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每年需要向大明帝国上贡十万匹宝马,同时在大明和哈萨克汗国交接的大玉兹草原,哈萨克人不得放牧。
这对于哈萨克汗国来说绝对是最耻辱的条约,同时也是伤筋动骨的协议。
每年上大明进攻十万马匹宝马,这对于哈萨克汗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支持,别看他们拥有广袤的中亚草原,又都是游牧部族,以放牧为生。
马匹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东西了,甚至于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了。
但每年十万匹,这个庞大的数字压下去,足以压的哈萨克汗国上下都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大玉兹草原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的肥沃草原,现在竟然不让放牧,这又压缩了哈萨克汗国的放牧区域。
仅仅只是这两项条约就让哈萨克汗国喘不过气来,也是让哈萨克汗国一直怀恨在心,总是在默默的积蓄力量,准备着有一天找大明人报仇雪恨。
“陛下,弘治十六年的时候,我们同奥斯曼帝国开战的时候,哈萨克汗国就蠢蠢欲动,想要借机夺取我大明只河中以及西域。”
“要不是因为我大明天军横扫四方,迅速的将奥斯曼帝国打的满地找牙的话,估计着当时他们就已经出兵攻打我们大明的河中地区和西域了。”
刘健似乎想起了什么,也是连忙站起来说道。
“嗯,确有此事。”
“当时杨云还上奏提到了此事,调遣了几十万大军到河中地区,其中有十万骑兵都是专门用来应付哈萨克汗国的。”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想起了这事,也是点头说道。
“陛下,哈萨克汗国乃是草原游牧部族,桀骜不驯,又狼子野心,我大明岂能让其一直在旁边威胁我大明之边疆。”
“臣以为可以趁此次机会,彻底解决哈萨克汗国,吞并整个中亚草原,同时往西和往北,将乌拉尔山脉到高加索地区以东的广袤区域全部纳入我大明之版图。”
谢迁站了出来,一个文官杀气腾腾,极其的好战。
不过刘晋对此早已经屡见不鲜了,现在大明的这些文官比朝廷之中的武将都要好战。
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是武将,战后获得的好处,他们这些文官却是不会比武将们少多少。
谁家在西域、河中没有种植园?没有大型牧场?
谁家在南云省这里没有葡萄庄园?
谁家在南洋没有种植园?
在澳洲和黄金洲这边没有几个矿产?
对外用兵对于他们这些文官集团来说,那也是好处多多的事情,打赢了战争,既可以开疆拓土,他们有了新的土地来建种植园和牧场,还可以去勘探资源,开开矿产什么的。
俘虏的大量人口,又可以当做奴隶贩卖,让他们赚一笔的同时,家里面的种植园、牧场什么又有了奴隶可以劳作。
同时大明的版图越大,他们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就越大,可以销售到更多的地方去。
像南云省被大明吞并之后,大明的商品就可以直接一路向西抵达南云省,在这里直接同欧洲人进行贸易,而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走海路,道路远就算了,海上的风浪大,危险大。
总之就是好处多多,而且关键是打仗出力的是武将勋贵集团,经费呢是从弘治皇帝的内帑出。
他们这些文官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对外扩张就可以了,剩下的就等着分好处了,这就是现在大明朝廷文官集团极其好战的重要原因。
至于扯什么防止武将勋贵集团做大,什么好战必亡,什么要以仁义道德来威服四海什么的,这些都是扯淡,远没有自己家的利益重要。
自己家多建一些种植园、多弄一些牧场,多一些奴隶,工厂里面的货多卖一些,白花花的银子不香吗?
