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恒行诸天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惠鹏鹏
    他没有留,不必留,也不能留。

    承担此事因果,是慧能的大志愿,大觉悟,这是慧能的成佛之机,他不能阻拦,更不能代其功德。

    陆恒和李淳风远远看着那一幕,隐隐也猜到几分,皆为之动容。

    李淳风沉默良久才叹道:“师弟啊师弟,你看到了吗这就是佛门。”

    他指着慧能道:“此人只需蛰伏数年,必成绝代神僧。任你我百般算筹,历代佛门高僧声誉落地,最终也只为慧能一人做了嫁衣。”

    陆恒缓缓点头道:“不愧是慧能,高明!”

    《浮屠经》公诸于世,原本乃是佛门大劫,可慧能偏偏于此大劫中找到了自己证得果位之机,化危机为机遇。

    神秀只看到了此事的坏处,没看到此事的好处,禅机已失,所以他只能走。

    而慧能为整个佛门承担此因果,是大劫,也是大功德,只要《浮屠经》一公开,他的一飞冲天之势,就再无人能阻了。

    所以李淳风才有此感叹,慧能的确要比神秀高明得多。

    而此时就算陆恒不公开《浮屠经》,慧能还是为佛门免去了一劫,照样得大功德。

    无论陆恒接下来怎么做,都会成就慧能,这就是慧能的智慧!

    不愧是六祖!

    一时间,陆恒和李淳风俱都沉默不语。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礼部侍郎在左右簇拥下,缓缓走上台,表情肃穆。

    就在他刚要宣布此次辩经大会开始时,突然表情一变,眼睛瞪得浑圆。

    轰隆!轰隆!轰隆!

    如山崩般




第二百二十九章 辩经?抬杠?
    即使陆恒心中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也绝不敢肆无忌惮去忤逆皇帝所说的话。

    同时,佛门也是一样的。

    这倒不是说皇家威严不可侵犯什么的,而是有时候就算你有能力打破这世间的规矩,也绝不能这么做。因为你打破规矩,所有人都可以以此为借口来攻击你。

    为什么佛门不干脆出动数百高手围剿陆恒

    虽然也有陆恒还不值得佛门这么兴师动众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陆恒的身份是大唐国师,在这个身份有效期间,佛门绝不敢犯天之大忌,去阻杀陆恒。

    否则,别说朝廷和道门不会答应,就算佛门内部也多的是会“清理门户”以安天下人心的派系存在,到时候追杀陆恒的和尚们只会作为规矩破坏者,闹得里外不是人,千夫所指,成为天下公敌。

    同时陆恒也是一样的,若他光明正大忤逆皇帝,国师的位置肯定是没了,佛门想对付他不但没了顾忌,反而成了大义之举。就连李淳风和道门也会和他划清界限,免受其牵连。

    所以,人皇尊严,大唐法度,是约束超凡之人最后的遮羞布,谁扯掉这块布,谁就露出了要害,等着被群起而攻吧。

    皇帝说了道先佛后,和尚们可以上奏辩驳,却不能当场违背皇帝的意愿,因为他们真正的敌人是道门,是陆恒,而不是皇帝。

    皇帝说点到为止,不得出现伤亡,让原本打算和李淳风联手,二话不说先灭了慧能这个神念化身的陆恒,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此时皇帝已坐主位,礼部侍郎宣布辩经大会正式开始,陆恒心中念头百转,思虑着破局之道。

    他一定要彻底打乱阻止慧能的成佛之机,神秀认输退缩,他可不能退。神秀甘当配角,他可不想成为衬托慧能的背景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已不单单是意气之争,或是佛道之争,这不但关系到陆恒和慧能往后的心境,也关系到那虚无缥缈的气运。

    就比如神秀,他这一退,等于承认自己不如慧能,他的境界永远都会在慧能之下,不但有生之年永远是慧能的陪衬,就算死后也成为悲剧,流传千古。

    陆恒要是任由慧能以他为踏脚石一飞冲天,虽然影响不像神秀这样的直接竞争者那么恶劣严重,但终归也会使得陆恒心境有损。

    这场辩经大会是陆恒的舞台,他陆国师才是主角,他应该是获得最大好处的那个,而不是作为对手的慧能。

    不过错失第一时间出手强灭慧能神念化身的良机,那么就只能先按规矩来了。

    其实想破慧能谋划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在眼前——在不拿出《浮屠经》的情况下,就将老子化胡一事坐实,让慧能原本为佛门承担的劫数,变成他自己真正的失败和过错。

