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刘晋可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大明。
更何况,医疗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医学水平,大大的提高人均寿命,这对于大明来说,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疆域越来越广,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自然是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填充这些区域,提高生育率是一个方面,减少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是,我回去之后会继续和张教授、王教授他们讨论这件事情。”
李安源连忙点头,说实话自从来到大明医学院之后,他感觉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比起在一个医馆里面行医,成大明医学院之后,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
新的医术,新的药物、新的医疗方式、新的工具等等,这些都是要学,要研究,连医学制度也都是要自己等人结合自己行医的经验来制定。
说实话,他觉得很累,但是又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同时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嗯~”
“还有医学院这边开设妇产科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
刘晋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
古代女人生孩子是真的在鬼门关走一会,在医疗条件和观念都极其落后的年代,女人生孩子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每一年因为难产而死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
既然是医学院,自然也是要研究这一方面,同时设立妇产科,培养专业的妇产科医生和大夫。
“刘公,这方面一直都很难推动,尽管我们大力的去宣传此事,但是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女孩子送来学习这个,大家对这方面的事情都比较忌讳。”
李安源想了想有些犯愁的说道,古代在这方面是极其忌讳的,认为不干净,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学。
“我们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帮人接生,这是圣神的事情,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是在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嗯,我会让大明早报这边进行宣传,你们这边也要尽量去招收学生。”
大明镇海王 第1052章,尚书房小会议(加餐)
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和往常一样,下了早朝之后就将主要的大臣留下来开开小会,商讨下一些国家大事。
“诸位爱卿~”
“南云省距离我大明足足有近万里之遥,迁移过去的移民,在沿途一定要安排妥当,保证移民的生活。”
弘治皇帝看着巨大的地图,盯着南云省的位置说道。
“陛下,请放心,我已经严令沿途各地必须妥善接待移民,西域省这边也是已经传来消息,他们已经准备了五万匹马用来拉四轮马车,足以大大减轻移民行程的劳累。”
李东阳一向都是负责移民事项的,所以也是最先站出来表态。
“嗯~”
“南云省这边对移民的奖励措施制定出来了吗?”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现在大明国力鼎盛,国库里面的银子多到用不完,他也是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各种各样的建设。
道路、河提、水库、桥梁、移民等等,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每年都要上马一大批,也是惠及了大明各地,好处也是慢慢的显现出来,让尝到甜头的弘治皇帝对这些事情非常的热衷。
大搞基建、大规模的移民、大修水利、大规模兴建城市、港口等等,不仅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也是促进了大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回陛下,已经制定出来了~”
“每一个移民到南云省的人口,无论男女老幼,每人可以获得一百五十亩的田地奖励,另外还可以获得十两银子的安家费,每人奖励马一匹、羊十只,奴隶两人,另外每两人奖励牛一头。”
“同时在南云省这边,已经在建立移民城镇,免费为移民分配房屋,同时给予每天两百斤粮食的安家口粮。”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回道。
“嗯~”