武将勋贵集团现在都已经势力庞大了,做大不做大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们其实也和自己差不多,都是开工厂啊、办种植园、建牧场什么的。
至于好战必亡,大明这些年来几乎年年对外开战,不仅仅没有亡国,而且约战越强,国土越来越大,经济越了越富,至今倭国、暹罗、麻六甲、英格兰、奥斯曼帝国等都还在每年定期给大明朝廷赔偿银子呢,扯什么好战必亡。
“陛下,臣也以为必须要解决哈萨克汗国。”
“我大明之西域、河中、南云三地,全部都在哈萨克汗国的威胁之下,它一日不除,我大明这三地都一日没有安宁。”
“此外,哈萨克汗国阻挡了我大明继续西扩的道路,乌拉尔山脉以东、高加索山脉以北,这片广袤的区域全部被哈萨克汗国所阻挡,我只有灭掉了哈萨克汗国才能够继续西进占领这些地区,再将来才有机会伺机占领广袤、肥沃的东欧大平原。”
李东阳也是站出来表态了,他身体越来越不好,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咳嗦。
刘晋估计着他干不了多久了,身体不好,已经几次尚书恩求归养了,弘治皇帝再三挽留也是常规操作,真要是身体不行了,估计着还是要批准的。
“陛下,对哈萨克汗国用兵的时机也已经成熟。”
“我大明经营西域和河中多年,在河中和西域,囤积的粮食足以供应数千万人食用,拥有马匹足以武装起数百万骑兵。”
“西域、河中地区的各部族都一心向明,人心可用,只需陛下一声令下,立刻就可以拥有百万雄狮。”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大明一方,收拾哈萨克汗国也不过翻手之间的事情。”
张懋也是站出来表态了。
打仗对于掌管五军都督府的他来说,当然是好事了。
他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都在计划着退休的事情了,能够在退休之前,将这件大事给做完,那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这几年,大明对外用兵比较少,军队的意见都比较大。
特别是底层的士兵们,一个个都嚷嚷着要打仗。
因为从入伍开始,这些士兵们就听着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什么一个穷小子,靠着一战,不仅仅升官了,关键是还发财了,单单奖励的银两就有几百两。
还有大量土地的奖励,更是有俘获的奴隶和美女奖励,一夜暴富也不过如此。
没有仗可打,他们也就只能够不断的训练,光听着热血的故事,只能够羡慕嫉妒,同时渴望着天子对外用兵。
这些都最终反馈到了张懋这里,他清楚的知道底层士兵们对战争的渴望。
“嗯~”
弘治皇帝听完几人的话也是微微点头。
目光看向强上挂着的巨大世界地图,河中、西域地区的西北面,唯一能够威胁到大明边陲安全的就只剩下这个哈萨克汗国了。
南面的波斯帝国和大明关系很不错,还可以帮忙牵制奥斯曼帝国。
“刘晋你怎么看?”
弘治皇帝沉思一番,然后将目光看向刘晋。
其他大臣都纷纷要求开战,唯独刘晋依然很安静的似乎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陛下,对哈萨克汗国用兵自然是有必要的,灭掉哈萨克汗国也没有什么难度,关键还是以后如何治理哈萨克汗国这片广袤区域。”
“这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这片广袤土地,天寒地冻,人烟荒芜,打下来容易,想要管理和统治却是极为不易。”
刘晋连忙回道。
其实刘晋根本就没有在想灭哈萨克汗国的事情,以大明如今的实力,灭掉哈萨克汗国真的没有任何的难度。
刘晋现在思索的是以后如何统治和管理这片广袤土地的事情,特别是西伯利亚这片广袤的土地。
面积广袤无比,资源极其的丰富,可是偏偏就是太冷了,处于温带、寒带地区,冬季漫长又寒冷。
占领下来不难,关键是这以后该如何去管理、开发这些区域?
没有人统治和管理的话,这片广袤的区域也只能够放着了。
大明镇海王 第1300章,生孩子等于走鬼门关
“嗯!”
