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启黄金年代(重生之我是我二大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蠢蠢凡愚QD

    和谭稀松聊了一个多小时,下边团队就已经将这一次的广告投放计划大致定下。众人到达央视大楼的时候就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一同忙活下来,外面的日头已经西斜。

    婉拒了谭稀松的招待,李宪便带着新北集团的众人离开了央视大楼。

    倒不是他舟车劳顿或者是不想跟谭稀松这女人走太近,实在是之前跟李诚儒说了自己今天抵达京城,刚才这一个多小时的功夫,那边儿的电话催了四五遍,后来听说李宪在央视,更是直接呼了过来,说是人已经在停车场等着了。

    “李董,晚上要是您有安排的话,那我们可就自由活动了啊!”

    这一次带来的人大多都是集团的新丁,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京城甚至是第一次出远门,看着一群人脸上雀跃模样,李宪无奈的摇了摇头,想着从昨晚就马不停蹄,又是赶飞机,到了地方又是直接投入工作的,也是辛苦,便大手一挥,“去吧,晚上玩儿的高兴点儿。今天就不跟你们一起了,等广告投放出去之后我做东,再好好好的犒劳犒劳你们。”

    “谢谢李董!”

    虽然李宪平时在新北没什么架子,可是跟自己老板在一起,不可能没有压力。现在李宪发了话,众人一阵雀跃。

    “不过你们自己心里边儿有数奥,明天还有工作呢。可别喝多了,明天给我掉链子!”

    见这些兴奋过度的家伙,李宪忙又叮嘱了一句,才放任众人作鸟兽状离去。

    停车场中,李宪刚进了入口,就听见不远的地方嗷唠一嗓子。

    “宪子,这儿呢嘿!”

    顺着声音李宪抬头一看,乐了。

    好几个月不见,李诚儒可不是以前那个见天儿手里捏着俩核桃的李诚儒了、

    发际线,怕不是往后推进了有四五厘米。眼巴瞧着,越来越像是他熟悉之中的那个大曾不说。六月中的大夏天,身上竟然披了一闻着都有了头有味儿的军大衣!

    也就是李宪知道这个货现在凭着归真堂在京畿地区的区域代理,每个月少说少说也有个几十万进账,不然的话在大街上看见这么个人,他下意识的都得从兜里往外掏钱!

    整个一神经失常的要饭花子嘛这、

    “嘿!要是不打电话催你,我看你丫到京城来都不打算受理我啊!”一照面,李诚儒就重重的在李宪胸前来了一拳头。

    揉着胸口,李宪嘿嘿一笑,“哪儿能呢,本来想着的是今天把正事儿办完了,明天再找你好好聚聚,谁成想你这猴急猴急的。”

    为自己做了句辩解,李宪咧着嘴指了指李诚儒的身上:“不是,儒哥,您这是抽的哪门子邪风啊大夏天的,咋还整个冬衣穿上了捂蛆啊”

    “嗨、”李诚儒一样脑袋,低头瞅了瞅自己的这幅尊荣,也觉得可乐,“这不是在朋友一个剧里边儿演了个角儿嘛,昨晚上接到你电话的时候在外景呢。那边儿山沟里,一早一晚的忒特么冷。这地下停车场也不暖和,车里又都是烟味儿,我就给穿上了。”

    听李诚儒正在拍电视剧,李宪瞪大了眼睛。

    之前这大哥投外汇赔个了一个底儿掉,跟陈东升去龙江的时候就说要投奔马未都下海拍片赚钱。

    那时候看他闹心,李宪奔着拉帮一把的心思,就把归真堂的京畿地区代理给了他。那个时候,李宪还寻思来着,这哥们儿能度过这一关,也就不存在当演员翻身的事儿了,影视圈里边儿没准以后就看不到那个经典的大曾形象呢。

    可没成想,历史的惯性这么大,李诚儒这到底还是下了海!

