般,一脸坚毅走出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要上刑场呢!
“黄记者,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不瞒您说,我就是太激动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受到《人民日报》的采访。”
陈锡良努力不紧张。
黄记者倒是见怪不怪,普通人谁会被《人民日报》采访,不紧张才奇怪。
陈锡良已经算好的了,还有人瞧见记者都不知道说什么!
“没关系,可以等陈同志准备好了再开始。”
黄记者让陈锡良坐在凳子上,靠着宾馆的墙壁当背景,先给他拍了两张半身照。
等采访开始了,陈锡良就把已经包装过的发家经历讲给黄记者听。
“我当时在服装厂上班……”
在服装厂上班,发现了羊城的服装市场商机,从摆地摊批发到想建立华国人自己的服装品牌,再到品牌成立,这一年辛苦的打拼,故事一定要有起伏,成功中掺杂着失败,失败又爬起来,才引人入胜。
要掌握好节奏。
不能讲的就不要讲,比如陈锡良姐夫何丛生是制衣厂的厂长,这种事就不用提了。
还有和夏晓兰一起合伙赚快钱,倒腾便宜录音机的事,讲出来干啥
&nbs
1189:央台的广告我撤不掉(2更)
“那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了,谢谢陈同志的配合。”
黄记者和陈锡良握手,陈锡良非要请黄记者吃饭,黄记者自然是不肯。
最后是邵光荣把人带来,又把人给带走。
让被采访人请吃饭,怎么可能呢!
现在的记者在这方面自我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陈锡良也不强求,邵光荣肯定不会怠慢对方。
“可算是采访完了!”
接受完采访,陈锡良后背都湿透了。
夏晓兰上完课就过来了一趟,正好看见邵光荣送一个男人出去,邵光荣冲她丢了个眼神,夏晓兰就知道这人是《人民日报》来采访的记者。
她也没上前打搅,径直去找陈锡良。
陈锡良把自己脑袋埋在水池里吐泡泡,好似一只人型大金鱼。
“老陈,瞧你这点出息!”
陈锡良顶着满脑袋的水,“夏姑奶奶,那可是《人民日报》!姑奶奶你说说,我姐夫就是我家第一得意人了,他能上这报纸不”
何丛生啊
机会不大。
何丛生的厂长干得不差,可全国像何丛生那样的厂长太多了,还有厂里失火,带头抢救公家财产在火里牺牲的,也有带病坚守岗位,病逝在工作一线的……要说奉献型的厂长,何丛生根本排不上号。
陈锡良特殊就特殊在,他是私营业主第一个如此高调捐款的。
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家都会做慈善,不过那是90年代的事了,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大家都还在埋头赚钱发展,没人顾得上这茬。
“你是碰上了好时机,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就算luna在未来一年里加盟店发展到50家,每一家都有现在的营业额,一年要捐的钱不过几十万。几十万能上电视打个广告,却不会让《人民日报》替你宣传……这就是占先机,拥有独创性的好处!”
夏晓兰说的陈锡良兴奋又不好意思,一年能开到50家加盟店
“那不都是姑奶奶你不想太高调,要不今天就是你在这里接受黄记者的采访了!”
夏晓兰摇头,“低调赚钱,闷声发财,我现在不适合露面。”
她还是学生身份。
从现在往后多年,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就是学生要专注学习。
再过二三十年,在校生成创业老板比较普遍,现在么,夏晓兰不觉得华清大学会高兴她给挣来这样的脸面。
比起说她做了多大的生意,不如多拿竞赛奖项,多文,多替学校争学科学术类的荣耀,才是学生的本分!
陈锡良不过顺嘴一说,夏晓兰早有考虑,她的决定也不是旁人能轻易影响的。
何况《人民日报》的记者都走了,陈锡良也不矫情了。
“那我们的钱要咋捐,捐给谁,教育部”
夏晓兰摇头,“钱在我们手里,我们才能决定改如何使用它,这件事要长久的搞下去,luna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要图轻松交给别人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