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伐清1719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晴空一度

    众人走到枪炮厂门口时,雷驼子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见到宁渝从马上下来后,一脸殷勤地牵过缰绳,脸上带着肉麻的笑:“大都督可算是回来了”

    宁渝斜睨了他一眼,笑道:“这往日我来你这里,可从来都是一副臭脸,今天这是怎么了?又想跟本都督玩什么花样?”

    雷驼子被这话一堵,老脸一红,当下就有些尴尬,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一旁的徒弟便主动开口解释了一番,这才避免了雷驼子下不了台。

    原来问题很简单,早先雷驼子在宁渝的指点下,发明了复汉军火箭弹这种利器,当时就对这种火箭弹的威力颇为期待,一心想着在战场上能不能建立奇功。可是自从他上次派了徒弟,将火箭弹送去以后,却是许久都没有消息,便让雷驼子等得有些焦急。

    如今见到宁渝回来了,雷驼子心里却是一喜,便想着前来询问火箭弹的效果如何,却被宁渝给堵回来了。

    宁渝摸了摸鼻子,颇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拉过雷驼子,一路向前走去,“雷大师果然是天纵奇才,这火箭弹的威力却是相当可观。只是也还有许多的改进余地。”

    雷驼子听此消息,这才哈哈大笑起来,轻声道:“若是改进倒也无妨,这火箭弹虽说也经过了多次试验,可毕竟没有实战过,既然如今实战表现尚可,那咱们将来便可将火箭弹列入正式的军备当中。”

    “这是自然。”

    宁渝和雷驼子沿着厂区一路前行,看着忙碌而有条不紊的生产区间,心里也是颇为的得意,这也是多亏了他将流水化工艺与分区生产告诉了雷驼子,才让如今的枪炮厂变得如此整齐高效,再也不是曾经那副乱糟糟的模样。

    工人们沿着宽阔整齐的水泥路面一路拖运着货物,只见他们手中推着的小推车,在这种路面上行进毫无障碍,比起正常的路面却是要强上不少,不仅速度相当快,而且推得十分平稳,不像寻常路面那般歪歪扭扭。

    “这水泥可是好东西,现如今的汉阳枪炮厂已经完全是采用水泥浇筑,可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枪炮厂,也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清军寻常的火炮都别想磕碰一点皮!”

    雷驼子脸上带着几分骄傲的神色,他对这座枪炮厂是相当用心了,在当初建设之时,他便向宁忠源申请水泥。当时其他地方正是打得激烈的时候,对水泥的需求也相当大,因此宁忠源刚开始并不愿意将水泥给雷驼子使用。

    可是雷驼子性子也执拗,一直硬生生拖着,却是好不容易弄了一些水泥回去了。后来在建设枪炮厂的时候,水泥也派上了大用场,这才将汉阳枪炮厂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堡垒。

    雷驼子脸上尽是骄傲之色,他挥舞着手臂,指着矗立的厂房,“现如今的汉阳枪炮厂也算真正实现了当初的目的。而且我还要多说一句,它如今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制定的目标!”

    “现如今的汉阳枪炮厂,光是工人就有一万八千多人,可以实现月产汉阳造燧发枪五千杆,各式火炮一百多门,大都督你的编练新军计划,最迟到明年年初,武器便能全部准备妥当!”

    宁渝饮下了许多酒,他的心情实在是太开心了,似乎是长期积郁在心中的愤怒,终于得到了释放,有了汉阳枪炮厂,有了汉阳铁厂,有了那几十座矿山,有了那十万大军,梦想也开始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雷驼子咋着舌头,醉眼惺忪道:“你小子还真不是吹牛,当年我在我在孝感的时候,就知道你小子是不简单,如今如今看来却是比我想的还要不简单!”

    “他日你要是当了皇上,俺俺雷驼子也能跟人吹牛哩,皇上都跟俺雷驼子喝过酒!”