    “儒哥,怎么又悟了这道了我的代理不好做”

    看着李宪皱着眉头,李诚儒连忙摆手,“哪是不好做那是太好做了。现在保健品这么热,一个礼拜提单交单,送货,打一广告就齐活了。这活儿躺床上都能赚钱,有什么不好做的”

    “那你咋去拍电视剧了之前的窟窿堵不上”

    “不存在的事儿!”李诚儒一摆手,嘿嘿一笑:“你瞅瞅现在这年景,有权的不讲理,有势的没人性。做买卖有钱的呢,欠地位。既瞧不起别人,又瞧不起自己。哥哥我算是起于微末,也风光过也落魄过。现在啊,就想着换个活法,当个戏子,演一演别人,看一看不一样的自己,挺好。”

    李诚儒之前搞外汇投资亏了不少,之前那个饭店都给兑出去了。

    这一招待李宪,虽然还是那个饭店,不过饭店已经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从之前的火锅城变成了现在的新京华饭店了。

    饭店陈设还跟以前差不多,只是似乎为了显示特色,在一楼大厅里头搭了个戏台子。

    李宪此前在邦业大宅那会儿,王林和和老秦都是京剧迷,收音机里边儿没少蹭戏。

    和李诚儒二人进了门的时候,就听见台上一老生正在唱着龙凤呈祥里边儿的甘露寺一折。

    这折子戏唱的最好的是马连良,李宪之前听得就是这个版本。或许饭店整这个京剧表演也就是为了弄景,也或许是饭店大厅里边儿的食客也没多少把注意力放在台上演出的,那老生唱的颇为敷衍,显得有气无力。几个本应该出彩儿的强调,都懒得往上走。

    站在门口看了会儿西洋景儿,李宪便跟着李诚儒上了楼。

    包房之中,李诚儒用毛巾抹了把不知道多少天没好好洗的脸,将一瞬间就变了色的毛巾往餐椅上一扔。

    刚抱怨着说陈冬升这孙子现在大发了,天天忙得见不着人影,包房的门就被人从外面推开,一身上西装笔挺的身影就进了来。

    “儒哥,你这人可不地道!我这在走廊里头都听见你讲究我了!”

    李宪这次来没告诉其他人,京城这




第671章:颠覆商业广告
    跟陈冬升和李诚儒许久未见,各自谈起最近一段时间的际遇,再东扯西扯的聊了起来,一顿饭就吃了三个多小时,酒也喝了不少。

    之前在邦业的时候,跟大宅子里边儿待着,和老朱,朱峰以及干休所一群老头没事儿就喝两口,可是自打到了冰城,李宪除了一些场合之外,基本是滴酒不沾。

    酒量这东西就跟跑步是一个道理天天晨跑锻炼的,运动会上跑个八千一万米基本没啥压力,可是你要让一个天天宅在家里的肥宅去跑半程马拉松,那肯定是累的要死要活。

    从饭店往出走的时候,李宪走路都有点儿飘。

    门口,陈冬升拦住了喝了酒有点儿颠儿,非要坚持开车去送的李诚儒,掺住了李宪的胳膊。

    “宪子,没事儿吧”

    李宪忙摆了摆手。

    虽然喝多也吐,骑摩托也上树,不过李宪喝多了的状态始终还行。别人是越喝多越懵逼越膨胀,他这是喝的越多心里边越明白,就是身子不听使唤。

    “没事儿陈哥,我这不要紧。你把儒哥送回去,我自己打个车回去就成。”

    陈冬升现在拍卖行做的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的走,全国各地的喝,酒量是彻底练出来了。虽然也是脸红脖子粗,但是状态明显比李宪要好得多。

    李诚儒就不成了,前一刻还舞舞玄玄的要去开车呢。出了饭店门几分钟的功夫,开始扶着人饭店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开始“啊喔额”,对着台阶浇灌肥料了就。

