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朱厚照也是不甘示弱,在天津、京城、淞沪等地同样也是修建了大型的体育场,甚至于各自还出资组建了职业球队。
“在这样堵下去的话,球赛都要开始了。”
朱厚照有些不高兴的撇撇嘴,足球是他的最爱,他甚至于都极其喜欢踢球,这好不容易有时间和自己父皇母后一起看球,这要是迟到了,岂不是太遗憾了。
“殿下您放心,我们已经在尽力开道了,绝对不会耽误时间的。”
四轮马车的外面,听到朱厚照不满的声音,萧敬也是连忙过来笑着说道。
弘治皇帝一行人尽管是便衣出行,但身边的宫廷侍卫依然有很多,无论如何堵也是不可能真的让弘治皇帝一直堵在路上的。
“人可真多,看来这周末大家不用上朝、上班,都出来玩了。”
张皇后溺爱的看了看朱厚照,然后再看看外面的人流,忍不住笑着说道:“这样其实也挺好的,陛下您需要休息,这普通的老百姓啊也需要休息。”
“刘晋真是有大智慧之人,看看这外出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是拖家带口,其乐融融,多幸福啊!”
张皇后可是太深有体会了,贵为皇后,而且弘治皇帝还只有她一个女人,按理说,她应该是很幸福的。
然而她的命运其实也听悲惨的,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孩子都夭折了。
到了这后面的时候,弘治皇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才三十多岁就跟五十多岁的人一样,哪方面自然也是越来越不行,想要生孩子都生不出来了。
再加上弘治皇帝一向勤勉政务,陪她的时间都很少,她就如同关在皇宫里面的金丝雀一样,都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一趟了,更别说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出来游玩了。
这有定期的休沐制度,皇帝也是可以合法的偷懒、休假了,带着她和儿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就跟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她就觉得这真的很不错。
“是啊,一家人其乐融融。”
“以前是我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好好的陪陪你和孩子,是我欠你们的太多。”
“这以后啊,只要是周末,我就尽可能的陪你们出来玩一玩,我听说这南区新城这里还有一条商业街区,等看完比赛,我们一起去逛逛。”
弘治皇帝拉着张皇后的手,很是愧疚的说道,他和张皇后之间很多时候都是和普通的夫妻一样,弘治皇帝都不称朕。
“切~”
一旁的朱厚照顿时就微微撇嘴,看着外面。
“这孩子~”
看到朱厚照的样子,弘治皇帝摸了摸他的脑袋。
很快,弘治皇帝乘坐的四轮马车就来到了大明皇家竞技场,走专门的贵宾通道,弘治皇帝一家人也是直接就进入了只有皇室成员才能够使用的皇家厅,皇家厅的观看位置是最好的,同时还是独立的包间。
“人可真多啊,这怕是有上万人吧?”
张皇后换股一圈整个大明皇家竞技场,顿时就忍不住惊呼起来。
尽管很早的时候,她就已经听人说过了现在大明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足球赛了,但是她还从来没有来看过一场足球比赛。
她毕竟是皇后,母仪天下,要给天下女性做表率,如果没有弘治皇帝陪着,她并不合适出来观看足球比赛。
“母后,这大明皇家竞技场可是我们大明最大的球场,可以容纳将近四万人。”
“在以前的比赛当中,一般都是坐不满的,没想到这一次竟然全部坐满了。”
朱厚照也是连忙回道。
“将近四万人!”
张皇后一听,顿时就微微吃惊。
“刘瑾,今天比赛的是那两支球队?”
朱厚照是驾轻就熟了,几乎每次的比赛,他都是必到的,他太喜欢足球了。
“殿下,今天比赛的是京城三公球队和天津港球队。”
刘瑾作为小跟班,对这些东西也是了解的很清楚,立即回道。
“将买球的负责人给我叫过来,我要买球。”
朱厚照一听也是立即吩咐道,接着也是摸着自己的下巴说道:“三公球队的实力还算可以,球队当中的张亮和张峰非常不错,胜率也挺高的。”
“不过这天津港球队是自家产业的球队,球队当中的王奔、谢超也是极其优秀的球员,胜负还真不好说。”
“到底买谁比较好一点呢?”
