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种田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一甲辰
&nbs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见台风
杜岳平在乔家待了几天,除了前三天跟着下地后,后面他都留在村里帮忙晒稻谷。
空着的时间就去摘豆荚、地瓜藤、雀麦等,同时他也发现了乔家并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富裕。
房子还是泥坯房就不说了,间数也少,家里最贵重的怕就是那辆自行车了。
那他们还给自家寄那么多东西杜岳平干了几天活,深深觉得农民的辛苦,不由反思起来,自家给乔家寄的东西太少了。
杜岳平小心翼翼试探家里的情况,乔佳月很快就发现了,她有些哭笑不得,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在地下室呢。
现在有蔡萍和杜岳平,他们兄妹已经很难找到机会去地下室了。
所以这段时间,乔宏远做完自己的活计后,会跑好些个地方,也不知他在做什么。
杜岳平小心翼翼,把自己带来的所有钱和票都拿了出来。
这是他和杜奶奶斗智斗勇后留下来的,并不算多。
杜岳平捧着这些钱和票给乔母,不好意思地说:“婶,这些给您补贴家用。”
乔母愣了下,却顺从杜岳平的意思把钱和票收下,“你有心了。”
她想,等杜岳平走的时候,给他买点当地的特产,再添些其他东西给他带回海市去。
杜岳平见乔母收下了,高兴得眉开眼笑,拿着自己带来的连环画,兴冲冲地找乔佳月去了。
“阿娘。”乔宏远从门外进来,裤腿上都是木屑,“岳平做什么那么高兴”
乔母看了一眼二儿子,把杜岳平的事说了,问道:“你去找你七安叔了”
“对,我对脚踏脱粒机有点想法,就去跟七安叔聊了聊。”
没能进地下室读书,乔宏远就把之前学的内容复习总结,找一些知识、技巧来用到现实中。
乔母点了下头,“下次去带几个鸡蛋,你七安婶也快生了。”
这两年条件好了,大队里的新生儿多了不少,因此这人情走动可不少。
“阿娘,我记得了。”乔宏远点点头,趁家里现在其他人不在,先去地下室拿几本笔记本。
他拿了自己的笔记本,无意间抬头看了眼挂着的天气预报,看到那红色的台风预警,脸色瞬时变了。
他把这天气预报仔细看了又看,然后拿着笔记本出来,就去找乔父。
幸好现在稻子都已经收完,黄豆也收了差不多,损失不大,他们要预防的就是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
在之前,台风并未正面登陆他们这里,所以影响不大,顶多就是降雨增多罢了。
如今台风是正面登陆,且降雨量还不小,全大队一定要提高警惕。
这年头,广播里可没有天气预报,即使之前有人专注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这阵子到处都在闹,哪还有精力关注呢
下午,不知道哪里吹来一阵风,紧接着,天上是乌云迅速聚集,风速逐渐加大,社员们无论男女老幼,都奔跑在收稻谷的路上。
这时候,可没人敢磨洋工。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天愈发阴沉,就像是一个倒扣的黑锅,乌云翻滚,那雨迟迟就不下下来。
大队广播里,陈东方隔一段时间就通知,要社员们检查屋顶、房前屋后的排水问题,做各种预防。