    一场宿醉之后,宁渝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派人将整个枪炮厂和铁厂都设立了军事禁区,安排了一些军队在此地驻守,目的只有一个,决不允许放任何人进去,也不得随意放人出来。所有人的进出,必须要有楚王府的令符或者是他宁渝的令牌。

    宁渝绝不会在这件事上开玩笑,他心里明白,眼下的枪炮厂也是清军、白莲教乃至于朱一贵最想要了解的地方,那些奇怪而强大的武器,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因此哪怕只要有一点点的疏忽,带给宁渝的都是相当大的损失。

    针对枪炮厂本身的需求,宁渝自然也不会吝啬,很快便又拨给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专门的研发资金,负责完善火箭弹和其他的一些武器。这些银子都是计划外的开支,因此也不会占用到日常那些火器的生产上。

    处理完这档子事情以后,宁渝便带着人回了武昌城,不过这回去却没多久,崔姒便到来了一个消息,崔家已经派人在门房等候了,此人乃崔姒的堂叔,名叫崔玉,也是目前整个崔家的主事者。

    宁渝心道这人来的也够快的,不过这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件好事,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崔家,恐怕也在找这么一个合作的机会。

    现如今所有人都明白,复汉军的崛起已经成为了必然,前面的几场仗打下来,清军的损失倒是其次,关键是把所有人对大清的信心,都已经给打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复汉军也就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而宁渝本人作为整个复汉军的未来接班人,更是潜力股中的潜力股。

    宁渝心里想到了这里,却也没有急着出去,而是先沐浴了一番,将一身的酒味洗掉之后,换上了一身宽松一些的文士衫,整个人看上去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反而显得儒雅随和了几分。

    ()是,,,,!




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
    【】(),

    宁渝随即便遣了仆役,将来人请到了自己的书房当中,只见一名身穿青山的中年男子慢慢走了进来,脸上的神色也是不慌不忙,仿佛就是简简单单过来喝一杯茶一般。

    先不说别的,光是这幅气度,宁渝在心里便多了几分好感,虽说这年头攀龙附凤的人多到不能再多了,可人性毕竟如此,倒也怪不得谁,然而若能稍微收敛几分,保持几分吃相,那也是极为了得,至少也能让人高看一眼。

    在宁渝的眼里,愚蠢是比贪婪更为不能容忍的存在,而愚蠢的贪婪更是让人发自内心的延误。

    崔玉神态淡泊,可是礼数却一点也不见少,走进来后直接跪了下来,结结实实行了一个大礼。

    “学生崔玉见过汉阳公。”声音清爽不腻,举止也十分有度。

    宁渝笑了,他发现眼前的这个人,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讨巧的人物,而且很明显能看出来,这个人很有讲究,他将自己放在了学生这个身份上,而不是一个商贾,便是为了在宁渝面前,能够保持几分风骨。

    不管怎么说,这人有时候还是得保持一份好的形象,否则真成了商贾,这身份也就彻底跌下去了。所谓的儒商,也就成为了一个笑话。

    “嗯,还请崔先生速速请起,咱们两家如今说来也算是亲戚了,当不得崔先生大礼。”宁渝脸上也是带着笑,伸手将崔玉扶了起来。

    二人落座后,宁渝却是主动给崔玉倒了一杯茶,那茶香袅袅升起,却让人有些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笑道:“老师很喜欢这种茶,我自己也准备了许多,今日还请先生品尝一番。”

    崔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尽管茶香确实怡人,可是他心里却想到了自家的那个堂兄,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对于崔万采,他心里着实感觉到有些复杂的感受。

    严格来说,崔家并不算什么名门望族,更谈不上所谓的诗书传家,早年间也是从樟头线脑一点点置办起的家业,所幸崔家老太公见识深远,他积极培养族内的读书种子,希望将来官场上能出来一个崔家人,带着家族发扬光大。

    后来这个人出现了,便是宁渝的恩师崔万采,可是崔万采却性格过于执拗,无法忍受官场的一团漆黑,后来弃官回乡,教书育人,可是崔万采爽了也就罢了,可着实让当时的崔家家主大病了一场。

