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本来按照弘治皇帝的安排,刘晋是要接手户部尚书的位置,佀钟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肯定是干不了几年的,到时候就可以让刘晋来接手。
但是原吏部尚书王鏊在新式学校这件事情上糊涂到底也是被弘治皇帝给送回老家去颐养天年了,这吏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下来。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的位置,号称天官,管的可是大明千千万万的官员,位高权重。
王鏊回家颐养天年去了,盯上这个位置的人很多,吏部的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还有其他六部的侍郎等等。
因此在这段时间以来,这些人自然也是少不了要去内阁三大臣这边走动、走动,内阁也是已经多次向弘治皇帝这边提名人选,只不过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很显然在弘治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是刘晋。
弘治皇帝和刘晋其实也都已经感觉到了大明官员尸位素餐的一种现象。
朝堂之上的大臣、官员很多,但是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却是并不多。
因为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上来的官员,无论是内阁三阁老,还是六部尚书侍郎,又或者是翰林院的翰林、御史台的御史等等,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官员一个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随便一个都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但是在治国上面,却是基本上都只会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多少经验。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喊喊口号,比如什么以德治国,要忠心仁义、勤俭节约之类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提不出什么有实质性进步和革新的政策策略出来。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再过几十年上台的张居正就算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根据当时大明王朝的情况进行革新、变法。
但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明一朝,三百年的历史也就只出了一个张居正,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官员其实都是只会喊以仁义道德治国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可能有些人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也知道这自古以来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那都是前车之鉴,故而即便是有想法,那也不会去做什么改变。
反正对于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手握大权,日子过的很好,去做改变可能会没有好下场,不去做什么改变,反而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故此,一个朝代往往只有开国的时候才会有所真正的改变,再这之后往往都是沿着一开始的道路走下去,直到这个朝代的灭亡。
或者说真正能够做出改变的,其实还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有手握所有大权的皇帝有意革新才能够真正的去改变一些东西,下面的大臣,纵然是想要改变,也要考虑皇帝的想法,考虑给自身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一点上面,弘治皇帝就有这样的想法。
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也是让弘治皇帝看清楚了大明的局势。
几年前的时候,大臣们总是歌功颂德,说什么弘治盛世,可是北方三省一场大雪所导致的饥荒立即就将这个所谓的弘治盛世刺破,所有的一切都展露出来。
不仅仅底层的老百姓始终在吃不饱的线上面徘徊,商人和官员勾结大发国难财,不顾国家安危、百姓生死,粮食的价格都抬到天上去,还将国库里面的粮食给蛀空,更是想要借机限制、掌控皇权。
这一切都让弘治皇帝知道,所谓的盛世也不过是下面的人吹出来的。
只是因为自己很听这些文官们的话,对这些文官们言听计从,所以他们就对自己歌功颂德,鼓吹盛世。
但本至少来说,大明的老百姓其实一直都活的非常累、非常苦,偏偏还连吃饱饭都是奢侈。
真正要来强国富民,需要制定出真正能够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之时,朝中的这些大臣们往往又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弘治皇帝依然还是记得以往每年冬天的时候,北方鞑靼小王子南下劫掠之时,朝中的大臣们给出的建议那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坚城,等鞑子们抢够了,自然而然就会离去。
这样的办法,算什么办法?