而其他的大队干部也没能闲下来,他们要带着社员们检查生产队的公共财产。
仓库的防水是否有做到位,猪棚、鸡棚等是否牢固,存粮是否足够。
到了傍晚,风越来越大,时不时地就会看到一些小树枝在空中飞。
即使门窗紧闭,从各个缝隙吹进来的风,煤油灯根本就点不亮。
大家只得早早洗了脚,缩在床上聊天,习惯了屋外的风之后,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下半夜,雨就开始下起来了,乔佳月感觉有什么湿湿的低落在脸上,就猛地从床上坐起来。
 
第二百九十三章 卖余粮
过了一会,乔母就发现李答挽着裤腿光着脚走来,破旧的斗笠和和蓑衣压根就挡不住那风雨。
“佳月她娘,你家有多的火柴吗我们的被雨淋湿了。”
乔母没有多问,转身拿了一盒新的火柴给李答,“这次的台风比较大,你们小心些,尽量别出门。”
李答应了声,转身踩着泥水走了。
乔父一直忙到上午九点多才回来,喝了两大碗地瓜粥,才说起老根叔家的情况。
“房子太老了,撑不住,好在他们屋里漏水厉害,都没睡着,只受了点小伤。”
“那你把人安排到哪里”
“食堂那边,先凑合一下。”
乔佳月眨了下眼,“阿爸,仓库那边有人看着吗”
乔母侧头看了乔佳月一眼,“别想太多。”
仓库锁着呢,粮食少不了。
乔佳月努了下嘴,没再多说什么,反正她对这家人的印象不大好。
乔父没多说,吃过饭后,继续去忙了。
生产队的各种副业都得再检查一边,这要是倒了,损失就大了。
其他生产队也有几家屋子倒了,最后都安排到了学校打地铺。
学校还真不愧是驸马府旧屋,这么大的台风,竟然没漏雨,这质量杠杠的。
大队干部聚在一起开了个会,继续广播,通知社员们趁着雨小检查屋顶,排查隐患。
风雨到了晚上才变小一些,第二天就减弱了许多,乔父忙带着社员们去田里看情况,那稻花鱼可别都跑了。
然而情况比他们想的还要严重,有还几块田崩塌了,而雨水过大,刚插下没多久的秧苗,许多都被泡得浮在水面。
社员们来不及做别的,又继续在田里忙活,排水,捉跑掉的鱼苗,重新插秧。
一番忙碌下来,乔父估算了下,鱼苗起码跑了有一半,看来过几天还得再放一批。
然而这次台风过后,太阳还没晴两天,紧接着又来一个台风,虽说不正面登陆,但也带来了大量的降雨。
稻谷没法完全晒干,而因为雨水多,花生在地里已经发芽,最后一算,今年的花生收成低,连公社任务都交不上。
艳阳高照,水泥晒坝上的水汽被晒干,社员们忙着把一袋袋粮食搬出来晒干。
而这时候,砖窑厂也重新开工,因为这次台风雨的侵袭,许多人家都打算要盖房子,预定的砖头数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乔父也打算借着这次盖房热潮,把旧房子推翻,建起砖瓦房。
而大队里的广播,在乔宏远重新修理了下线路,熟悉的声音有出现在社员们的耳中。
这些天一直在忙碌,没空去多想,如今一听到广播的声音,这才恍然大悟,哎呀,就说感觉缺了什么,原来是广播啊!
现在的广播,里头早就没有了戏剧的节目,连故事、歌曲都很少,更多的时间段都没有节目,只有电流的滋滋滋声。
社员们起初以为是收音机坏了,后来听说是原来这个时间段的广播节目被取消了,他们都很是郁闷。
生活中一下子少了许多娱乐,社员们就联合起来,想要给省广播台去一封信,让他们多播放一些歌曲故事,丰富社员们的生活。
社员们要做,大队部也不会拦着,就是这信件的内容需要监督,生怕闹出什么事件来。
广播里是祖国山河一片红,大多是描述京城那边的事情,语气要多激昂就有多激昂!
