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李安就要时不时的制造一点恐怖的气氛,唱衰京城的房价,要让京城的所有人都明白,继续囤房子的风险是很大的,要么停止继续囤房,要么卖掉多余的房子,这样才能避免一旦变天之后有可能遭遇的巨大损失。
虽然这个只能吓住一部分人,但只要能吓住一部分也是好的,这样就能够缓解住房的紧张状况了,然后再多建造一些房租,住房的压力一点点的就缓解掉了。
研发中心的研究任务永远都不会停止,所有人都非常的忙碌,而外界对研发中心同样也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都盼着研发中心能够发明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机器,甚至都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刚才小吏传达的几种机器,就是种粮大户最紧迫需要的机器,剥玉米粒,剥大豆,给水稻去皮,红薯切片,这些可都是需要人工的,而且,对人工的需求量还很大,可京城的人工成本上升的蛮厉害的,就算是种粮大户,在付工资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非常肉痛的感觉,并非常希望能够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这样种地的成本就能够进一步降低了。
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很多工匠的失业,会让很多原本干这些活儿的工匠失去养活自己饭碗,对就业似乎是不利的,可这是大势所趋,而没有工作的淘汰者可以进入工匠领域,这样研发中心和各个工坊的扩大规模就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了,对整个帝国的发展自然是大有好处的。
剥玉米粒,水稻去皮,这些工作有多繁琐,有多累人,相信凡是干过这些活儿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最要命的是效率不高,几百人一起剥玉米粒,一天也剥不了多少,而很多种粮大户一次收获的玉米那都是海量的,这需要庞大的人力来帮助他们剥玉米,人工的支出绝对是一笔很大的数额,想想都让这些地主肉痛。
为了节约这些钱财,有不少种植玉米的大户,直接选择不剥了,收获玉米棒子之后,直接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直接卖出去或者放在粮仓里储存起来。
不过,像这种带着玉米棒芯的完整玉米棒,与已经完全剥成粒子的玉米,价格相差很多,而价格相差很多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些玉米棒子里有占重量的玉米棒芯,而棒芯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另外,就是需要购买的人自己去剥粒,而直接卖玉米粒就有了剥粒的成本在里面,价格自然要高许多。
一般情况下,大酒楼和贵族家庭都喜欢直接购买剥好的玉米粒,而穷人的家庭则更喜欢买没剥的玉米棒子,然后回家自己慢慢剥,因为对于穷人来说,花同样的钱,买玉米棒子所能得到的玉米粒更多一些,只是需要自己亲自去剥玉米罢了,而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剥玉米粒。
大酒楼和贵族家庭的情况就不同了,大酒楼不会在乎这点小钱,而且,大酒楼的员工都忙的很,实在没有闲工夫去剥玉米粒,这样反而会增加人力成本,另外,玉米棒子的存储也更加的占地方,酒楼的空间都是有限的,用玉米棒子占用空间,显然是非常不划算的。
贵族和有钱人的家庭也是一样,他们并不会在乎多花一点钱,而家中的厨房要存储很多食材,自然不能用玉米棒子去过多的占用空间,还是直接买玉米粒更靠谱一些。
现在,不论是直接卖玉米棒子,还是剥成玉米粒卖出去,最终的收益是差不多的,可一旦有机器能够替代人工,那么,剥玉米粒的人力成本就要极大的降低了,卖玉米粒就会更加的划算,到时候市面上估计全都是剥好的玉米粒,再也不会有玉米棒子了。
后世除了还没有硬化的鲜嫩玉米棒之外,市面上卖的玉米都是剥好的玉米粒,就没有卖硬化玉米棒子的,这就是采用机器去粒造成的。
给水稻去皮之后,水稻就是大米了,稻谷和大米的区别,就是大米外面的那一层皮,剥了皮之后就是大米,没剥皮就是稻谷。
对于稻谷剥皮成大米,自古以来都是采用锤击和碾压这两种办法,也是两种效率非常低的笨办法。
锤击这种办法非常简单,就是在一个碗形的容器中放入稻谷,然后用一根粗木棒一下一下的往稻谷上砸,多砸一段时间之后,稻谷上的稻糠就会与大米脱离,轻轻用嘴巴一吹,稻糠就会飞走,而留在容器中的就是白发发的大米了。
这种办法的效果究竟如何,据说还是挺不错的,是古代人们获得稻谷的最普遍方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原始水稻去壳技术。
当然,直接用手臂的力量挥舞木棒锤击稻谷是非常辛苦的,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可以使用腿部力量进行水稻脱壳的技术。
