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茶肆里的小厮,俗称“行茶”,也就是斟茶倒水之人,只需要记住茶名,分辨得出茶叶就行了。不过,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听这个“行茶”好像说贯口相声一样,开始报茶名了:“小店里有晚甘侯,洞庭新血茶,永春佛手,顾渚紫笋,阳羡茶,瑞龙茶,日注茶,双井茶,谢源茶、雅安露芽、蒙顶茶、临江玉津,袁州金片,青凤髓,纳溪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鸠坑茶,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径山茶,天台茶,天尊岩贡茶,西庵茶,石笕岭茶,雅山茶,鸟嘴茶,宝云茶,龙湫茗,月兔茶,花坞茶,仙人掌,紫阳茶,信阳茶,黄岭山茶,龙井茶,虎丘茶,洞庭山茶,灵山茶,沙坪茶,邛州茶,峨眉雪芽,卧龙山茶,修仁茶……”

    张正书差点想鼓掌叫好,开始打赏了。这个“行茶”不去说相声,真的是浪费人才啊!不过,好像大宋这时候还没有相声这玩意

    不过,张正书“之前”也是一个纨绔子弟,对于茶道研究颇深,知道这时候宋朝就算不把四十多种贡茶计算在里面,也有名茶一百六十多种。这么多茶叶里,名茶也不少。但要注意,宋朝的喝茶法,可不像后世那样的。

    宋朝的喝茶法,说白了就跟后世冲芝麻糊或者冲感冒冲剂一样。先是拿出茶叶来,研磨成粉末。然后用“罗”筛选出颗粒度合适的茶末来。这个粉碎的过程,是有各种方法的,这涉及到“斗茶”了,暂且不提。

    研磨好的茶末,放入茶盏之中。将水注(执壶)放在炭火上加热,然后用滚开的水点注茶盏中的茶叶末。与此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拼命的搅动,加上一点点打制的技巧,就可以看到一碗“水乳交融”,哦,不对,应该是“水茶交融”的茶汤了。这就是所谓的“点茶”。

    为了追求喝茶的极致感受,体现个人调制“茶汤”手法的高超,互相比拼的这个过程就是“斗茶”了。在“斗茶”期间,冲茶的水、茶盏、茶叶、调制的方法、水温




第三百七十九章:泡茶
    “咳咳……这个船队草创之初,没有船只也很正常嘛……”

    张正书咳嗽了两声,掩饰着自己的尴尬。

    这汉子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愣愣地看着张正书,看他的表演。曾瑾菡也是大出意料之外,不过她稍微想想,大概也知道张正书想做什么了。“看来郎君是想先组建起船队,再来解决船只的问题啊!”

    没错,张正书就是这么打算的。不过,张正书并非是没能力找到船只或者打造船只,而是因为宋朝这时候的船只,不太符合张正书的要求。最起码,张正书要造的船只,哪怕是河船都好,也要有近海航行的能力。不然的话,这样的船只对张正书来说基本没用。

    然而,宋朝的船只河船和海船泾渭分明,而且样式不算先进——相对张正书知道的风帆船只来说,确实不算先进。这就足够让张正书头疼了,要知道,造一艘船少说也要一年半载的,张正书哪里有时间去弄一些不先进的风帆船只所以,张正书打算一步到位,等他找到一家造船作坊后,甚至收购一家造船作坊,才真正开始造船。

    “小官人,小的那条船,载人尚可,可若是载物,怕是……无法胜任啊!”

