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汉校尉
为了向楚云表示忠诚,郑芝龙只允许郑成功一个人走海军这一条路。
郑氏本来纵横东南沿海,本身势力就大,楚云为了控制大家族的影响力,无形间给了郑芝龙很多的限制,例如郑氏三兄弟不能够在同一支舰队担任高层,也最多只能有一个人担任舰队司令。
郑芝龙当了北洋舰队的司令官,意味着郑芝虎、郑芝豹两人的天花板只是某一艘战舰的舰长。
同时他的几个儿子里面,也只有郑成功一个人能够进入海军部。
郑芝龙对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寄予厚望,毕竟郑成功的名字就是被楚云强行取的,让郑芝龙也没有方法反对。
“如果到了我们郑家,就必须要遵循我们的规矩,需要孝顺父
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为万国博览会准备
楚云带领一群人乘坐铁皮火车从天津卫回到京城,一早就有几辆汽车前来接他,还有军主府的卫兵骑着自行车,背着火枪守在汽车两列。
随着汽车和自行车在京城出现越发频繁,军主府的近卫队也购买了几辆汽车和几十辆自行车来增加机动力。
汽车技术逐渐成熟,尤其是充气橡胶轮胎的出现、汽车结构更加牢固之后,楚云现在习惯了乘坐四轮汽车出行。
“京城比起离开的时候繁荣了不少。”
楚云明明离开两三年的时间,却敏锐地感受到了京城的变化,他可以看到京城的主街道明显有了不少的自行车,甚至还可以看到汽车经过!
要知道在离开京城之前,虽说发动机技术成熟,比较实用的四轮汽车也已出来,但还没有正式向市场推广,只有不到100辆汽车流传出来。
而现在以经过的汽车的频率,似乎工厂开始向外界正式推广汽车了。
看来自己需要关注一下汽车生产的事情。楚云暗中想道。
能够在汽车还没有推广的时候就能够买到,京城的街道上驾驶着汽车的明显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此时的汽车就像是十年前的自行车一样,而且价格更加昂贵。一般人有钱还买不到,代替自行车成为了新的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
楚云不是不想要推广三轮汽车或者四轮汽车,而是他觉得以目前汽车的价格,中等人家都买不起,别说千家万户了。
他在等待着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福特t型车和流水线。
在获得了t型车和汽车流水线技术之后,建立工厂和汽车生产流水线,别说是100辆汽车,即使是年产10000辆t型车都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中等家庭才能够买得起。
除了最主要的发动机,要让汽车普及还十分困难,也不只是道路的问题,而是汽油的储备够不够、组装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能不能及时提供的问题。
楚云正想着,他所在的四轮汽车和自行车组成的混合车队回到了军主府。
军主府还是和以前一样,并不算很大,却让楚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你们不用去买菜了,旅途辛劳,让大厨来做就好。”楚云阻止了筱秀儿等人打算亲自张罗饭菜的想法。
凌儿和雪儿回到家中,倒是很欢乐,迫不及待地去看庭院中的短尾矮袋鼠。
以前大洋洲探险小队先后送了两只短尾矮袋鼠给楚云作为宠物,它们就一直居住在军主府中。现在第二代、第三代的短尾矮袋鼠还存活着。
“哥哥,这几只老鼠好像又有小宝宝了。”
凌雪儿蹲在短尾矮袋鼠的小木屋外面,将第三代的大袋鼠抱了出来,发现它腹部的袋子里住着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袋鼠。
“这不是老鼠,是袋鼠。”凌儿也走了过去,好奇地打量这个新生儿。
看到两个孩子对动物比较感兴趣,楚云突然想到了万国动植物园的筹备事宜。
他下令各地的驻军收集新的动物、植物品种运到京城,建立一座活的动植物基因库。
这件事情并不只是面子工程那么简单,的确万国动植物园的存在会让四年后万国博览会更加流光溢彩,但万国动植物园在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学、医学研究方面将会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尤其是某些物种不可避免会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消亡,到时候各国可能只有在华夏的万国动植物园才能够看到这些幸存的物种——也就是说,
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汽车和发动机的新进展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一共生产了500辆三轮汽车或四轮汽车,其中大部分投入市场。汽油的储备量已经足够满足一万辆汽车连续使用。”
发动机工厂里面,戴姆勒向楚云介绍现在汽车的生产状况。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汽车工厂,而是由发动机工厂生产重要的零部件和进行组装形成整车。
“500辆汽车的产量太少了,远远不足以满足需要,最起码要在四年内生产2000辆汽车并投入市场,让汽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楚云总觉得500辆汽车的产量不足。
如果京城有一百万人口,平均2000个人才有1辆汽车,远远不够。
楚云以前所在的世界一个叫做美利坚的国家拥有的汽车数量两亿,人均汽车拥有量很可怕。
既然在这个世界领先了,那么就要成为一个汽车大国才行。