    毕竟对于崔家来说,出一个崔万采那般的人物,已经是极为难得,耗尽了家族这几十年的文脉,而且也得看机缘巧合,可是崔万采这般执拗的性子,却是让崔家的付出都打了水漂。

    从那以后,崔家与崔万采之间便不再来往,一直到复汉军起兵之后,崔家人听说崔万采从了逆,当时还想着将崔万采逐出族谱,以保全自身。可是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崔家将崔万采逐出门户,这复汉军打得着实太猛了些,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拿下了湖广。

    后面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随着复汉军的势头越发凶猛,崔万采的分量也是日益水涨船高,如今的崔家却是要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崔万采了。只是此时的崔万采,却已经无心再联系族人了

    崔玉神情有些复杂,但是他想知道现在有些态度是必须要表明的,否则想要继续谈下去就不太可能了。

    “家父当年行事着实有些莽撞,对表兄却多有指责,想来也是过于急躁了些如今家父年迈已经不再理事,崔家上下便一致推选我来主事,打打下手罢了。”

    宁渝自然是听懂了崔玉的意思,现在崔家是知道错了,然后也换了人,希望能够将这一页彻底翻过去,至于其他的,可以继续慢慢聊。诚意倒是够了,可是宁渝有些东西还想继续看看。

    “我记得你崔家,如今也是湖广商会当中的一员了对吧。”

    崔玉苦笑了一声,“说是湖广商会的一员,可是无论从哪方面都比不过几个老前辈,所幸有王爷赏饭吃,如今在商会也当上了一个二级大商,还算有些名头。”

    宁渝点了点头,他对于湖广商会还是了解的,这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亲手弄出来的,一个二级大商虽然算不得什么,可是在眼下的商会当中,也算得上是头面人物了,基本上是排在了宁、程、郑以及其他几家的后面。

    “既然如此,那么也算是有扶持的价值。”宁渝脸上带着笑,这个时候他的态度虽然依然很谦和,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有些居高临下的味道了。

    崔玉却没有任何的不满之色,他又重新跪在了地上,低声道:“崔家虽然实力低微,可是只要汉阳公有所需要,崔家愿意抛家舍业,跟随汉阳公身边,当牛为马,以供趋势!”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宁渝的个人魅力所致,实际上崔家对于宁渝的了解,也只是局限在会打仗这个层次上,可是这并不影响崔家的投效之心。

    愿意很简单,这年头走南闯北贩货盈利的商人,顶多也就是个小商人罢了,做到再大也不过尔尔。而真正的大商,则是如同吕不韦一般,早早就开始投资一国之兴衰。

    对于崔家来说,宁渝便是这样一个绝好的潜力股,而他们想要投资的未来,则是将来的外戚身份,这可是真正的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且崔家已经有了绝佳的本钱,那就是崔姒,若是换成别的家族,就连今日谈话的资本都没有。

    见崔家人这么上道,宁渝心里也有几分开心,便笑道:“你崔家的那些东西,我却是看不上。不过对于你崔家的人才,我却是颇为看重。做事嘛,还得看长远。”

    崔玉心里又惊又喜,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声音清脆有力。

    “崔家上下,愿听汉阳公驱使!”

    三日后,宁渝带着一行人坐上了船儿,准备出发去安庆。于此同时,还有数十艘大船带着最后一批的军械粮草,跟着宁渝一路东进,等到了安庆之后,这些粮草和军械也将会分发到各军中,为即将到来的一战做最后的准备。

    在临行之前,宁渝跟崔玉也算是好好深谈了一次,将关于玻璃和白糖的想法都跟崔玉说了一遍,而且针对相关的工艺,宁渝也提出了一些自己从后世看到的方法,让对方先去实验,只要先把工艺摸清楚就可以了。

    至于后面怎么去发展,宁渝也想的很清楚,无论是玻璃还是白糖工艺,本身难度并不算大,但问题是需要通过合理的销售渠道,将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卖出去才行,这一点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先让崔玉慢慢折腾着。

    刚刚回到安庆之后,宁渝又是马不停蹄找到了李绂,将自己在武昌这一番经过详细告诉了对方,重点自然便是将来要在江南制定新的工商条例,从而达到扶持工商的目的。

    李绂的脸色有些凝重,他自然明白在眼下这个时候,想要推行该条例会有多少的阻力,对于宁渝的想法,他却是觉得有些过于急躁了。

    “大都督,工商扶持虽然有必要,可是眼下这个时候是不是太着急了?毕竟工商行业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支撑点,若是大都督执意如此,怕是吃力不讨好。”