    这汉人真老实,他现在已经在为张正书着想了。

    可惜,张正书却早有打算:“放心,要航行的距离也不远。知道李家村吧我在李家村那里,有好几个作坊。雇佣你来,只不过是将李家村作坊生产出来的货物,运到东水门外半里处,那里我将建起一个商铺。商铺后面,将会有一个仓储,你把货物卸下来就行了。当然,我不止雇佣你一个人的。你若是有熟识的船家,都可以介绍过来。不过,一定是要有自家船只的。还有,我雇佣了你等,你等的船只上就不能再住人了。我可以预支你们一个月的工钱,给你们拿去找房子安顿。这船只,就等于是被我征用了。这个条件,你觉得怎么样”

    “小官人,小的……小的……何德何能……”

    这汉子看着都要落泪了,张正书最怕大男人流马尿的,加重了语气说道:“你不为自己,也为家人着想一下啊!要是你跟我做事了,那些闲汉游手,岂敢那么放肆我瞧你父母年纪也不小了,难道你忍心看着他们在船上漂泊一辈子还有你家小妹,你就忍心看着家里穷,无法置办嫁妆,她一辈子嫁不出去”

    这等攻心的话一说出来,这汉子的心理防线登时就崩塌了。他开始沉默,不再说话了。

    曾瑾菡看了不忍心,拉了拉张正书的袖子,说道:“郎君,他若是不愿,那便算了……”

    恰在此时,那“行茶”端着水注、炭炉、茶叶和茶盏进来了。

    “小官人,晚甘侯来了,你小心些点,这水有些烫……”

    这“行茶”服务态度倒是挺好的,张正书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当即把赏钱放在桌子右上角,笑道:“辛苦你了!”

    “多谢小官人打赏!”

    这“行茶”拿了赏钱,喜滋滋地出去了,顺手还把门带上了。张正书开始心无旁骛,准备烧水冲茶了。他其实有点喝不惯那些点茶点出来的末茶,太浓郁了,就像后世的抹茶一样,味道其实有点怪。他更喜欢泡茶来喝,那滋味更加清新一些。

    &nbs



第三百八十章:艰难的决定
    “很正常,因为这是泡茶嘛!”张正书知道,很多人的调制手法不过关,点茶技艺不深厚,所以很多末茶吃起来,有种难言的苦涩味道。当然,苦涩之后就是甘甜了,这也为什么宋人喜欢点茶的原因。因为先苦后甜,才有内涵啊!

    然而,更多的人是附庸风雅罢了。真正喜欢末茶的人,并不算太多。

    像曾瑾菡,如果没什么事,她也不会吃末茶的,宁可喝些清水。这就要说说宋朝人的习惯了,很多宋朝人喜欢喝凉水。注意,这不是凉白开,而是直接打上了的井水,或者直接掬起河水就喝。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腹泻的原因了,吃进去那么多细菌,没拉死都算中国人的肠胃强悍。唯独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中国人才会煮开水来喝。

    而自从张正书来到宋朝之后,不仅张家人喝水一定要喝开水,就连曾家也受到了影响。

    甚至,张正书还把此事写在了《京华报》上,从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不能喝生水。至于宋人听不听,这不是张正书能左右得了的。

    曾瑾菡不喜欢末茶,但是对这泡出来的茶水,却情有独钟。不过半刻,已经将滚烫的茶水喝完了。张正书心疼地一边给她添茶,一边说道:“不要喝得这么急,茶水还有的是……”

    “郎君,你可真聪明,怎么就能想出这个法子来呢”曾瑾菡由衷地崇拜道,“这茶叶无需研磨,无需搅拌,就能甘甜清冽,茶香溢鼻,端的是风雅情趣!为何整个大宋,都没有人发现此法”

    张正书倒也没有什么骄傲,因为这在他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为我不喜欢循规蹈矩啊!”张正书随口说道,“有时候,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看看儒家现在,和以前墨家的墨守成规还差什么不进步,就是落后了。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理所当然,却不去深究背后的道理,人也不会进步,社会也不会进步。不去深究一件事背后的道理,别说有所发现了,恐怕前人能做到的事情,今人也未必能做到。”

    张正书是有感而发,就好像秦代率先发明的流水线一样,到了宋朝这会,居然失传了。还有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剑,是千年不锈青铜剑,剑身上居然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要知道这种技术,也是属于高端技术的!要知道,铬是世界上硬度最高,而且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便是在后世,这项技术也不是哪个国家都会的。因为要在剑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铬盐氧化物”,需要用到电镀铬技术。古人是怎么办到的天知道。

