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终极侧位
第2457章 登陆作战 3
“然后在那里,远处靠近山岗的位置,我会用推土机堆起来一条沙坝。一发100kg级别的炮弹砸上去不过是打掉一小块。这条沙坝和周围地形配合的话可以有效的削弱炮击效果,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摧毁。然后再部署几个发烟点的话,我就可以安心的把炮兵阵地部署在那里了,然后依靠前沿的观察点来压制整个登陆地区。”
“当然,如果你们有足够多的战列舰炮弹的话,那么自然可以随意浪费,但是可惜的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你们至少要留一半以上的弹药对付可能出现的日本舰队,是这样吧”卡里普特说道。
“另外,我再说一句,贵国的突击部队的火力构成很成问题。哪怕日本人的火力水平能有英国一般部队的四分之一的话,那么你们都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进攻作战中的装甲部队必须有较好的全向防御能力,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在用胡峰突击炮或者狼式坦克作为进攻的矛头。而贵国的t1坦克侧面只能挡住普通的重机枪攻击,甚至用钨合金穿甲弹在中近距离也能打穿。如果有大口径机枪的话,那么很容易被击穿。”卡里普特说道。
“这个,如果是实战的话,我们会在侧面加上一些附加装甲,比如说履带板,或者负重轮什么的。贵国不也这样做吗”马歇尔说道。
“好吧,你高兴就好。”卡里普特大将心中说道。虽然德国人也这样做过,但是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狼式坦克和胡峰突击炮的侧面防御本来就有较好的底子,加上点就够了,而美国人的t1坦克是底子不行,再增加效果也有限。而且说实话,这种简单的附加效率肯定是低的。而且在观察了t1坦克的车体之后,装甲兵出身的卡里普特能感觉到这车的负载余量非常有限。
“我想知道贵国如果碰上那种舰炮够不着,同时又不是75mm榴弹炮能对付的掩体的话怎么处理准备用工兵强行爆破吗”卡里普特问道。
“我们可以绕开。这种掩体不会多的。”旁边的一名美官说道。
“好吧,我想说,你们对掩体的强度有些低估了,单纯用土木掩体就可以修建处顶部可以防御120mm重迫击炮或者105mm榴弹炮攻击的火力支撑点,这个难度并不大。正面想要挡住75mm轻榴弹炮也很容易。而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你们不想拿人命去堆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将一门105mm加农炮推到近距离然后反复射击。”卡鲁普特说道。
“这个似乎怕是用不着吧。”一名美官说道。“日本人应该不会建造这么坚固的掩体。”
“大战爆发前我们也认为英法无法构筑那么坚固的防御工事的,我们甚至发现比利时人在他们的要塞修筑过程中造假,然而实战中我们为了摧毁敌人的掩体,不得不一次次研制杀伤力更大的武器。犀牛自走炮就是这样出现的。”卡里普特说道。
而在战场的另外一边,卡尔斯少将对美国人用半履带车改出来的步兵输送车倒是十分的满意。美国人强大的工业规模和他们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军队让美国人的机动车辆非常充足,甚至于在私下,卡尔斯少将对美国陆军的评价中有一句是这样
第2458章 未来
“美国的工业和财力让未来的美国陆军在绝大部分领域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至少在未来,我不认为我们的部队在后勤和部队机动性方面能超过美军。”在随从确认了周围没有监听人员或者设备之后,卡尔斯少将说道。
倒不是说他认为未来的德国工业拼不过美国,毕竟,未来的德国也是一个拥有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超过1.2亿以上的人口,以及上千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的大国了。工业上未必比美国差,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德国陆军需要保持巨大的编制来对付俄国,双方一线陆军规模都不是等级的,如果大家投入的产能和资金一样的话,那么装备水平肯定会有区别啊。
“美国人拥有超出我们现在预料的运输车辆配给。他们的部队拥有极高的机动性优势,在装备研发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步兵装备水平放到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流的。至于重炮之类,说实话,我认为世界各个强国在质量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这个时候数量以及重炮的机动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卡尔斯说道。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卡里普特大将说道。“如果未来,我们和美国人交手的话,战场会在哪里”