弘治皇帝每年冬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些大臣们却是只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出来可想而知弘治皇帝的无奈了。
弘治皇帝自己想要打,大臣们又强烈的表示反对,最后也是力排众议之下,然后刘晋这边募集了大量银子,靠着丰厚的奖赏才最终打赢了关键性的一战,打赢了鞑子,否则哪有现在的安稳日子。
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都让弘治皇帝深感自己的无力,手下的大臣们,让他们写文章那都是很厉害,可是让他们真正的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治国之道来,他们一个个都想不出来,大多数喊的都是祖制。
大明原先的军队早就已经糜烂不堪,军户制度彻底的败坏,军户穷困潦倒,偏偏还要忍受上面各级千户、百户等等之类的压榨,又要承担起国防的重任。
这样的军户制度已经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起大明的国防重任,可是偏偏朝中的大臣们想不出任何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唯有刘晋这边向弘治皇帝建议进行军制改革,该军户制度为义务兵役制度,虽然很花银子,每年千万两级的银子砸进去,但是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却是直线上线,没有军制改革,大明是不可能接连答应四周的邻居,将版图扩展到如此辽阔的地步。
还有就是税务问题。
以前弘治皇帝想要办点事情,基本上都是会被户部尚书周经一句没钱给怼回去,户部尚书周扒皮唯一会做的事情那就是盯着弘治皇帝的那点内帑。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这让弘治皇帝非常的无奈,同时又急切的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可是偏偏弘治皇帝自身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的大臣们又不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所以朝廷一直缺钱,国库穷的可以饿死老鼠。
后面也是将刘晋放到了户部侍郎的位置,进行了税务改革,仅仅只是去年,大明国库税银的收入就超过八千万两白银,是以前的十几倍,这还仅仅只是税银,还有大量的粮食、布匹、茶叶等等实物税收没有计算在内。
大明国库一下子变的无比充实,银子多到都花不完了,大明也是第一次给大明上下的官员进行加薪,朝廷有钱了好办事。
不仅仅在大明修建了几条南北东西的水泥马路,更是调拨了大量的银子用于修筑黄河的河提、修建水库、修桥铺路等等。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候,大明各地修建的道路、桥梁、公路、河提、水库等等都要超过大明建国一百多年修建起来的总和。
效果自然是非常的明显。
以前从南方运粮食到北方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而且损耗巨大,现在走水泥马路,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够了,而且有四轮马车,损耗非常低。
以前每年夏季的时候,弘治皇帝都要担心黄河泛滥、决堤的事情,又总是能够收到某某地方干旱、洪涝等奏疏。
现在虽然也有,但是修建起来的水库、河提等等也是起到了巨大的重要,灾害大大的减轻,再加上黄金洲引种回来的高产粮食作物,即便是有灾害,也都不会引起太大的灾荒,朝廷有钱,南北、东西往来又方便,再加上不断的迁移百姓到海外去,这一切都让这几年的大明到处都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
但弘治皇帝很清楚,大明的问题还很多,其中这官员尸位素餐的问题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大明现在也不再是以前的大明,用朱厚照的话来说,大明正在朝着一个以往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时代去发展和前进。
新的事物、新的情况、新的敌人、新的问题、新的思想等等都在不断的涌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大明的皇帝去应对和解决。
而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是不可能什么都面面俱到,最终要依靠的还是下面各级官员,需要依靠他们来统治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帝国。
所以对于大明的官员也是带来新的考验,想要和以前一样,尸位素餐,仅仅只是喊喊口号,讲什么仁义道德治国,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弘治皇帝会将刘晋放到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面去,他希望刘晋能够改变现在的这种局面。
大明需要能干的官员,需要那些能够处理、应对各种各样新事物的官员,以此来迎合新时代的到来。
通俗的来说那就是弘治皇帝知道现在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先进生产力的需求了。





大明镇海王 第884章,时代的要求
“老刘,你这话说到的心坎里面去了。”
“我一直以来也是觉得朝中这些大臣,大多数都是只会谏言、谏言,劝我父皇要这样、要那样,却是并没有任何实际性贡献的官员。”
“还是老刘厉害,能够办实事,替我父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情。”
“哼哼,等以后我当皇帝了,我肯定是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对天底下所有的官员进行考核,能做实事,有本事的官员就能够升迁,不会做事的官员就该回家去养老。”
听到刘晋的话,朱厚照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
他跟着弘治皇帝处理一些朝政,自然也是看出了一些问题,他甚至于还替弘治皇帝看过很多奏疏。
这大明官员一个个写文章那都是好手,妙笔生花,锦绣文章新信手拈来毫无压力,写奏疏的时候,往往都是先写一大段内容来展示下自己的才华,接着才会慢慢的讲事情,有些官员的奏疏,甚至于写的非常隐晦,你要是没点水平和文化的话,你甚至于都不知道他话中的意思。
这让朱厚照觉得非常累,明明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比如某某地发生了旱灾,只需要简单的说下发生了旱灾,请求朝廷这边调拨银两和粮食赈灾,再免去今年的税赋就可以了。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直接批文就行,可是这些官员往往不会如此简单的去写,而是会扯上一大段根本就不相干的内容,最后才来说清楚。
犹如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还耽误时间。
要知道皇帝身为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整个庞大的帝国即便是国泰民安依然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的,时间宝贵,对于处理事情的效率就非常的重要。
汇报奏疏仅仅只是朱厚照所看到的一个方面。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更多的还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一个个其实都是书呆子,读书写文章厉害,真正做事情却是不行,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去有所作为,不敢去有所作为。
比如以前大明国库空虚,朝廷每年收到的税银还不到三百万两,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才不到三百万两的白银,这点税收根本就无法满足庞大帝国的运转。
北方的鞑子屡屡南下,国库空虚之下,朝廷根本就打不起一场仗,即便是打仗,基本上也是输多胜少。
朝中有官员上书过要开征商税,增加国库收入,以前马文升当兵部尚书的时候就因为军备废弛这个事情向弘治皇帝建议过开增商税。
但是遭到了内阁大臣谢迁的反对,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国库依然没钱,明军依然军备废弛,军需得不到保证,战斗力低下,面对北方的邻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还有盐政的问题,以前的纳粮开中,因为皇帝胡乱的赏赐盐引,造成纳粮开中制度的逐渐崩溃,没有商人愿意再运粮去边镇地区,因为即便是运过去了,拿到了盐引,你也没有办法从盐场提出盐来。
因为盐场的盐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需求,那些拿着盐引的权贵们,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就从盐场之中获得大量的盐,真正运粮去边镇的商人却是需要排队,不走关系的话,排个上百年还是有希望拿到盐的。
另外一个方面,盐场之中的官吏又拼命的压榨灶户,灶户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却是只能够被不断的剥削、压榨。
朝廷的边军没有人运粮过去,军需得不到保证,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去和北方的邻居打仗?