    见他这样,陈冬升无奈,只好点了点头。不过临转身的时候,拍了拍李宪的后背,道:“那行宪子,这两天你先忙你的事儿,中策的事情你也先不用着急。回头我攒个局,把几个兄弟朋友都叫上,你认识认识,到时候看看他们那有没有什么办法。”

    李宪微微一笑。

    陈冬升的意思他知道,无非就是想让他多交往一些人脉,看看能不能跟中策那头搭上话,把这事儿给圆了。

    陈冬升的那些人脉,他现在结识的没多少。可李宪什么人

    是打后面回来的啊。

    知道陈冬升现在的圈子无非也就是田源,毛振华和已经和自己有过交往的冯伦那些人。

    这些人现在大多数还在发展阶段,自己的麻烦都一大堆不说,自己这个龙江的地头蛇都搞定不了的事儿,指望着这群人

    想想李宪都觉得不太可能。

    再者说,对于陈冬升的这个圈子,他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巨牛逼。你看看,又是中国证券第一人,又是中国第一信用担保公司创始人,又是后来中国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的。

    可是后来细一想,他觉得其实也没啥意思。

    92年左右下海的这批商人,之前混的好的如田源,那都是计委的实权司长。中不溜的像陈冬升也是中央处级部门的主任,就算是差一些的,像后来成立了中诚证券信托的毛振华,都是从国务院研究中心退下来的。就这,这个26岁就在海南当了省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货后来还抱怨说“要是给自己一个县高官都不下海”呢一副小媳妇被逼无奈的样子,典型的得了便宜又卖乖。

    可以说,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靠着各自在体制内的人脉资源,政府资源和信息资源起来的。属于是仗着“双轨制经济”的余威,抢占了“市场制经济”滩头的那一批人。

    以从商前的身份定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

    而从经商的风格上说,李宪和陈冬升的这个圈子也是格格不入。这些后来的大佬,从一开始就站在各种资源,再不济是信息资源的制高点上,知道90年代的中国有什么,没有什么,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在十年后二十年后能成。

    所以打一开始就嚷嚷着产业报国,要搞就搞中国的行业第一。

    李宪不一样,他的优势不在于资源,而在于一个重生者的见识。所以就注定要走一种短平快,不断寻找商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对未来大势的把握,用一个倒爷的手法结合实业来稳定扩大财富。他不一定要把自己的每一门生意都做到全国第一,但是只要每一门生意都赚钱,然后攒足了资本,在千禧年之后坐在互联网经济的班车前边,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当个东方巴菲特,当个首富也绰绰有余了。

    不说道不同不相与谋吧,至少已经知道了自己定位的李宪对这个圈子,并不抱有强烈的融合意愿。

    但是生意场上就是这么回事儿。

    多一方人脉,谁也不知道日后对自己有什么助力。

    顺口答应了下来改日再约,拍了拍陈冬升后背,令其去照顾那边儿已经快把昨天隔夜饭都吐出



第672章:市民赵春花的幸福生活
    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冷机电厂附属小学的赵春花并没有闲着。早上六点多钟,为一家老小做好了早饭的赵春花就骑着自行车,奔赴到了距离自家七八公里之外的东交民巷附近给两个高二的孩子辅导语文。

    一节课一个小时,两块五毛钱。一上午三份,辅导完后就是一点多钟,那也不能歇着。为了解决午饭的问题,下午还得到琉璃厂那边儿的姑姑家里边,给自己正在上高二的堂妹免费做家教。

    为的就是能剩下中午在外面的一顿饭钱。

    没办法,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一份素材盒饭已经涨到了三块钱,就算是一碗稀了光汤的小米粥加两张葱花饼,也得一块二了。可是北冷附属小学的工资,倒是已经有三个月没发。

    其实她还好些,作为北冷厂的附属单位,厂里对学校和医院的职工还算是客气。同在北冷机电厂做钳工的丈夫,更是从去年年底就已经断了顿儿。

    今年京城格外的旱,开春以来就没下过一场正儿八经的大雨。六月天里,太阳周围连一片云彩都没有,一百万条阳光打在人后背上就跟泼了辣椒水,额头上的汗渗进眼睛里,又像是伤口上被抹了层盐。

