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为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贰蛋
    而他和阿诗玛的到来,也是很快引起已经在座的才子、佳人们注意。

    只大家都是读书人,且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倒也没谁对他们指指点点。眼神,也多是都落在阿诗玛的脸上。

    有人窃窃私语。

    他们这些人赴皇城赶考,各种宴席已然不是头一遭。互相之间不说熟识,多数还是打过照面。

    赵洞庭和阿




1354.苟且之徒
    众人中除去赵洞庭、阿诗玛外,对这样的场合都不陌生,自是点头答应。然后或是仰头望明月,或是端杯自酌,或是拿起毛笔咬着笔尖,沉思起来。

    赵洞庭对这样的开场白有点儿失望,只是倒也好奇。其后的“畅所欲言”,这些个举生们到底会言些什么

    现在朝廷已远远不再像之前那般,百姓们有自由舆论的权利。或许这些读书人喝些酒,胆子大些,也能在国事上发表些言论。

    为君者,还是应该多听听下面的人的声音嘛!

    赵洞庭如今治国其实已经遇到些许瓶颈,也想着这些读书人是否能有什么新的见解,哪怕是给自己新的灵光也好。

    “公子你不写”

    旁边,阿诗玛偏头问赵洞庭。

    赵洞庭也偏头看她,笑道:“不着急,区区诗文,信手拈来而已。你呢”

    阿诗玛脸有些红,“我正在想。”

    作为渤泥的亲王,她虽然从小就对大宋的文化颇为感兴趣,但要她写诗,大概还是有些为难她了。

    赵洞庭混到如今这地步,眼神自是毒辣得很。见阿诗玛这模样,估计以她的脑袋,肯定是做不出什么诗来了,除非用……

    “咳咳。”

    赵洞庭的眼神不经意地扫过阿诗玛那特意用布裹住的胸口,想杂乱的念头给甩出了脑袋去。

    看来还是不能再继续和这妖精经常呆在一块了……

    赵洞庭觉得自己似乎越来越想再看到阿诗玛的女儿装模样。

    阿诗玛似是感应到什么,颇为古怪地回头瞥他,然后便又低下头去继续沉思,“月儿亮、堂堂……白光落满……窗”

    正嘀嘀咕咕,忽见得旁边赵洞庭低声念道:“霜飞月落野鸡啼,雾锁长林水拍堤。夹岸人家寒未起,孤舟已过汶河西。”

    阿诗玛又偏头看他。

    赵洞庭继续道:“你就写这首诗吧,反正是应付应付。”

    阿诗玛脸色更红,“可这首诗是你作的。”

    赵洞庭道:“送给你,便是你的了。”

    只他当然不会脸红。

    阿诗玛又道:“那你自己呢”

    赵洞庭道:“我再作首便是了。”

    然后却也没有提笔,只是左顾右盼,向着其余的举生们瞧去。

    阿诗玛微红着脸,将赵洞庭刚刚念的那首诗缓缓写在纸上,“后两句是什么……”

    ……

    约莫过去一刻钟的时间,阿诗玛的诗也早写完了。只是自己弯弯扭扭,真和蚯蚓爬没什么两样。

    再看赵洞庭,发现赵洞庭的书案上还是白纸一张,“要不然……这首诗还是你自己用吧”

    赵洞庭只摇摇头,没有说话。

    温庆书再度站起身,眼神扫过众人,似乎在赵洞庭和阿诗玛的脸上稍微凝滞了下,然后问道:“诸位作得如何了”

    在座的学子多时胸有成竹地点头,明明颇为得意,却又故意装作拘谨模样。

    作诗是很有讲究的,一刻钟的时间就想要作出首好诗词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他们都是诗会老手,自是早有准备。

    以前科举还没有改革的时候,吟诗作对更为普遍,那时候便是在诗会前花钱去买诗的人也不在少数。尤以那些心中没什么墨水,却又钟意出风头的纨绔子弟更是青睐此道。甚至青楼内举办诗会也是家常便饭,诗才出众者可得花魁相伴等等,不少人为买诗而不惜耗费重金。也就是后来赵洞庭改革科举,诗才不再如以前那般受重视,这样的事情也才渐渐小觑。

    阿诗玛看赵洞庭面前白纸,似是有些急了,“你作不出来了”

    赵洞庭摇摇头,“且先看看他们写的什么吧!”

