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和知了
梁家提前过来打听了,不但梁家二少爷,梁老爷也是传了话,还送来好些东西,说是给家里的礼,让一并带着。不但梁家,杨家也是没落下,派人送了几匹布,全是南边上好的料子。
她自己买的本来就挺多,加上于景张罗了也有个一车,再算上大家零零碎碎送的、稍回家的。这一趟,四辆车一辆轿子,阵仗也是蛮大的。
他们是一早出的城门。
梁家二少爷够意思,时辰那么早,他提前还专门城门外等着。等到他们来,停下说了会话,然后就和于景两个城门外站着,看着他们几辆车顺着出城的路往外走。
她从轿子里看,走出去老远,依稀还能看出城门口站着的他们。直到拐了弯,彻底见不到。
家去的心里的愉快的,相当愉快的。
已是秋天,路过的林子,金黄的树叶是一层层的铺在地上,偶尔能遇到一两个背着筐娄或者袋子捡落叶的庄稼人。
草也干枯泛黄了,花也谢了,种子也零零落落的掉在大地上,藏在土里,等着明年的春雨滋润,然后发芽,成长,年复一年。
早熟的庄稼已经该收秋了,没收回去的,金黄黄的一片片庄稼地,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丰收的喜悦。
本想着到县城要待上几天的,但是这么多人一起跟着,只县城小姨家歇了一天,东西送到,又看了丫头,和于瑶说了好些话,也就着急往家赶来。
于瑶日子过得很是舒坦,秦恩外头张罗,小姨婆婆身子也好,婆媳关系也融洽。小姨的小姑子今年夏天也说了婆家,亲都订过来了,说是来年正月就嫁过去。是县城体面的人家,算是知根知底了,两个孩子也都满意,一家子都高兴。
丫头乖巧懂事,于瑶和秦恩都认识几个字,丫头虽说是女娃子,两人也买了些启蒙的书,得空就教丫头识字背书。丫头也聪明,小脑袋瓜机灵的转悠着,嘴里清脆的给她和小小背这背那,很是招人喜欢。
丫头的性子倒是随秦恩,是个稳重的,一点也没有于瑶着急的脾气。这点于瑶是乐于见的,每每说起来,只这一点,就高兴。
近乡情更怯,府城待了这么久,眼瞅着就要到村口了,真真的应了这句话。
小小更是激动,轿子都住不来了,秦恩把他从轿子里抱出来,马车上坐着。她也是隔着帘子,往外看,一点都不想落下,非得要看个仔细。入眼的全是些熟悉的景色,路上的小石子、路边的花花草草、远远近近的树木、落下的叶子、村子里的房屋和烟筒、四周的山、偶尔飞过的大雁和鸟雀、天上的云、和村子里忽闻忽见的说话打闹声,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让人想念。
还是家好呢。
只给她爹娘一个大概的日期,并没不知道他们回来的具体日子,所以刚一到村子口,看着她爹牵着两条狗,身后跟着一群鸭子,她娘后头抱着小小也往这边跑,她还吓了一跳。
停下轿子,赶忙出去看。
“
第三九二章:无常
姐妹之间的这种小女孩家家的陪伴和心思才是难忘的。外头是初秋清冷的夜,屋里暖暖的热炕头,煤油灯昏黄的光,姐妹几个聚在一起,嘻嘻笑笑,要多温暖有多温暖。
她忙活活的给大家又是画眉又是梳头的,新买的簪子、手链也都穿戴上,又装扮了一下,真真的都是大美人小美人。
“丫丫姐,你也弄,你也弄。”
兰姐涂完红红的唇脂,捧着铜镜美滋滋的看个不停,终于臭美完了,扭头就开始撺掇她。
