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因为大食堂的菜照样好吃,像“蒜烧茄子”,“焦溜肉片”,“虎皮鸡蛋”。
也只有大食堂能做出那样的味儿来,那水平绝对堪称“第九大菜系”。
这只能说明,当食品工业化现象无孔不入后,只能造就出百菜一味的单调来。
还是“张大勺”说的好啊,“要想做出一盘好菜,就连调料都不能差一点的。酱油、醋、酒、盐、糖,连带葱姜蒜这些辅料,用的稍有不对,可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可想而知,用机器和面,用酵母和泡打粉发面,靠味精、鸡精、勾兑酒、合成酱油和合成醋调味的年代,又能有什么好菜
就更别提什么嫩肉粉,苏丹红,辣椒素,这些断子绝孙,缺了八辈子德的“科技发明”了。
可这又
赖谁呢
这只能赖人们对快速、便捷,过分追求的急功近利。
只能赖人们对于现代化和西方文明的盲目迷信。
是的,完全的相信科技,鄙弃我们的传统人文和经验,也是一种迷信。
所以既然已经弄明白了这一点,他是不会像父亲一样为之困惑的。
相反的,他有大把的时间和良机强大自己,慢慢筹备祖业的复兴。
他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聚敛被人们遗忘和轻易抛弃的宝贝。
就像“天兴居”的铜锅、“丰泽园”的面肥、“太爷鸡”的秘方似的,以此来奠定洪家在传统饮食方面的绝对优势。
这样等到人们大梦初醒,重新发现传统技艺宝贵价值的时候。
恐怕会发现洪家的成就和底蕴,已经需要他们来仰视了。
那将是他们穷极一生都再难追上的了。
&nb
第二百一十三章 六万块
“厂长啊,您说的没错,咱们‘北极熊’的名气大,产品确实在京城家喻户晓。xm.x可问题是,咱们这点名气,也仅限于汽水、冰淇淋这样的拳头产品啊。这不代表咱们的每样产品都能像冷饮一样获得顾客的认可啊。否则咱们就不会有库存积压了,对不对”
“是,目前来看,咱们的方便面算是初步获得成功了,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可那是因为眼下除了‘京城方便食品厂’和‘面粉二厂’,咱们是京城第三家有能力生产方便面的企业。市场的需要还大于供应,咱们正好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只要在市场没饱和前,这个项目一直会是“北极熊”的创收大头。”
“可我也要提醒您,现在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能成功,现在好不代表未来就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厂子面临的形势其实很严峻。因为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很快就会飞速而至。我们只有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办法,才有可能保住咱们厂的行业地位。所以,打广告就是必不可免的。”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为自己开脱。‘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许多人都会说,但真没几个人能客观认识到这件事是具有双面性的。老话说得好,甘蔗是没有两头甜的,有一利就会有一弊。改革开放代表什么不光能刺激经济发展,还能加剧市场的竞争和淘汰。不光是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还代表着咱们的市场也允许人家来捞钱了。”
“您别不信,我用事实说话。就拿咱们厂主营业务来说。咱们厂就正在逐渐失去行业里的优势地位。据局里公布的数据,1980年京城生产冷饮厂家有125个,1982年就有了241家,今年就到了494家了。这是什么速度虽然这些厂家都赶不上咱们的规模,可蚁多咬死象啊。”
“而且他们都很聪明,并不做汽水和冰棍,因为那是指标性产品,利润低不赚钱。他们就盯着赚钱的雪糕和冰淇淋。结果怎么样很大的一部分市场,还真的被这些人分走了。您不觉得,咱们厂的雪糕和冰淇淋,销量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汽水和冰棍了,难以和市场增长做到同步吗甚至一向受欢迎的“双棒”都没有前几年好卖了吗”
“同样的道理,我敢肯定,方便面这东西不出两年,最多三年,也会冒出一堆牌子来。这是由人的劣根性决定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当开拓者,没人愿意冒险,可很愿意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要发现了方便面赚钱容易,那就会有许多人跟苍蝇似的一拥而上啊。”
“说白了。不就是弄点外汇的事儿吗都是国有企业,谁都有权贷款。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呗。只要抽出买流水线的钱,谁都能做出方便面来。”
