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谁能想到,这才过去几年时间,人家不但高中状元,还一路青云直上,一转眼就变成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浙直总督。
这时候就不是他高攀陆家了,而是陆家高攀他了,要知道这年头文官可比武职权力大多了,陆松和陆炳虽然都是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但在杨聪这个正三品的封疆大吏面前压根就不算什么,要是陆家没有皇上那层关系,在杨聪面前,他们简直屁都不是。
至于他这个正三品的卫所指挥使,那就更不算什么了,人家总督四省一京,手底下卫所指挥使足有上百,连正二品的都指挥使都得听人家的,他这个永宁卫指挥使又算什么。
他可不认为自己凭借妹妹跟皇上的关系便能高人家一等,杨聪刚把门一关,他便拉着杨聪往主位上推,一副恭敬的样子,就差点头哈腰了。
杨聪假假意思谦让了一番,最后还是“勉为其难”的坐上了主位,没办法,这年头尊卑是按“天地君师亲”分的,他这总督代表的是皇权,隐隐是排在亲属关系前面的,要这李希贤是他岳父,他可能还要谦让一番,问题这李希贤只是他老婆的舅舅,这个就无需谦让了,毕竟从官场上来讲,这李希贤可是他下属,上官的威严可不能丢了。
他坐下来之后,又示意李希贤和俞大猷搬了两张椅子,坐在书桌跟前,这才微笑道:“大舅,抱歉啊,由于时间匆忙,我还没来得及跟你商量便擅自把志辅调去当总兵了,害得他们小夫妻聚少离多,还请原谅责个。”
这话说的,总兵可比他这个小小的卫所指挥使强多了,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李希贤连忙拱手道:“多谢大人栽培,志辅能遇着大人,那是他的福气。”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又假假意思看了看书房里的陈设,随即又微笑道:“大舅,你这书房布置的未免有点太寒碜了吧,是不是缺钱啊?”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要说到钱,这泉州府谁又能跟你们惠安杨家比。
李希贤愣了一下,这才陪笑道:“下官就是粗人一个,书房其实就是个摆设,没关系,没关系。”
没想到,杨聪却是连连摇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这年头可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舅堂堂三品大员,却过的如此清贫,着实有点对不起自己啊。”
这又是什么意思?
李希贤都被杨聪给整懵了,他虽说不贪,一般手下人的孝敬他还是不会客气的,这会儿他不说捞得太多,几万两银子还是有的,这还叫清贫吗?
他愣了半晌,这才略带尴尬道:“大人,下官愚钝,不知大人此话何解?”
杨聪忍不住打了个哈哈,大笑道:“没什么,没什么,就是有个捞钱的机会,不知大舅可有意参与其中。”
李希贤闻言,更晕了,这杨聪可不是什么贪官,他还从未听说有人弹劾杨聪贪腐呢,就凭杨家那财力,人家也没必要贪腐啊,但是,人家这话明明就是暗示他跟着贪啊!
这个贪不贪的他倒不是很在意,这年头贪腐盛行,你不贪那才叫奇怪呢,问题杨聪到底说的是什么啊,他听不懂啊。
他忍不住好奇道:“大人,不知是什么机会?”
杨聪淡淡的道:“很简单,就是做海上生意啊。”
啊!
这下,不但李希贤大吃一惊,老老实实陪坐一旁的俞大猷都吓了一跳。
开什么玩笑,做海上生意不就是私通倭寇吗,你“老人家”可是来剿倭的,跑去做海上生意,这岂不是监守自盗!
李希贤并不是那种刚正不阿的人,不过,有些事他还是有底线的,他犹豫了一阵,这才小心的道:“大人,通倭有点不好吧?”
杨聪依旧淡淡的道:“通倭,那是协助倭寇到处劫掠,我们这是跟东瀛诸国做生意,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这个有区别吗?
李希贤想了一阵,还是没有想出两者有多大的区别,他只能继续劝道:“大人,我们又不是没钱,何必去做那种危险的事呢?”
杨聪闻言,假假意思摇头叹息道:“大舅,你有所不知啊,我这次来清剿海盗和倭寇朝廷是不提供粮饷的,皇上的意思,就从杨家的盐引利润中扣除。这盐引的确很赚钱,一年下来,我们杨家也能赚上百把万两,但是,这会儿东南四省一京光是召集起来的屯卫大军就多达六万,这一年下来,没有两百万两根本就维持不下去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李希贤闻言,不由目瞪口呆道:“这,这朝廷不出军费,全让你们杨家承担!做海上生意能有多少利润,能养得起这六万大军吗?”
杨聪假假意思估摸道:“海商四大豪门可都是真正的豪门大族,一年下来一家没有几十万两银子根本就维持不下去,我估摸着这海上生意的利润两百万两左右应该是有的,要不这样,大舅你帮个忙,解决一下港口的问题,我每年给你分一成利润,你看如何?另外,文明那边我也问过了,他同意在京城那边帮我们顶一顶,我同样给他分一成利润。”
这!