她笑,“丫丫姐穿的这身衣服不成,要是也画眉描唇的,那可就不伦不类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对啊丫丫,你看你年纪也不小了,可不能一直都穿着男孩子的衣服。”娟姐开始摆出大姐姐的架子,有模有样的也跟着说,“咱姑娘家还是要穿的和个姑娘一样的才好呀,你看看你,从小到大这么皮实,爬墙上树的,一点姑娘家的样子都没有。”
“丫丫长的清秀,要是换回女孩子的衣服,肯定好看。”
“可不,”青姐和花姐两个也跟着凑热闹,开始盯着她看,上下的打量她,“丫丫你看看,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嘴也好看,脸型也也好,要是换成女孩子家的衣服,肯定是美的。”
这么一会的工夫大家齐齐的看起她来了,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弄得她还有些不适应,“娟姐,青姐,花姐,还有小兰儿,咱先别瞅我了,看得我这个不适应。”
“咱差不多该洗洗了,一会大人进来该看见了。”
“那多不好。”
眼下这个可是主要的,她话刚说完,娟姐就哎呀一声,“是,是,这个是的,也屋里折腾也有些时候了,后厨该填火,我娘怕是一会要叫我,我还是尽快洗了,要帮忙烧火去了。”
着急麻慌的说完,还不忘拿起铜镜又好个看,笑嘻嘻的转悠着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放下镜子,赶忙就这屋里的温水盆,把脸给洗了。洗完脸,又把梳好的头发散开,重新扎了平常的样式。
“这个,”她从小匣子里掏出擦脸的,防止干裂类似油脂之类的东西,递给娟姐,“这个每次洗过脸擦擦,手也能抹,这样大冬天的手和脸不干裂。”
娟姐把东西拿起来,放鼻子闻了闻,笑着点头,“好香呢。”
青姐和花姐小兰儿也开始翻自己的小匣子,从里面掏出一模一样的,打开,也都放鼻子下开始闻,“是真的香呀。”
她和娟姐她们除了偶尔去后厨帮着她娘她们忙上一会,打个指应,剩下的时间都是她的屋子里待着的。除了这些擦的、美的、穿的、戴的,她还个几个小姐妹买的好些个书本。
娟姐和青姐认识些字,虽说不多,但一般的书卷也都能看的懂。花姐和兰姐来的完,加上她又忙,两个孩子也有活计,所以她是没教过,但是娟姐教过两人不少,住的近,平日里娟姐就下去教两人认识些字,也算是多少知道点。
她找出一个书箱子,从里面拿出三四卷书,递给几人,“这些是南边的一个很厉害的绣娘说的,我和大花英子几个府城里写下,带回来的。”
芸娘不识字,虽说收了大花和英子两个做徒弟,她还是软磨硬泡的让她说了好些关于绣品的一些针法和技巧,她用了好些日子,又是整理又是记录还画图,把这门手艺算是弄成了书。
她自己也存了一份,给娟姐她们的是一份。
“这几本书可是宝贵呢,“她把书分下去,一个个的小心的捧在手里,慢慢的翻开,开始看,“有些技巧是不外传的,我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整理出来这几本。”
“书我先拿出来,大家看看,收在咱上院的作坊里,不能带家去。”
“我怕带家里万一一个疏忽丢了或者破了,那就不好,所以以后大家要是看书,就上院作坊里看看。”
“咱奶和二奶奶老奶奶不识字,你们也可以教给咱奶奶她们,让大家都学学。”
“这终究是门手艺,而且要是学会了学通了,咱以后可以做出更加好的包包了。”
娟姐和青姐几个得了书很是宝贝,一翻开,更是喜欢的不得了,试试探探的就要跟着学,大半夜的还要找来针线,要跟着一个个的学。她们跟着老太太学针线,做成了一个包她也没少给,加上又都是女孩子,女红是必修课,要是做的好,那更是了不得的。
