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临近中午,于平风处理完一桩公务之后,正待要去吃午饭,手下忽然来报,称锦衣卫来人求见。于平风这几天也一直在等廖训那边的进展报告,当下便让手下将来客带来。

    来人并未穿着锦衣卫的公服,只是自称廖训的亲随,并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腰牌和廖训的手令。到了公堂之后,便向于平风呈上了一封书信。于平风见信封上的字的确是廖训笔迹,当下也不疑有他,便拆开了阅读。没读几行,于平风便不由得激动起来。

    廖训在信中提到,他已经顺着成丰行这条线索,查到了海汉在杭州的负责人,并且通过成丰行所提供的配合,已经于昨夜秘密抓捕了此人,目前正羁押于城外成丰行中。在廖训的劝说之下,此人已经弃暗投明,愿意投效朝廷对付海汉人,不过此人对廖训的身份还缺乏信任,所以廖训希望于平风能够出面安抚,以他浙江都司指挥佥事的四品官官职,应该足以能让对方放下最后的心防了。

    但廖训在信中特别指出,根据此人供述,海汉在浙江都司、提刑按察使司等重要部门都安插了耳目,所以于平风出行的时候切勿向同僚透露去向,也不要使用官家排场,以免行迹暴露导致前功尽弃。送信的人已经在衙门外准备好了专门的车马,于平风只要换上便服听从送信人安排,就会将他护送到城外会面。

    信笺落款处是廖训的签名,于平风与其有过公文往来,这笔迹倒也熟悉,一看签名便知并非伪作。只是廖训做出这样的安排未免有点不合常理,还需再问问清楚才行,当下慢慢将信笺叠起来,对送信人道:“廖大人倒是好本事,不声不响便拿了人。不知昨天的行动,廖大人出动了多少人手期间可有伤亡”

    那送信人抱拳应道:“启禀于大人,昨日廖大人只带了十几名兄弟,在那商栈中设下埋伏,由商栈掌柜以移民为由,引了对手独自前来,没费什么工夫便拿下了。那人也是个怂包,刀一架上脖子,立刻便软了,廖大人在事前准备了好几套刑讯手段,却半点都没用上。”

    于平风听他说得像模像样,也就没有怀疑这中间有什么文章,继续问道:“廖大人既然已经拿下对方,为何不将其押解回城,却要邀本官出城去处理此事”

    送信人应道:“此人身负许多机密,而且据其交代,杭州官府中各个衙门都有其同伙进驻,就连锦衣卫也不保险,廖大人担心押他入城之后被其同伙发现,恐有灭口之风险,所以才留在了城外,临时征用了商栈作为侦办此案之据点。廖大人说,在将其躲藏在杭州城内同伙一网打尽之前,还是暂不让其露面为妙。”

    于平风听得不禁连连皱眉,这海汉竟然在杭州官府中安插收买了不少人,也难怪过去这一年中对付海汉的手段十之七八都落在空处,只怕浙江都司的政令还没出杭州,海汉人就已经得到消息了。这些潜伏在各个衙门中的海汉耳目若不设法除掉,今后也很难将整治海汉的政令向其他州府推广。如此说来,廖训这样做的确是有充分的理由。

    那送信人继续说道:“廖大人的意思,只需于大人过去露个面亮明身份,让那人知道有官府大人物关注此事即可,不会耽搁了于大人下午处理公务。”

    如果只是去露个面,安抚一下廖训抓回来的海汉俘虏,倒也花不了太多工夫。正好于平风手头已经没有别的事情,趁着午休时间过去看个究竟也无妨。于平风拿定注意,便让送信人在堂前等着,自己去换了一身便服出来,只带了一名随从,这才随送信人出了衙门。果然街角处便停了一辆黑篷马车,于平风和随从上车之后,很快马车便启动向南行去。

    凭着锦衣卫的手令,这辆马车在城门处顺利通关出城,甚至连象征性的检查都没有进行。马车驶抵成丰行外,便有人打开大门放了马车进去,然后又迅速地关上了大门。如果不是一直盯着成丰行,还真是很难注意到有这么一辆马车已经在顷刻间进到了里面。

    马车在成丰行的院子里停下,于平风与随从下车之后,送信人便带着他们往里走。于平风见这商栈中皆是着便服的青壮男子,虽未佩带武器,但看起来个个都极为精干,想来应该都是廖训的手下。只是自己到了之后,这廖训居然还不出迎,小小百户在四品官面前拿架子,这未免是有点膨胀了,平时以“廖大人”相称,那也只是官场交际的客气话,还真以为锦衣卫有点特权就了不起了于平风虽然脸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已经在琢磨等会见面之后要设法敲打敲打廖训,免得他都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重。