“粮油同样不是问题。别看眼下粮食供应仍然实行计划任务,方便面咱们卖出去还得收粮票。但粮油这东西今后肯定越来越好弄。甚至粮票早晚也得取消。”
“不知道厂长您注意没有,别的不说,就说现在咱们去粮店买粮食,已经不像过去似的,非得拿着粮本儿跑到固定粮店去买了。如今随便找一家就能买,而且粮店的服务态度也好了,都像拉住主顾。您知道这为什么吗我告诉您,就是因为粮食逐年丰收增产,我们已经不缺粮了。”
“那您再想想,长此以往,做方便面的门槛还存在吗那一旦产品越来越多超过市场需求,那总会有人的产品卖不出去。可问题是,还别看您一开始走在了前面。但咱们的方便面和别人的方便面。能有多大区别产品上并没有优势啊,怎么保证别人就买您的东西,不买别人的那到时候,您就不舒服了。”
“更何况还不仅是咱们国内的同行呢,外面的威胁更多。我刚才说过的,改革开放代表什么也代表着把咱们的市场对外国人开放了。您想想看,如果能挣钱的买卖,外国人干嘛不自己干特别是日本鬼子,在这方面抖机灵,那是有前科的,也是最孙子的。”
“就像民国的时候,日本人把纺织和印染的机器卖给咱们,先大大赚上一笔。然后等到国内的纺织厂开起来了,咱们的资本家买得起他们机器的人都买完了。他们机器卖不动了,就开始低价销售成布了。人家起步早,用卖你机器赚的钱增厚了资本,国家又补贴搞倾销,结果廉价质优的东洋布一下就把咱们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冲得七零八落。”
“说白了,这帮兔崽子现在卖咱们流水线,不卖方便面,不是好心。为的是多卖机器赚大头,他们暂时还看不上每包面三分钱的蝇头小利。可真等到日后市场潜能真正开发出来了,国内粮油供应也彻底不成问题的时候,您觉得鬼子还能克制的住贪心吗”
“要知道,从技术上和资本上人家可全有优势啊。机器是人家产的,咱们八小时能出十万包,人家就能用八小时出二十万包的机器跟咱们干。或者多加几条生产线。汤料配方人家也早都成熟了。咱们的鸡汁汤料,海鲜汤料,配方不都是人家给的。人家要是干这个,再推出几种新鲜的口味,一下就比咱们比下去了。”
“最关键的是商业意识形态上的区别。您看当下市面上的日本货。同样的电器,日本的再贵,也卖得比国产的好。同样的手表,咱们的‘沪海’、‘双菱’都卖不动了,人家的‘西铁城’却人人抢着要。这为什么啊”
“您还别跟我说什么日本货质量好。‘牡丹’彩电生产线就是日本进口的,质量日本人检验过都说合格,和日本货差哪儿了可价格比日本水货都不如。咱们的全钢手表走时也准着呢,和日本货又差哪儿了降价到五十多块没人买,鬼子的可卖一百多呢。”
“我告诉您吧,所谓的质量好,不过是一种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罢了。而这种感觉,日本人就是通过您死活看不上的广告,像催眠一样,植入进老百姓的脑海里的。偏偏这些他们花出去的广告费,又可以加在产品售价里,从咱们老百姓身上赚回来。”
“最后我就要问问您了,像这样精明的商业对手,您怕不怕假如有一天您必须得和他们近身交锋了,您就靠眼下的这种保守的经营方式,能赢吗”
好嘛,不能不说洪衍武这番话够刺心啊。
&
第二百一十四章 触礁
1984年确实是一个奇妙又有活力的年份。
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年份,在这一年的年中,改革开放度过了充满争议的初期阶段。
在“松绑”、“放宽”这样群潮澎湃的呼吁声中,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
厂长负责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贯彻试行。
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商店和销售点,国家也开始允许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
于是市场经济的幽灵安然降临共和国的大地,承载历史的方向盘已然完全确定了方向,油门已经踩下,一个物质化的年代注定要迎面而来。
也就从而出现了那破釜沉舟,不惜堵上全部,为“健力宝”争取到“奥运指定饮料”的李经纬。
出现了将职工收入与工作量挂钩。被媒体称作“第一个打破‘铁饭碗’厂长”的杭州国药二厂厂长冯根生。
还有当众在石家庄造纸厂大门口贴出了一张“公开信”,信中说如果让他来当厂长,年利润要完成七十一万元,职工收入也要增加的马胜利。
事实上,日后很多名扬一时的公司均是诞生在这一年。
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等人都是在这一年起步的。
以至于后来,人们将1984年奉为我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但也必须要承认,由于参与者的增多,政策的放开,新形势变得复杂了,经济浪潮变得更加湍急了。
就像河水流到了一个坡度更陡峭,水下有礁石的地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强度,成功躲避开危险,可以继续随着奔流的浪涛起伏前行的。