大力发展汽车这种新兴产业不仅仅可以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可以解决现在楚云面临的一件棘手的事情——通货膨胀。
随着北美、大洋洲金矿源源不断地开采黄金运回本土,还有东瀛的银矿、云南的铜矿,再加上商人们从世界各地用货物换回贵重金属,本来就有大量白银的华夏贵重金属越来越多,导致在全国流通的金银数量大涨。
楚云必须要生产出足够多的商品来消耗这些金银,否则会让钱变得不值钱,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西欧就因为美洲黄金和白银大量地涌入导致了价格革命,葡萄牙、西班牙、奥斯曼帝国都深受其害。
昂贵的汽车也许能够消耗民间的金银储备,或者说给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商品多余的金银购买。
“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很多,部分零部件还是需要人工或者半人工进行生产,所以产量很难才能够跟上去,要生产相应的机床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戴姆勒说了现在汽车生产遇到的难题。
“没有关系,再过一两年的时间也许就有办法了。在此之前,不如尝试建立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即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制定生产流程,并将生产流程拆分成若干生产步骤,每个生产步骤安排工人和机器,流程化生产,你觉得这样如何”
“还有部分零部件可以承包给民间工厂,让他们按时交货,则发动机工厂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部件的研究上。”楚云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他也不知道如何建立汽车的流水线,只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指导。
流水线将汽车整车拆分成许多几十、几百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一个生产单位进行。必要的时候由多家工厂联合生产,最后再将各种零件在总厂进行装配形成整车。一般来说这样的效率更高。
发动机工厂的工程师听后若有所思,流水线的思想还没有普及,楚云的话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启发。
流水线的核心还是专业分工,让每个生产单位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工序或者零部件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极致甚至是将工人变成一枚螺丝钉,不断重复机械的工作,将生产效率提高。
虽然这样的做法让人诟病,牺牲了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而换取整体效率的提高,但在机器能够完全代替人工之前,是工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即将开启福特t型车和流水线技术,楚云也不是非要等到积攒
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大都会地下铁
四年内可以生产出2000辆汽车,还可以发明出使用柴油机发动的大卡车……
楚云从发动机工厂出来,还在琢磨这些事情,他已经决定以发动机工厂为核心成立专门的汽车工厂,建立汽车生产流水线,以及将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承包给民间,比如橡胶轮胎、玻璃、齿轮、甚至是车身。
而最为核心的发动机技术则仍然是牢牢被把持在官营工厂的手中。
发动机是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的心脏,这种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主动流传出去的,除非该种型号的发动机已经严重过时,才有可能被公开。
楚云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帮助李晋德这个“橡胶大王”获得了更多订单的机遇,他的橡胶厂开始广泛竞标官营汽车厂的橡胶轮胎订单,并且成为了屈指可数的轮胎供应商。
暂时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楚云又去工部。
除了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楚云着手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基础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却是可以造福后代,虽说后代的人会认为他们当时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铁路建造委员会詹天佑见过大人。”
詹天佑从自己的家乡广东回来,他成为了铁路建造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他先后主持建造草原大铁路和环珠三角铁路,可以说得上在铁路大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最有铁路建造经验的工程师之一。