听到刘晋的忧虑,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点头。
大明现在的疆域实在是太广袤了,除了本土的两京十三省之外,辽东、西域、河中、南云、南洋等地都人烟稀少。
即便是朝廷大力移民过去,这些地方的人口依然很少,特别是相比起广袤的土地来,人就显得更少了。
更别说澳洲、黄金洲了,这两个地方,那就更少地广人稀了,特别是澳洲,即便是移民了几十万人过去,但对于整个庞大的澳洲而言,依然人口少的可怜。
北方草原继续往北,同样是一片广袤无比的土地,极其的寒冷,渺无人烟,只有一些野人在其中生活。
如果打下了哈萨克汗国,占领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广袤土地,大明还真的没有什么人愿意去这些地方。
南洋好歹还是天气炎热,降雨充沛,土地肥沃,移民过去还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这广袤的西伯利亚,除了冰天雪地之外,似乎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能够吸引人过去,特别是现在大明人有太多、太多可以选择的移民之地的情况下,这里的吸引力不足,注定了大明想要统治这里的话,必须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陛下,其实这很好解决。”
“哈萨克汗国的自然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非常适合发展牧业和农业,我们可以照搬河中的模式,建立移民城镇,以城镇为中心,附近区域发展农业,远一些的地方发展牧业。”
“等我们在这些区域经营几年,站稳脚跟之后,我们再慢慢的往北进行发展和巩固,这些区域人烟稀少,和也意味着不用担心会遭人抢夺。”
“无人经营就无人经营,反正先占下来再说,等过上几十年、上百年,我大明人口增长之后,自然而然就有人了。”
“据臣所知,在河中、西域、南云三地,因为大量战争的缘故,导致当地男丁稀少,我大明移民过去之后,即便是最普通的移民,家家户户也可以娶几个老婆和小妾,再加上这些地区奴隶众多,故而家中都有外族小妾。”
“这些地区的孩童数量非常多,比例极高,甚至于都可以和黄金洲这边相比,再过上十几年、二十年,这些孩童长大,还会愁没人?”
户部尚书佀钟站出来说道。
大明的人口就归户部管理,对于大明人口的情况,户部这边再清楚不过了。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五军都督府这边负责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哈萨克汗国,户部准备移民以及所需的粮食、物资。”
“此战,务必要一战定西北,解决我西域、河中之隐患!”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郑重的下令道。
“是!”
“大明必胜!”
众大臣一听,也是齐声的起身喊道。
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终于要打仗了,这下子又可以在哈萨克汗国这边建几个大牧场了。
对于哈萨克汗国的牧场,大明的这些权贵们可是早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哈萨克汗国的小玉兹、大玉兹、中玉兹可都是天下闻名的优质牧场,得到这些草原的话,足以建起大量的牧场来。
火车都在不断的往西域这边修过去,等火车修到了西域、河中这些地方,到时候这些地方的牛羊和马匹就可以通过火车源源不断输送到大明本土来。
这些可都是钱啊!
伴随着水泥公路的修建,四轮马车在大明可是非常火的,无论南北,四轮马车都成为极为重要的运输工具,故而对马匹的需求量非常大。
尽管这些年来,大明获得了大量的马匹,也兴建了大量的牧场,可是马匹的市场和需求实在是太大了,导致马匹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而西域、河中这两个地方,牧场多,牛羊马匹产量高,偏偏离大明远,牛羊马匹很难运送到内地来,这些地方的牛羊马匹价格很低,质量又好。
一旦火车修通的话,到时候就方便多了,大家牧场的牛羊马匹,种植园里面的棉花、葡萄酒都可以快速的运输到内地来,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想到这些,众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同时脑海中都在计划着去哈萨克汗国这边抢占牧场的事情了。
…….
