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按理说他是曹爽的亲信,这次的大清洗,令狐愚很难逃得过去,但是正是因为他是王凌的外甥,再加上在外地任职,司马懿投鼠忌器,暂时决定放他一马,等将来收拾了王凌之后,一个小小的令狐愚,对付他就如对付一只蚂蚁一般。
所以司马懿这次根本就没有搭理令狐愚,但没想到,这个最不起眼的跳梁小丑这次却真得跳了出来,鼓动王凌一起另立新君,谋朝篡位。
司马懿不禁有些怒了,是令狐愚飘了,还是他司马懿拿不动刀了,平时连正眼都懒得瞧一下的下三滥人物,居然在这个时候,竟然会欺到他头上拉屎撒尿起来了,给他们三分颜色居然就要开染坊了,真是岂有此理!
令狐愚和王凌大概以为司马懿征战并州,无
第791章 撤军
司马懿打仗常常是谋定而后动,经常会给人一种拖泥带水、裹足不前的错觉,认为司马懿是那种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人。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真正的司马懿行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从进入上党之后,虎峪口之战还是司马军主力几个月来首次和并州军交锋,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驻军等候之中消磨殆尽的。
但是决定撤军却仅仅只是司马懿心中的一念头,然后就付诸实施了。
当司马懿宣布撤军之时,众将明显的都愣了,按理说现在司马军和并州军已经进入到了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比得就是双方的耐心,如果司马军一直保持现在的这种打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司马军可以拿下并州来。
司马师上前道:“淮南有事,父亲何不遣一上将,领兵平定之,又何必亲自前往”
说实话,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来司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转战千里,而且还要求迅速前进,司马师很是担心司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马懿目光沉稳坚如钢铁,他缓缓地点点头,道:“淮南之事,兹事体大,容水得任何的错漏,所以,为父必须亲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马师知道父亲轻易的不做决断,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既然他已经决定了,那就谁也劝他不得了。
司马懿一旦决心撤军,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将会有所行动,不过就算要走,司马懿也必须要安排好北边的事务,以达到牵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党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司马军大军撤走,残余的军队几乎会被曹亮的军队所碾压,这种给别人送餐的做法,司马懿肯定是不会采用的。
但放弃高都,那就意味着此次北征并州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情感上来讲,这很难让司马军的将士们所接受,毕竟为了这么一点地盘,现在司马军几乎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但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获,让司马军的士兵普遍是郁闷不已。
但司马懿的态度却是十分的决绝,他决定在并州境内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会办得到,而且撤军之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曹亮就像一只狼那样蹲着,注视着司马军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离上党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必须要谨小慎微一些才行,绝不能给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机会。
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从虎峪口转而向东南,装出一副搜寻并州军隐藏部队的模样,而到达了白陉之后,则火速地穿越这条峡谷,退回到河内林虑。
司马军的撤退相当的突然,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这样才能给曹亮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击,也完全是来不及调动人马的。
更何况司马军走得是先前并没有走过的白陉,所以在司马军到达白陉之前,曹亮是万万不会想到司马军会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早已是扬长而去,返回了河内。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从白陉撤
第79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经常会给人一种拖泥带水、裹足不前的错觉,认为司马懿是那种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人。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真正的司马懿行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从进入上党之后,虎峪口之战还是司马军主力几个月来首次和并州军交锋,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驻军等候之中消磨殆尽的。
但是决定撤军却仅仅只是司马懿心中的一念头,然后就付诸实施了。
当司马懿宣布撤军之时,众将明显的都愣了,按理说现在司马军和并州军已经进入到了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比得就是双方的耐心,如果司马军一直保持现在的这种打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司马军可以拿下并州来。
司马师上前道:“淮南有事,父亲何不遣一上将,领兵平定之,又何必亲自前往”