    话音刚刚落下,便是听得温庆书道:“既如此,那我们便将各自诗作朗诵出来,请诸位共同品读、斟酌,如何”

    众举生们又是面上带笑的客套点头。

    温庆书作为东道主,又是诗才斐然的女才子,自是当仁不让。

    她刚刚作的诗显然已刻在脑海里,并不低头去看那纸张,便将自己的诗给念了出来。

    写的是夜景。

    只这夜明明天朗气清,她写的却好似是寒风簌簌,雷霆密布。这让得不少举生都压抑看向她去。

    然后便是她左下首那位才子也将自己所作的诗念出来。

    又到右下首。

    赵洞庭和阿诗玛坐在右侧末席,恰恰赵洞庭对面又空着。轮到阿诗玛时,她便有些纠结了。

    因为她之后便只剩下赵洞庭,而赵洞庭此时纸上还是空空如也。

    她显然不希望赵洞庭在这里丢脸。毕竟赵洞庭是皇上,要是不经意身份传出去,就这事,怕还得引起议论不可。

    再者,她这诗本还是赵洞庭所作。她俨然有种是



1355.捐献银钱
    “诸位且慢。”

    随即温庆书止住要走的几人,轻轻叹息,道:“赵公子乃是有学识之人,又怎会偷用杜牧之诗来贻笑大方”

    她仍是深深看着赵洞庭,忽的对着赵洞庭深深揖礼,“公子之胸襟,让庆书敬佩。”

    赵洞庭对这温庆书印象倒是不错,轻轻点头。

    其余学子都是古怪看着温庆书,不知她为何这样。

    阿诗玛看着赵洞庭,脸上若有所思。她不是宋人,但这首《泊秦淮》,却也是听过的。

    赵洞庭的用意,她俨然揣摩出来了些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应是书生不知边疆苦,皇城作诗吟风月才是。

    她是渤泥亲王,辅佐渤泥国王有段时间。在众人中,最是能体会到身为皇上的赵洞庭的感受。

    温庆书缓缓站直了身子,眼神再度扫过众人,又道:“其实今夜庆书请诸位来,作诗不过是个名义,而是有事想与诸位商议。”

    众举生都看着她。

    看在温庆书的面子上,那几个要离席的也都坐下。

    之前那出声的公子哥打量赵洞庭两眼,又看向温庆书,“庆书姑娘有何事直言无妨。”

    温庆书道:“诸位可知现今我朝将士正在北疆和元朝开战又可知我朝将士已入西夏,欲和西夏皇上联合抗大夏且在我朝西疆,吐蕃五万大军也是兵临城下”

    众人都是微愣。

    然后有人道:“这些事我倒是有些耳闻。”

    他对着皇宫方向拱拱手,“我朝皇上雄途大略,早有意吞并元朝,再让我们大宋现鼎盛之世。如今发兵西夏、元朝,想来是皇上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边疆有我们大宋百战不殆的禁军在,必将所向披靡。温姑娘忽出此言,不知何意”

    温庆书道:“那诸位可觉得这和我们是否有关系”

    众举生良久的沉默。

    然后议论纷纷。

    有人道:“出征打仗乃是禁军之事,我们……又如何插得上手”

    温庆书道:“禁军诸将士在边疆浴血奋战,我们纵然插不上手,难道就应该在这里,坐享朝廷为我们创造的繁盛安定么”

    赵洞庭眼神些微诧异,不禁多打量了温庆书几眼。

    温庆书作为女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已是压过在场的所有读书人了。

    只也有人道:“将士行军打仗,文臣治国安邦,我等寒窗苦读,不也是希望为朝廷、为皇上效力”

    温庆书轻笑,眼神落在这说话的举生脸上,“祁公子当真是为朝廷效力而不是为光耀门楣”

    那举生脸有些红,愣是没好意思再说出话来。

    他们或许真有为朝廷出力的心思,但更多的,怕还是为光耀门楣。

    赵洞庭看到此景,不禁轻轻摇头。

    这些举生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他还记得还是钟健、毛崛他们那场初次科举,那时候的举生们,可并不是这样的。