像前一段时间,还是改革风潮的领军人物步鑫生,就是在这个时期“折戟沉沙”的。
敢情自打步鑫生年初获得上级的肯定之后,全国再次掀起了对他报道的狂潮。
不但他个人彻底奠定了“改革明星”的地位,海盐武原镇也成了全国企业改革的朝圣地。
从此,全国各地就不断有人登门来考察学习。
像浙江“万向钱潮”的创始人鲁冠球,当时就专程带着人去海盐参观。
没想到等着想见步鑫生的人太多了,步鑫生的厂门口每一天都是停满了车。
要不是遇到两个浙江记者帮忙引荐,鲁冠球差点失望而归。
再加上步鑫生这个人也确实很会说。
什么“能上能下”啊,“打破铁饭碗”啊,当年很多很流行语都出自他之口。
于是每个人回去之后都会继续帮步鑫生传播名声,这样就导致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实际上整个1984年,除了在厂里接待采访参观,步鑫生就是应各地邀请,到各行各业去做改革报告。
甚至在两会期间,他还被特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大会发言。
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只是这种政治生活春风得意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那就是步鑫生的内心不可避免的飘了,个人膨胀了。
同时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改革的研究和对改革的探讨方面。
再没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再放在厂子的管理上。
于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与渐渐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很快促使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那就是他决定找银行贷款,将衬衫、西装、领带、印染成龙配套,干成全国最大的西装企业。
目标是远大的,只可惜步鑫生发现“西装热”的现象时,已经算是后知后觉了。
而他妄图一口吃个胖子,所规划的六千平米的西装大厦,建设工期又过长。
甚至因为他的名气,无论是上面还是下面,根本听不到任何一个质疑的声音。
这样真等到车间落成,机器可以开工时,连乡下的农民都穿着西装下地干活了。
可想而知,产品的实际销量会怎样。
完全可以说,几乎从一开始,这个耗资巨大的投资项目就注定要饮恨收场。
也正是这次决策的失败,一下子把步鑫生从事业的顶峰拉了下来。
几年后他就被上级免职,成为了被改革大潮淹没的一个符号。
就连海盐衬衫厂也因此背负上了重大的负债,再也没有缓过气儿来。
而这件事悲哀的地方恰恰在于,没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荣誉和名声,步鑫生是否会成为一个更了不起的人物,他能否真的把海盐衬衫厂带到世界的范畴。
同时,这件事还让大家突然醒悟过来。
明白了企业家是个很特殊的偶像,也是个很功利的一个职业,因为他们只以成败论英雄。
企业好的时候你是偶像,但你企业一旦不好,你所有偶像的意义全部会被颠覆掉。
说起来巧合的是,步鑫生所犯下的错误,几乎全都是洪衍武曾经郑重提醒过杨厂长,要极力避免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杨厂长虽然个人能力有些不足,算不上什么具有魄力的开拓型领导。
甚至还有点官老爷好面子,爱讲大道理的毛病。
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缺陷,才使得他在工作里加倍的小心翼翼,谨慎的对待每个重要的决定,唯恐走错一步给公家造成损失。
所以他才能从善如流地听从洪衍武的建议,从而避免了步鑫生所遭遇的这些“暗礁”。
这还真的不能不说,是他个人的一种幸运,也是“北极熊”全体职工的一种幸运。
当然,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其实大多数能冒头的人,都不是怂人。
即使是所谓的“幸运”,也必然需要个人拥有一定的素质和操守,才能得到、守住。
就比如杨厂长也具有一片公心的优点。
他不但严于律己,很能正确对待手里的权力。
而且还是个务实的人,能够酌情变通,并不是完全死心眼的人。
这也不是一般领导干部所能及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到和杨厂长处境比较相似的人,具备同样福份的人,其实还有一个。
那就是洪衍武的表哥,身在龙口村的兆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清醒
必须承认,兆庆也是典型。x
虽然他这个典型的成色比步鑫生要差远了,影响仅限于京郊的一县之地。
他的一举一动,能牵扯到的范围更少,只有一个乡和附近的几个村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