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但是斥侯兵打探到的结果,却让刘猛感到很失望,魏军根本就没有撤除偏厢车,而是继续以偏厢车为屏障,里面的军队安然入睡了。
既然是无隙可乘,刘猛也就放弃掉了夜里偷袭的念头,白天都无法攻破的偏厢车阵,就算黑夜去偷袭,结果也只能是一样的。
没办法,刘猛也只好等着刘豹刘腾的军队到来之后,再商议办法了。
不过这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了,试想一下,连他刘猛自己也无计可施,原本就态度不积极的刘豹和刘腾又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好办法。
魏军这一夜则歇息的再好不过了,除了一部分的军队留守在偏厢车那儿以防备匈奴人的偷袭之外,其余的军队则是轻松的进入了梦乡,充分的休息可以让他们养精蓄锐,随时地投入到大反攻之中。
偏厢车围成的这个圈是足够的大,大到可以容纳平北军所有的人马,甚至许多营的士兵都不用露宿野地,可以搭起帐蓬钻到里面歇息。
这样轻松惬意的战斗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曹亮则是在等待着时机,毕竟只刚刚进行了一天的战斗,就算匈奴人失望了,但还远未到绝望的时候,等他们进攻一再受挫,士气大跌,再无斗志的时候,就是魏军进入反攻的最好机会。
此刻的匈奴人,就如同是刚刚咬钩的一条大鱼,进不得,退不得,攻不得,也守不得。
到了第二天,刘豹和刘腾的军队总算是姗姗来迟了,毕竟从晋阳到东观,也就这么远的一段路,刘豹和刘腾再磨蹭,也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的磨蹭下去。
刘猛在东观和魏军遭遇到的消息刘豹很早就知道了,但越是如此,刘豹越是不急,收复祁县那是刘猛的事,刘豹没有必要去搭上自己硕果仅存的军队,他采取的是隔岸观火的办法,准备等魏军和刘猛斗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面收拾残局不迟。
原本以为刘猛和魏军打了一天仗,就算是分不出胜负来,至少也打得差不多了,刘猛这才慢慢悠悠地赶到了东观。
不过眼前的这一幕让他震惊无比,在他的印象之中,他和魏军的老爷岭之战,魏军可是压根儿也没有出动过这么奇怪的战车啊,这么这才过了几天的工夫,魏军竟然造出了数量如此众多的战车来,并且利用这种战车,完全阻挡住了匈奴人的进攻。
刘猛没有办法,刘豹也自然没有什么办法,尽管匈奴人的大军已经全部到齐了,但是战局并没有随着匈奴人的人数增加而改变什么,面对如铁壁一般的偏厢车阵,全部是一愁莫展。
仗还得打,但这种没有希望的战斗,是极为影响士气的,先前攻打晋阳时,同样是屡攻不克,但匈奴人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所以他们才能战斗到底。
&n
第561章 兵败如山倒
其实魏军平北军和并州军加起来也不到两万人,那怕是里应外合南北夹击,也不会对匈奴人构成致命的威胁,匈奴人只需要分兵一路出来,就足以抵挡得往并州军的夹击了。
但是这个时候匈奴人的军心已经完全地涣散掉了,刘腾和刘豹显然已经不愿意再趟这趟浑水了,他们力主撤退,并且已经停止了进攻,扎营的地点也与刘猛的军队相隔比较远了。
而刘猛也动摇了,东观之战进行到这个阶段,对匈奴人而言,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老巢被夺,东观之战又打不赢,接下来匈奴人何去何从都是一个问题了。
从起事时的风声水起到现在的黯然收场,短短几个月之间的大起大落,让刘猛是百感交集,刚刚感觉到人生已经迈入了巅峰,却又瞬间跌回了谷底,甚至连谷底都不如,是直接掉入了深渊。
毕竟在发动叛乱之前,匈奴人在并州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可如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只能说,接下来的日子,对匈奴人来说,将会是如寒冷的冬天那样难捱。