    来到最后一进院子,于平风便看到了正对天井的厅堂中坐着一人,正是把自己招来这里的廖训。这厅堂中摆着一张大八仙桌,廖训就端坐在桌子后面,看到于平风来了却并没有起身相迎的意思。于平风鼻子里哼了一声,让随从等在外面,自己径直走入厅中。

    “廖大人好大的架子!”于平风拱了拱手,语气十分不快。他实在想不通,这廖训以前都还挺会做人,怎么数日不见,居然跟自己拿腔拿调地玩起花样来了。

    廖训苦笑着应道:“于大人,请恕廖某行动不便,有失远迎!”

    于平风惊道:“廖大人莫非是昨日抓贼人之时伤了腿脚”

    “那倒不是……”廖训抬手一指旁边的座位,示意于平风坐下来说。

    于平风到廖训旁边坐下,屁股刚沾到椅子,眼光一下瞥见廖训被八仙桌桌布挡着的双手双脚都戴着铁制镣铐,吓得他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

    “于大人不必慌张,既然已经来了,那就留下来作客吧。”

    随着一声调侃,于平风看到一名蒙面男子出现在了门口,而他从城内带来的那名随从,不知何时已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你是何人胆敢羁押朝廷命官,是要造反不成”于平风伸手一扯廖训身上的镣铐,发现根本不可能帮他解开,当下便果断放弃了无谓的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到蒙面男子身上。

    “在下龚十七,于大人大驾光临,未能远迎,还望见谅。”龚十七毫不掩饰地报出了自己的身份:“




第1068章后续影响
    崇祯七年的初夏,杭州城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怪事。?根据坊间传闻,最先现状况的人是浙江都司指挥佥事于平风的家人,因为于大人这天并没有如同往日一样按时放工回家,若是有什么应酬,也没提前跟家中打招呼。管家派人到都司衙门一问,说是于大人中午就离开了,一直没有回来。再仔细一打听,说是中午来了锦衣卫的人,带着于平风离开了都司衙门。

    于家的人也知道于平风与锦衣卫的廖训关系稔熟,当下又赶紧去锦衣卫衙门询问消息,得到的回答却是廖百户这一整天都没来出现在衙门。但锦衣卫所负责的事务有不少都需要出外勤处理,经常会有一两天不去衙门的状况,所以也没人对此感到奇怪。而且前一天晚上廖训就带了十几人出城执行秘密任务去了,也没有跟衙门的人提过什么时候回来。

    虽然没在衙门找到廖训,但于家的人也没就此放弃,转头又去了廖府,但拍了半天门都没人应声,竟似一座空宅一般。于家也没办法,一边继续守着廖宅,一边派人去求援。于平风的妻弟是城中驻军的一名校尉,听到消息之后赶过去,做主让人翻墙进入廖宅,却现宅子里已经人去屋空,真的连一个活人都没有了。

    这下于家的人就知道事情大条了,赶紧派人报官。于平风的挚友郭正便是提刑按察使司的佥事,于是于家还特地派了人去郭府,想让郭正出面以便能尽快派人调查于平风与廖训失踪一事,但没想到的郭正居然也不在府中,只是他平时应酬较多,家人还以为他在外办事,并没有察觉到不对,直到听说另外两人都已失踪不见,这才赶紧派人到衙门一问,果然郭正也如于平风一样,是在这天下午被锦衣卫的人接走了,临走之时也同样没有对同僚说明去向。

    于平风和郭正的最后去向似乎都与廖训有脱不开的关系,但由于廖训全家上下都已经消失不见,这事一时间也没法找到当事人进行证实。一天之内接连有三名朝廷命官无故失踪,而且是以如此诡异又难以解释的状况消失,这可是杭州城从未出现过的状况。当然其中最诡异的莫过于廖训的失踪,因为与他几乎同时消失的还有其家中上下十余口人,以及跟随他出城的十多个手下。

    现状况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杭州城各处城门也已关闭,倒是不用再另行申请封城禁令了。当下城防军和城中的捕快都被动起来,在城中到处进行搜查,指望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当然了,这一夜的折腾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这二十多号人就如同凭空消失在了空气中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天明之后,搜查范围扩展到了城外,开始在进出杭州府的主要干道上设卡检查,甚至连各种河道湖泊上也开始出现了官军身影,对所有的水6交通要道都开始实施控制。

    不得不说杭州官府的反应还是比较迅,所采取的措施也很对路,假如失踪人员还在杭州城附近,通过这些措施的确会有比较大的机会查找到其行踪。然而包括三名朝廷官员在内的失踪人员全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官府动了上千人在杭州城方圆三十里之内找了好几天时间,也依然没有找到他们的踪迹。