一旁的弘治皇帝和张皇后听到朱厚照在嘀咕,也是笑着问道:“这看球还要买球?”
“当然要买球了,不买球就是伪球迷,可惜今天不是我的球队上场,不然我都不用犹豫。直接买自己的球队赢就可以了。”
朱厚照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很快,大明黄金竞技场这边负责赌球的负责人也是急匆匆的来到黄家厅包间这边。
“殿下,三公球队赢的赔率是一赔一点五,天津港球队赢的赔率是一赔一点六。”
有球赛就少不了赌球,在这一点上面,刘晋很清楚。
所以干脆将这一块纳入了球场和联赛的收入,每一次的足球比赛,所有的球迷都可以到各大球馆这里去买球。
买球的收益算是球馆收入的一部分,和门票收入一样,最终都是要上缴一部分给联赛这边,而联赛这边则是要将这部分的收入用来推动足球的发展。
一部分的钱用来给各大球队进行分成,球队可以用钱来养活球队,包括球员的工资、训练和开支等等,一部分的钱则是用来发展更多的球场和更多的球队,丰富足球比赛,推动足球的推广。
这和后世差不多,只不过赌球在大明是合法的,毕竟连赌博都是合法的,这赌球又算什么。
“我买一万两天津港球队胜!”
朱厚照习惯性的从自己的兜里面拿出了一叠崭新的大明第一银行百元银票。
这货现在只要出面,基本上都会带上几叠大明第一银行的百元银票,特喜欢炫富,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小癖好。
看到这一幕,弘治皇帝和张皇后都忍不住微微傻眼,这出手就是一万两银子,这朱厚照恐怕是比弘治皇帝都还有钱。
“父皇,你要不要买点?”
“我跟你说,这看球啊,一定要买球,这样看的时候才更有精神,也更有意思,更加的兴奋。”
朱厚照买完,还没有良心的和弘治皇帝说起来。
“…买,买,朕也买一万两银子,朕买三公球队胜!”
弘治皇帝微微抽搐了下,对着萧敬点点头说道。
这当老子的没有儿子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估计只有弘治皇帝有这样的体会了。
大明镇海王 第1099章,又是一个丰收年
金秋时节,整个大明也是进入了繁忙的秋收之季。
辽东,大明现在最为重要的产量区,整个辽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极其的肥沃,又是大平原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伴随着大量移民迁移到辽东地区,也是让辽东地区的农业迅速的发展起来。
在弘治十四年的时候,辽东地区产出的粮食就已经可以大规模的外销,到了弘治十五年,仅仅只是辽东地区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整个大明吃了。
今年,弘治十六年,辽东地区再次迎来了大丰收。
铁岭南山村,一片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面,李大毛开着自己家的蒸汽收割机在收割麦子,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以及滚滚的黑盐,蒸汽收割机所过之处,金黄的麦田被收割,留下一袋子、一袋子的麦子。
“呜呜~”
不远处,几台同样的蒸汽收割机发出阵阵的汽笛声,似乎在向李大毛这边打招呼一样。
李大毛看了看,顿时就笑了笑,然后也是控制着蒸汽收割机发出阵阵的汽笛声。
辽东地区,因为其独特的环境,这里土地肥沃、到处都是平原,同时又地广人稀,家家户户少则有几百亩地,多的如李大毛,现在已经开垦出了几千亩地。
如此多的土地,如果仅仅只是靠人力的话,肯定是很难耕种完的,故而辽东地区的农民都喜欢使用机械来耕种。
蒸汽耕地机,蒸汽收割机,这两种依靠蒸汽来提供动力生产的农业机械在辽东最受欢迎。
南山村因为李大毛最新使用蒸汽收割机和蒸汽耕地机,大家都看到了这蒸汽收割机和蒸汽耕地机的好处和收益。
故而整个南山村在弘治十六年,村民们足足买了十几台蒸汽收割机和蒸汽耕地机,此时到了秋收的时候,南山村周围的田野之中,蒸汽机收割机的汽笛声就没有停过。
蒸汽收割机并不便宜,一台机器要一百多两银子,正常情况下,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买得起。
即便是辽东地区的这些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算有钱人。
受惠于移民政策,辽东的农民一直到现在都可以不用缴纳粮税,还处在免税期内,家家户户又种了很多的粮食。
单单是去年,大丰收的南山村村们卖粮食都卖了几十两银子,但粮食也是收入的大头,除开各种各样的开支之外,剩下的也不是很多。
想要买一百多两银子的蒸汽收割机,这显然是想要几年时间的。
大家能够买得起,主要还是得益于大明第一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在农业发展上面给予支持。
购买机械贷款的利息很低,还可以分期付款,在这些优惠的政策之下,这南山村的村们们也是纷纷的买起了蒸汽耕地机和蒸汽收割机。
在这两种机器的帮助下,南山村的村民们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将南山村周围所有的田地都给开垦出来,种上了粮食,家家户户都有上千亩的土地。
“恐怕今年的粮价比去年还要更低!”