这种技术也非常简单,容器和稻谷不变,但木棒变成了一个跷跷板的结构,人站在稍微远一些的位置,用脚踩跷跷板的另一头,然后松开再踩,一直持续的踩下去,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水稻的脱壳,这种使用腿部力量的方法,自然比使用臂力要高明一些了,谁都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腿更加的有力量,更加的充满耐力,干活的效率也更高一些。
还有一种碾压的去壳办法,就是使用石磨盘来给水稻去壳,当然不是那种很常见的石磨了,否则就不是去壳了,普通的石磨能直接把水稻磨成粉末。
这种专业的水稻去壳石磨是竖着放的,中间插入一根木棍,而木棍的中间有一个大孔,大孔插入垂直放置的另一根木棍里,如此一来,这个石磨就能够以垂直木棍为圆心,以木棍的一段长度为半径,做圆周运动了,而石磨盘所做圆周运动的下面有早已挖好的凹槽,这些凹槽里便会放入稻谷,然后使用人力或者畜力推动石磨去做圆周运动,如此,便可以实现对水稻的脱壳处理,这种方法比之前的两只方法都要好,也更加的省力,尤其是利用畜力之后,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倍。
当然,还有更绝的,那就是把这样的水稻去壳小作坊放在有水流落差的地方,利用水的动力去推动石磨工作,这比畜力更加的节省,毕竟,就算是牲畜也有疲累的时候,而水流是大自然的动力,是永远都不会停歇的,效率自然也是最高的。
这已经是古代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棒的水稻去壳办法了,京城的好多大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水力水稻去壳作坊,可即便是这种利用水力给水稻去壳的办法,与后世的机器脱壳仍然具有巨大的差距,效率相差不是一星半点,那简直就是妥妥的碾压,随着水稻的增产,种粮大户手里有太多的水稻需要脱壳,而就算这些水力水稻脱壳作坊全天候运转,也解决不了需求,仍旧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来给水稻脱壳,而使用人力是需要钱的,在水稻很多的情况下,那也不是一比小数目。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关于稻谷和大米,在古代的书籍之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毕竟,水稻是老百姓的主粮,产量在所有粮食之中,算是比较高的,同时味道较好,也是很多老百姓非常爱吃的粮食,尤其是南方一带的老百姓,所持的主粮就是大米,甚至北方的贵族也很喜欢大米。
稻谷去壳之后便是大米,但对于存储粮食来说,肯定是直接存储稻谷了,因为稻谷存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发霉生虫,可以存储很多年都不坏,而若是去壳之后制作成大米,那么,存储起来就要困难的多了,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大米总是很容易生虫,而生虫的大米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味道都要大打折扣,而且,被米虫吃掉一部分之后,剩余的大米就更少了,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关于大米的保存,自古以来都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所以,几乎就没有人会大规模的保存大米,一般保存的数量都是几个月,最多不会超过一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保存的大米更少,都是现吃现买,能存储一个月就可以了。
一个普通的家庭存储一个月的大米,也没有多少,一袋子就足够了,可那些批发大米的粮店,所需要存储的数量就很庞大了,同样是保存一个月的数量,普通人家只需要一袋就够,而批发大米的米行商人,却需要储备海量的大米,以京城几百万的人口数量,每个月消耗的大米是极其庞大的,所以,即便是大米远不如稻谷容易保存,但也需要制作出大量的大米,以供应市场的需求,城市里的人都忙得很,居住的地方也很狭小,很少有条件自己给稻谷脱壳,只能直接去米店买米,如此,大型的城池对大米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大量的老百姓需要每个月购买大米,粮店则需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大米,而批发的大米米行所需要的大米就更多了,米行商人是做生意的,贩卖的是可以直接吃的大米,是没有时间给稻谷脱壳的,所以,他们进货的时候,也会要求种粮大户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否则,他们是不会购买的。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专门贩卖稻谷的商人,那样就不用给稻谷去壳了,只是在长安城之中,老百姓对大米的需求很大,而愿意购买稻谷,回去之后自己进行加工的老百姓不太多,所以,大部分的种粮大户还是要把自己家种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
