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你也看看。”诸葛亮笑了笑,侧身让出窗口。

    于是,师兄弟二人看着远处热闹非凡的码头,有说有笑地谈论起来,过了一阵,索性又换上新鞋袜,前去那边凑热闹了。

    司马懿此前一直生活在内地,如今来到章武,见识到了迥异于以往的沿海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天南海北的商贩令他目不暇接,原计划五天的行程,硬生生被他拖延到了半个月的时间。

    然而,就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收拾好行囊,告别庄园主管和早已把县府搬到了港口的章武县令,联系好了客船,又一桩震惊冀州的消息传来,令他们瞠目结舌。

    渤海审家的几名子弟为了威吓竞争对手,指使自家商船在河道中横冲直撞,最终酿出事故,将两条装满蜀锦的船只撞沉在漳水之中,船上十几人为了挽救货物,全部溺水身亡。

    事情传出,顿时激起轩然大波,渤海太守审配当机立断,一方面派了信使向邺城送去加急公文,另一方面则是调集郡兵,包围并查抄了犯事那一支审家子弟的所有店铺和住处,将几名头面人物与参与此案的雇工全部抓获。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审太守在演戏,最终拿几个外人开刀,再赔钱了事的时候,审配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

    他在南皮城外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审,除了受害人家属和审家人之外,还有好几千名看热闹不嫌事大,就想看看审太守如何处理此事的民众。

    当着数千人的面,审配连审带断,当庭判处几名审家子弟死刑,其余从犯根据罪行轻重,被发配到不同的地方去服苦役。

    然后,审配不顾诸多亲人、甚至是自己兄弟辈的罪犯家属跪地求饶,在一片哭号声、怒骂声和求饶声中当场行刑。

    血淋淋的人头和数额巨大的赔偿金略略安抚了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双倍于沉船和货物价值的赔偿也弥补了货主的损失,数十家一夜之间被查封,而后再也没有开业的店铺,更是向所有人显示了审配毫不姑息纵容自家人的决心。

    按照常理,自己家族的子弟仗着自己的权势弄出了这种事情,审配应该像之前的很多高官那样引咎请辞,然后乖乖去邺城受审,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审理完案件之后就继续忙着动员民众,准备迎接很快就要到来的秋收了,压根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审配也毫不在意,只是写了一份告示,让下属贴在南皮和渤海诸县的县城之中。

    公文的具体内容是怎样,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不得而知,但从几名看过告示的读书人口中,他们还是得知了大概的意思:

    “罪犯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苦主也得到了满意的赔偿,这个案子就已经结束了,我审配行得正坐得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未做过半点对不起大汉天下的事,也不会为了几个不肖子弟的恶行而离开岗位,放弃自己的职责。”

    “如果我以往做了什么不称职的事情,请诸位提出来,或者去邺城告状,如果今后还有审家人仗势欺人,也请诸位不要害怕,大胆地说出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我审配一概不会手软!”

    就这样,在审配的铁腕之下,一场原本会拖得旷日持久,或是无疾而终,或是越闹越大的案件,就这样迅速而又令人印




第一百一十六章 热爱单挑的小子
    怀着震撼与钦佩的心情,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师兄弟乘船渡海,前往韩州拜会张焕去了,而邺城方面对审配的处置,也正如诸葛亮预测的那样。



    得知了案件前因后果,以及审配断案之后的举动,刘备亲自修书一封,高度评价了审配的当机立断和铁面无私,同时敦促他要加强管理家族事务,防微杜渐,将这种仗势欺人的现象扼杀在萌芽阶段。



    然而,审配的强硬和刘备的处置,很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观,一些官员便纷纷上书,希望审配能够主动谢罪,甚至引咎卸任,如果他继续贪恋权位,刘备就应该出手惩治,以保持冀州官场的纯洁性。



    对于这种说法,刘备并没有公开表态,只是把上书的几名官员找来,向他们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审配有没有鼓励、纵容、甚至指使族人做出这种行为



    第二,审配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徇私枉法,包庇族人



    即使是再看不惯审配的人,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审配为官清廉正直,从没有为自己谋过什么,至于对此次案件的处理,无论是惩罚的严厉程度和赔偿的丰厚程度,也都超过了正常的标准。



    无可挑剔,对族人的处置甚至有些严苛,换了别人未必能做到这样。



    然后刘备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官员也是人,他也有亲戚族人,他本身的影响力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预防,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或许是刘备提出的问题关系到每一名官员,冀州、青州、幽州各地迅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是对审配的讨伐,就这样变成了整个官场的反思。



    与之同时,刘备还让人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都整理了,印刷成册,分发到各郡县,让所有官员都引以为戒。