整个匈奴人的队伍也是人心惶惶,一盘散沙,丝毫提不出任何的斗志来。
而并州军的突然来袭,就恰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匈奴大军顷刻间就全盘崩溃了。
刘腾的军队率先而逃,本来刘腾也就无心参战了,南部匈奴、左部匈奴、中部匈奴,右部匈奴的驻地相继失守,五部之中,唯一硕果仅存的只剩下了九原这个驻地了,刘腾也是担心九原有失守的可能,所以他早就是归心似箭,趁着魏军夹击而来的时候,刘腾果断地撤了。
而且刘腾在撤退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没有打,等刘猛发现的时候,刘腾早已是人去营空了。
刘猛脸色铁青,刘腾这家伙,也太不仗义了,关键时候,竟然不声不响地跑了。
刘腾的逃跑,让本来就已经是分崩离析的匈奴大军雪上加霜,军心离散,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刘豹也萌生了退意,不过他没有象刘腾那样不告而别,而是派人给刘猛送来了一封信,言明去意已决,同时在信中劝说刘猛出尽快地撤军,避免遭遇到更大的失败。
看到信的内容之后,刘猛是怒不可遏,将书信撕了个粉碎,怒吼道:“胆小如鼠的懦夫,滚吧,都滚吧!离开了你们,本王难不成还不打仗了!”
刘蛟此刻也是忧心冲冲,对刘猛道:“右贤王,魏军两面夹击,我们该如何是好”
刘猛重重地哼了一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算刘腾和刘豹这两个懦夫逃了,难不成我们两部三万多人马,还对付不了魏人的两万人吗你率部迎击从晋阳过来的并州兵,东观之敌我来对付。”
刘蛟面有难色,不过看了看刘猛的脸色,他也只好应允了下来。
刘蛟现在也是一肚子苦水,东观之战中部匈奴的军队打得可是头阵,自然损失也是最大的,一万多的人马,到如今也折损了近三成左右,而且最为困扰刘蛟的,不仅仅只是队伍的伤亡情况,而是低迷的士气。
如今中部匈奴的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在大量减员的情况下,去迎战刚刚从晋阳城杀出来的士气正旺的魏军骑兵,刘
第563章 夹道相迎
平北将军曹亮到来的消息,如同一阵旋风一般,传遍了整个的晋阳城。
晋阳城的百姓欢呼雀跃,扶老携幼,出城相迎。
如今晋阳城的百姓已经不仅仅只是原先晋阳城的居民了,自从匈奴叛乱以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为了逃避匈奴的**害,并州各地的百姓都纷纷地逃往了晋阳,导致了晋阳城的人口数倍的激增。
在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州城晋阳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避难场所,可以让他们暂时的躲避匈奴人的迫害。
所以并州各地的老百姓背井离乡,纷纷地涌入了晋阳城。
但是匈奴人的叛乱愈演愈烈,他不光攻占了晋阳城周边几乎所有的县城,侵占了晋阳附近所有的土地,而且开始对晋阳城展开了围攻,攻势一度是相当的猛烈。
匈奴人的强势进攻让城中的汉人百姓是惶惶不安,如果晋阳城再失守的话,那么整个并州,就没有他们的任何一处立足之地了,他们都将沦为匈奴人的奴隶,任由匈奴人杀戮与奴役。
为了不让晋阳城失守,城中的百姓自发地踊跃报名成为乡勇,协助官兵来守城,所有人的利益一致的时候,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但匈奴人委实太强大了,他们不分昼夜地对晋阳城发起了攻击,虽然晋阳城的军民万众一心,誓死而战,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城的存亡绝续,只在一线之间,时刻都有沦陷的危机。
在那些守城的日日夜夜里,晋阳的军民提心吊胆,寝食难安,谁都不知道,晋阳城能坚守到什么时候。