    简而言之,就是辩经就辩经,凭嘴炮,光明正大赢了慧能。

    可是和六祖慧能辩经,这事儿想想都不可思议。陆恒就算再自视甚高,也有些心里没底。

    不过这倒让陆恒的思维有些发散,后世说起禅宗辩论思维,都说其诡论大于哲思。比如那个“痛了就会放下”所衍生的青年问禅师系列段子,就是对这种诡辩思维的吐槽和鄙视。

    佛门辩经,受到天竺因明学说很大影响,最擅长做诡辩,这乃是不争事实。

    因明学是一门佛教逻辑学,是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但是,佛门的因明学不同于常见的逻辑推理,甚至和日常逻辑是对立的。

    人们日常逻辑是把复杂的外部世界用抽象定义概括化,而佛门的逻辑是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就比如佛门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这其实就是人的感官。

    但是,佛门对此的解释是非常复杂的,“眼耳鼻舌身意”可解释为“六情”、“内六处”,、“六根界”、“六境”、“六识”等等。并且这个概念一直延伸,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概念系统。

    而佛门的这些庞大的、纵横交错的概念体系,无疑给和尚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轻易转换概念的途径,辩论起来闪展腾挪,让对手找不到攻击的目标和重点,这也是佛门辩经屡战屡胜的最重要原因。

    比如,佛门和儒门之争中,有高僧说:佛门是太阳,儒门是蜡炬,太阳比蜡炬高明,所以佛门比儒门高明。

    儒门如果问,凭什么我们是蜡炬

    很好,佛门会从儒学典籍中找出几百上千处类似师者灯也之类的言论,然后问你,你们前代圣贤的话是错的吗

    这就是佛门的诡辩思维,起码在如今这个时代,它是很先进的。

    不能说佛门辩经全是诡辩,但十之七八总是没错的。

    想到这里,陆恒突然觉得自己也不是毫无胜算,所谓辩经,说白了不就是抬杠吗

    而且真辩不过了,不是还能掀桌子吗

    陆恒最擅长干这个……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佛道两门双方选手在陆恒和慧能、圆测的带领下,先是彼此见礼,以示尊重,各自介绍一番后,辩经大会正式开场。

    由于皇帝之前的偏袒言论,使得佛门和尚们的发挥多多少少收到了一些影响,并未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在辩论之中,多有顾忌。

    道门罕见地在佛门面前撑了下来。

    但这个现状也没能维持多久。

    佛门虽顾忌皇室尊严,可也绝不是只会忍气吞声挨打之辈。你皇帝说道先佛后,好啊,我们承认道先佛后,那我们按照这个道理来辩,看看你的道先在哪儿了

    率先发难的是少林方丈,这老和尚似乎和李淳风有什么矛盾,之前就一直和李淳风辩驳,只是收着实力,没敢太过发挥。

    可没想到一不留神之下,他竟被李淳风问了个哑口无言。

    这还了得

    要是被道门的渣渣在辩经上赢了,老衲这方丈还有什么威信

    于是他突然提高了声音,长吟佛号。一声之下,整个辩经现场顿时都安静下来。

    整个辩经大会被分为两个档次,佛门十二大寺庙的代表和陆恒、李淳风为第一梯队,道门其他各派的代表和佛门其他人为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为主战场,所以当少林方丈一声佛号传出后,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辩经,这就要开始了!

