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虽然不能说古代剧干掉近代剧就是好莱坞之耻,但由此做出近代剧更有搏奖优势的结论,大致是没问题的。人家喜欢的就是《国王的演讲这类年代题材。(中国人如果非要皇汉,并且拍出人性的复杂挣扎的话,估计只能拍袁总统了,可惜那个会比末代皇帝更加404)

    既然不能阻止历史,那就卖个人情吧。

    贝托鲁奇先生,我看你刚才对剧本创作风格的纠结,主要集中在剧本的悲剧性结局方面,对吧?我想我的解读应该没有什么误会。顾骜谋篇已定,终于开始发挥他的金玉良言。

    贝托鲁奇直言不讳地说:是的,我觉得如果你是奔着拿奖去,必须确保影片的绝对悲剧色彩乔先生根本不懂三大电影节的评奖规则。如果一部电影不是彻底的悲情而且是无解无法救赎的那种,在评奖上会受到很大的劣势!

    另一边,乔英华连忙诉苦:可是您知道,溥yi先生最后是接受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造,成了一位好同志好公民。他是得到了救赎的,你们无视这个结局,非要写成悲剧,这不是抹黑了我们的伟大感化吗!

    顾骜示意双方都静一静: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们对于剧情的故事主体沿着自传原著《我的前半生演绎,没有分歧?分歧只是在于最终的结局定性是悲剧还是喜剧主角是否悔改和救赎?

    贝托鲁奇第一个答应:是的,因为《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提到这一部分,我觉得我可以合理艺术演绎,毕竟这属于陛下的后半生。

    顾骜听了,微微有些纳闷,因为他依稀记得,历史上那部《末代皇帝最后拍出来,貌似并不能算处处透着无奈的悲剧,最后溥yi确实是被改造救赎了。

    可为什么如今这个贝托鲁奇却坚持不愿意体现救赎主题呢?

    他似乎提到了,不够迎合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奖标准。

    顾骜深思了一会儿,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了。

    首先,贝托鲁奇对三大电影节的价值评判导向认识是非常准确的。

    那伙欧洲学院派老爷们眼光非常毒辣,人家不但喜欢悲剧,而且只喜欢那种绝望的到电影最后一秒也看不到救赎和出路的悲剧。

    你主角的悲惨遭遇必须死得透透的,不光肉身虐主,灵魂也不得救赎。

    换句话说,你要营造一个人性的无解,你才能拿三大电影节大奖,人物和人性一下子就立起来了,无数学院派老爷为你鼓掌。

    有解,有出路,就会被毙掉,被唾弃为媚俗迎合观众不虐主。

    相比之下,奥斯卡就商业一点,也庸俗一点,你前期可以一样苦逼深邃。但最后稍微救赎灵魂升华一下或者小团圆小确幸一下,评审团也能容忍。

    所以历史上那种《末代皇帝的拍法,充其量只能拿拿奥斯卡金像奖,但绝对拿不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主单元大奖的。

    《肖申克的救赎如果想拿去欧洲评三大电影节,那它就应该在老囚犯出狱后绝望上吊自尽那儿戛然结尾。最后拖到救赎出来了,那对不起,你别来欧洲了,乖乖跟着美国人的奥斯卡庸俗吧。

    想到这儿,顾骜突然意识到一种可能性:丫的不会是因为贝托鲁奇提前了四年多来华,所以他自身的心路历程还没调整过来,所以还一心扑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而没注意往奥斯卡发展吧?