大丰收本来应该是高兴的日子,但是李大毛却是高兴不起来。
一方面是辽东地区的蒸汽机械多了起来,让他的生意也是变的更不好做了。
去年的时候,因为率先购买蒸汽收割机,他靠着给人收麦子都赚了很多银子,短短两个月就将买机器的钱赚回来。
可是今年就不一样了,蒸汽收割机多了,他能够接到的活就更少了,而且价格也是更少了,因为你不干,总有人回去干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粮价的问题。
今年辽东地区又迎来大丰收。
这是一片极其肥沃的黑土地,降水又充沛,冬天的时候大雪多,病虫害少,这都让辽东地区的麦子产量高、质量好。
农业机械的推广,也是让辽东地区今年开垦出来的田地远超过以往的总和,据说最北的地方都已经开垦到了黑龙江边上去了。
本来辽东地区的移民,大多数都是聚集在辽河两岸地区(后世辽宁省内),但随着这两年持续的迁移移民到辽东地区,移民也是不断的往北迁移。
进而逐渐的慢慢的扩展到了黑龙江流域这里,在这里开垦田地、种植小麦。
大量的田地被开垦、种植,今年辽东地区的粮食产量肯定会迎来一次大增。
粮食产量大增必然又会导致粮价持续下跌,去年的时候粮食价格就已经很低了,五石上好的辽东麦子才只能够卖一两银子。
今年,恐怕粮食的价格还会更低。
这也就是李大毛愁眉苦脸的原因了。
如果是以前,李大毛还没有移民来辽东的时候,这粮食大丰收的话,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一家人可以有更多的粮食吃了。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在辽东地区的移民,家家户户根本就不愁吃不愁穿,粮食多到根本就吃不完。
大部分的粮食都需要用来出售,卖掉的,自己吃的粮食占比非常小。
所以粮价就关系到了大家的收入。
没有办法,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以前的时候,大明也就是两京十三省这点地盘,人口多,土地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士绅的手中。
这也就是导致了大家不得不依赖在土地上来生存,一年到尾辛辛苦苦的耕种,也不过是为了能够吃几顿饱饭。
现如今就不一样了,大明获得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
南洋、澳洲、黄金洲、辽东、西域、河系、南云省、草原等等,随便一个地方都是广袤而肥沃的沃野,再加上海外殖民地、藩国的发展,同样也是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持续的移民政策之下,这些地方都在逐渐的开发出来,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年年大丰收。
辽东产出的粮食足够供应整个大明食用,西域、河系地区产出的粮食多到吃不完,用来大规模的发展畜牧业,马匹、牛羊的价格也是连年下跌。
澳洲这边的畜牧业发展迅猛,现在已经纺织厂搬迁到了澳洲,在澳洲这边用羊毛纺织布匹专门销往欧洲。
黄金洲这边黄金热潮依然非常的火爆,大量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寻找黄金,梦想着一夜暴富。
不过伴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黄金洲这边的农业也是发展迅猛,玉米、小麦的产量年年翻翻,这极大的促进了移民的迁移,至少来到黄金洲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
还有南洋这边,种植园经济一直非常火爆,种植园越来越多,传统的甘蔗种植依然火爆,不过因为欧洲这边对香料的需求非常旺盛,也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种植香料的种植园。
至于水稻,种植的面积非常小,但产量却是极高,不仅仅满足了南洋地区越来越庞大的人口,而且还大量的返销回大明,远销到海外的殖民地、藩国。