    说白了,眼下的工商行业的背后,都是那些地主乡绅们支撑着。所谓的扶持工商地位,他们自己就不愿意同意,如果宁渝强行把他们抬到桌子上来,未免有些高看了。

    宁渝苦笑着摇摇头,轻声叹道:“李先生,你可知我这一路东进,背后的几十艘船里都装着些什么吗?”

    “想来应该都是火枪火炮这一类器物吧”李绂轻轻点点头。

    宁渝摆了摆手,苦笑道:“火枪火炮者,不足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全都是我们的军粮,将来这些军粮要支撑到我们拿下江南,除此之外,便是军中需要的一些杂物罢了。”

    “除了火器以外,其他的军粮和军内杂物,全都是湖广的那些商人给我们筹集到的物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赶紧拿下江南,这样他们掏出来的银子才不会打水漂。”

    宁渝随手拿起了一杆新制成的汉阳造燧发枪,乌黑的枪管上反射着光,看上去竟然有几分美感,可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根枪管里所发射出来的东西,将会致人于死地。

    “想要造成这杆汉阳造燧发枪,前前后后需要的工序多达数十道,若是一个熟练的鸟枪匠人自己打造,或许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制成一杆,可是如今在汉阳枪炮厂里,一千个熟练的鸟枪匠人,再加上两千个普通的匠人,一个月能制成五千杆左右。”

    李绂若有所思,他有些明白宁渝想要说什么了。

    宁渝感慨道:“这便是我为什么一直要强调工商的力量了,很多事情是现在的复汉军可以做到的,比如花一年的时间建立了汉阳枪炮厂和汉阳铁厂,可是在其他的很多方面,光靠眼下的复汉军还不够。”

    李绂轻声道:“大都督的想法,我大概是明白了只是眼下,这第一步却好说,可是将来这乱子恐怕小不了。”

    宁渝无奈道:“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罢了,只是眼下咱们不去做,有的人可就想着去做了。再说咱们毕竟是一路造反起家的,这点动荡还算不了什么,北方的那位爷,眼下才是真正的焦头烂额呢。”

    一想到雍正此时的处境,宁渝心里便有些痛快,这人就是这样,若说自己惨也就罢了,可是要有一个人比自己更惨,那心里反倒好受了许多,毕竟这幸福感都是对比出来的。

    不过与宁渝想的不一样,如今的雍正不光是焦头烂额,几乎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先别说外面的复汉军和策妄等人,就连京师里的大臣们,对于雍正的感官就不太好,大伙原本都希望来一位老八那样爱惜名声的皇帝,这样大伙可以该继续捞钱的继续捞钱,该玩女人的继续玩女人。

    可是眼下却不一样了,雍正不比其他皇帝,他也爱惜自己的名声,可是他更爱惜大清的祖宗基业,为了保住这份基业,他已经在心里怎么想着折腾自己的官员们了。

    实际上刚刚上位的雍正皇帝,为彰显自己勤俭爱民的形象,已经专门下旨停了直省贡献方物,并且打算继续高举康熙的大旗,更定历代帝王庙祀典,并且下诏称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尚未竣事,宜速举渊通之士编辑成书。

    可是在这些事情做完以后,雍正就开始磨刀霍霍了,他很快便下旨地方,凡是直省仓库亏空,限定在三年内补足,否则逾期将会治罪。

    这一举动与晚年的康熙是完全不同的,康熙好名声,为了一个名声亏点也就亏点了,可是雍正却没有这个资本亏点,因为他的国库里都已经不到五百万两白银了,要是再亏点,大清国连裤子都亏没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欠缴行动算是展开了,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雍正对于户部的那些勾当了解的一清二楚,他心里清楚地方上交给户部的税银,在这个过程中都会被人扒一层皮,到最后骂名雍正担了,可是国库还是空空荡荡。

1...8586878889...1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