“这些奖励一定要落实到位,绝对不能出现克扣的现象,老百姓拖家带口的迁移到我们大明的边疆,为我大明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朝廷可不能亏待了他们。”
“不仅仅要保证他们在新家的生活,而且要让他们能够在哪里迅速的扎根下来,这样才能够巩固我大明在这些地区的统治。”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
其实这套制度已经相当的成熟,这几年大明对外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人口迁移到各地去。
只要是官方组织的移民,朝廷这边都会给予各种各样的奖励,并且在沿途提供食宿,让所有的移民不仅仅能够顺利、安全的迁移到新的地方,而且还能够迅速的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辽东、西域、河系、南洋、澳洲、黄金洲等等,这些地方的移民都是采用这一套制度迁移过去的,至今都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移民顺利的迁移过去,并且迅速在当地扎根下来,移民地也是迅速的等到了开发,像辽东现在也是已经成为了大明最为重要的粮仓,每年产出来的粮食足以养活整个大明。
“是,陛下~”
李东阳连忙点头。
其实现在不仅仅大明朝廷这边在不断的组织移民迁移到各地去,大明原先那些王爷在海外建立的藩国、还有各大商行建立的殖民地也都在抢人。
开出的条件都很不错。
像西洋联合商行这边,他们最先占据了锡兰岛,目前也是已经开始将殖民地往天竺次大陆上面扩张,获得的土地极多,需要大量的人手过去。
为了吸引大明人前去,西洋联合商行这边开出的条件相当不错,奖励百亩土地,耕牛、马匹、给粮食、给银子,如果是光棍汉,甚至于给免费给你配几个女人给你。
至于藩国这边,最大的藩国是宁王建立的宁国,宁国起初占领了天竺这边的古里国,然后以古里国为中心,靠着奴隶买卖的生意迅速的发家致富,然后不断的扩张,后来又到东非这边去抢占殖民地。
现在宁国的国土面积已经相当大,但是汉民稀少,统治不稳,所以宁国这边也是在不断的招贤纳士。
只要是大明人愿意前往宁国,奖励百亩土地,马匹、牛、羊、粮食、银子、奴仆、女人统统都给配上,可以说也是下了血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国内的汉人数量,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诸多政策的吸引下,大明本土这边大量的人口也是迅速的外流,有些地方的人口流逝极其的眼中,以前的很多村落都彻底的荒芜。
这事情还一度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满,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停止移民云云之类的,但很显然,坚持移民这是朝廷的基本国策,不可能因此改变,这些上书的地方官员也无非就是让自己的人口增长这一块的考核上面不至于丢分。
“陛下,哈克斯汗国今年该上贡的马匹一直拖延,直到现在为止,他们只上贡了不到三万匹马匹。”
“看来他们是见我们原先和奥斯曼帝国打的火热,在等结果呢,通知杨云好好的鞭打下哈克斯汗国,今年要他们再多加五万匹。”
“陛下,河中地区被奥斯曼帝国贩卖到各地的人已经找回大约七千人,在中东这边,有一些部落酋长,拒绝将我大明人还回来,更有甚者,还故意砍掉我大明人的手脚。”
“岂有此理~”
“告诉杨云,直接率军进入中东地区拯救我大明子民,但凡有伤害我大明子民的,给予严厉的惩处!”
“是~”
“陛下,今年上百年的国库收入已经统计出来,上百年我大明累计实现税收七千五百万两白银,支出五千两百万两白银,结余二千三百万两白银。”
“银子放在国库里面也没有什么用,就是一堆铁疙瘩,臣以为应该继续大规模的修建道路、桥梁,尽可能的将这些银子都花出去。”
“嗯,在规划一些连贯各地的水泥道路,修一条到南云省的水泥道路过去。”
“……”
尚书房内,大臣们不断向弘治皇帝汇报一件件事情,各种各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就在这个书房内做出了决定,然后又迅速的传达、执行下去。
“陛下,黄金洲的天花病毒已经控制住了,大明医学院李安源教授团队研究出来的牛痘预防接种的办法在黄金洲这边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被证明为确实是行之有效的预防天花的办法。”
“臣以为,理应给予李安源团队以奖励,用来鼓励天下的大夫研究医学,治病救人。”
见大家说的差不多了,刘晋也是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汇报起医学院这边的事情来。
“嗯,此事,朕也有此意。”
弘治皇帝摸了摸自己浓密的胡子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自从去年做了手术,切除了坏掉的肠痈之后,弘治皇帝的身体就有了明显的好转,现在满色红润有光泽,原先的一头白发也变黑了,人也开始长肉了,连胡子都开始变的浓密起来。
身体变好了,弘治皇帝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对于大明医学院的医术也是非常赞赏,这次李安源立下大功劳,也是准备好好的奖赏一番。
“朕打算封一个伯爵给李安源,他团队的其他人也都能够获得赏赐,别的什么不说,黄金洲这边的土地肯定是少不了他们的。”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说道。
“陛下圣明~”
刘晋一听,也是连忙恭维道。
“陛下,这封伯爵是否不妥?”