这海上生意竟然这么赚钱的吗?
一年就是两百余万两,一成那就是二十余万两啊!
这事到底干不干呢?
李希贤沉思了一阵,还是决定,干!
第三卷 第一二三章 违禁
杨聪这是在拉陆家和李家下水呢,港口码头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他是想长期垄断大明的海外贸易。
他毕竟不可能当一辈子的浙直总督,一旦他离开东南,谁又能保证杨家的海上生意不被人夺了去呢,他可是从海商豪门手里把生意抢过来的,人家不想方设法夺回去才怪。
这会儿龙溪陈氏和漳浦林氏虽然已经大不如前了,余姚谢氏和宁波屠氏还强盛着呢,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身后的严嵩,一旦他离开东南,严嵩肯定会帮助海商豪门夺回这笔生意。
现在的大明,能真正跟严嵩在嘉靖面前争宠的也就陆家和李家了,所以,他必须把陆家和李家都拉进来,这样,就算他离开东南,严嵩也很难把海上生意给抢走了。
李希贤心里其实也清楚杨聪看重的是什么,他虽然没多大权力,在辖区内护住一个港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就这么简单的出点力,既帮了杨聪的忙,又捞了钱,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其他问题,他也不怎么担心,他很清楚自己的妹妹跟皇上是什么关系,陆炳跟皇上那更是亲如兄弟。
私通倭寇,其他人犯了可能是死罪,陆炳犯了却没多大事,皇上是决计不会把陆炳怎么样的。
京城有陆炳顶着,泉州这边又有杨家撑腰,他还用得着担心什么。
这么好的事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的,一年二十余万两啊,对他来说那也是一笔巨款了,毕竟他当了这么多年的指挥使也才捞了几万两而已。
他考虑了一下便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大人既然看得起下官,下官就舍命陪君子,陪大人博一把。”
这李希贤一点头,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港口的位置杨聪其实早就选好了,地点就在龙溪的南面,澄海县的东南角,那里跟走马溪的地形有点像,一条大河从那里入海,西北面全部是茫茫群山,陆上交通基本断绝,唯有临海的地方有一块不小的空地。
杨聪之所以能找到那地方,倒不是他对沿海的地形有多熟悉,主要那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月港,那地方,他在很多上都看到过,走马溪和双屿岛被朱纨捣毁之后海商便逐渐将那里定为交易场所,后面的隆庆开关也将那里定为通商港口,足见那里的位置有多合适。
不过,月港这会儿还只是一片荒地而已,而且其名义上是漳州府的地界,并不归泉州府管辖。
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那里原本就没什么人烟,而且永宁卫的中左所和金山所就在月港附近,杨聪只要下个命令,将月港附近海域划归中左所和金山所防卫便成了。
这建设港口也比较的简单,这会儿的港口码头其实也就是沿海岸往海里钉上几排木桩,然后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就完事了,这点小活几千屯卫几天时间便能完成。
这会儿最主要的还是安全问题,毕竟这会儿大明正实施海禁呢,不管是和东瀛做生意还是和南洋诸国做生意那都是违禁的。
杨聪之所以要李希贤负责港口的问题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发现月港的秘密之后去告他的“黑状”。
那么,怎么防止别人发现月港的秘密呢?
这个很简单,不让闲杂人等靠近月港附近海域便成。
这要是放在后世,封锁海岸线附近的一大片海域几乎是不可能的,放在明朝却一点都不难,只要派一些快船时刻在月港附近海域巡检便成,大明这会儿可是禁止船只出海的,任何人遇到明军的巡检船那是躲都躲不及,哪里还敢靠近。
为了安全起见,杨聪特意将中左所和金门所的千户换成了自己的亲信李建江和李建林兄弟,同时,他还命人对两个千户所的军户进行了一番调查,凡是以前跟龙溪陈氏和漳浦林氏能扯上关系的军户全部调走,一个不留。
如此这般,安排了一番之后杨聪便亲率浙闽水师的船队来到了月港。
当然,这会儿月港什么都没有,就是崇山峻岭和大海间夹着的一块荒地而已。
船队抵达之后,他也没跟浙闽水师的将士解释什么,只是下令万余将士分成两拨,轮番坐小型战船登陆,在荒地上修筑港口和简易的营房。
总督大人有令,自然没人敢怠慢,万余将士就这样在荒地上忙活开了。
这会儿不管是搭建港口还是营房大多都是用木材,最多也就配上少许石料而已,月港背靠群山,木材和石料自然不缺,而这会儿的屯卫差不多都是干苦力的,砍树伐木,开山取石,搭建码头,修筑房舍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
万余将士轮流上阵,那码头和房舍简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成型,不到五天时间,港口码头便修筑的差不多了,附近军营的修筑也已接近完工,杨聪亲自踏上新建的码头巡视了一番,随即便下令,命快船去通知浙江水师总兵汪直等前来议事。
几天之后,月港码头一处简易营房的大堂内,浙直总督杨聪高坐主位,福建总兵俞大猷、浙江总兵汤克宽、浙江水师总兵汪直、永宁卫指挥使李希贤、金门所千户李建江、中左所千户李建林等将领整整齐齐的站在左右两侧,满脸严肃认真状,貌似是在商议什么大事。
如果不知底细的人看到这阵仗,估计会以为浙直总督杨聪是要安排手下将领去清剿海盗和倭寇呢,殊不知,他们商议的压根不是这个。
杨聪缓缓的扫视了一圈,随即郑重道:“大家都是自己人,本官就不啰嗦了,今后,这月港就是我们海上贸易的基地,不管是东瀛还是南洋的货物都会在这里集中。”
众人闻言,脸上大多露出古怪之色。
这总督大人可是专门负责清剿海盗和倭寇的,他“老人家”倒好,竟然专门召集大家来商议违禁做海上生意的事情!