说实话,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来司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转战千里,而且还要求迅速前进,司马师很是担心司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马懿目光沉稳坚如钢铁,他缓缓地点点头,道:“淮南之事,兹事体大,容水得任何的错漏,所以,为父必须亲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马师知道父亲轻易的不做决断,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既然他已经决定了,那就谁也劝他不得了。
司马懿一旦决心撤军,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将会有所行动,不过就算要走,司马懿也必须要安排好北边的事务,以达到牵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党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司马军大军撤走,残余的军队几乎会被曹亮的军队所碾压,这种给别人送餐的做法,司马懿肯定是不会采用的。
但放弃高都,那就意味着此次北征并州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情感上来讲,这很难让司马军的将士们所接受,毕竟为了这么一点地盘,现在司马军几乎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但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获,让司马军的士兵普遍是郁闷不已。
但司马懿的态度却是十分的决绝,他决定在并州境内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会办得到,而且撤军之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曹亮就像一只狼那样蹲着,注视着司马军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离上党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必须要谨小慎微一些才行,绝不能给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机会。
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从虎峪口转而向东南,装出一副搜寻并州军隐藏部队的模样,而到达了白陉之后,则火速地穿越这条峡谷,退回到河内林虑。
司马军的撤退相当的突然,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这样才能给曹亮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击,也完全是来不及调动人马的。
更何况司马军走得是先前并没有走过的白陉,所以在司马军到达白陉之前,曹亮是万万不会想到司马军会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早已是扬长而去,返回了河内。
司马懿之
第79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经常会给人一种拖泥带水、裹足不前的错觉,认为司马懿是那种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人。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真正的司马懿行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从进入上党之后,虎峪口之战还是司马军主力几个月来首次和并州军交锋,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驻军等候之中消磨殆尽的。
但是决定撤军却仅仅只是司马懿心中的一念头,然后就付诸实施了。
当司马懿宣布撤军之时,众将明显的都愣了,按理说现在司马军和并州军已经进入到了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比得就是双方的耐心,如果司马军一直保持现在的这种打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司马军可以拿下并州来。
司马师上前道:“淮南有事,父亲何不遣一上将,领兵平定之,又何必亲自前往”
说实话,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来司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转战千里,而且还要求迅速前进,司马师很是担心司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马懿目光沉稳坚如钢铁,他缓缓地点点头,道:“淮南之事,兹事体大,容水得任何的错漏,所以,为父必须亲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马师知道父亲轻易的不做决断,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既然他已经决定了,那就谁也劝他不得了。
司马懿一旦决心撤军,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将会有所行动,不过就算要走,司马懿也必须要安排好北边的事务,以达到牵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党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司马军大军撤走,残余的军队几乎会被曹亮的军队所碾压,这种给别人送餐的做法,司马懿肯定是不会采用的。
但放弃高都,那就意味着此次北征并州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情感上来讲,这很难让司马军的将士们所接受,毕竟为了这么一点地盘,现在司马军几乎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但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获,让司马军的士兵普遍是郁闷不已。