“这个......。真说不准,法国是不可能了,无论法国是否会再次成为我们的敌人,至少我们可以保证在美国陆军大规模抵达之前,我们就可以在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再次庆祝我们的胜利。”
“英国似乎也不太可能,如果真到了我们的军队大规模登陆英伦三岛的时候,那么美国人的到来最多也就是送一群俘虏罢了,在距离帝国本土如此近的距离上,美国人不可能战胜我们的。甚至于在欧洲大陆上,美队都没有机会,纵然我们让他们登陆,也依然会被我们轻松赶下海。”卡尔斯少将毫不犹豫的说道,没办法,打赢一战后的同盟国底气实在是太足了。可以预见,在未来,帝国的国力和军力会有一个本质性的提升!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未来我们同时和美英俄开战的话,美国人的预设战场会在哪里”卡里普特饶有兴趣的说道。“这个战场不能远离欧洲,因为如果太远的话,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也不会派遣军力。同时也不能离我们太近,否则的话,那美军等于找死。而且这个战场必须能对欧洲的距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以便让我们不得不分兵对付。”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要和美国陆军做过一场的话,那么极大的可能会是在北非的沙漠中,因为这里距离德奥本土比较远,而且我们的军力投送可能会受到政治上的限制,我们的军队展开会比较慢。其次,北非会对战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如果美国人一旦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他们的陆基航空力量会严重威胁我们在地中海的航线,而你知道,地中海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从非洲、中东获得的相当一部分物资都必须通过地中海进入奥匈帝国,然后再进入德国境内。”卡里普特大将说道。
“北非可是无论是非洲西北部还是阿尔及利亚,这里都是法国或者西班牙的殖民地。您是说,如果未来开战的
第2459章 未来的钢铁洪流 1
所以说,至少在现在的卡里普特看来,未来德美两国能爆发大规模地面战的也只有非洲西北部地区了。至于说印度洋方向整个西印度洋几乎就是同盟国的内海了,美国人想要过去也不容易啊。
“在我看来,美国人的硬件虽然很不错,至少在炮兵、后勤、步兵装备以及通讯方面在未来肯定处于一流的水平。但是总感觉他们的陆军战略战术却非常的落后,在未来,装甲部队和装甲步兵将是陆军的核心,他们将是进攻的发动机,是机动防御的骨干。但是在我看来,美国陆军的装甲部队研发依然是围绕步兵展开的,不仅仅是现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陆军的似乎就没有考虑过对付坦克!他们未来的坦克大部分装备的都是榴弹炮,而不是加农炮。”卡里普特说道。
德国陆军开始研发的时候对坦克和突击炮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的,比如说最早的蟋蟀式坦克,上面的40mm机关炮其实主要是为了掩护步兵作战,算是低配版战车,而胡峰式突击炮兼容了反装甲和对付掩体的任务。没办法,你不能指望在1战前搞出一个性能还算可以的,装有旋转式炮塔和75mm加农炮的战车。
然后到了狼式坦克的时候,其主要任务还是为了对付坦克而生,否则,75mm加农炮完全可以换成88mm榴弹炮,前者弹头重量7公斤上下,后者的弹头重量10kg,如果是榴弹的话,肯定是后者更好,而且火炮重量说不定更低。而狼式坦克在随后的战场上也证明了它的价值,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以及西线,把英法联军的坦克打的七零八落。
如果说1战中德国装甲部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话,那么在未来的装甲部队发展计划中,德方对坦克、突击炮以及坦克歼击车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并且为不同的装甲单位制定了特定的任务。
坦克自然分成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中型坦克的设计要求突出在一个性价比上,它首先要便于生产,拥有可以摧毁对方绝大部分坦克的火力以及在一定距离上有效抵挡对方等级别坦克火力的正面装甲。火炮配属以中等口径的加农炮为主,开始的时候可以使用后世德国人的75mml48火炮。到了战争中后期,如果压力大可以换装类似17磅炮这种级别的火炮。毕竟英国人可以在谢尔曼上装上17磅炮,德国人为什么不可以