在最为困难的时候,所有人心中的都有一个渴盼,那就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来援兵,解救他们于水火。
如果这一刻真有援兵出现的话,毫无疑问,那就是上天派来的救星。
就在晋阳城的防守到了芨芨可危,城池随时都有可能陷落的时候,突然之间,匈奴人退兵了。
所有人都是喜极而泣,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去打探匈奴人退兵的原因。
于是平北将军曹亮带兵前来救援的消息不胫而走,曹亮的名字也在晋阳城的大街小巷之中广为流传,毫无疑问,曹亮才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他们于水火的大救星。
如今这位大英雄大救星要亲临晋阳城了,这些百姓无不欣喜万分,纷纷地涌出城去,迎接曹亮的到来。
曹亮到达了晋阳之后,并没有将平北军全部开拨进城,而是将各营驻扎在了城南,他只带了裴秀和傅玄以及数百亲兵护卫进城。
刚到城门口,曹亮就被人山人海的百姓给围住了,人们纷纷地是焚香叩拜,感谢曹亮的救命之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代表城中的百姓向曹亮献上了牛酒,一头刚刚宰杀并煮熟还散发着牛肉香气的大黄牛装在一辆上,牛身上还系着红绸子,而另一辆车上则满载着酒坛子,酒香醉人。
“曹将军千里相援,恩同再造,老朽代表晋阳全城百姓谢过将军,些许薄礼,还望将军笑纳。”那老翁面容清矍,但声音宏亮,欲向曹亮行跪拜大礼。
曹亮连忙伸手相搀,急道:“老人家,这可使不得,如此大礼,折杀曹某也。”
这时,人群中又有人走了出来,呵呵笑道:“使得使得,曹将军若不来救援,晋阳城恐怕是生灵涂炭厄运难逃,如此大恩大德,晋阳百姓如何敢忘”
第564章 静观其变
府中的酒筵早已准备停当,自然是海陆毕呈,奢华丰富。
魏末晋初,世风由俭入奢,那些达官贵人的家中,豪宴陈铺,奢侈之极,不铺张不足以代表其社会地位,田豫自然不能免俗,此番招待曹亮的,当然是最为顶极的食材,主厨的也是晋阳城中最好的厨子。
曹亮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并州叛乱已久,晋阳城被围也不止两个月时间了,再加上大量外地百姓的涌入,城中粮食必然是困难无比,而田豫为了招待自己,如此大兴豪宴,就这一顿饭的花费,不知能养活多少的饥民了。
尽管曹亮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差钱,但他对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苛求过,在军营之中,他也从来没有搞过特殊化,每餐每饭,都与普通将士同锅而食,自然也就博得了将士们的亲切感。
世风奢糜,曹亮是很厌恶的,但以他目前的地位,却是无法改变什么,所以面对田豫的盛情,曹亮也只是暗暗表达了一下不悦,并且没有将这种不悦丝毫显露出来。
三国时的筵席和后世的筵席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餐制,在这种比较隆重的场合,那肯定是一人一个几案,曹亮在首位就坐,田豫在主位相倍。
其下则是两排几案,桓范、裴秀、傅玄等几人在左边就坐,而刺史府的一应官员在右边就坐,如此一来,左边显得人单势孤,而右面的座位上,则是济济一堂。
田豫看看了空余不少的位子,便道:“曹将军,听桓军师说,平北军帐下可是有着五虎校尉,为何他们今日皆不曾前来”
曹亮道:“匈奴未除,国难未靖,所以某要求他们兵不卸甲,马不离鞍,随时准备迎击匈奴人,所以,他们今日并未前来。”
田豫恍然而悟,由衷地赞道:“曹将军治军严谨,方能百战百胜,既如此,我先敬曹将军一杯。”
曹亮没有端杯,而是道:“田刺史,非常抱歉,在下曾经立誓,匈奴未破,绝不饮酒,此令平北军人人恪守,在下身为主将,更需以身作则。”
田豫并没有因为曹亮拒绝饮酒而有什么不快,反倒是哈哈大笑道:“曹将军果非常人也,也罢,这杯酒权且留着,等曹将军平定匈奴之后,再饮不迟。来人,上茶!”