几乎各个地区的粮食都在大丰收,当然除了大明的陕西、山西、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
这些地方因为大量人口的外迁,很多地方甚至于十不存一,像陕西的黄土高坡上面,因为条件艰苦,一直以来都是朝廷外迁人口的重点区域。
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各地去,他们生活幸福,自然而然就带动了这些地区的人自发性的外迁,以至于人口大量的流失。
人口大量流失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的耕地大量的荒芜下来,无人耕种,这粮食产量自然就会大幅度的下跌。
很多地方的地主士绅们,甚至于连哭都没有地方哭。
以前人人抢着耕种的上好土地,到了现在竟然无人耕种,只能够看着不断的荒芜下去。
人口大量外迁的地区,人口迅速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不断的下降。
这是朝廷移民政策所导致的,但也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局面。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除了几块平原地区条件还可以之外,其它地方其实已经无法再承受庞大的人口了。
人口外迁,耕地荒芜,土地荒芜,山林得到休养,只要长久的下去,自然环境就会慢慢的越变越好,逐渐的恢复。
还有河南等地区,人口太多,人均耕地太少,很容易就产生人地矛盾,有个天灾人祸就很容易出事。
但伴随着人口的大量外迁,河南这个地方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少,以前地主老财的田地是大家强者种,现在是地主老财求着大家种都没人去给他们种地。
因为大家现在都是一门心思的往外面走,去京津地区打工也好,移民去海外也好,去哪里都比待在河南这里给地主老财种田好。
在同乡、同村、亲戚朋友的带领下,大量的人口自发性的就迁移到了辽东、西域、河西、南洋等地,这也就导致了以往的产粮大省河南省的粮食产粮两年下跌。
至于北直隶,受移民的影响很小,北直隶这边是受到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大量的人进入工厂,前往海外。
这也导致了北直隶的粮食产粮大跌,需要大量的进口粮食。
这就是大明现在的情况,新获得的领土这里基本上都是粮食大丰收,而传统的两京十三省因为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进而出现了粮食产粮大跌的情况。
但这并没有影响大明的粮食安全,因为两京十三省粮食产粮是降低了,但是人口降低的幅度更大,对粮食的需求更小,即便是产粮大跌,这些地区的粮食依然过剩,再加上番薯、玉米、土豆的推广,大明根本不愁吃的粮食。
大明镇海王 第1101章,要转变思路
“呜呜~”
南山村通往铁岭城的道路上面,几辆四轮马车满载着粮食从南山村往铁岭城这边缓慢的走去,拉车的马显得很吃力,赶车的村们却是一个个满脸笑容有说有笑。
“大毛哥,今年你可发了,几千亩地的粮食,随随便便也能够卖几百两银子。”
丁大柱和李大毛并排行走,一边走也是一边聊着。
四轮马车也是辽东地区的标配了,家家户户粮食众多,除了蒸汽机为动力的器械之外,马和牛也是极为重要的劳力。
四轮马车的运输能力非常强大,一次可以运输几千斤的粮食,没有这东西,家里面堆积如山的粮食靠肩膀来挑的话,还不知道要挑到猴年马月,肩膀都要压弯。
“发什么发啊~”
“今年粮食虽然是大丰收了,但是这粮价肯定会更低,去年五石一两银子,今年保不住可能七八石才能够卖一两银子呢。”
李大毛笑了笑摇摇头。
说实话,他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是少了不少的,主要还是因为蒸汽收割机更多了,雇佣他收割麦子的人更少了,自然赚的钱就更少。
去年这个时候,他根本就没空去卖粮,而是在到处帮人收割麦子。
“不会吧,朝廷不是说了会大规模的收粮保粮价吗?”