    而在同一时期生于城南凤山门外的一起失火事件,所引的关注就小多了。在廖训等人失踪当晚午夜,城外一间商栈突然失火,大概是商栈中近期存放的易燃物品太多,火势很快失控,将这处三进的院子烧了个干干净净,而客栈里的人或许是因为正处于睡梦中,竟然没有一人逃出火场。第二天人们清理残垣断壁的时候,在其中现了九具尸体,根据所在的房间位置和体貌判断,商栈掌柜万某应该也在其中,其余的人则可能是商栈伙计和居住在此的客人。

    提刑按察司、锦衣卫和杭州府衙、钱塘县衙几个衙门都特地派了人过来,对死者的遗骸进行了仔细的核对检查,以确定这些遇难人员中是否有官府正在找寻的几名官员。不过几名仵作联合检查的结果令得他们很是失望,这几具尸体中并无他们正在寻找的目标人物,尸体本身也没有什么疑点,验尸结果证实这几人的确是死于火场之中,也并无烧灼之外的其他外伤痕迹。而捕快们在火场中也没有现明显的纵火痕迹,一切都表明这似乎只是一个意外事件而已。

    由于官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查找三名失踪官员的差事上,所以这处失火商栈虽然死了好几人,但也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尽管有不确定的消息称廖训失踪当日似乎出现在这失火地点附近,但由于缺乏实证,调查人员也难以将这两件事联想到一起。因为几乎与此同时,官府所收到的目击消息中,失踪的几名官员似乎还出现在了其他地方,而每一条这种消息都必须要跟进核实才行,所以很快就完结了这里的调查工作,将剩下的扫尾事务交给街坊处理。

    万当然没有被烧死在成丰行里,当天夜间成丰行火光冲天的时候,他已经在去往舟山岛的船上了。而此时与他同船前往的舟山的,还有被俘的三名大明官员。龚十七根据舟山岛来的指示,并没有将他们就地处决,而是使用了廖训的手下当替罪羊,将成丰行可能存在的漏洞全都付之一炬,烧了个干干净净。

    龚十七没有随船返回舟山,他留在了杭州城继续活动,利用己方位于暗处的优势,不断在杭州城各地放出各种假消息,扰乱官府对官员失踪案的调查工作。由于失踪人员目前都在海汉掌控之中,所以龚十七要杜撰一些像模像样的假消息也并不困难,很容易便让官府的调查人员全都处在了疲于奔命的状态。

    本书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崇祯七年的初夏,杭州城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怪事。根据坊间传闻,最先现状况的人是浙江都司指挥佥事于平风的家人,因为于大人这天并没有如同往日一样按时放工回家,若是有什么应酬,也没提前跟家中打招呼。管家派人到都司衙门一问,说是于大人中午就离开了,一直没有回来。再仔细一打听



第1069章 北上准备
    来自杭州城的所有俘虏都被押解离开之后,万发才从船上的秘密舱室中现身。对于外界来说,他几天之前就已经被烧死在了杭州城外的成丰行商栈里,如果有人发现他还活在这个世上,那成丰行的失火案就会出现许多新的疑点。而海汉并不希望这件事还出现什么反复,所以特地要求万发在归途中隐藏好行迹,不能被闲杂人等发现他从杭州跑到了舟山。

    “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圆满,执委会对你的表现也很满意,三亚已经发来电报,让你尽快回去复命。”钱天敦顿了顿,还是说出了实话:“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你不适合在浙江继续待下去,回到三亚之后会对你有其他工作安排。不过以你这次所立下的功劳,回到三亚之后的升迁应该是稳了。”

    万发连忙谢过钱天敦,他其实也清楚这个任务结束后,自己就没法再在浙江待下去了,不管廖训等人的生死如何,他都不能再在浙江沿海州府出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对于万发来说,这次的任务算是有惊无险,而且整个执行过程中一直都只是听从龚十七的安排,到最后撤离杭州时才知道了全盘的计划是什么内容。如果龚十七从一开始就对他言明要在杭州搞出这么大的事情,万发还真不一定够胆参与进来。

    当然了,行动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万发十分满意,这次主事的虽然另有其人,但分到他头上的功劳应该也小不了,要知道从杭州抓回来这三人可都是有品级的朝廷官员,是他平时连边都沾不到的大人物。万发虽然只是安全部的兼职员工,但也知道这种行动的级别有多高,甚至在安全部也应该算是史无前例,能够参与其中简直就是难得的机遇,就算他在杭州经营十年商栈,累积的功劳可能也赶不上这短短数日的收获。

    不过这种行动的保密期将会非常长,很可能在万发退休之前都没办法将这段经历当做炫耀的资本,向自己的同僚和亲人吹嘘一波了。好在这份功劳是实打实的,万发琢磨着等这趟回到三亚之后,商务部的头头们说不定也会给自己升个“主任”之类的职务了,只是海汉如今的控制区极大,南北跨度数千里,也不知自己的下一站会被分配到什么地方。

    钱天敦道:“正好明天就有船南下回三亚,你就辛苦一下,明天就跟船出发吧!”