对于只有百八十亩的种植户来说,问题可能不是很大,大不了自己一家人加班加点的舂米,不需要花钱雇人都能完成稻谷到大米的加工,可那些拥有几千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土地的大户,自己亲自加工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就算他们采用最先进省力的水力工坊,加工的速度也远远来不及,而米行的商人又不收稻谷,朝廷的稻谷粮库也早就满仓了,他们若是想要尽快卖出稻谷,就必须请大量的劳力来加工稻谷,把大量的稻谷全部加工成大米,这份加工费可着实不低,让种粮大户颇为肉疼。
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所携带的粮食之中,是既有大米也有稻谷,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平时做饭的时候,自然是直接使用大米了,而闲着无事的时候,则可以舂米,尤其是重要战略要地的守城战,城内若是囤积了几年的粮草,那么,这些粮草肯定大部分是稻谷,只有少量的大米,毕竟,只有稻谷才能存储几年,若是都加工成大米,一年之后就会全部生虫,那就完蛋了,一旦失去粮草,战略要地也就不攻自破了。
种粮大户此时要加工大米,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而他们收割稻谷的时候,却是可以使用机器的,收割机在大唐已经开始普及了,到处都在使用,而收割机使用之后给这些大户节约的工钱有多少,这些大户心里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尝到了使用机器的甜头,所以,这让他们对机器产生了依赖,并希望舂米这个步骤也能使用机器来完成,这样,他们就又能够大大的节省一笔劳务费了。
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这些种粮大户自然也不会例外了,在粮食价格不太理想的当下,种粮的利润其实并不高,如此一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省到就是赚到,为了能省钱,他们非常大胆的对李安提出了要求,希望研发中心能尽快研发出他们需要的这些机器。
对于这些家伙提出的建议,李安自然是要研究的,就算没有他们的建议,李安也不会放弃对这几种机器的研究,毕竟,给水稻去壳,还有给玉米去粒,都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对于减轻劳动者的体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些机器大规模的生产出来,大唐帝国的农民就轻松太多了,尤其是拥有海量土地的种粮大户,是受益最多的。
只不过,研发中心要研究和改良的机器太多了,一时没顾上也不能怪李安,在机器领域的研究是永远都不会有尽头的,实在有太多的任务要完成了。
关中的气候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水稻在关中一带是极少的,大部分的水稻几乎都集中在江南水网地带,那里的气候才最适宜种植水稻,甚至,在崖州和广州一带,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水稻,长江下游的附近则是水稻种植最为密集的地区,因为那里开发比较早,人口数量众多,地理条件也非常的优良,有大片大片的平原土地,非常适合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所以,那一带的水稻产量是最多的,似乎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水稻产量最多的地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未必一定是当地人,京城的贵族和巨富商人,也很有可能会在江南一带拥有海量的水田,平常很少会过去,派几个心腹过去打理就可以了,待到收获的时候,将粮食运到京城就是了。
毕竟,江南一带虽然水稻产量非常高,但市场并不大,在江南是水稻多人相对较少,而京城则相反,人口众多但水稻很少,市面上需要的稻谷类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江南运输过来的。
都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北方种植的就是小麦,南方种植的就是水稻,就凭古时候的运输条件,粮食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价格是要上涨很多的,老百姓难道放着本地的廉价粮食不吃,专门吃从远处运来的食物么,那样耗费就太大了,古时候的穷人还是很多的,谁也不是傻子,肯定要优先选择吃廉价的食物了,恐怕只有特别有钱的贵族才会热衷去吃外地的昂贵食物。
后世的运输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就算万里之外运输来的食材,价格也上涨不了太多,这才最终造成北方人可以轻易的吃到南方的热带水果,而南方人也可以很容易的吃到北方的特产食材,是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造就了这一切,当然,也是后世的人们变得更加的富裕了,条件更加的好了,手里有余财了,才能去吃很多种不同的食材,从而补充身体所需的不同营养。