但司马懿的态度却是十分的决绝,他决定在并州境内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会办得到,而且撤军之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曹亮就像一只狼那样蹲着,注视着司马军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离上党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必须要谨小慎微一些才行,绝不能给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机会。
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从虎峪口转而向东南,装出一副搜寻并州军隐藏部队的模样,而到达了白陉之后,则火速地穿越这条峡谷,退回到河内林虑。
司马军的撤退相当的突然,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这样才能给曹亮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击,也完全是来不及调动人马的。
更何况司马军走得是先前并没有走过的白陉,所以在司马军到达白陉之前,曹亮是万万不会想到司马军会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早已是扬长而去,返回了河内。
司马
第794章 来者何人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司马懿会在这个时候就果断撤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已经奔行在太行山的峡谷之中了。
这个时候,并州军由于分散的厉害,再想集结起来打追击战,时间上已经是来不及了,曹亮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司马军从白陉扬长而去。
这次司马懿选择撤退的道路,居然不是他们此前进军的石门关,也不是遭到过重创的羊肠坂,而是走了壶关东南方向上的白陉。
这一反常的举动确实令曹亮有些意想不到,只能证明司马懿确实很鬼,在这一点上,还真是不服不行。
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用他老道的经验,给并州军上了一课。司马大军向东南方向移动时,打着的旗号是搜寻并州军的隐藏部队,为此,驻守在白陉附近的一支并州军还被迫进行了转移,以避司马军的锋芒。
但谁也没想到,司马大军到达白陉时,突然沿着白陉向东而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撤了个干干净净,等驻守在这一带的并州军明白过味来的时候,司马大军已经离开了上党,回到了河内。
并州军再想追击,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不过司马军的撤退,也意味着连缓打了几个月恶仗的上党之战落下了帷幕,司马懿趁兴而来,败兴而回,这一次,那怕他撤退的十分完美,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纵观整个上党之战,司马懿还是输了。
想当初,司马懿可是纠集了十五万的大军,三路人马分进合击,气势逼人,但是被曹亮连破两路大军之后,司马懿的气势就收敛了不少,最后恢复了他缩头乌龟的本质,收缩防线,不再给并州军可趁之机。
只是让曹亮疑惑的是,虎峪口之战,严格来说,双方只是平局收场,算不得谁输谁赢,司马懿的大军主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完全有能力再战斗下去。
但令人诧异的是,司马懿这个时候居然撤兵不打了,这和司马懿一贯的性格可是完全不符的,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桓范笃定地道:“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发生,司马懿是绝不会轻易退兵的,想必兖州淮南那边定然是有事发生,所以司马懿才会这么急着撤走。”
此前桓范奉曹亮之命,到过兖州,和令狐愚有过联络,以曹亮的意思,就是希望令狐愚和王凌可以早些起兵,与并州军遥相呼应,南北两面同时夹击司马懿。
但令狐愚这个时候耍起了小聪明,他并不想急于地起兵,不想引火烧身,反正司马懿和并州,肯定是有一战的,最起码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再起兵,那样成功的机会便会大很多。
桓范也是无奈,他把自己能提的建议都提了,包括另立新君的计划,只是希望那怕令狐愚和王凌起兵晚一些,也总比没有强。
回去之后,他把情况俱都和曹亮说了,曹亮倒也不以为意,有助力也好,无助力也罢,自己和司马懿这一战,绝对是势不能免的,想打败司马懿,终究还是得靠自己,把希望建立在别人那儿,肯定是不靠谱的。
这个时候司马懿毫无征兆地突然退兵,想必也是和淮南那边有事发生有关,如果令狐愚和王凌拥新君起兵的话,司马懿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此番突然退兵,走得还是白陉,意图显而易见啊。
&n
第795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司马懿会在这个时候就果断撤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已经奔行在太行山的峡谷之中了。
这个时候,并州军由于分散的厉害,再想集结起来打追击战,时间上已经是来不及了,曹亮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司马军从白陉扬长而去。
这次司马懿选择撤退的道路,居然不是他们此前进军的石门关,也不是遭到过重创的羊肠坂,而是走了壶关东南方向上的白陉。
这一反常的举动确实令曹亮有些意想不到,只能证明司马懿确实很鬼,在这一点上,还真是不服不行。
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用他老道的经验,给并州军上了一课。司马大军向东南方向移动时,打着的旗号是搜寻并州军的隐藏部队,为此,驻守在白陉附近的一支并州军还被迫进行了转移,以避司马军的锋芒。
但谁也没想到,司马大军到达白陉时,突然沿着白陉向东而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撤了个干干净净,等驻守在这一带的并州军明白过味来的时候,司马大军已经离开了上党,回到了河内。
并州军再想追击,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不过司马军的撤退,也意味着连缓打了几个月恶仗的上党之战落下了帷幕,司马懿趁兴而来,败兴而回,这一次,那怕他撤退的十分完美,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纵观整个上党之战,司马懿还是输了。
想当初,司马懿可是纠集了十五万的大军,三路人马分进合击,气势逼人,但是被曹亮连破两路大军之后,司马懿的气势就收敛了不少,最后恢复了他缩头乌龟的本质,收缩防线,不再给并州军可趁之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