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启黄金年代(重生之我是我二大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蠢蠢凡愚QD

    “可以啊老同学,够新潮的,眼镜都隐形了。”李宪嘿嘿一笑。

    “行了吧你,要说新潮谁敢跟你李大老板比我可都听咱们88届的同学们说了,你李宪现在可出息了,企业办到了省里,厂子上了央视,妥妥的大人物。你瞧,刚才叫你好几遍,你都没搭理呢!”

    打趣了李宪几句,见到他身边儿睁着大眼睛好奇的苏娅,吕志敏笑道:“呦,这是带女朋友办置年呐!”

    李宪没否认,拍了拍身边儿红了脸的苏娅脑袋瓜,转而指了指柜台那排了一溜,满脸怨气瞪向自己这边儿的人群,“不忙啊你这出来没关系”

    “嗨!”吕志敏摆了摆手,“天天这样儿,不用管。”说着,她招呼了隔壁柜台的一个营业员:“小王,我这来客人了,你帮我照看一下啊。”

    得了同事支应,吕志敏热情的拉着李宪,来到了供销社后面的一个休息室。

    休息室不大,里边儿看样子就是供职工们临时吃饭休息的地方,乱糟糟的。

    吕志敏拿着暖壶给李宪和苏娅到了开水,坐到了二人对面。

    上下打量了李宪一遭,笑道:“老同学,当初真没想到你出息成这样儿。”

    “嗨、”李宪摇了摇头,将水杯放在了一个架子上,“出息什么呀,都是一步一步逼到这个份儿上的。” 一流小站首发

    “那可不是。”吕志敏明显不认同,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噗嗤一声笑了,“唉李宪,你知道不当初就你在我们宿舍,把梁永生从房顶上劝下来的时候,不是说你以后要混的比所有人都强么”

    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宪也是忍俊不禁,“那个纯粹是吹牛逼的、”

    “我可信了啊!”吕志敏捧起手,“那个时候我就想,这人脸都不要了,干什么不能成”

    好嘛、

    李宪面色一垮,“老同学,你这判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标准也太独特了!”

    “呵呵、”吕志敏捂嘴偷笑,笑够了,才摆了摆手,“不过说真的,当初重新分配之后,一些男同学都笑话你,我真觉得你肯定能成事儿。哎你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女生都把你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抄到笔记本上了,她们都说你很有可能成为




第497章:守夜的人(白银盟加更)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春天的故事》现下还没问世。

    八个月之后,它会由董文华唱响,并迅速传遍中华大地。

    可是歌曲虽没有问世,不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那座座城市和座座金山,却已成为了见证中华大地改革开放成就的不争事实。

    深市特区。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这里早已不是那个坐落于罗湖口岸的小城。一座座高楼大厦以“深市速度”崛地而起,从全国而来的淘金者,冒险家甚至是赌徒们,在这片奇迹之地翩翩起舞,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壮阔的篇章。

    不过在这个城市之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幸运儿。

    奇迹之下,更多的是失意。

    深市的冬天相比于东北暖和的很,可是湿度大。有太阳还好,天上没了日头,就难免阴冷潮湿。

    新兴的城市总是差不多的,在这个城市里本地人少,外地人多。走在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打拼的人,都是过客——在中国的传统之中,过年就是要回家的。

    大年三十。

    赚到钱的没赚到钱的,成功了的失败了的,大部分都已经踏上了各自的旅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归属,整个城市都冷清了下来。

    繁华都市的边上,一家破旧的货站仓库之中。

    仓库中潮气像是有了实质,混着什么东西发了霉的味道飘荡着,让人透不过气,又不得不忍受。入了夜,二十五瓦的灯泡就像是远远坠在天上的启明星。看得到亮,却照不亮人。

    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之下,破旧凌乱的大通铺上,梁永和抚了抚那腿儿已经折了只用了根儿橡皮筋套上,像是骨头被人打断只连着肉般的眼镜。

    他的腿上搁着一块破板子——就当是书桌吧。

    即使是披着军大衣,人还是没感觉有暖和的意思。梁永和搓了搓手,看了看墙上的日历。

    没了父母,也就没了年。油印纸上“大年三十”的红字,也就没了什么特殊的期盼和意义。

    空空荡荡的仓库之中,就他一人。

    年货已经买好了,几瓶罐头,一箱方面便。速冻的饺子放不住,仓库里不让起明火,也没有什么能下厨的设备,年夜饭也就这么对付了。

    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梁永和先是经历过行李被抢,招工被骗,最终成了这个城市里面的黑户。后来几经转折,才终于到了一个郊区的货站,当了保管员。

    说是保管员,其实就是个干杂活儿的。装卸缺人手了,就去抗包卸货。货站里有个什么跑腿的,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也可着他来。黑户嘛,身边儿有没什么照应,这样的人现在全中国走到哪儿,都是挨欺负的那个。