    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他今年才刚拿戛纳金棕榈提名呢,热血尚未冷却,说不定一心就憋着一股劲儿,想真正拿一座金棕榈或者金狮。历史上要被蹉跎个四五年,发现无法登顶文艺的最高峰,才颓废地去追求奥斯卡金像奖。

    顾骜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贝托鲁奇先生,我觉得你可不可以考虑换个推广思路呢?如果你拍这部电影,一开始就不是奔着欧洲三大电影节去,而是拿到好莱坞,参选奥斯卡,那么人性的救赎有解之类的,就都不是问题了。

    好莱坞对艺术片的调性容忍性,可比三大电影节宽松一些,他们能忍受一个被救赎的主角的,甚至于他们就是主动希望看到救赎。

    贝托鲁奇茫然一愣:放弃三大电影节?就奔着奥斯卡去?我32岁就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了,我现在盯着的就是金棕榈奖杯!

    人都是这样的,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容易珍惜,还没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吧,奥斯卡的逼格也没这么低,但偏偏贝托鲁奇9年前刚刚32岁的时候,就少年得志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了。所以在他心里,始终偏执地觉得三大电影节比奥斯卡值钱。

    何况,他是搞艺术的嘛,又不是搞商业电影的。1980年代的西方,艺术片导演对商业片的歧视是很明显的,有点儿像21世纪的严肃作家歧视网文写手。

    要到苏联解体后美国赢得了对全球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态定义权,情况才根本性改变。

    顾骜只能对症下药继续劝说:你只是拿了最佳导演提名而已。在奥斯卡也不能算走到头了,说不定这次还能拿到获奖甚至直接拿到最佳影片呢?美国人目前的意识形态,也是倾向于对华友好发掘历史厚重的,做人要顺势而为。

    相比之下,倒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优越感非常强烈,不怎么看得上中国的历史积淀。我觉得你只要肯投入,这部片子去奥斯卡肯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顾骜的话,句句都劝在了点子上,一看就比乔英华这种不懂洋人评奖倾向的外行人高到哪里去了。

    贝托鲁奇终于有些意动。

    可是,这种电影注定票房是好不了的,一开始就让人一眼看出无法去拿三大奖,投资人会犹豫的。中国的票房市场又那么小。何况,我在好莱坞已经多年没有合作愉快的发行商和宣传商了,9年前合作过的朋友好几个都退休了。

    虽然他还在解释,但肯解释就说明已经在想操作层面的事儿了,合作意向算是解决了。

    顾骜越俎代庖地建议道:投资和拜票的事情,我相信你只要跟王妃好好恳求一下,会解决的。现在的关键,就是在编剧基调上取得双方统一,至少要拿出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剧情范围大纲。后续创作可以慢慢来,保证不超纲就行。

    贝托鲁奇想了想,对乔英华摊牌:看在顾先生和王妃的面子上,我接受这个条件。我们先弄出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剧本大刚来,然后剧本的具体创作,由我找人完成,我不要你们中视公司的编剧团队。创作完之后你们拿去给有关部门审核一下,通过就拍,通不过就算了。

    乔英华想了想,对方都已经同意交出终审权了,想掌握创作过程,也是应该的。

    只能让中视那些编剧组的人失业一把了。

    其实也不叫失业,毕竟都是央企员工,无非是不用干活白拿工资罢了,说不定中视的编剧组听到这个消息还会暗爽呢。




第248章 刚正不阿
    经过沟通,顾骜对于贝托鲁奇和《末代皇帝的态度渐渐明确下来:既然阻止不了,而且这个时代要刷奖没有别的选项,那么就顺势推一把吧。

    艺术片的收入性利益没什么好眼红的,本来就没多少。

    剩下值得谋取的,就无外乎名声人情人脉历史地位这些无形资产。

    名声和人脉属于基本操作,顾骜都有过两次经验了,具体没什么好赘述的。

    历史地位方面,会谈结束后,顾骜就想到了一个可以运作的点。

    顾骜前世对《末代皇帝的很多幕后了解,都来自于矮大紧的脱口秀节目。

    他由此得知《末代皇帝是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被政府许可在紫禁城里拍摄的商业/艺术电影(资料性的不算),影片耗资巨大,中方给予的配合程度也非常惊人。