客人不喝酒,田豫身为主人,自然也不好意思自己在那儿自斟自饮,于是吩咐下人将桌上的酒全部换下,换上茶水来。
这茶自然不是泡的,而是添加了各种的佐料煮出来的,味道和曹亮常喝的茶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不过曹亮倒也没有计较,以茶代酒,不管是怎样的茶,都还是不错的。
不过整个筵会没了酒,气氛却是差了不少,最终也是潦潦收场。
曹亮告辞出城,回到了平北军营之中。同行的人也跟着回来了,桓范也随同曹亮一起回到了营中。
“将军没有饮酒,田刺史似乎有些怏怏不快,按理说将军已不在军中,如此应酬场合,饮些酒也是没关系的。”回营之后,桓范忍不住“数落”了一下曹亮。
曹亮正色地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禁酒的条令是我自己定的,公然违反的话,何以服众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都能如此,我曹亮就连一个酒都戒不掉,何谈成
第565章 交割
次日,田豫亲自出城,来回拜曹亮,而且他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田豫称,他已经向朝廷上奏此次并州之战的情况,并向朝廷提出了辞呈,请求辞去并州刺史的职务,告老还乡,同时田豫向朝廷提议,由曹亮来接任他并州刺史的职务。
“田刺史牧守并州以来,规略明练,威绩显著,在匈奴人叛乱甚重的的情况之下,仍能坚守晋阳,护佑百姓,并州若无田刺史恪守,恐怕早已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了。如今并州克复,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田刺史如此辞去,只怕有伤并州父老之心。”曹亮挽留道。
虽然田豫在此次匈奴叛乱之中处境十分的被动,但是他顽强地坚守住了晋阳,保护了几十万人并州的百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田豫还有有功劳的。
而且田豫镇守北疆多年,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并州经此劫难之后,重建也是需要花费极大力气的,如果田豫能留任的话,主持并州大局,对并州的重建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所以曹亮尽力地挽留他。
田豫苦笑着摇摇头,道:“曹将军,你莫要再打老朽的脸了,此番匈奴叛乱,田某身为刺史,却不能消弭祸乱,居其位不能理其政,有失朝廷之望啊。老朽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曹将军年少芳华,沉毅大略,有经天纬地之才,若为刺史,则并州百姓之福也。”
田豫去意已决,任凭曹亮如何挽留,都不能改变他的心迹。
其实此番并州劫难,田豫的内心之中也是十分煎熬的,做为并州刺史,治下的土地被匈奴铁蹄所蹂躏,自己却无所作为,只能是困守晋阳城中,这让曾经镇守北疆安稳如山的田豫有很深的挫败感。
难道是自己真的老了吗
就任并州之时,田豫虽然有过推托,但是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廉颇不服老的气慨。此次担任并州刺史,很可能就是他最后一次外任了,田豫希望在并州任上,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为自己的人生履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匈奴叛乱,彻底地击碎了他的梦想,以一种最为狼狈的方式结束仕途,田豫虽然心有不甘,但却是无可奈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田豫原本是不服老的,但看到曹亮此番在并州的表现,确实是让他感到汗颜。
曹亮以万人之众,北上增援并州,一路之上高歌猛进,连克匈奴四大巢穴,并在东观一战中,击退了匈奴人的主力,解了晋阳之围,如此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让人觉得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反观田豫,拥兵近两万人,但却是一退再退,丢失了太原西河新兴三郡的绝大部分城池,最后只能是困守晋阳孤城,若非曹亮率兵来援,田豫都不知道能坚守到什么时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