群臣离开皇宫,刘晋却是被弘治皇帝给单独留下来。
“刘晋,知道朕为什么要单独留下你来吗?”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晋,一晃都弘治二十年了,他想起了当初第一次遇见刘晋时的场景,转眼间君臣共处也是十一年了。
“陛下是为了皇后娘娘的事情吧。”
刘晋想了想也是说道。
国事上弘治皇帝还重来没有单独和自己说过,一般有事都是尚书房议事或者是朝会上讨论,不会单独找自己来聊。
既然如此,那肯定是为了皇后娘娘的事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后娘娘的肚子也是越来越大了,弘治皇帝既欢喜又充满了担忧。
“嗯~”
弘治皇帝点点头。
“你也知道,皇后她已经十几年没有身孕了,现在年纪也大了,这生孩子危险很大,朕也是担心的很。”
“陛下,不必过于担心,有大明医学院和太医院的教授、御医们在,必然可以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刘晋也是笑着宽慰道。
说实话,担心是正常的。
刘晋自己两个老婆生孩子的时候,刘晋那也是急的团团转,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要知道即便是在后世,有着先进医疗技术和条件的时代,女人生孩子都要遭大罪,受很大的苦,同时具有不小风险。
在古代,医疗技术和条件都极其匮乏的年代里面,女儿生孩子基本上和在鬼门关走一遭没有任何的区别。
在大明这边,生孩子的死亡率高达30%,这还是大明,各个方面比起世界其它地方来都要好很多的地方,但死亡率依然高的吓人。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一个是受限于医疗技术和条件,所以死亡率高,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
另外就是古代结婚太早,一般女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要出嫁,出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基本上都会怀孕。
十三四岁的年纪,正值青春发育的时候,肚子里面的宝宝会抢掉孕妇的营养,再加上身体发育需要营养,这很容易导致低龄孕妇的身体素质非常差,很容易就熬不过去,直接死掉。
其次就是身体没有发育完全,生育小孩的时候,产dao容易裂伤,出现产后大出血等症状,母亲和孩子的死亡率都极高。
当然,还有古代接生的方法不科学,稳婆都是野路子,没有经过学习和教育,全凭经验来的,很多稳婆本身什么都不懂,就是因为自己多生了几个孩子就当起来稳婆,用错误的办法、错误的经验,很容易就导致孕妇和孩子的死亡。
古代没有消毒、分娩的环境卫生差,又容易感染产妇,导致感染疾病,再加上身体虚弱,一个不小心就人就没了。
还有就是稳婆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不会急救的措施,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又使用错误的办法,导致婴儿和孕妇出事。
再加上还有胎位不正啊、孕妇脱力、休克、虚弱啊等等之类,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孕妇和小孩的死亡,当然,还有一些愚昧的分娩办法,更是加剧了死亡。
在中世纪的欧洲德国,在分娩的时候,如果孕妇迟迟无法分娩,可能会遭到鞭打或者是看着别人被鞭打,以此来刺激分娩。曾相传德国一位皇后迟迟不生,就被带到一个一个刑具房间内,看着20多个人被鞭打,其中2人被打死,因为惊吓过度最后分娩了。
有些地方的稳婆在接生的时候会携带几样宝贝,分别是头发、擀面杖、镰刀,孕妇迟迟生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将头发让孕妇吃下去,引起肠胃的不适引发呕吐以此来增加腹部的压力,促进胎儿下滑产出。
总之各种各样的土办法非常多,有些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大部分都是愚昧而无知的,即便是能够顺利的生下来,往往也会留下极深的心里阴影、终生的伤害、疾病之类的。
古代在涉及这方面事情上面,又显得极为保守和隐秘,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对外说,也是不能随意乱说的,故而有些好的经验也没有办法传下来。
接生的稳婆都是女的,基本上都是文盲,又没有办法像大夫一样写书将好的经验记录下来,传授下去。
稳婆们的经验往往都是口口相传,或者是道听途说获取的,也没有进行过考据和研究,不知道好坏,反正生不出孩子的时候就是轮番试一遍就是了。
而且在这种事情上面,即便是皇家其实和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皇宫里面皇后、贵妃、贵人什么的生孩子,也都是从宫外请稳婆的,办法估计着也就是更文明点,但本质上并无差别。
这也是古代皇帝的子女夭折的概率也很大的缘故,说到底还是技术、愚昧和无知!