    将钢笔放在了木板上,梁永和看着木板上那份报纸,微微一笑。

    那上面有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叫李宪——他的兄弟。

    “李宪吾友,见字如面。过去一年之间奔波不定,没有给你写信报平安,勿怪。我现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一切顺利安好,因岗位关系,春节间着手几个外贸大单无法回家。然千里之遥不隔思念之情,待工作稳定后,定回去相聚。勿念……”

    报纸一旁,是封已经不知道写好了多久,可是始终没寄出去的信。

    想了想,徐茂和将信卷起来,团成一团,塞到了一旁一大摞的旧报纸里。他觉得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骗自己的兄弟总是不好。

    他打开了日记本。

    扉页上是一首诗。

    “冷冷的街淡淡的的灯,这个晚上还有多少扇未关的门。

    用一个梦安慰着自己,安慰所有找不到家的人。

    期待的脸,紧闭的唇,这个夜晚还有多少苦苦的等。

    用一份情温暖着自己,温暖所有疼爱明天的人。”

    “守夜的人啊,何须反复的追问

    每个清晨,都有那永不重样的新闻。

    守夜的人啊,不妨送出一个吻。

    融化你自己心中,所有的伤痕。”

    看着那自己刚来到这破仓库时候写的诗,梁永和摇头笑了笑,将扉页撕了下来,连同那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一起,扔进了废纸堆。

    拍了拍发木的脸颊,将那些无用无意义的惆怅和失落赶走,他打开了日记本的最新一页。

    日记本其实就是一个印满了红绿线的保管账。大大的一本,已经用了大半。跟正常的日记不同,那本子上的内容,很少有记录自己生活状态或者是内心感受的东西。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货站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所见所闻所想。

    就比如这最新的一篇,就是对仓库内交付流程的想法。

    “货站目前的管理已经混乱到了极致。在年前的配送高峰期,仅这一个仓库,就出现了错发货物十六笔,其中甚至有两笔造成了货主超过五千元的重大损失。归其原因就是,各岗位间的分配问题。装卸这面的效率现在还可以,凭借去年九月份补充的两台叉车,无易碎物品件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卸车。但是货站办公室的协调能力,简直是让人无话可说。装卸工卸完货,办公室那头要好半天才能接收单据,平均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将单据通知货主。往往货主来提货,还需要等待半个小时甚至是一个小时的时间……

    如果将其改变成为货站每天上午中午下午,采用固定时段,比如十点半,两点半,四点半三个时段统一信息,划定票据收发人的责任和交付核对时间,办公室将所有小工的单据绘制成表,按表收发。如:下午两点半,接收处将所有单据提交办公室,验收合格货物和验收破损货物单据区分开。破损货物由专人对上级货站反映,正常货物交办公室定时通知提货或安排投达……”

    正在梁永和写的入神的时候,仓库的门被人推开。

    “什么人在这”

    看着来人,梁永和眉头一皱,“老同志,我是仓管员,你有事”

    一听是仓管员,那老农模样的老汉这才点了点头,“哦,没啥事儿。就是走到这儿瞅仓库里边亮着灯,还以为是遭了贼了呐。那小伙子,过年不回家”

    梁永和拉了拉身上的大衣,将钢笔连同日记



第498章:狗年到
    在深市的梁永和即将迎来人生中一场重大转折的同时,邦业,李家大宅之中却已经被浓浓的年味所包围。

    这年头过年都图个热闹,但是整个邦业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家过年能像大宅这头这么热闹的了;

    李宪一大家子不说,老朱一家五口人,带着朱峰今年刚处的对象。老吴两口子顺带着苏娅苏辉姐弟,再加上干休所没回家过年的9个老头,整个大宅里边儿就跟开了联欢会一样。

    宅门口,王林和和郑唯实拿着浆糊和梯子,将老王同志挥毫书就的“天狗下凡春及第,财神驻足喜盈门”的大红对联往门柱上贴——狗年了嘛。

    李匹看着俩老头登梯爬高的,捧着“佳业兴旺”的横批在底下吓得直跳脚。

    李道云笑呵呵的在宅子里,跟老朱一起将那自酿尘封了好几年的小烧从土坛子里边儿往出道——老太爷在祥云寺里边儿憋了好几个月,就盼着这天了。

    苏娅和朱静朱娟两姐妹,以及苏妈杨淑珍,大中午的就已经开始准备年夜饭,人口太多,大家伙儿掐着手指头一算,光是饺子今年就得包四百多个才够吃。杨淑珍开玩笑说,今年过年做的是大锅饭。邹妮则吐槽,说也就是自己儿子有远见,买了个带大灶房的宅子,不然这么多人在一起过年,怕是要在院子里支起大锅,用铁锹炒菜——一如当年生产队那样。