    可惜,这种技术也失传了。

    不仅仅是越王勾践剑,秦朝也有这项技术。古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除了铸剑之外,还有木牛流马、麻沸散、地动仪、连弩、冰鉴、记里鼓车、天平式湿度计……这些黑科技,才是华夏文明领先世界的体现!可惜,因为战乱,当朝统治者的不重视,都失传了。

    甚至连前些年大臣苏颂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要不是还有个观测天文、计量时间的功能,估计也是要失传的。

    要是中国还保有这么些黑科技,别说什么契丹了,早就让胡人撤出草原了。可惜,世界上



第三百八十一章:继续背黑锅
    这汉子一愣:“啊小官人,这……”

    “当然了,你要是选择继续留下来给我做事,我也是欢迎的。”张正书笑道,“去留任意,是我的原则。我没理由强迫一个人做工的不是这强扭的瓜不甜,道理我是很明白的。”

    对于这方面,张正书是很有自信的。流水线的运用,核心机密的拆分,让他不用担心商业秘密被泄漏。还有保密契约的签署,让他手持利器,不怕别家用撬人的方式来获取机密。最关键的是,张正书给的工钱、福利绝不做第二人所想,远比同行高得多。如果这都有人背叛,那张正书只能说他是白眼狼养不熟的,只能利用契约来打官司了。

    “小官人,那小的就没有顾虑了!”

    这汉子大喜过望,他虽然耿直,但也听得出好坏,分得清好歹。张正书这样的条件,绝对是属于天上掉馅饼的,他没理由拒绝啊!

    “好!不过嘛,就你这一条船,怕是不够的。”张正书沉吟了一二,然后才说道,“你要找几个知根知底的,性情良善的船家,拉着他们一起来给我做事才行。如果你能拉来十个以上,我就让你做他们的头。至于你想管多少人,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张正书的想法很简单,这些船家都是穷苦百姓,平时肯定会联合一起对抗外人的。不抱团的话,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这些船家之间肯定是知根知底的,张正书也省去了一道筛选的功夫,直接可以安排他们做事了。

    这汉子明显很兴奋:“小官人,小的认识数百船家,不知道小官人要多少人”

    “数百”

    张正书一怔,这也太多了点吧数百人,一个月给的工钱都超过千贯钱了。虽然对张正书来说不算多,但现在他的产业就几个赚钱的,分别是香水、香皂、蜡烛和报纸。除了香水和报纸以外,剩下的产量不多,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香水可以月入数千贯,报纸可以月入千余贯,但别忘了还有数百人的工钱等着张正书去给的。纯利润一个月,估计也就千余贯那样子。

    虽然,这已经羡煞旁人了。可张正书却知道,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最起码,等超市建立起来后,果酒开卖后,棉花织成布匹之后,他才算达成了一个小目标——麾下工匠过两千人!

    要是把银行、蜂窝煤作坊弄起来,张正书就达成了另一项成就——麾下工匠超过一万人!

    这样的情形,真的是想想都兴奋啊!

    但是,张正书却知道一件事,斗米恩,担米仇。不仅是他,这汉子对人太好,说不定别人还不领他的情。再说了,就算现在招个数百人来,也是没用武之地的。李家村作坊虽然一再扩建,但还是脱离不了小作坊模式,起码在张正书看来,最多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工厂的模样。这样的小工厂,生产效率能有多高

    “二十人吧,最多二十人。你找几个相熟的船家就行了,不超过二十人就行。”张正书沉吟了一番才说道,“其他人有怨言的,你就这么说,以后我还是会招人的,叫他们练好一点操舟技术,到时候你要作为考官来考考他们……”

    “啊小的……”

    这汉子刚想说“不成的”,却被张正书堵住了嘴:“难道叫我这个外行去考他们怎么操舟吗他们技术如何,你要知根知底才行的!要是日后因为某个人的技术不过关,导致翻船,那才追悔莫及!”