大唐此时的交通条件,也因为李安的努力而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南方的食物可以比较容易的运输到北方,北方也是一样,如此,老百姓吃到异地食材就相对要容易的多了,尤其是在长安城之中,大米系的食物和小麦系的食物几乎是对等的,完全感觉不到这里是小麦系食物占据统治地位的北方。
在长安城,首先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到处都是大富巨富,二是老百姓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是房子的紧张,也就是高房租造成的压力,而食物方面的压力并不大,最近这几年,粮食也一直在降价,只有那些混的最差的打工者,才会在食物方面极尽节省,比如只吃最廉价的红薯和地瓜,而对于价格稍贵的小麦和水稻系食物敬而远之。
现在食物是越来越充足了,京城的所有官仓都储满了粮草,另外,还有不少新建的粮仓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既然官仓已经储满了,那么,更多的粮食就只能自己存储了,好在京城的很多大商人和贵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粮仓,有一些商人家的粮仓还非常的大,甚至都超过了官家的粮仓,正在建设之中的民间粮仓也很多。
尽管粮食的价格一降再降,已经降低了一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有继续持续降低的可能,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某些商人大肆囤积粮食的做法,因为粮食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这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战略物资,自古以来,几乎每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都与粮食的欠收和绝收有关,粮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算此时粮食不缺,价格也没有升高的希望,但商人却并不这么想,都说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说不定哪天就发生粮食绝收了呢?再不济也可以把粮食运到西域诸国贩卖,此刻,大唐的粮食是降低了一半不假,可西域诸国的粮食价格并没有降低,现在的交通又这么好,把粮食运输到西域诸国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粮食的价格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屯粮的商人是不紧张的,手中有粮便会心中不慌,囤粮永远都不会亏,况且,粮食已经这么多了,商人不肯囤,那便是种粮大户囤了,总不能将多余的粮食扔掉吧!在科学不发达的社会,无缘无故扔掉粮食,那是要遭天谴的,就算粮食多余了,那也应该囤起来,而不应该扔掉。
囤积粮食那也是有技术的,毕竟,粮食是比较娇气的,不能受潮,部分粮食还不能受冻,要设法避免生虫,另外,还有老鼠这种讨厌的家伙会对粮食造成很大的威胁,自古以来的粮仓,就没有不招老鼠的,而且都是硕鼠,个头很大的那种大老鼠,都是吃撑了的坏家伙。
对于粮库的结构,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几千年的时间就没有发生过变化,从很久远的古代开始,就是下面一个巨大的圆柱体,顶部加一个圆锥体防雨,这就是一个粮仓了,而一个粮库区域,会有几百上千个一模一样的粮仓,每一个粮库里面都放入了满满的粮食,几百几千个粮仓,所能存放的粮食数量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数量不是一般的庞大。
当然,那种动辄几千个大粮仓的粮库都是朝廷的大官仓,是最大的那种,小一些的官仓可能只有十几个,甚至只有几个粮仓囤的粮食也不会很多,这是根据需要进行囤积的,有些地方面积有限,建不了太大规模的粮仓,而这个地方又非常的重要,不得不建设粮仓,所以,才会有这种小型化的粮仓。
比如京城是大唐帝国的核心所在,不论大唐帝国在别处建设了多少大型化的粮仓,但京城是肯定必须要拥有官仓的,甚至还需要建设多个,城内城外,甚至宫里都要有能够储备粮食的粮仓,否则一旦京城被围困,那就是亡国之危。
贵族和大商人所拥有的粮仓,有一些比朝廷的小官仓还要大,尤其是在京城,到处都有私人建立的粮仓,尤其是做粮食批发生意的商人,所囤积的粮食就更多了。
在京城,炒房子的人很多,但炒粮食的商人却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房子在京城是稀缺商品,有炒作的可能,而粮食在京城是供大于求的,想炒也吵不起来,要知道,炒作必须要选择稀缺的商品才有可能成功,只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才具备进行炒作涨价的可能,烂大街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炒不起来的。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对于炒作的套路,李安内心是非常清楚的,也经历过不少炒作,自古以来,很多黑心商人都非常热衷于炒作,各种商品都能拿来炒作,炒作其实也可以换一个词,那就是囤积居奇,炒作的本质就是囤积大量市面上稀缺的商品,从而让商品更加的稀缺,进而推高商品的价格,然后抛售出去,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对于商人群体的这种囤积居奇的行为,自古以来的老百姓都是非常痛恨的,所以才会给商人加上奸商的标签,无奸不商说的就是商人的这种不顾别人利益,只顾自己过得好的各种无良行为,炒作老百姓所必须的商品就是其中一种。