    不管是儒将、武将还是各科举生,中得进士以后,有不少都请命前往边疆。

    如邕州阵亡的朱茗鍇,再有庞文波,他们那些人都是儒、武双进士,若留在朝廷,也能平步青云,但不都选择镇守边城去了

    而现在,朝廷报名武举的举生越来越少。高中以后,愿意前往艰苦边城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他纵是宣扬爱国情怀,如今过去这些年,民间多数人也都是已经麻木了。

    或许他们是在想,又没有敌军打进国内来,又何须得他们这些人上前线

    温庆书看着那祁公子面色有些讪讪地坐下,又缓缓道:“诸位莫要忘记,皇上曾有言,这大宋,不仅仅是他的大宋,也不是禁军的大宋,而是全天下百姓的大宋。我们这些人虽是文人,但皇上要创下前所未有的鼎盛帝国,难道就真的只是前线将士们的事么若是鼎盛帝国全由前线将士用血肉拼搏而来我们这些在后方还在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的读书人,又有何资格享用这样的安定这样的繁华又有何资格在边疆硝烟四起之时,还在这里吟诗作对”

    众举生中有人若有所思,有人悄然低下头去。

    现在想来,他们作的那些诗中虽有还算出彩的,但真正是不合时宜。

    有人看向赵洞庭的眼神也变得复杂起来。

    这位赵公子以“泊秦淮”的名句暗讽他们,他们又有何资格去辩驳

    为天下兴亡而读书。

    有人不禁想到自己还年幼的时候,坐在窗前,山河破碎,也曾立志,要挽救这国家,匡扶这社稷。

    只后来皇上横空出世,大



1356.连下两城
    周围几个正在掏钱的举生也是微怔,脸色忽的有些尴尬。

    他们这些人里,还真没有人如赵洞庭这般将钱囊都给直接拿出来的。

    只想到刚刚赵洞庭念的那首《泊秦淮》,又是了然。

    这才是真正的心怀社稷的读书人啊……

    几个举生想想,要多从袖袍中掏出了几张银钞。

    只那侍女打开赵洞庭的钱囊后,却是愣在了当场。

    温庆书有些疑惑偏头,“怎么了”

    她始终低头在写,周遭又有众人环绕,刚刚倒也未注意到赵洞庭来了。

    侍女回神,有些结巴道:“这位、这位公子捐献了……一、一万两……”

    周围瞬间鸦雀无声。

    虽然赵洞庭这钱囊鼓鼓囊囊的,但也没谁想过,这里面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钱。

    以现在大宋的生产力和银钞数量来论,虽然不再如银钞刚刚面世时那么值钱,但一万两……怕也相当于后世一百万了。

    这当然是笔巨款。

    温庆书满是惊讶地向前看,却只看到赵洞庭和阿诗玛离去的背影。

    她张张嘴,欲喊住赵洞庭,只眼神却又不经意瞥过钱囊上的那个图案,眼中有道光芒掠过,忽的闭了嘴。

    然后她又低头,“赵洞庭赵公子捐献银钞一万两……”

    但她些微颤抖的声音,显然说明她现在心情并不平静。

    赵洞庭和阿诗玛的离去,并未惊起什么波澜。只有不少举生,都是看着他们的背影,久久不能回神。

    赵洞庭带着阿诗玛、李狗蛋还有君天放直接回了宫。

    之后那诗会是什么样,他自是不知道了。

    但他也没有必要看下去。

    看到那些举生们都各自捐献银钞,他的心情已然好上许多。也的确有灵光在脑海中闪现。

    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大家都是大宋人,那也应当同甘共苦。

    他意识到之前自己太过呵护百姓,乃至于如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似的,让他们没有半点居安思危的想法,是不对的。

    虽前线厮杀真不是百姓们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总也得让百姓们知道,前线还有将士在浴血奋战。

    让他们明白,将士也不是生下来就该为国家、为百姓们打仗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回到宫中时夜色已是颇深,但赵洞庭还是将自己关在了御书房内。

    又是两日。

    在谭嗣原率军攻下唐州以后,岳鹏、赵虎两人也终是率军分别到得邓州、蔡州城外。

    元朝南京路境内各支兵马匆忙向着这两城汇聚。

    同时间,开封府、郑州等地也是有大股援军聚集。
1...557558559560561...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