这样的局面,其实朝中知道的人很多,朝野上下的大臣几乎都知道这个事情。
但是却始终没有人站出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盐所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最后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那更是直接将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给彻底废除。
从很多件事情上,弘治皇帝和朱厚照都看出了朝中这些大臣的不作为和尸位素餐,尽管很多事情其中最开始都是皇帝自己搞破坏的。
比如大明的宝钞,这个东西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东西,相当于后世的纸币,如果能够一直维持住宝钞的购买力,那么宝钞始终就可以维持、运转下去。
可是当皇帝自己不懂金融、经济货币学,拼命的印宝钞,以为这印多少就可以当多少银子来用,最终导致这个宝钞连纸都不如。
再比如这个盐引制度,很好的一个制度,偏偏皇帝非要不断的赏赐盐引给王公贵族之类的,最终导致了这个制度的崩坏。
但不管如何,这当皇帝的还是喜欢能够给自己解决忧愁的臣子,能够给自己办事情的人。
说到底皇帝之所以会不断的滥发宝钞、大规模的赏赐盐引还是因为皇帝穷啊,皇帝也缺银子啊,可是偏偏皇帝又是天底下最要面子的,毕竟皇帝的面子和威严无论如何也是要维持住的。
皇帝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皇帝麾下的那些庄园、田产之类的收入,这些皇帝的私人收入,也就是内帑,这一部分的收入,其实很小,可能每年也就是不到五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这点收入说实话根本就不够维持住皇家的颜面,这赏赐有功劳的大臣,维持庞大后宫的开支等等,这点银子根本就不够。
所以自己内帑不够用的时候,皇帝就会想办法从国库这边挪用,挪用国库的银子来给自己办事,比如修葺皇宫什么的,将皇室宗亲的开支放到国库开支里面等等。
再就是大量的赏赐宝钞、赏赐盐引,这宝钞和盐引到了王公贵族的手中,自然是可以层层的压下去,最终导致制度的崩溃。
皇帝的穷一方面来自于皇帝的开支大,另外一个方面主要还是皇帝不参与商业领域,没有办法开源,皇帝去做生意,下面的大臣就会说皇帝与民争利,导致皇帝只能够和封建的地主有用,虽然作用上千的田庄、茶庄、布庄等等,但每年的收益其实相当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没钱,自然而然会想一些其它的办法,毕竟这个天下都是皇帝的,再苦他也不可能说真的苦了自己。
这也是弘治皇帝和朱厚照最喜欢刘晋的地方了。
无它,刘晋能够够给他们老朱家赚钱,以前穷的叮当响,弘治皇帝都还要穿打补丁的衣服,皇宫都舍不得修葺。
现在就不一样了,这银子多到花都花不完,麾下各个产业赚取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他们的钱包之中,用都用不完,以至于只能够存到大明第一银行里面去吃利息。
“殿下这个想法很不错。”
“我大明虽然已有对官员的考察之法,像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员每三年一次‘大计’,但是因为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或疏于形式,或成为官员们争权夺利之手段。”
“而且本身来说,这些考成之法本身并不完善,又没有任何的数据化对比,无法直观且公正的进行考成,最终必然是行不通的。”
听到朱厚照的话,刘晋也是郑重的点点头。
说到这个事情就必须要说下历史上几十之后出现的张居正老张同学,老张同学当大明管家的时候,整个大明其实已经风雨飘摇,他有感于大明种种的弊端,也是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税收上的一条鞭法,官员考核制度上面的考成法,都是张居正同学弄出来,效果也是非常显著,老张同学当管家的时候,大明朝廷得以苟延残喘,外抗拒倭寇、北方的鞑子,内部国库收入增加,吏治变的清明。
老张同学一死,他的改革被废除,大明朝廷就彻底的开始走向毁灭,他算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救星。
这其中的考成法就是老张同学有感于大明朝廷官员吏治腐败、尸位素餐的现状进行改革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还是弘治朝,大明虽然还没有到张居正时期风雨飘摇的时候,但是在吏治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现在的大明所面临的情况又更加的特殊,伴随着殖民时代和资本主义的到来,大明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很多东西都需要大明朝廷这边及时的做出反应。
别的不说,单单是大明如此庞大的疆域,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这对于大明的皇帝和大明的官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更何况还要面临东西方之间的碰撞,面临新纳入版图地区的治理和长治久安等等的问题。