至于说重型坦克自然就是要针对所有对方出现的以及可能出现的目标了,必须保证正面可以在较近距离上挡住对方95%以上的火力。侧面可以借助角度免疫对方中型坦克的攻击。而重型坦克本身拥有的火力足以击毁对方最强的坦克!重型坦克数量不会很多,但是却是进攻的矛头,用于撕开对方严密设防的防线,同时在大规模坦克战中发挥支柱作用。
实际上,以2战的攻防水平,造出一款正面够硬的坦克并不难,最难的是两侧也要一定的防御能力。德国人的做法是用吨位换防御,俄国人的做法则是拼角度。以空间换防御。结果最终出来的结果就是德国人造出了70多吨的虎王,大而无当。俄国人最终搞出来is2m坦克,(is3出来了,但是数量太少。)数据很不错,但是细节问
第2460章 未来的钢铁洪流 2
至于历史上苏联人呢说实话苏联人的态度是比较实用主义的,基本上没有所谓的突击炮或者坦克歼击车的概念,后世军事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是isu代表的是坦克歼击车,su代表的是突击炮,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所谓的isu的苏联字母开头是ncy。意思是使用斯大林坦克底盘生产的自行火炮,比如说大家知道isu122和isu152都是如此,而所谓的su的苏联字母标识是cy,意思是自行火炮。比如说大家都知道su100、su122和su85什么的。
其实想要戳穿这个错误理解很容易,比如说su100是用的是d10t火炮,这明显是反坦克用的,而isu152使用的ml20明显是榴弹炮,他不可能是专用反坦克的啊!而且最显著的问题是isu152和su152的主炮是一款!那么好了,问题来了,怎么可能使用同一款火炮的两种车辆分别被称为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呢所以,正确的解释只能是isu是使用斯大林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仅此而已!俄国人开始压根就没有考虑专门的区分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
但是实际上,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还是要区分的,原因很简单,性价比问题,突击炮主要用于步兵支援作战,同时兼顾反坦克任务,所以,它的防御力要求不用太高,同时火炮应该倾向于更大口径的榴弹炮,比如说三号突击炮就有使用105mm榴弹炮的版本。至于说原因吗一方面是加农炮造价更高,重量更大,另外一方面是一发105mm榴弹炮的炮弹重量等于两发75mm榴弹......。
而且同时因为突击炮一般不用承担专业反装甲任务,所以装甲防御可以适当的削弱一些,这样一来,使用了较轻装甲和榴弹炮的突击炮整体重量会降低,从而让生产成本降下来。其本质就是有一定防御力的,可以伴随步兵前进的直瞄自行火炮。在杀伤步兵和摧毁一般掩体的时候比同级别的坦克歼击车或者坦克更加高效。而且备弹量和成本更有优势!至于说,万一遇上敌军坦克怎么办那只能用破甲弹凑合一下了呗,反正105mm口径起跳的火炮,使用破甲弹威力也不至于过于悲催......。
所以说,总体来说,用于对付步兵和掩体的突击炮成本和重量不应该过高,低档的类似三号突击炮,高档一些的可以类比su122和su152。
至于说坦克歼击车吗这个同样要分档次的,最低档的可以类比历史上的追猎者。这种车辆重量够小,造价够低廉,火力也将将够用。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获得了较强的正面防御能力。再加上低矮的外形,让这款坦克歼击车在面对绝大部分敌军坦克突击的时候都有一定的优势。
至于说类似2战苏联的su76和德国人的犀牛坦克歼击车。鲁普雷希特是不欣赏的,因为这东西几乎就是一个凑合的底盘上面加上一个敞篷战斗部。防御力太次了。所谓手持利刃身无片甲就是说的这种东西。虽然可能会有成本优势,但是一炮挂,甚至弹片都能摧毁那就让这种所谓的成本优势大打折扣了。比如说对面的t34-85一发炮弹命中,追猎者有大概率生还,而敞篷车几乎就是必挂了。
而要高档一些的坦克歼击车,则是类似猎
第2461章 未来的钢铁洪流 3
四号坦克开始的型号只有18吨,正面装甲厚度才30mm。还是直板的,再加上一门75mml24火炮,这战斗力妥妥的有问题啊。火炮威力不够的问题在对付法国人的时候就存在了。到了东线之后,面对t34坦克,初期四号坦克的战斗力果断说不过去了,所以开始各种改进,增大车体、增加装甲和火力,最后到了4号g型,重量终于提高到了25吨级别。依靠75mml48火炮的性能,能够压制t34-76。但是不如t34-85。
但是到了这一步,4号坦克的底盘潜力已经用尽了!t34的底盘比较不错,所以可以造出t34-85这种坦克。而美国人的谢尔曼底盘也不错,而且改进的更彻底,比如说开始的谢尔曼坦克是使用75mm短管炮,在非洲的时候凑合着用。到了诺曼底之后碰上了大量的老虎豹子之后,美国人发现火力不够,直接上了长管76炮。而英国人的谢尔曼换装了17磅炮之后被称为萤火虫。后者的火力甚至比豹子的75mml70火炮还要强。
而且谢尔曼的防御也很不错,以车体前部防御来说,这款坦克开始是51mm倾斜56度的装甲,然后到了后期的小飞象坦克正面装甲变成了101mm倾斜47度。而且还拥有152mm的炮塔和178mm炮盾。这个防御已经很变态了。而谢尔曼坦克的战斗全重也增加到了38吨!