    张正书严肃的面孔,



第三百八十二章:吹嘘
    “哦,这字怎么写来着”

    就算曾瑾菡说得再明白,张正书也是没印象的。要知道,这个“碇”字在后世,本来就不是常见字。

    张正书肯定是要“不耻下问”的,不然怎么写契约呢指望那汉子自己写自己的名字恐怕是痴人说梦了,他自己都说了是大字不识一个。写名字不存在的,能认得自己的名字都好了,但依照张正书看来,这周碇真是个文盲,还是百分百的那种。

    “左边一个‘石’字加右边一个‘定’字便是了……”曾瑾菡有点无奈地说道,她都有点糊涂了,怎么这个未来夫君连这个字都识不得怕是学了蒙学,看过《广韵》的孩童都认得吧!看来,张小官人的知识,都要还给蒙学先生了。

    “原来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自己露出马脚的张正书,恍然大悟地说道。“看来,你这个名字大有寓意啊!”确实,之所以取名叫“碇”,也就是说周碇的父母希望他能停船上岸,不再做一个船家了。风餐露宿,没有一片瓦遮头的船家生活,其中的艰辛根本不为人知。唯有亲自体验过了船家生活,才知道什么叫贫苦,什么叫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什么叫饱一顿饥一顿……

    “小官人,小的……”周碇有点眼圈泛红,如今上岸的希望就在眼前,也轮不到他不激动了。

    张正书笑道:“什么都别说了,你先回去告诉父母、小妹这个好消息吧!顺便再找十几个船家过来,明日我在‘京华报社’等你过来签契约!”

    这汉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嗯,留下了一尾鱼。

    “郎君,这鱼……”

    曾瑾菡不曾下过厨房,看着这条已经不能动弹的鱼,还是有点害怕。

    “今晚的晚餐有着落了!”张正书笑道,“你是想清蒸,还是香煎,抑或者是红烧呢”

    曾瑾菡狡黠地眨着一双美眸,低声说道:“若是我都想要,那怎么办”这是在给张正书出难题啊!好在张正书厨艺已经顶级,并不怕她出难题。

    “行,那就给你来个一鱼多吃!”

    张正书是识货之人,看到这鱼就知道是上好的草鱼了,掂量了一下,足足有四斤重。这么大的鱼,足够拿来一鱼多吃了。所谓的“一鱼多吃”,其实就是用一条鱼做成好几个道菜。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做法,像在后世的广东顺德,一鱼多吃就不同于其他地方。鱼头、鱼皮、鱼肠、鱼青、鱼腐、鱼羹、鱼片……都能入菜,让很多外地人都大跌眼镜。更关键的是,这一鱼多吃还非常美味!

    而在其他地方,一鱼多吃常见的是炸鱼块、酸菜鱼、水煮鱼、糖醋鱼、鱼头汤……基本大同小异。其实,这也算是家常菜了,张正书做起来毫不费力。

    “一鱼多吃”

    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但看着张正书智珠在握的样子,立即撅起嘴,说道:“想来也不会太好吃……”

    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张正书就笑笑,没有说话。

    ……

    汴梁城中,皇宫大内里。

    赵煦在垂拱殿,召集重臣,商议政策。

    “陛下,暗探来报,夏国已经聚集重兵,于平夏城外,天都山以北安营,距离没烟峡堡寨仅五十里。”说话之人,乃是枢密使曾布。曾布这人,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在宋神宗时就是新法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后来,曾布与王安石等人的观念起了冲突,被贬谪饶、潭、广、桂、秦、陈、蔡等地。可以说,曾布半生奔波,都在为回到中枢努力。

    &nbs



第三百八十三章:推诿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打仗之前喜欢吹牛了,一方面能吓吓敌人,说不定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方的信心。反正也没什么害处,那就吹咯,反正不吹白不吹。要知道,兵法上都说了,这是“兵不厌诈”!

    不止是宋朝喜欢吹嘘,西夏也喜欢吹嘘,甚至辽国、大理、交趾、高丽……但凡是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在战争上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1...8384858687...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