    虽然,就当时的客观环境而言,到紫禁城里全程实景拍摄这个噱头,对于后来影片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着实起了一定作用。

    但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种配合尺度和殊荣可能有些过了。尤其是后世到了21世纪,民间氛围逐渐变得皇汉,很多人士对一部晚清戏占据这个唯一的历史地位忿忿不平。

    顾骜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扮演一个孤独的先行者,上书言事,表明一下个人姿态,用保护文化古迹的大义名分,反对一下剧组进入紫禁城实景拍摄,并建议建立专门的影视拍摄基地。

    保护文物古迹的理由,物理和科学层面当然是充分站得住脚的,因为很多古物都经不起过度曝光,每年的累计照明光通量都是有限额的,否则就会加速老化。这也是很多博物馆里之所以禁止拍照的原因。

    同时,顾骜也知道,他这种反对最后当然是会失败的,所以无非是捞取这个首倡名分的义旗这就有点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建国初年上书言事保护京城的古城墙,乃至其他一些传统建筑。

    虽然梁思成和林徽因注定是失败的,没能保护什么东西,但后人会记住他们的功绩。

    到了21世纪,社会舆论宽松后,多少公知文青乃至普通知识分子,开始各种纪念梁思成,甚至形成了每当京城如何如何时,我们都应该想起咱欠梁思成老先生一个道歉的网红句式。

    顾骜今天表个态,在历史中留档,将来社会变得开始尊重历史和古文明后,自然会有人站出来为顾骜的超前想法鼓吹。

    甚至眼下为此稍微被文化bu有关领导批评两句,也在所不惜,反而可以为顾骜将来毕生的正确打一打悲情牌,把他打造成哥白尼伽利略式的悲情英雄。(而且是最终成功了的,不是伽利略这种一辈子扑街的)

    定下了这个思路后,一行人刚刚离开文化bu的办公大楼,顾骜就截住了贝托鲁奇:

    贝托鲁奇先生,我还有一点希望您配合刚才我听乔总说如果您接受拍摄任务,部里愿意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包括在紫禁城内全程实景拍摄这一前人从未有过的待遇。

    贝托鲁奇并没有意识到顾骜想说啥,所以很是得意地回复:是的,顾,这有什么问题嘛?我承认,这是吸引我接下这个任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因素,我完全可以想象,仅凭这个噱头,将来电影完成后,在评奖时就能额外高升至少一个台阶。

    顾骜:但我希望你跟我联名婉拒一下咱请求有关部门出资建设一个仿景的影视城,就类似于湾湾人在湾北的那个所谓‘中影影城’那样,供你取景。这是对保护文物古迹大有好处的事情,您要是表了这个姿态,历史会记住你的善意的,中国人民也会永远把你当成朋友。

    贝托鲁奇听完,如同被蛰了一样惊叫着拒绝:这不可能!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我当然希望在最本真的环境里再现历史,谁会想去影棚里造假!顾,你知道我绝不会答应的!

    顾骜斩钉截铁地说:我劝你这样做!因为你可以白白收获名声!同时,最后那伙人还是会乖乖请你进紫禁城拍摄。

    我可以实话告诉你,首先国家出不起这个钱建造影城。其次文化bu那帮人,其实比你这个实际拍摄的大导演,更加希望这部电影拿奥斯卡奖以赢得政绩,所以他们比你更肯付出!

    我今天告诉你这么多,你应该心里清楚,哪些该守口如瓶。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你如果肯跟我联名上书的话,那么,就要摆出一副我是发起人而你是被我的大义所感动才愿意为保护古文化而放弃一点艺术真实性。怎么样,可以做到么?

    贝托鲁奇大为不解:贵国的主管部门比我还希望电影拿大奖?哦,上帝,我在世界各地电影界混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难道,你们是文化上过于自卑了,急需一个什么奖项来证明自己么?