当然,这些人事先都知道杨聪要垄断海上生意,而且他们大多能从中获利,所以,大家虽然满脸古怪,也没人站出来做出什么劝阻之举。
紧接着,杨聪便下令道:“建江,你负责安排快船巡查,封锁附近海域,记住,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刻都不能松懈。”
李建江闻言,连忙拱手道:“末将遵命。”
杨聪又继续下令道:“建林,你负责运送货物,以后陆上的货物都会先运往中左所,你负责安排船只将货物送到这里来,记住,不管任何人问起,你都说是在转运水师的粮草辎重。”
李建林闻言,连忙拱手道:“末将遵命。”
杨聪紧接着又下令道:“志辅,长胜,以后陆上货物在陆上的转运就由你们负责,我会给你们配备马车,你们挑些可靠的人出来,专门负责转运粮草辎重,知道吗?”
俞大猷和汤克宽闻言,连忙拱手齐声道:“末将明白。”
杨聪又继续下令道:“汪直,你以后就负责东瀛那边的生意,货物在海上的安全就交给你了,如果有什么危险,你可以找志辅和长胜支援。”
汪直闻言,连忙拱手道:“末将明白。”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朗声道:“大家都记住了,以后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这生意给做起来,我们数万大军的粮饷可就指望着这些生意了。”
好家伙,嘉靖要是听了这话,估计会气得喷血,让你去清剿海盗和倭寇呢,你竟然跑这带头做违禁生意!
第三卷 第一二四章 暴利
大家都有点奇怪,这海上贸易到底有多赚钱啊,总督大人竟然如此肯定,海上贸易的利润养活几万大军都没问题。
当然,汪直除外,他要不知道海上贸易有多赚钱,就不会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做海盗,做倭寇了。
这个海上贸易的利润说起来就有点夸张了,以东瀛为例,大明的货物一旦运到东瀛,售价最少能翻十倍!
比如大米,在大明东南沿海,大米大概是一两银子两石,而到了东瀛,五六两银子都不一定能买得到一石大米。
又比如说上好的布匹,在苏杭一带,一两银子足以买三四匹,而到了东瀛,三四两银子一匹都很正常。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会儿的东瀛人都脑子进水了,不知道大明的货物价格,卖这么贵,他们不会自己生产吗?
他们脑子当然没进水,大明货物价格他们也清楚,但是,他们买不到啊
大明就算不实施海禁的时候搞的也是堪合贸易,只有指定的贸易使团才能与大明通商,而且堪合还有时间和次数限制,就算指定的贸易使团也不能想买什么便买什么,想什么时候来大明便什么时候来大明。
而大明发给东瀛的贸易堪合一般只有一张,每年,只有东瀛的京兆大夫才能组织贸易使团来大明进行堪合贸易,其规模最多也就是大小海船十余艘,能带回去多少货可想而知。
别看东瀛貌似屁大个地方,这会儿东瀛的人口可不少,据史料记载,大明中后期,东瀛人口最少有一千万,峰值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两千万!
要知道,这会儿大明官方记载的人口才五六千万呢。
这么多人,十余船的货,哪里够他们用啊!
所以,就算东瀛人都知道大明货物的价格都没用,他们压根就买不到。
所谓“物以稀为贵”,大明的货物到了东瀛价格翻了倍的涨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什么自己生产,那更不用想了,东瀛这会儿正打仗呢,屁大个地方,总共分成了大小六十多个诸侯国,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别说织布了,就算是粮食有很多地方都生产不了。
这也是嘉靖年间倭寇闹得最凶的原因,因为东瀛这会儿正值战国时代后期,各路诸侯都跟发了疯一样的到处征讨,整个东瀛就没几个地方不打仗的,生活物资也因此极度缺乏,战败的大名手底下的武士和平民基本上都穷的饭都吃不上了,他们唯有到处劫掠才能活下去。
大明的货物卖到东瀛价格之所以能疯狂翻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银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