    听着自行车链子嘎拉拉的乱响,赵春花的神识有些飘忽。

    1982年,高中毕业的赵春花进入北冷厂。那个时候的北冷是国内四大国营冷冻机厂之一,这个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的厂子,建国前像什么汽车吊车,厂子里都做过。到了解放后,专门生产大型空调和制冷机。

    那个时候的国营大厂可是年轻人就业的首选,当时工厂招工一点儿不夸张的说就跟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一个样一个样的。赵春花在140多个人里边儿考了第三,都差点儿没进来,最后还是因为自己是前三甲里边儿唯一的一个女同志,外加上长得俊,占了性别优势和形象加分才挤进来的。

    这可一点儿不夸张。

    在人生的第三个十年里边儿,这一直是赵春花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跟赵春花一起参加考试并取得了第二名的一男同学,就是因为人太瘦,不足一百斤,进不了重工业大厂只能服从分配被商业局接收,后来骑着自行车市场里边挨个收费去了。

    刚进厂附小那会儿,莫说人的待遇好的像是做梦,就连赵春花家里边儿的鸡都享受着福利鸡饲料就是工厂食堂的剩饭。

    那个时候多好啊

    一大家子的生活,从摇篮到坟墓,吃喝拉撒工厂全包了。跟自己在场子里边儿当时已经做到了四级钳工,带了两个徒弟的丈夫,一天三顿都不用起伙,全是食堂里边儿吃。就连夜宵都是厂里边儿带回来的晚饭!

    “小赵啊,好好干,安心干!打现在起,你全家父母孩子的事情,厂子就开始负责了!结婚有房子住,生孩子免费入托,家里边儿老人免费看病治病!厂子对你们负责,你也要充分的发挥主人翁责任”

    脚下的自行车链条愈发沉重,恍惚之中,自己进厂第一天领导对自己的训诫,仿佛又回荡在耳边。

    “滴!滴滴!”

    正在赵春花出神的时候,耳畔一阵急促的汽车喇叭炸响。

    “看着点儿啊!丫骑自行车的不靠边,特么找淬啊你”差点儿就怼上自己的红色小轿车的窗子摇了下来,一个带着棕色蛤蟆镜,躺着卷发的小青年甩了一句过来。

    看着青年和副驾驶上那打扮时髦,皱着眉头满脸不满的女郎,赵春花忍着气儿,推着自行车走到了一旁。

    时代在变。

    就如同自打九零年之后,南方一大批一大批的民营小企业崛起,生产出来的小型空调冰柜又便宜又秀气,北冷厂从订单排满整年加班加点,变成了上两个月休两个月,自己丈夫排班儿得给组长送礼,就这还只能拿着基本工资,到最后索性基本工资都开不出来了一样。

    工人,乎已经不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下午四点多。

    在那个吝啬到中午只给自己留了两个馒头和一碗早上剩下的豆汁儿的姑姑家里憋了一肚子委屈,带着一身疲惫的赵春花终于回到了家。

    老职工楼里,丈夫刘大根的自行车不在。不用想,赵春花就知道丈夫肯定是去附近的工地里边打零活了。

    现在职工楼里挺多家的爷们儿都这样,星期一到星期五,就算是厂子里没有排班也不敢出去。虽说厂子现在效益不行了,可是上面有规定,严禁职工去外面搞兼职创收。

    就在开春时候,厂里一个老职工,还是党员呢,因为厂子三天两头放假,就找了个出租车公司,开起了面的。因为出租车得交份子钱,遇到工厂上班的话份儿钱就得倒贴,这老职工索性就去开了车,因为这,厂党委直接把这个为工厂奉献了二十来年的老职工给开了岗位,职称连同党籍一起。
1...228229230231232...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