    这话不能乱猜测!请你慎言!你就说答不答应!顾骜冷下脸来。

    他刚才的话,严格来说有些把国情透给洋人了。但他是有分寸的,知道不会改变最终结果,而且没有出卖实际利益,只是多摆个姿态。

    贝托鲁奇眼珠子乱转起来。

    显然,他不想多生事端增加变故风险。

    但如果真如顾骜所说,不会影响结果同时又能白白邀买到一番热爱文化赞助艺术的美名,那对于一个导演而言,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怎么办?

    贝托鲁奇陷入了天人交战之中。

    最终,显然是40来岁中年人的狐狡审慎起了作用,贝托鲁奇并没有被降智光环打击到,不肯凭借顾骜的只言片语就下决定。

    这样吧,我觉得还是请示一下凯莉王妃殿下比较好我在跟中方谈合作时,已经想好了拉凯莉王妃作为本片的投资者。

    如果我的投资人觉得花钱在华造景,是一笔可以承担的支出,那么上书的事儿就免谈了,我不想冒这个险,乖乖回去实景拍摄。

    如果我的投资人评估后也觉得她不会当这个冤大头,那我再来跟你联署摆一下‘古文明保护者’的姿态,不摆白不摆。

    这老狐狸!果然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顾骜光靠嘴皮子,完全忽悠不住对方。

    不过幸好,顾骜自忖还可以说服凯莉王妃配合演戏,不要显得太过慷慨。(当然具体的说服词不一定是这些,还可以是如果在故宫里实景拍摄对电影评奖和票房噱头都有好处之类的理由。)

    总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顾骜名声要买好人要当事儿也得办成,他一样不想拉下。

    同时,还希望借这事儿闹一闹,引起上面的大讨论,提前反思是否应该允许外资在国内承包影视拍摄基地造景的问题。

    那样,顾骜去年跟仇局长聊时想到的横店模式,才能提前在国内赢得更宽松的环境和更优惠的政策。

    退一万步说,即使《末代皇帝里面顾骜的运作砸到家了,没占到什么实质性好处。

    但只要他的上书一挑明并且促成了横店模式提前在国内松动,那么将来不管谁到这一块捞钱捞好处,都得卖顾骜一个面子,认他是这一领域的开山怪江湖地位。

    这种中国的某一个行业,是哥一手擎天建立起来的面子,是很值钱的。就像牟其中哪怕2017年才从牢里出来,或者褚橙的经营者中间蹉跎了那么多年,但只要他们往那儿一站,依然有很多晚辈毕恭毕敬给他们江湖面子。(当然这里不是立flag,顾骜肯定不会犯错误)

    80年代,做生意难呐,尤其是想在某个领域喝头口水,把政策松紧往前面拱一拱,充当过河石,真是要机关算尽。

    当天下午,贝托鲁奇就去找凯莉王妃拉投资顺带说了很多设想。

    凯莉王妃当然不会亲自出面评估电影投资的商业前途,所以派了她手下一名分管电影业务的负责人跟贝托鲁奇对接那些商业指标。

    顾骜之所以没急着揽投资,一来是历史上《末代皇帝的外方投资高达2500万美金,比拍个《终结者贵了3倍。而《末代皇帝作为奔着拿奖去的艺术片,商业回报率并没有《终结者那么高。

    顾骜明年就要面对跟雅达利的游戏机大决战了,可不希望一笔小三千万美金的钱被长期占着。他也不希望成为外资主导人,将来瓜田李下说不清被人说在谈判中占国家的便宜。

    如此局面下,王妃的代言人跟贝托鲁奇公事公办地谈,进度当然不会容易。

    最终顾骜也没费什么劲儿,王妃自己就拒绝了为了拍《末代皇帝而在中国营建造景即使将来还可以获得造景物的旅游业投资使用权的建议。

    贝托鲁奇揣摩了一下,估计没有这种可能性了,也就横下心跟顾骜一起干一票谋点儿虚名。
1...232233234235236...4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