    万发连忙应下,心知上面是担心自己在舟山久留会暴露行迹,这是要打发自己尽快离开了。不过他对这样的安排倒也没什么抱怨,离开家人已经有一整年的时间,他也很想早些回到三亚与家人团聚。

    对于舟山驻军来说,杭州这次特殊任务的完成意味着已经扫清了北上的最后一个障碍,接下来就要开始调集人员物资,准备下一步的征程了。

    六月二十七日,舟山管委会和驻军召开联席会议,开始商谈安排北上相关的各种事务。目前从三亚出发的第二批船队在昨天已经抵达澎湖,预计在当地休整两天之后就会继续北上。按照通常的行程来计算,船队最迟在七月初就会抵达舟山,届时完成防务交接之后,特战营和之前抵达这里的部队就可以出发了。

    考虑到北方的气候,越早开始落脚点的建设工作,北上部队渡过第一个冬天的难度就越小。国防部为了能在入冬之前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时间,这次北上的行动并没有再安排大规模的侦查行动,只是在之前北方招揽难民的船队中安插了一些人手,到当地收集了一些情报。相对过去几次由南向北扩张地盘的行动,这次北上的前期侦查算是做得比较少的。

    “气候原因当然只是其一,我们减少了北上的侦查安排,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在大乱之后依然有很多地方处于失控状态中,很多县级治所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驻军也都只集中在几个州城当中,所能控制的范围非常有限。”钱天敦向王汤姆介绍了胶东半岛的大致现状。

    王汤姆道:“明廷今年也没有向山东当地增加驻军吗”

    钱天敦摇摇头道:“中原地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大明将主要兵力都放在了围剿农民军上,山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至少对我们来说是这样。在进驻到当地的前期,我们应该不会遭遇太大的军事压力。只要有你们海军护住后路,当地的明军很难跟我们进行正面对抗。”

    “听你说起来这次北上应该会很轻松的样子。”王汤姆笑道:“只是这样一来,我们估计就没什么战功好拿了。”

    “当地的气候可能比明军更麻烦。”钱天敦的表情却并不轻松:“根据历史记载,小冰河时期的胶东半岛,冬天的温度会低于零下二十度,暴雪寒潮都是有可能会出现的天气状况,这对我们手下这些出身南方的士兵来说,将会是非常大的考验。我们在当地修筑基地,就必须要将冬天的御寒需求考虑进去,这要比在南方搭建板房麻烦多了。”

    海汉军在赤道附近区域开辟新据点时往往都是搭建活动板房,只要能遮日避雨就基本合格了,但这类保温能力较差的简易房屋并不适合北方的气候,而且考虑到北方的室内需要供暖,木制板房的消防隐患太大,顶多也就在天气暖和时住住,并不适合作为过冬的营房。但要在当地修建大量砖石结构的房屋,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很可观了,当然了,期间所需的时间也不可忽视,所以国防部才急急匆匆地要赶在夏末之前安排部队北上,否则很可能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还无法完成必要的基建工程。

    目前舟山岛上准备北上的部队,大部分士兵都是南方出身,即便有统一发放的冬装,也未必能很好地适应北方气候。国防部并不准备冒着风险把希望寄托在冬装和士兵的身体素质上,尽早准备好过冬所需的营房和物资,才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而关于落脚地点的选择,国防部的高官们早在去年就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即以胶




第1070章 骑兵的短板
    以现在所掌握的情报来看,芝罘岛方圆五十里之内驻扎的明军也就顶多四五百人的规模,即便加上当地的民间武装也不会过千,对付这种程度的外部威胁,需要用到骑兵上阵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当然了,作为这个时代最强的陆上机动武装部队,钱天敦也不会否认骑兵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胶东地区平原地形广阔,如果海汉军要远离据点深入内陆地区活动,那么骑兵的确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不过在北上初期,这支军费预算比特战营还高的精锐部队大概只能执行一些侦查、监视、传讯之类的简单任务,暂时还不会有在战场上担当主角的机会。
1...420421422423424...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