“这些书真好,真好。”娟姐激动的都不知道说啥,只一个劲的真好真好的说了好几遍,最后像是想起要说啥了,点着头,很是认真的模样,“比这些胭脂水粉还要好呢。”
哈哈,看来是真喜欢,这些累她也算没白受。
饭菜做好,酒菜备上,她娘和大娘两个东屋伺候完,并没留人伺候,她家没那习惯,要是缺啥少啥的,她爹就会东屋帮忙张罗了。西屋放了桌子,两张桌子拼在一起,老太太、二姑、小姑、几个孩子也都凑到桌子前,开饭了。
很是丰盛,肉菜素菜大大小小的摆了两个桌子,知道老太太好家里酿的葡萄酒,她娘还特意早就准备下了一瓶,拿上来,大家也都喝喝尽兴。
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是真的好吃,有家的味道,外头心心念的就是这种味道,很踏实也很美味。
小小更是,满嘴都是饭菜,唔囊唔囊的吃个不停,又是肉又是骨头的,都是油,一点在府城吃饭的那种优雅公子哥的气派都没了。
最高兴的莫过于她娘。虽说一直没个歇脚的时间,很是忙,但是她娘满脸的笑意,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一家人聚在一起,亲戚朋友都在,吃喝都有,暖屋、酒菜、玩闹、嬉笑、溢出来的笑声和言语,哪哪都是欢喜。
这桌酒是吃的蛮长的,东屋的男客别说,是一直喝到大半夜。西屋撤桌子的也晚,撤完桌子还唠了好长时间的嗑,要不是大半夜实在太晚,家家还没烧个炕,估计是还要好个聊呢。
这几日赶路实在太累,加上又吃饱喝足身子暖和,困意就来袭了。
西屋散桌子之后,她娘给她们姐弟三人都洗漱了一番,小小和二小是小小屋子,她和她娘在她屋。东屋和最西屋是男客睡,两个大屋子,也够了。
她睡着了,还能恍惚听到东屋喝酒碰杯说说笑笑的声音,伴着这声音,她沉沉的睡去。
恍惚间记得先生说的要一早考问学问,腾的一下就醒了,赶忙坐起身,睁开眼往窗外看,这一看不要紧,天已经大亮了,不但大亮,看日头,中午应该都是过了。
玩了玩了,这下晚了,晚了。
她连忙起来,嘴里喊娘,干喊了一声,她娘就从外屋进来了。
“不着急不着急,”她娘笑着给她把衣服正了正,“昨个先生吃多了酒,上去的也晚,昨晚上说了,今儿一早不考完了,我看你睡的熟,没告诉你,也没叫你,由着你睡了。”
她松了口气,扑腾一声仰后就又给躺下了,“娘,那我再睡一会。”
“醒了就别睡了,大姑娘家这一觉睡到下午了,说出去多不好听。”她娘笑着把她给抱起来,一边给她穿衣服,一边继续说,“你小姨夫和家里的客人一早就套车回去了,家里中午饭也刚吃过,都给你热锅里呢,这会醒了就别睡了,吃个饭。”
“今儿日头好,外头转悠转悠。”
“刚刚卷丫头她们还叫你来着,一看你还没睡醒,就又作坊里去了。”
“睡多了晚上也睡不着,不能再睡了,已经够多了。”
她娘念念叨叨的一直给她穿好衣服,被褥叠好收起来,她下地洗个脸梳个头的工夫,她娘已经放好桌子,把饭菜端上来了。
小小去了学堂,二小已经在午睡,她爹得了木工书,正作坊里做一边研究书卷一边做木工。
第三九三章:秀才家来
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才把咸菜酸菜都腌好。
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摆的慢架子都是,她娘为了能分的清,还专门写了条子,用浆糊粘在坛子外头,等算着日子腌好能吃了,也好一目了然,不至于开错坛子。
过了节,算是真正的弄忙了。