但隐藏在这场热闹下面,却是社员们无法想象的混乱。
大队的稻谷还没晒好呢,公社那边就来催了。
刘大民已经回来主持工作,整个人瘦了一圈,他让高山大队开着拖拉机协助其他大队交公粮。
因为台风下雨的关系,没有一个大队的稻谷是完全晒好的,没晒好的稻谷,粮管所那边不
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书
平时大队干部对此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不同,还是小心为上。
老人们心里自然不痛快,到底没有阳奉阴违。
在饥荒那几年,人都要饿死了,这祭拜自然就停下来了。
现在处于某些外界因素要暂停,那等风头过去了,也到了冬至,大不了那会饭菜煮丰盛点,相信祖先在地下不会怪罪他们的。
转眼就到了九月份,小学照样开学,中学也一样,就是学生的人数又少了。
十三四岁也是半个劳动力了,许多人家舍不得送孩子去学校。
李清不是个会说话的人,他看着报道的名单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李清的老家在外省,路途遥远,加上他也没有好友,这段时间一直待在学校。
因此他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不知外头发生的大事。
而大队里几个上高中的学生,只去学校转了一圈又回来,学校停课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复课。
而且还有小道消息称,将会停止高考。
他们的眼眶都红彤彤的,就是之前最闹腾的乔志员都有些迷茫。
不能高考,那他们还还读高中做什么回来大队里干活挣工分吗
城里的工厂、各个单位部门已经很久没有对外招工了,进城的道路已经断了一条,而这一条又如此的希望渺茫。
高山大队又多了个一年级,学生增多,老师比较吃力,所以几个高中生就盯上了小学老师的位置。
一样是挣工分,做什么活是有差别的。
乔父并不插手学校的事,关于老师的人选,决定权大多在白美兰手上,陈东方和乔宜兵也没法左右太多。
谁让白美兰不是大队的人,人家严格算起来也是教育系统派下来的,有底气呢。
第四生产队只有一个高中生,就是乔秋月的堂姐乔秋雨。
高玉莲倒是来找过乔父一次,询问外头的情况。若是上学没有希望,她要重新安排孙女的未来了。
一般来说,乡下的姑娘到了十六岁后,家里就开始为她们相看对象,然后走一番流程,大多十八岁左右都结婚了。
而乔秋雨因为读高中,现在已经十八岁,算是老姑娘了,如果高考无望,那剩下的唯有嫁人一途了。
对此,乔父并没有给肯定的说法,只说听广播,看看情况再说。
而实际上,未来是什么样,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了。
乔佳月本来对这些高中生的事不大清楚的,还是乔秋月跑来跟自己抱怨,她才知道一点。
原来乔秋雨死活不相信那些小道消息,认为高中迟早会恢复上课,整日就在家里捧着书看,什么都不做。
“亏得以前我还为有这么个上高中的堂姐而自豪,哼,现在看来,她纯粹是怕吃苦,不想下地干活。”
乔秋月伸出自己的手,“我的手上都是茧子,乔秋月她一双手白嫩得很,凭什么呢”
“因为她会读书”乔佳月歪着头说,“你要是认真读书,你也行。”
“得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读书那块料。”乔秋月摆摆手,“再说了我阿爸阿娘可没那么好说话。”
“那你家打算怎么安排你堂姐”乔佳月回忆了下,对乔秋雨的印象不多,看起来很文静的样子。
“不知道,都在闹着呢,我估摸着要分家。”乔秋月不在意地说道,“反正她别来当老师才好,我可烦她了。”
“小学也不是那么好进的,白老师会仔细筛选的。”乔佳月还是很相信白美兰的。
“但愿如此吧。”乔秋月抓住乔佳月的手,“走,我们上山摘果子去,这回仲尼【学名桃金娘】能吃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不喜欢
乔秋月在一旁点头,“没错,就是我大哥说的那样。”
杜岳平一脸的惊讶,“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去旧货店给你们买一些书了。”
相比新书的价格,旧书就很实惠了,而且有一些书的内容很有意思呢。
“没事,我们努力挣工分,再去书店买书。”乔佳月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却不怎么把这话放在心上。
从商城里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书,这时候的书店里书籍种类单调,也没什么好买的。
杜岳平赞同地点头,这半个月来的劳动,让他意识到乡下并不比城里物资丰富,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他也知道城里的学校都没开学,然而他却不能在继续待下去。
杜奶奶一个人在家,海市比这里更不平静,杜岳平心里也担心。
更关键的是,小伙伴都去上学了,他一个人也无聊,跟蔡萍又玩不到一起,只能提早回去了。
“你打算几号走”乔宏致拿了一块雀麦饼问杜岳平。
乔佳月猛地抬头,“你要回去了”
“对,我打扰你家够久了,而且不放心我奶奶。”杜岳平用力地点头,也跟着拿一块饼吃起起来。
在海市很难看到雀麦的影子,但地瓜干、玉米面等粗粮还是常见的,杜岳平想,回去后让杜奶奶试做一下,这面饼味道真不错。
其实他更想知道的是还有没有草莓果酱和草莓干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