大明镇海王 第1301章,思想观念的束缚
“话虽如此,朕依然很担心。”
“所以想将此事交给你来办,也只有你才能够让朕放心。”
弘治看着刘晋,当初自己得肠痈都能够治好,还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这让弘治皇帝对刘晋非常的信任。
他自己有着切身的体会,肠痈没有治好之前,自己明明才三十多岁,可是却是暮气沉沉,仿佛耄耋老人一般,做什么事情都不行。
肠痈治好了,身体变的越来越年轻,充满了精力,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状态都很好。
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对刘晋既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又是务必的信任。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竭尽所能!”
刘晋一听,也是连忙恭敬的回道。
“嗯~”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接着想了想说道:“自古以来妇人生子都是从鬼门关走一遭,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妇人因此丧命,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刚刚出生就死了。”
“每每年级于此,朕就深感心痛。”
“繁衍生育乃是天道人伦,只有多生孩子,我大明才能够更加的兴盛,但死亡率如此之高,我整个大明人口万万,每年因此死掉的人数就极其的庞大。”
“如果能够研究出好的办法出来,大大降低孕妇和孩童的死亡率,这将是功德无量之事,对于我们大明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
说到这里的时候,弘治皇帝就显得非常难过。
张皇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朱厚照养大成人,还有一个则是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不得不说在医疗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即便是皇帝的儿子也容易夭折。
“陛下,爱民如子,这是天下亿万黎民百姓之福!”
“对于这方面的事情,臣也是知道一些。”
“臣和大明医学院的教授聊过此事,他们说在这方面有30%的死亡率,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
“这意味着,每三个产妇都有一个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并且新生儿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措施,死亡率也是非常高,高达40%(这不是杜撰,而是真的有这样高,在解放初期,西藏这边的婴儿死亡率高达43%,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早夭的孩子。”
眼前的弘治皇帝,他是真的爱民如子,自己老婆生孩子这件事情上都能够想到天下的黎民百姓,足见他真的是一个好皇帝,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
“所以朕才想到你,朕的肠痈都能够治好,朕相信你也是有办法能够将这个死亡率给大幅度的降低。”
“这孕妇的死亡率和婴儿的死亡率如果能够降低到十分之一左右,我大明每年就可以多出几十万人,十年就是几百万人。”
“而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弘治皇帝听到刘晋的话,脸色都微微一变,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去统计的话,你还不觉得多可怕,可是真正统计出来就会觉得非常可怕。
“陛下,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说就是接生的方法非常的单一却愚昧,因为男女大防,故而接生的都是稳婆,这些稳婆往往都是目不识丁的妇人,所用办法也都是一些土办法,像鞭打、吃头发、针刺等办法。”
“先不说有没有效果,单单是给产妇留下的心里阴影,恐怕也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
“同时出现各种紧急情况的时候,这些稳婆往往什么医疗技术和方法都不懂,无法实施急救,造成孕妇和婴儿的死亡。”
“新生儿方面,死亡率居高不下,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分娩过程不专业,有些时候甚至于硬拉生扯,造成婴儿的死亡,也有时候分娩时间过久造成婴儿的死亡。”
“另外就是消毒不彻底,容易产生破伤风,古人言七天风,八天扔就是这个原因。”
“此外还有麻疹、天花、猩红热、肺炎、伤寒等,这些都是致命的。”
“最后就是迷信,生病了不去看大夫反而去问鬼神,巫婆、道士、和尚之类的,错过了治疗的时间,导致了孩童的死亡。”
刘晋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开始详细的讲述起这方面的一些事情来。
弘治皇帝仔细的听着,对于这方面的信息,他知道都很少,毕竟从小到大,他所学,所看、所接触都是儒家经典以及所谓的帝王之术和治国之道。
这生孩子可是比较忌讳的事情,他这个当皇帝的自然是很少、很少接触和了解的。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