因为炒作的本质是囤积居奇,而且,还必须是老百姓所必须的商品,这样,炒作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最高,如此,就注定了有些商品是万万炒作不了的。
比如高产的作物就没法炒作,某年因为风调雨顺,苹果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市面上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苹果,如此,傻子才会去囤积炒作苹果,因为这种商品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不具有稀缺性,炒作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或许需要海量的炒作商人通力合作,一起出动把所有的苹果都买空,这样或许才能造成苹果的稀缺,从而提高售价,可如此庞大的囤积数量是不容易做到的,最关键的是囤积如此大量的苹果是没法全部高价销售出去的,卖一部分市场就饱和了,最终肯定是吃亏的,大量商人之间的利益也没法协调,囤积后先卖的可以赚一笔,而后卖的估计就要赔光老本了。
而若是因为大旱或者倒春寒,让苹果的产量减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的价格就肯定会提高了,喜欢炒作的商人,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抢先一步抵达苹果的产区,把稀缺的苹果都给买下来,从而让市面上的苹果几乎看不到,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然后慢慢卖出去,肯定能够大赚一笔。
当然了,有些炒作对老百姓的影响巨大,而有些炒作对普通老百姓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比如某些文玩,古董什么的,都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就算价格被炒到天上去,对普通的老百姓也没啥影响。
李安记得有一种被人炒作的很贵的山核桃,这原本就是一种食物,并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但有的人觉得,山核桃只要长得好看,并能够凑成一对一模一样的两个,那么,这两个山核桃就属于极品,价格就能够水涨船高,甚至都被炒到了几十万,是实际山核桃价格的近百万倍,贵的实在是太离谱了,当然,这样长得一模一样的山核桃并不常见,想要凑成一对一模一样的山核桃,还是很有难度的,这也算是物以稀为贵了,于是越炒价格就越贵。
可这种东西毕竟是树上长的,而既然是树上长的,那么,就完全能够采取磨具控制生长的办法,让核桃按照人们的意愿去生长,待核桃成熟之后,只需要把果肉挖掉,所获得的核桃就会长得差不多,而且都是最优质的外形,因为都是磨具控制的,所以,出现一模一样核桃的概率也会极大的增加,凑出一对极品核桃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
于是乎,几乎在一夜之间,这种文玩核桃的价格就跌落谷底了,原本几十万一对的极品核桃,最终只能卖到几百元的价格,降价足有一千倍,花高价囤积的商人算是亏大了,最后购买的接盘侠那是巨亏的。
还好玩这些的都是稍微有点小钱的,一般的穷苦百姓是玩不起这个的,所以,就算巨亏也与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多少的影响。
还有一种来自吐蕃的看家狗,本来就是一种很普通的动物,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炒作到了百万千万的价格,是其原本合理价格的上万倍,已经严重偏离了这种犬只的真实价格,于是又几乎在一夜之间跌落神坛,价格恢复到原本合理的价格,也就是涨了上万倍之后又跌了上万倍,那些花高价办养殖场的商人,亏的不是一般的大,有些商人一怒之下就把养殖场的所有设备都卖了,至于里面的大量大小犬只,则直接丢弃掉,而这些被人工饲养的大量犬只,突然失去了饲养员,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可想而知,这些自私的商人把犬只直接大量放弃,造成了某一区域流浪狗成灾,不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也频繁的攻击人类,给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灾难,导致很多胆小和力弱的老百姓都不敢独自出门了,在当地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狗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