这时,内阁首辅刘健想了想站出来说道:“我大明的爵位都是靠军功来封爵,这李安源封伯爵,恐怕天下人不服啊。”
“刘公此言差矣~”
“军功封爵固然是祖制,但李安源研究出来的预防天花病毒的办法,可以拯救不知道多少人,这也是非常大的功劳,在我看来,只要是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人,都应该是可以封爵的,而不应该仅仅只是限于军功。”
刘晋一听,也是连忙反对道。
其他人一听,也都跟着纷纷点头,这几年封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都是立下军功的军人,相比之下,文臣就很少、很少有人封爵了,这让文臣们心里面就有点不平衡了。
现在好了,连一个行医的大夫也要封爵,去年封爵的张志刚就算了,他是救了弘治皇帝的命,封爵无话可说,可是这李安源也封爵的话,那就让文臣们难以接受了。
“陛下,诸公~”
“给李安源教授封爵,这是因为他的功劳足以写进青史,足以流芳百世,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人的人投入到医学领域的研究之中,研究出更多的药物和治疗疾病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死亡,提高我们大明的医疗水平。”
“说到底,这其实还是为了我们大明,也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
刘晋见大家似乎不支持自己的意见,也是再次开口说道。
“刘爱卿所言有理,以朕来说,如果是以前,这肠痈肯定没得治,但是因为大明医学院研究出了手术治疗的办法,所以才治好了。”
“医疗技术是关系到我们大明每一个人的,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弘治皇帝深有体会的表示支持。
大明镇海王 第1053章,医疗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死健康
弘治皇帝对医学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因为这跟自身的经历有关。
以前皇宫里面的那些御医,一个个都是庸医,弘治皇帝明明得了肠痈,这些庸医却是一个个都说没什么事情,却是不见弘治皇帝日渐消瘦、日渐衰老,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行将就木了。
但专研新医术的大明医学院就不一样了,他们会专研,会研究,也敢去做,通过手术切除了肠痈,治好了弘治皇帝的病,救了弘治皇帝的命。
弘治皇帝有切身的感受,觉得刘晋所说的很有道理。
李安源团队研究出了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这是造福了无数人,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功劳,不会比开疆拓土的将士们差,应该封爵。
“臣也刘晋所言有理,不管是任何的行业,任何的个人,只要对我们大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就应该给予奖励和肯定,而不仅仅只是限于军功。”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表态道。
皇帝都说要封爵了,当臣子的自然是不可能一味的去和皇帝死磕。
更何况,刘晋说的也没有错,这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研究和提高医术,这不仅仅利国利民,同时也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谁都会有生病的时候,到时候还不是需要去看大夫?
在这个事情上如果得罪死了那些大夫,事情传出去了,恐怕以后京城的大夫都不会给你看病了。
同时李东阳也是一个极其善于思考和发现的人,这几年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事物。
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好像很简单、很不起眼,但却是能够极大的改变大家的生活,比如水泥、玻璃、新式纺纱机、织布机等等之类的。
研究出这些东西的人并不是大家一向都推崇的读书人,而是普普通通的大明人,但他们发明出来的这些东西,又确确实实的改变了大明。
没有水泥,就没有宽敞、舒适、耐用、牢固的水泥马路,没有玻璃就不会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望远镜、镜子、玻璃窗户等等。
没有新式的纺纱机、织布机,就没有那些数不清的纺织工厂,没有那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布匹,也就不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朝廷的税收自然也不会增长的如此迅猛。
可以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大明人,他们有自己的智慧促进了大明的繁荣昌盛,相比之下,那些只会之乎者也,八股文的读书人,似乎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作用。
手无缚鸡之力,六剃不勤、五谷不分,还一副清高的样子,其实对大明来说,做出的贡献非常少,甚至于还在不断阻碍大明的发展。
传统私塾教育出来的书生,如果不是还能够考科举的话,或许根本就比不过刘晋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
刘晋所创办的诸多新式学校,中学毕业了,成绩优异者可以继续深造去读大学,成绩一般的就可以去一些专业性的学校。
比如海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造船学院、建筑桥梁学院、纺织学院、医学院等等,去专门性的学习某一样技术或者技能,出来之后往往都能够掌握一门不错的技能,都能够很快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李东阳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这些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他们将来必然会影响大明的方方面面。
“臣也以为刘晋所言有理~”
谢迁也是站出来说道,他两个儿子一直都生病,身体不好,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去大明医学院这边看过之后,经过治疗,都变好了很多,所以也是觉得应该鼓励医学的发展。
其他人一看,两位内阁大佬都表态了,再加上弘治皇帝也是支持的,也都跟着纷纷表示了赞同。
看到这一幕,刘健也是无奈的微微叹口气,说实话,他之所以反对,那是为了维持读书人的地位。
现在不仅仅武将勋贵集团崛起了,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人都可以有出头的日子,各行各业都有人可以和他们读书人一样了。
这当大夫的人可以封爵,以后说不定连还有什么其它旁门左道的人可以封爵呢,这对于传统的读书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弘治皇帝见大家都没有意见了,也是定了下来。