“这些年辛苦你在外面修建铁路了,有没有退役的想法还是继续修建新的铁路”楚云看着这个年纪比他还要大不少的人,詹天佑已经双鬓发白。
“我希望能够在离开前尽量为这片土地哪怕多修一条铁路也好。虽然看不到遍地都是铁路的那一天,但是我想要完成最后一次铁路项目——‘南北大铁路’。”詹天佑眼神坚毅地看着楚云。
这可能是一段最伟大的铁路之一,计划以京城为起点,南下抵达开封府,连接汉口,然后再经长沙府、直达广州府,形成贯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沿海地区还有海路和京杭大运河可走,而这一条“南北大铁路”则是中部的交通线,将南北货运和客运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没有问题,这个南北大铁路的项目就由你来主持。这一条大铁路对我们本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将河北、中原、河南、荆襄、岭南等地区连在一起,将来沿线的经济可能会因为这一条铁路的建成而获得长足的发展,意义重大。”楚云再次强调了南北大铁路的重要性。
“我会全力以赴。”詹天佑说道。
“资金、人员都会到位,还有钢铁厂会专门生产大量的铁轨供应,不用担心材料不够。”楚云说道。
还有一个原因楚云没有和詹天佑所说,詹天佑作为技术人才也不需要关心其他层面的原因。
修建南北大铁路不仅可以消耗多余出来的钢铁生产力,还可以吸纳社会中的失业人口,让他们通过劳作获得一口饭吃,同时消除一些隐患。
“我们铁路建造委员会是否应当立即开始‘南北大铁路’的建造”詹天佑问道。
“不必着急,实际上在铁路建造委员会着手‘南北大铁路’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等待你们优先完成。”楚云说道。
“哦,还有什么项目比南北大铁路还要急切”詹天佑
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建一座水晶宫
“京城大改建计划最为重要的是重新规划京城的布局,初步计划将京城拓展成足以容纳500万人口的大城市,而且还要保留足够的土地供其将来发展成为容纳1000万、2000万、3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
楚云一提出这个设想,工部的人都为楚云宏大的眼光感到震惊。
500万人口,在目前以平矮的土木房子为主的京城真的可以容纳下这么多人吗而且不只是民宅,公共用地、商业工地、工业用地的需求都在急剧增加,意味着民宅占有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更小。
更别说楚云还认为以后这座城市可以容纳3000万人。
3000万人是什么样的概念现在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加在一起还不到1000万人,可想而知。
那样的大城市,仅仅是为居住在里面的人提供粮食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让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正常运转,该有多么困难。
“其次,彻底解除城墙对城市规模的束缚,将城市范围向外界延伸。现在城墙已经没有抵御外敌的能力,部分城门则留作遗迹保存,从此不再修建城墙。”
“拓宽京城主干道,主干道宽度至少要有十车道宽,还要设立专门的人行道、绿化带。建立环城的次要干道,至少要有八车道宽,务必要让京城四通八达。路面使用新式的水泥路面,将来供汽车使用。”
“加深城市下水道,向普通家庭推广抽水马桶,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内涝。”
“建立饮用水过滤池,为市民提供较为干净的用水,减少爆发瘟疫的可能。”
“在主道路两侧栽培树木,保存皇家园林和建立市民公园,提高城市内的空气质量。”
“将重工业逐步迁到城郊,建立专门的工业区。”
“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建筑物……”
……
楚云接连宣布了京城大兴土木的计划,要在有生之年让这里成为一座容纳千万人口的近代城市。
工部的人则如临大敌,他们想到要进行大改建,一阵头大。
这次可能是要大放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改建城市,目的是为将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以及更加适应接下来的时代。
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涉及到道路的规划、拆迁、配套设施建设等等。
楚云计划在一年内完成大改建的总方案,二十年内逐步实施,为以后京城成为容纳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大都会打下基础。
更大、更干净、更系统,不再将城市视为简单的居住地,而是一个系统来进行规划和管理,给未来留有拓展的空间。
这是农耕时代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他们无法想象会有一座城市可以容纳超过1000万人。
农耕时代的文明,仅仅是供应一座几十万人的城市粮食就容易吃紧了,没有人会专门规划1000万人级别的城市的布局,一般都是得过且过,等到出现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
楚云将这个难题扔给了工部。
工部需要在一年内完成大改建的方案,涉及道路、分区、供水、排污等方方面面,甚至要考虑还没有正式开工的大都市地下铁路系统对城市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