可以说,相对于德国坦克来说,美国和俄国在中型坦克的底盘选择上更好,让t34和谢尔曼坦克拥有更好的改进空间。同时这个吨位也方便两场,综合来看,以2战条件为准的话,30吨级别的底盘是最好的,而4号的底盘就小了一些。至于到了老虎豹子的水平这个做重型坦克是可以的,但是若是当中型坦克使用的话,产量肯定有问题!
而在底盘选对的情况下,以美国和苏联的产能,以及德国糟糕的动员能力,剩下的就是a了,巨大的工业能力差距让美国人和苏联人哪怕都以中型坦克强推都能把德国人生生堆死!德国人的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数量太少了。想想看,历史上确认的is系列重型坦克和德国野兽们交手的次数才有几次is2后来使用的122mm火炮用来对付掩体的时候还是比对付德国重坦的时候更多一些!
如果分析对比一下俄国装甲单位的吨位构成的话,t34是很不错的。is2m和is3其实有点小了,虽然有不错的纸面数据,但是人机效应太坑爹了。比如说炮塔空间吧,is3的炮塔空间是2.4立方米。居然比t34/85的2.5立方米空间还小,而别忘了,is3可是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装填122mm分装弹的!就这样一个操作环境,射速快了才怪呢!虽然说肯定不能像虎王那样直接搞个4.5立方米的炮塔空间那么bt。但是也要适中啊!
什么你说黑豹的炮塔空间也不大只有2.1立方米。但是人家车体空间大啊,黑豹车体空间15立方米。而t34-85只有10.4立方米......。
至于说各种自行火炮,su100其实是俄国最适合的反装甲武器。适中的防御,较轻的重量以及较好的通用性,是历史上俄国最后的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对于德国来说呢,
第2462章 未来的钢铁洪流 4
什么你说岛屿作战不需要坦克拜托,虽然,加里曼丹和几内亚被称为岛屿,但是人家面积一点都不小啊!70万平方公里呢,法国才多大乌克兰才多大美国人费尽力气夺取的岛屿自然值得流更多的血来守卫!所以美国陆军的装备肯定要针对日本陆军已经在东南亚的作战环境。从这一点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陆军的建设方向就不适合和德国装甲部队争锋!
毕竟,在东南亚,美国人需要考虑补给、路况以及作战环境,他们的敌人并不强大,对火力和防御的要求不会高,这个世界不存在无限制的土豪的,举个例子,如果能用20吨战车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美国政府肯定不会拿30吨战车来大量装备部队。
这就好比你常年在新手村称王称霸惯了,突然来到怪物房,不适应那是肯定的。然而战争时期,想要从不适应转向适应那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毕竟一款武器从开始研发到成熟肯定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越复杂的武器越是这样。
而实际上,各种针对性武器是存在一些盲目性的,如果德国对自己的装备计划和军队换装隐蔽的好的话,那么在双方军队真正大规模交战之前,美国人对德国的军备构成肯定会有一些评估上的偏差。所谓战场上敌人一出现某种武器,就可以立即引起高层注意这种事情有的时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对方数量可能不多,为此专门更换装备体系是犯不上的!
这就好比在历史上虎式坦克在北非战场上就出现了,但是长管谢尔曼并没有出现,一直到诺曼底之后,面对大量的虎豹坦克,美国人才骤然意识到自己的火力不够的问题,所以才有了所谓的长管谢尔曼坦克。
其实,从性能上想要彻底压制对手的想法不光德国人有,历史上美国人也有,如果战争持续的时间长一些的话,那么历史上所谓的美国t29坦克、t30坦克和t32这类并没有投产的战车说不定就都冒出来了!
在卡里普特等人看来,未来美国陆军在对抗德国陆军中的最大隐患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合适完备的装甲兵发展体系。美国人虽然也搞出了一些坦克、自行火炮但是并不适合和德国进行高强度的装甲集群对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