年年的秋收差不多都是这时候,只不过根据每年的雨水和霜降情况,有早有晚,但都是在这个时间段的半个月前后。
节前也忙了一阵,多是家里的菜园子和山上零星几块地收成早的庄稼收了回来。现在过完了节,就正式开始一年的秋收了。
家里的学堂和几处作坊也都停了几天的工,她爹娘也没雇人,两人起早贪黑的开始收秋。家里的地一大片过了屋前的沟就是,因为方便,两人更是起贪晌贪黑的。
她在家看着小小和二小,中午做饭,做好饭出门沟沿子上冲着对面喊上一两声,她爹娘听见了,就急急忙忙的家来吃一口饭,喝上一壶茶水,晌也不歇,接着继续山上地里的忙活。
老太太这几年和南山上是一样的,全是种的土豆,早就收回来了,所以并不着忙。
家里这几年倒是没怎么种,地也都是种了庄稼,但是种的全,就光豆子,就有好几样,什么黄豆、绿豆、黑豆、芸豆、青豆,样样都种了一块。还有谷子、苞米、高粱这些五谷杂粮,再有就是芝麻、花生、瓜子也都没落下,种了个全。
场院早就收拾出来了,拉回来的庄稼都场院堆放好,一垛垛的垒了好几垛。带秸秆的高粱就一捆捆的直接靠着墙戳着,一个挨着一个,大门口两边戳的满满都是。
正忙活着,想都没想到的马勇马勇表哥来了。
一来难得,二来也是赶巧,正愁信不好送过去呢,人就上门来了。
马勇表哥是下午快傍黑了才到,一个人来的,坐的顺风车,一直送到村口。人是先是到的下院,和老太太还有大爷一家打过招呼之后,才上来的。
中午赶路只吃了干粮,老太太正下院张罗饭菜,马勇表哥是和赵家大爷起来上来的。
她爹娘两个正场院扦谷子,要打场,还没收拾利索。马勇表哥一来,立马放下活计,屋里洗洗之后,端水沏茶,留下她爹陪着说话,然后就下院去帮老太太准备伙食去了。
府城张小姐的事情她早就和她娘说了,这次赶巧马勇表哥来,正好得了这个机会,把信给递过去,是再好不过的了,所以下去的时候拉着二小,让她家里留下了。
虽说她是女孩子,但是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也都不瞒着她,所以,这会,她东屋坐在椅子上,听她爹和马勇说话,大人也都不在意。
“要来学堂”她爹有些惊讶,又问了一句。
“是的二舅,”马勇表哥点头,接着说,“府城我是不去了,功名我是不考了,读了这么些年的,下庄稼地干活也是不成。”
“身子骨不行,也吃不了那些苦。”
“家里这阵子我也寻思了好长时间,只这一条出路了。”
“我想过来先跟着先生学上一段时间,帮着打个杂,学点东西。”
“等时候到了,我再找个地方也盖一个小学堂,一辈子当个教书的先生,也能养家糊口了。”
“我虽说中了秀才,但也不好现在就把学堂办起来,怕误人子弟,就想着先过来和先生学上一阵子,等自己学的差不多,也能把这先生当起来了。”
事情是好事,马勇表哥说完,她爹就满心欢喜。但是学堂的事情有先生在,他不好拿主意,转头刚要往她这边看,马勇表哥笑着就继续说,“二舅,我不是让你来拿章程的。”
“我知道学堂的事情是要过问先生,我过来一来给二舅二舅妈打个招呼,二来也想听听二舅的意思。
“至于先生那边,一会等学堂下了学,我会亲自过去和先生说的。”
她爹松了口气,连连说好,“这是好事啊,家里吃住都有,西屋那个那间房,正好空着,一直烧着火,你二舅妈天天都收拾,老干净了。”
“你就住那屋,吃就和我们一起,正好先生也这院,你们两个先生还能有的话聊。”
她爹娘现在可是好客,而且越来越喜热闹,马勇表哥读过书,人也好,温文尔雅的,很是招她爹娘喜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