更重要还是殖民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对于大明朝廷的官员有了新的要求,绝对不能说再像以前一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过下去。
大明需要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廉洁、更加有组织力、有动员力的朝廷,而这样的朝廷自然而然会对朝廷的官员有更多的要求。




大明镇海王 第885章,考成制度
听到刘晋的话,朱厚照小眼睛微微一转,想了想对刘晋说道:“老刘,你鬼点子多,帮忙想一个好的考成制度出来。”
“我哪里有什么好的考成制度啊。”
刘晋一听,顿时就苦笑着说道。
这东西,那是绝对要得罪很多人的,张居正的考成法虽然让大明朝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但是他的这个制度也是被人弹劾攻讦,大明上下各级官员写出来弹劾他的奏疏都足以将他给压死。
最终新皇帝上位的时候,为了收天下人心,直接就将张居正的考成法给废除掉,一系列的新政也是不了了之。
所以说弄这个官员考核制度那绝对是要得罪人的事情,而且得罪的还是天底下的所有官员。
这当官的嘛,自然是喜欢没有人任何的约束,却又喜欢约束下面的人,如果有个考成制度什么的,必然会让他们非常的难受,做事就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的潇洒了。
到时候必然难免会恨死刘晋,这以后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更何况刘晋自己也是官员,这给自己戴上枷锁的事情,似乎好像也不是明智之举啊。
“老刘,你肯定有~”
朱厚照却是一脸的不信,老刘还是很有才华和学问的,也总是能够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出来。
“殿下,你太看得起我了。”
刘晋苦笑着说道。
“老刘,实不相瞒,最近父皇有意开始让我参与一些朝政,以前的时候,父皇只是带着我去多看看,并没有让我参与的意思。”
“但是最近,他很多事情都会询问我的意见和看法,有让我参与一些朝政的意思,这科举考试是大事,到时候父皇必然会问一问我的意见和看法。”
“所以你必须要帮我。”
朱厚照想了想非常认真的说道。
或许是朱厚照越来越大了,又或许是弘治皇帝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再或者是这几年的诸多事情,弘治皇帝觉得朱厚照已经长大、成熟了很多。
弘治皇帝也是开始让朱厚照参与朝政了,很多事情都会听听朱厚照的意见和看法,教一教朱厚照一些执政的经验。
这让朱厚照也是感到了压力,国家大事,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和生计,甚至于是牵扯到无数人的生命。
朱厚照尽管贪玩,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懂国家大事的重要性。
“殿下,历朝历代官员的考成制度都有很多,其中就不乏一些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殿下可以多多参考一下,然后加以修改,结合我们大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和改动。”
“总的来说,官员的考核制度应该要抓住几点来做。”
“第一个点那就是考核制度要和奖励、惩罚制度相结合,考核、考核,如果考核之后没有奖罚,那这个考核就不会被人重视。”
“考核优秀者升官进爵,考核不合格者就应该要进行处罚,唯有如此,人人才会重视,才会按照考核制度去做事。”
“第二点,考核应该务实而不是务虚,所务实那就是所有的考核内容和指标都应该有数据来说话,有确实的衡量指标和参考内容,而不是空泛的一些东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的考察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德这个东西就很虚,而且没有什么标准来衡量和对比。”
“每一个人对于德的看法又不相同,而且官员个人的德行和治理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德行好的官员未必就有能力来治理国家。”
刘晋看了看朱厚照,想了想也是缓缓的开口说道。
第一点自然不用强调太多,考成制度自然是要奖罚制度相结合,但第二天,关于的‘德’这个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个官员首重德行,这在古代几乎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甚至于连皇帝都是如此,往往国家有什么灾祸很多时候都会说是皇帝德行有损,所以上天降下灾祸以示警。
但是其实这个东西真的很扯淡。
既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有的人觉得对父母孝顺是有德行的表现,有的觉得对人友善是有德行的标准,还有人觉得做事讲信誉是有德行的标准。
1...401402403404405...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