    “李施主,何为道”老和尚问。

    “有物混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李淳风答。

    “哦”老和尚似笑非笑,“这有物混成的道,可是道生一、一生二的道”

    “大道唯一。”李淳风淡淡



第二百三十章 国师辩经
    陆恒和少林方丈的辩论,自然所有人都听到了,任谁也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国师居然辩得少林方丈哑口无语。

    而在陆恒看来只不过是抬杠的诡辩术,在场之人却直呼神乎其神。

    皇帝身边的史官奋笔疾书,将刚才这番辩论记载下来。

    这是道门中第一次有人面对佛门诘问,做出如此精彩答辩,道门中人自然振奋莫名,而原本胜券在握的和尚们则各个都表情认真了几分。

    由于陆恒的答案少林方丈说不出什么不对来,答辩双方转换。

    陆恒笑眯眯上下打量着对面的老和尚,良久才悠悠问道:“什么是佛”

    刚少林方丈才问了什么是道,现在陆恒转口就问什么是佛,要说这其中没什么陷阱,任谁也不会相信。

    一时间,群僧各个眉头紧皱,思索着该如何不留下任何把柄来回答这个问题。

    少林方丈如临大敌,斟酌着用词,良久才谨慎答道:“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谓之佛。”

    此话一出,所有和尚眼睛都是一亮,在心里为少林方丈暗赞一声。

    在他们看来,国师攻讦的方向无非是“众生皆可成佛”、“即心即佛”等方向,来污蔑佛祖,或者贬低佛陀真谛。

    但少林方丈这回答简洁而精准,且进退皆有余地,无论接下来陆恒怎么问,他都能立刻组织起理论反驳。

    “这么说,想要成佛,还需修行,是不是”陆恒问道。

    这不废话吗不修行怎么成佛

    少林方丈只答了一个字:“是。”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他打定主意,尽量不给陆恒留下把柄。

    陆恒看着老和尚笑了,道:“道乃天地万物之母,佛乃修行而成,道以天称,佛在人列,这么说来,大师也承认,是道先佛后了”

    “这……”少林方丈顿时瞪大了眼睛。

    他连一个字都说不出!

    谁能想到国师的弯转得这么急

    前一刻还在问什么是佛的问题,下一刻便成了道先,还是佛先的问题了!

    而最让少林方丈抓狂的是,道先还是佛先这个问题若是单独摘出来,他有无数种方法辩驳,可偏偏国师是根据他之前的回答,以天人之论来得出道先佛后的结论,这种另辟蹊径的刁钻问题简直就是见血封口,一击必杀!

    “大师,是也不是”陆恒追问。

    少林方丈满头冷汗,他嗫嚅良久,又左右看看,终于颓然道:“老衲答不出。”

    让他承认道在佛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认输。

    佛门辩败一人!

    虽然佛门人多势众,且还有十一个回合在等着陆恒和李淳风一一闯过,但所有和尚心中,竟蒙起一层阴霾。

    这位国师,辩起经来比他们更像和尚。

    第二回合紧接着开始,陆恒赢了一场,获得先问的权利。

    他环视一周,淡然开口:“敢问各位大师,何为此岸,何为彼岸”

    沉默良久,才有和尚开口:“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陆恒皱眉:“难道它们不一样吗”

    和尚愕然:“当然不一样。”

    陆恒道:“《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非彼非此,亦彼亦此,既然彼此亦是亦非,则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此也不用离,彼也不必到。”

    这和尚眼睛瞪了半天,终于颓然败下阵来。

    佛门辩败二人!

    答辩再换。

    有僧问:“道既有生,可有灭”

    陆恒答曰:“有灭。”

    “何时灭”僧追问。

    “无德时灭。”

    僧再问:“如此说来,若道门不修德,道不就灭了吗”

    陆恒笑道:“道是天下之道,非是道门之道。就算道门不修德,不还有佛门修德吗”

    “这……”僧一时语结。

    陆恒反问:“难道佛门会不修德吗“

    “自然不会。”僧艰难答道。

    “那么道就不会灭。”陆恒笑呵呵道。

    “你……”僧满脸通红。

    又轮到陆恒发问:“和尚六根清净吗”

    “出家人自然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陆恒笑:“原来你不想成佛,那还做什么和尚”

    “阿弥陀佛,谁说贫僧不想成佛”

    陆恒道:“无欲无求,无有烦恼是为六根清净,和尚想成佛,便是有,怎么算得上是六根清净”

    和尚脸色发白,默然无语。

    陆恒再下一城,佛门辩败三人。

    之后,进入状态的陆恒以诡辩术接连胜出,六战六捷!
1...7778798081...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