“陛下~”
这时,刘晋又站了出来说道。
“还有什么事啊?”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晋,面带微笑的说道。
“陛下,这医疗方面的事情关系到我们大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大明对于医疗方面的事情就不重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民间,很多地方的大夫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水平,很多都是江湖郎中,江湖骗子,所售卖的药丸之类的也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
“本来只是很小的一个病,往往因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被那些庸医给害死,并且连钱财都一并被这些庸医给弄走。”
“另外,我大明大夫的医术,一般都是父子、师徒相传,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很多时候,一些有用的医术、药方得不到推广。”
“所以臣以为,大明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制度,对于大明范围内所有的大夫进行考核,划定等级,只有打到了一定等级的大夫才可以开馆行医或者是收徒授医,同时也要组织这些大夫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学习新的医术、使用新的药物和治疗器械等等。”
“另外现在牛痘预防天花的技术已经成熟,需要在大明各地推广,这也是需要对大明各地的大夫进行统一的培训,这样可以才可以迅速的推广有效的预防、接种办法。”
刘晋从怀中掏出早就已经拟好的奏疏,然后缓缓的开口说道。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都忍不住沉思起来,弘治皇帝则是拿起刘晋的奏疏详细的看了起来。
在刘晋的奏疏当中详细的讲述了建立起完善医疗制度的重要性,其中就有很多案例,比如在大明的各地,都还存在很多非常愚昧无知的事情发生,以至于造成了太多、太多无辜的伤亡,本来很多能够治好的病都死掉了。
弘治皇帝一边看也是一边忍不住直点头,他自己都差点被庸医给害死了,以前太医院的那些庸医,一个个都是庸医,跟刘晋奏疏上所说的一样。
区别就在于民间的庸医是在害普通的老百姓,而太医院的庸医害的是皇宫里面的贵人,仔细的想一想,连太医院这种地区都存在大量的庸医,这大明各地存在的庸医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至于其他的大臣则是一个个都在想着,这个刘晋真是能够搞事。
以前的时候,这当大臣的日子过的多舒服啊,每天上上早朝,盯着皇帝的一言一行就行了,哪里还需要操心什么税收、基建、移民等等之类的事情。
完全可以一心一意的去讨好皇帝,去争权夺利就行了,这才正经大臣们该干的事情。
这个刘晋倒好,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能折腾,修马路、开海、搞纺织、搞军事改革、税务改革、整顿吏治,搞什么考成制度,弄的大家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现在又要搞什么医疗制度,实在是太能够折腾了。
但偏偏刘晋所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大明变的更加强盛起来,从一开始有大量的人反对,到现在越来越多人支持刘晋,弘治皇帝也是非常乐意听从刘晋的意见。
“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弘治皇帝将刘晋的奏疏提给刘健,示意大家都看看。
“陛下,臣以为这是好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确实是应该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来。”
刘健想了想表示了赞同。
“陛下,臣也是听闻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事情,以前在我们老家的时候,人们生病了往往不去看大夫,而是去求神问佛,很多能够治好的病因此耽误。”
“另外还有一些庸医、骗子之类的,用一些假药来行骗,卖高价药之类的。”
“臣以为,不仅仅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同时还要对各地的药价进行监督,,严厉惩处那些没有任何医术的庸医和用行医行骗的江湖骗子。”
李东阳也是站出来表态,反正朝廷现在也是银子多到用不完,既然如此,投一些银子下去,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制度来,其实也是可以的。
刘健和李东阳都表态了,其他人自然也是跟着纷纷点头表态,说到底这也是关系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情。
有完善的医疗制度,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对他们来说更是好事,以后有点病什么的,也能够很快得到有效的治疗,可以活的更久一点。
“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那就此事就按照刘晋上书的去办,由户部牵头,联合大明医学院和大明皇家医学院一起去讨论、建立起相关制度,然后推行到大明各地去。”
大明镇海王 第1054章,非常不爽
“卖报~卖报~”
“朝廷发布《大明医典》,建立大明医学制度,对所有行医的大夫进行考核评级,考核不达标者取消行医资格!”
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平山县县城也是开始变的热闹起来。
平山县是北直隶最西边的一个县城,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因为有一条京城往西通往陕西、甘肃的水泥马路,所以平山县这边和京城的往来非常的便捷。
每天都有大量的马车往来东西经过平山县,也是将京城这边每天发现的大明早报、大明医学报带到平山县这里。
京津地区老少爷们爱看报纸的习惯也是已经慢慢的在整个大明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直隶这里,因为离天子近,受京津地区的风气影响就更大了。
平山县的房屋建筑等等之类的也大多都跟仅仅地区学,钢筋混凝土、白墙、瓷砖、玻璃窗户等等都随处可见。
随处可见的茶馆里面也坐满了宾客,读报先生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人,人人手里面拿着最新从京城这边运来的报纸,一边看也是一边听。
“啪~”
“这一次朝廷发行的《大明医典》应该是可以载入史册重大事情。”
“我之所以这样说,那是根据这个大明医典,以后我大明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制度,这是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