    据说在看完这本小册子之后,远在兖州坐镇的监军沮授也颇为感慨,说出了一句被大河南北争相传颂的话——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快要秋收了,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张宁看着碗中的白米饭,却是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挺好,河北风调雨顺,青州、徐州、河南的陈留等地都也不错,应该能过个好年。”刘备顺口答道。



    听说家乡又能迎来一次丰收,糜贞眯着眼睛笑了起来,往刘永碗里夹了一大块排骨,然后亲昵地捏了捏几个孩子的耳垂,让他们多吃点肉长身子。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射击训练,刘永和裴大虎成长了很多,每天端着木弩练习,双臂变得壮实有力,眼神变得明亮锐利,心性也沉稳了许多,站在那里就像两个小大人,几个当娘的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欢喜,每天都变着法子地让他们吃好喝好。



    就连最心疼儿子的张宁也不再排斥刘备那想一出是一出的教育方式,任由他怎么折腾刘永也不说太多了。



    吃完饭后,照旧是在后院,刘备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扇着大蒲扇,听两个孩子给自己背书,然而听着听着,他就睁开双眼,不悦地望向了自家儿子,“今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是想挨板子了”



    “爹爹,我和大虎想出去看看。”刘永放下手中的书本,满脸郁闷地说道。



    &nbs



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小儿郎
    四十多个孩子被打散分成四个什,按照军中的制度指派了什长、伍长等职位,刘永、裴大虎和朱才如愿当上什长,最后一个职位则是被城中一个屠户家的胖大小子摘得。



    他们将会在一百名军士的保护下前往城外一处军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离开父母身边,与军户同吃同住、共同劳作,感受一下此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临行之日,这些孩子们学着走在前方的军士们,有模有样地排起了队,唱着战歌,走在邺城平坦坚实的大道上,道路两侧,他们的父母和一些闻讯而来看热闹的民众则是大声喝彩,为自家孩儿壮行。



    “如今天气炎热,蚊虫四起,田间地头的活计又繁重异常,这些孩子能吃得下苦吗”张宁靠在窗边,忧心忡忡地看着正在昂首阔步,朝着两旁民众挥手致意的儿子,压低声音问道。



    “就是要让他们吃苦的,要不然光是坐在屋子里读书,哪能真正懂得民生多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刘备在窗边另一侧答道。



    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夫妻二人并没有像其他孩子的父母那样前往街边,而是早早来到某家开在街边的酒楼包下了整层二楼,悄悄地关注着自家孩儿。



    此时看着这些孩子们昂首挺胸,活像一只只骄傲的小公鸡一般,刘备心中既是宽慰,又不可避免地生出了一丝担忧。



    他们可一定要坚持住一个月,千万别弄出笑话来啊。



    “这些孩儿们大多出身富贵,这辈子怕是没什么再接触田间地头的机会,夫君弄了这么一出,真的有用吗”张宁目不转睛地看着不远处刘永的一举一动,似乎是喃喃自语地问道。



    “有用,或许比你想象的都有用。”刘备点点头,语气坚定地答道。



    人是社会动物,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那些从小就外向开朗,乐于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往往在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出类拔萃,刘备这次的安排其实也有私心,就是让刘永能够正儿八经地带领一群同龄人的头领去度过一段集体生活,从小学习如何当一名领袖。



    除此之外,刘备也希望这些从小相识,在打打闹闹中建立起友谊的孩子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友谊,日后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成才,成为刘永的得力帮手,那他就算是赚了。



    张宁见刘备回答得很坚定,便也放下心,即使知道下面的两个自家孩子看不见,却也仍然向他们用力挥了挥手。



    这就是承载着她和她丈夫希望的刘家下一代,大汉王朝未来的君主。



    刘备治下的河北大地喜迎丰收,而远在江淮之间,他当下最大的敌人,伪帝袁术,却正在因为延续了半年之久的灾情而忧心不已。



    自从去年冬天,淮南便进入了少雨状态,进入到今年之后更是滴雨未落,往日里丰饶的田地裂成了一块块龟甲状,根本无法满足庄稼扎根发芽的需求,纵使民众们拼尽力气去河中挑水,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巨大用水量,只能眼睁睁看着绿芽渐渐发黄、枯萎,最后变为泥土的一部分。



    袁术虽然好大喜功且讲排场,但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暂时停止了修建宫殿的进度,遣散民夫以节约粮食,将存粮更多地倾斜给军队,因为他知道,这才是能保住自己性命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一日,看着奏章,袁术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一丝苦笑。