丁大柱一听,顿时就着急了。
这丰收不增收可怎么行,别到头来辛辛苦苦一年,反而银子都没几个,自己可指望着卖了粮食将银行的贷款给还了呢。
“粮食太多了,朝廷也未必会收购那么多的粮食。”
“这粮食吃不完,朝廷收了上去,放久也是会坏掉的。”
“所以终归来说,这粮价啊肯定会跌。”
李大毛无奈的说道。
辽东这块地啊,实在是太肥沃了,黑土地,又是平原,种什么都长的很好。
在众人的闲聊之中,他们抵达了铁岭城。
此时整个铁岭城都陷入了粮食的海洋之中,随处可见一辆辆四轮马车拖着一车车满满的粮食不断的往铁岭城运来,以至于在铁岭城外面的水泥马路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上面都是前来卖粮的农民,一个个都显得很焦急,一看到有来收粮的商人,顿时大家就立即围了上去。
“八石粮食一两银子,卖的运到西城四海粮行这里来!”
有商人拿着铁皮喇叭,一边走也是一边大声的对着众人的喊道。
“八石粮食才卖一两银子,这也太离谱了吧,跌价也没有跌到这样的地步吧。”
“去年还能够卖五石粮食一两银子呢。”
“就是,就是~”
“以前在我们陕西老家的时候,这粮食可金贵了,饥荒之年,别说一石粮食了,有时候一袋粮食都可以换一个黄花大闺女呢。”
“你看看我们辽东的麦子,多好的麦子啊,竟然要八石才能够换一两银子。”
“这些黑心的商人,他们都联合在一起来压价呢。”
“这收粮的时候一起压价,要是发生饥荒啊,他们又联合起来抬价,这都是他们一贯的手法了。”
“可不是嘛~黑心的商人。”
听到商人的喊话,众多前来卖粮的农人也是忍不住骂了起来。
这个价格实在是太低了。
八石粮食一两银子,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价格。
“大毛哥,这可怎么办啊?”
“八石粮食才能够卖一两银子,我们这辛辛苦苦的干一年,也卖不到多少银子啊。”
丁大柱也是急了,这个价格,实在是太低了。
铁岭城这里有太多、太多的农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粮食给如此贱卖了,所以大家都在等,看看有没有出价更高的人。
“这些商人肯定都是统一了价格的,无论去问那一家都一样。”
李大毛倒是显得很平静,因为事先就已经预料到眼前的这一幕。
说实话,这些商人是让人厌恶的,但是这买卖也是你情我愿,买卖自由,再者粮食过剩也是不争的事实,粮食多了,自然是卖不出什么价钱的。
“你们先等我下,我去问下熟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们铁岭这边刚好有一个大酒厂要开工了,酒厂也是需要大量的粮食的。”
“说不定卖给酒厂就能够卖的更高一些。”
接着李大毛也是让丁大柱帮自己看好粮食、车轮,直接进了城去打听消息来。
并没有过太久的时间,他就兴奋的跑了回来说道。
“大家跟我走~”
说完也是驾驶四轮马车就往铁岭城北面这边走去。
“大毛哥,真的可以?”
丁大柱一边赶车也是一边问道。
“对,这家大明国窖酒厂,他们大量的收粮食,这酒厂啊是当今吏部尚书刘晋麾下的产业,去年的时候成立,今年在辽东这边建了好几个酿酒厂,专门来酿酒的,收了粮食,很快就可以正式开始酿酒了。”
“而且不仅仅是酿酒厂,刘公子还在辽东这边建了十几个大型畜牧场,专门来养猪、养牛马和羊用来供应京津地区庞大的肉食需求。”
“他们现在正准备大量的收购粮食呢,六石粮食一两银子。”
李大毛小声的说道。
“六石粮食一两银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