    作为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的纽带,李宪当然也没闲着。

    小时候他就特喜欢农村过年时候的家家院子旁边树上的那些树挂,今年特地让苏娅和朱家两姐妹剪了好多的剪纸。有小福字,有小旗子,一水水的红纸剪裁出来的,足足好几百个。

    端着老秦泡了好茶的保温杯,指挥着老实孩子苏辉爬树上去一个一个的往树杈上挂……名义上的干弟弟,实质上的小舅子嘛,该收拾就得收拾。

    年三十儿,院子里任谁都是满脸的喜气。就连被李宪从萧基那里截留下来,临时充当狗年吉祥物的狼狗,都和李玲玲在院子里闹得正欢,这样的喜气洋洋,方圆百里八杆子难找。

    一大家子忙忙活活的,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人太多,索性就在正堂里边儿放了两个大桌子,爷们儿一桌女眷孩子一桌,热闹,还能一边儿吃饭一边儿看电视。

    人多了就是那么回事儿,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除非有那么特别能说的,不然总有那么一会两会儿冷场的时候,可是这人一多,一下子就跟通了个马蜂窝似的,你一句他一句,你说说这个话题他聊聊那件事儿,气氛热烈的不行。

    给李宪的感觉,就像是家人群里边儿闯进来一群老司机,一下子就把气氛给搞起来了。

    不过这样的气氛,他倒是挺享受。

    过年嘛,不就是一大堆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看春晚

    94年的春晚跟以往的都不太一样,根据后来的对比报道,可以说是自打春晚电视直播以来最注重实际舞台效果的一届。李宪倒是知道这个,只不过94的春晚节目对比他印象中的几届经典,好像差了不老少、

    舞台效果倒是提升上来了,不过节目上这一年没出什么特别出彩的。除了在未来几年带起了一股青少年习武热的,由宋江武校学生们表演的儿童舞蹈《狗娃闹春》,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阎维文的《一二三四歌》这两个,一个是歌唱人民教师,一个是颂扬军旅的主旋律歌曲之外,歌舞类的节目丝毫打不起李宪兴趣。

    相声小品类这一届素质也明显不行,高秀敏和赵士林的《密码》玩儿口音梗并不怎么好笑。李金斗等人联袂表演的《跑题》,李宪也不爱看。作品本身没毛病,不过李金斗这人十年之后接的广告太多,几乎是看着这大哥广告长大的李宪带看见那张脸就带着三分腻味。陈佩斯朱时茂的《大变活人》虽然在形式上结合了魔术,有了个突破,但也就是水准之上,相对这对组合其他的作品并不出色。

    赵丽蓉的《吃饺子》和算是让人眼前那么一亮。特别是老太太用一口唐山口音吐槽窝窝头时候那句“你揍说这破窝头儿,有啥吃的,我们吃够了,吃伤了,这辈子不吃它窝都不想它,……恩,精棒子面,窝再尝尝”

    这个梗,领先了王境泽二十年。把李宪逗得前仰后合,看的一屋子的人都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他。

    很明显,李宪的笑点,跟家里人不太一样……

    除了这个,一向太过旋律化的黄宏和侯耀文合作的小品《打扑克》,吸引了李宪的注意。

    这是个反应社会现象的小品通过两个老同学火车上相聚,想打扑克但是没牌,拿名片代替从而闹出来的一系列笑话。

    在李宪看了,其中的很多台词都体现了过去两年中华大地上的一些变化。

    比如满大街都是买牛肉面的,比如秘书管董事长,女秘书能当董事长的家,又比如小报记者管著名演员,再比如通俗歌星出场费三万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港台三流歌星出场费五十万管通俗歌星等等等等。

    都让切实体验了这两年的李宪有共鸣。

    一切都在不可



第499章:开工
    按照李宪原本的计划,是想在正月初二完事儿之后就返回冰城市。但是他没想到,过了大年初一到了串门的日子邦业这边的来往太多,在依次摆放了徐朝阳刘伟汉,并视察了浆果研究所之后,一拖就拖到了正月初五。

    再三的跟家里边儿说了自己正月十五和二月二还得回来之后,他才从浓浓的年味之中脱离出来,回归工作。

    回到冰城的时候,已经是初七。

    集团的年假是七天,从大年三十到初五,等到李宪和周勇,以及过年去关里探望儿子回来的王铁军回到冰城的时候,集团已经开工两天了。

    人都有惰性,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儿绷紧了冷不防放松下来,必定会有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一样。

    大年刚过,回到集团上班的员工们多多少少都有些懒洋洋的。李宪起了个大早回到集团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多。但是薛灵给集团各个部门负责人开会还没有结束。
1...17117217317417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