    “朕的侍中居然说旱灾是因为民众们偷懒,不肯下力气去河中挑水,还说他亲自跑了不少地方,河里明明还有水,百姓们却在说旱得种不成地。”袁术



第一百一十八章 背井离乡
    秋天,本是作物成熟,充满收获喜悦的季节,然而对于江淮地区的广大民众来说,今年的秋天,却是遍布着绝望的阴云。



    正如黎明前最为黑暗,春暖前最为寒冷一样,秋收之前,正是前一年收获的粮食被消耗到极限,需要新一年的收获来填饱肚子的时候。



    可是他们的田地里什么都没有。



    在干旱天气下艰难生长的草根被饥肠辘辘的民众们拔得一干二净,树皮也被啃光了,很多饥不择食的人已经把目光盯向了泥土,以及身边的同类。



    易子而食的惨剧仿佛又要上演。



    幸运的是,一些稍微有些见识的人们想起了之前的传闻,说是冀州牧刘使君宅心仁厚,体恤民众,不但大力收纳各地灾民,还给他们分粮分田,帮助他们过上远胜以往的生活。



    听说徐州现在也是刘使君的领地,大家前去那里,或许能讨得一条生路。



    虽说很多人并不认为那个刘使君拥有足够的粮食和好心肠来收容自己,但面对绝境,每个人心中也总是会抱有一丝希望。



    万一真的能在徐州活下来,并且安居乐业呢



    即使不能被收容,能够混几口饭,活下来,事后再想别的出路也不迟啊。



    就这样,凭着口口相传,九江、庐江等地的民众们聚集起来,携带着仅存的一点家当和食物,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地踏上了逃荒的道路。



    许多民众选择了徐州作为目的地,而另一部分居住在九江和庐江西部的民众,由于路途遥远,则是选择了荆州作为逃荒的地点,据说那位荆州牧刘景升同样颇具贤名,积极收纳流民,大家都是姓刘的汉室宗亲,想来也是差不多的。



    流民们一路前行,队伍不断壮大,等到他们来到九江郡最东面的钟离城,继续朝徐州走去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好些个声势浩大,人数逾万的队伍。



    钟离城高大的城头上,仲家国大将军张勋默默伫立,迎接一支支流民队伍进入自己视线,又目送他们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这一站,就是一天时间。



    “将军,这么多民众逃亡别处,只怕来年连种地的人都找不齐,不如……”一名裨将走到张勋身侧,低声建议道。



    “拦住,抓住,然后让他们饿死”张勋淡淡地反问,头都没有偏一下。



    “只要把人留下来,总是会有办法的。”这名裨将继续说道。



    张勋叹了一口气,“军中同样缺衣少食,甚至有不少军士都去河滩挖蚌充饥了,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赈济民众”



    “可这些民众是前往敌国,一旦被陛下知道将军如此纵容他们通行,只怕——”这名裨将还是有些不甘心。



    “什么敌国别忘了,我们在当上这个仲家国的将军之前,可是当了几十年的大汉子民!”



    张勋冷着脸,甩下这句话后便自顾自地走下了城头,只留下几名部下站在那里,或是面色尴尬,或是若有所思。



    同样的流民队伍,对于张勋来说是令他无计可施的麻烦,对于张飞,则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好消息。



    淮水水面之上,一座坚固平整的浮桥犹如沉睡的长龙,静静地横卧两岸,任由车水马龙从身上经过,无数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万事俱备
    冀州,邺城。



    “听说淮南大旱,民众易子相食,纷纷背井离乡逃往他乡,翼德在徐州、云长在豫州,都收拢了不下二十万灾民。”处理完为数不多的公文之后,刘备抬起头来,跟郭嘉聊起了南边传回的消息,“这天下真是多灾多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倒也不全是坏事,伪帝袁术那边实力越是削弱,我们就越容易将其诛灭,夺回传国玉玺。”郭嘉低着头答道,直到批阅完最后一份公文才抬起头来,“话说回来,距离天子遇难已经三年了,使君还是不打算称帝吗”



    刘备眉毛一挑,似笑非笑地望向郭嘉,“着急的人多吗”



    “不可能不着急啊。”郭嘉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叩着桌子说道:“大汉立国四百余年,何时出过这种窘境国不可一日无主,长此以往,朝廷的威严就会荡然无存,使君作为宗亲,继承大统的正统性也会不断削弱,这是个大问题。”



    虽然郭嘉说得严重,但从他轻松的表情和语气,刘备就看得出来这个年轻的同伴并不担心眼前的形势,之所以主动提出这件事,也不过是提醒刘备,要多多关注下面人的想法了。


1...176177178179180...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