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先帝是如何做的,最后还不是释放了潞国公侯君集,郑仁泰和薛仁贵都是我大唐的功臣大将,侯君集能够被宽恕,为何他们不能”李承乾反驳道。

    杨德裔被反驳的无话可说,他本意是想借助当初侯君集的事件来提醒李承乾要从严治郑仁泰等人的罪责。

    不曾想会遭到李承乾这么反驳,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郑仁泰等人虽然有过,却也有功,他二人功过相抵,不予追究。”李承乾道。

    就连皇帝都说了不予追究,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陛下!臣有本启奏!”一名御史站了出来,手持玉笏说道。

    李承乾眉头一皱,不是说这事情就这么揭过了吗怎么还有人站出来。

    “何事”李承乾道,语气中夹杂着一丝不悦。

    “微臣要danhe司宪大夫杨德裔。”御史说道。

    李承乾顿时来了兴致,他到想听听,这个御史danhe杨德裔什么。

    “爱卿因为什么要danhe杨卿。”李承乾道。

    “启禀陛下!侍中许圄师之子许自然外出之时,射杀他人,侍中将此事隐而不报,司宪大夫杨德裔更是因此徇私舞弊,帮助许圄师隐瞒此事。”御史说道。

    “杨爱卿、许爱卿,御史所说是否属实,还不从实招来。”李承乾呵斥道。

    “陛下!老臣有罪!”许圄师出列,跪倒在大殿之上,承认了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陛下!臣有罪!”杨德裔见许圄师都认罪了,他要死咬着不承认,怕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李承乾那个气呀!刚刚这个杨德裔还一口一个匡正法度,搞了半天原来他自己先徇私舞弊。

    你都知法犯法了,还怎么让别人遵纪守法,一个徇私舞弊的家伙,还有脸跟他说什么匡正法度,简直就是可笑至极!

    许敬宗出列行礼道:“陛下!人臣如此,罪不容诛!”

    “许圄师包庇其子射杀他人一事,罪不容恕,革去侍中一职,将其贬为虔州刺史。”

    “许圄师之子交由大理寺处置,杀人偿命!”

    “司宪大夫杨德裔,包庇罪犯,徇私舞弊,更是欺上瞒下,简直罪大恶极,革去他的官职,流放到庭州。”李承乾道。

    对于这些胆敢欺上瞒下,徇私舞弊的人,就应该从严处置。

    “谢陛下隆恩!”许圄师和杨德裔谢恩道,皇帝没有杀了他们已经是仁慈了。

    侍卫将他们二人拖出去,并押送他们离开皇宫。

    “漠北之事,应该尽快解决,以免夜长梦多。”李承乾道。

    “陛下!臣以为漠北之事,应该安抚,而不是剿灭。”许敬宗道。

    “许卿说的有理,那你觉得应该派谁合适”李承乾问道。

    “陛下!臣认为驸马都尉契力何必适合前往安抚漠北,毕竟他来自漠北,除了他再无一人合适。”许敬宗道。

    “契力何必、姜恪。”李承乾喊道。

    “臣在!”契力何必和姜恪出列行礼道。

    “朕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为安抚副使,前往漠北安抚铁勒九部。”李承乾道。

    “臣契力何必(姜恪)奉诏!”二人领命道。21




第408章 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1)
    永徽十三年,七月,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刺史刘仁轨,以及被降职为长史的郭待封大破百济叛军于熊津之东,攻破百济叛军的真岘城。

    捷报传入长安,李承乾当即大喜,但转念一想,如今苏定方已经将大军从平壤撤回中原,就留刘仁轨他们独居百济。

    要是百济叛军联合东瀛倭国、高句丽一起进攻他们的话,凭他们孤军奋战,肯定会全军覆没,即便大唐想要救援也来不及。

    于是李承乾便下了一道敕书,让他们也班师回朝,以免孤军奋战,如果金法敏那边需要帮助,就去新罗,要是不需要,就渡海返回中原。

    自接到皇帝的敕书之后,思乡情切的将士们都想要西归中原。

    刘仁轨得知之后,劝说将士留下继续对抗百济,为以后消灭高句丽而做准备。

    众将士这才答应留下继续对抗百济叛军,为朝廷坚守海外的据点,誓要消灭高句丽。

    刘仁轨当天便写折子上表朝廷自己留守百济的决心,让使臣将他的折子带回长安去。

    ……

    长安城,太极宫内,从百济回来的使臣正在和等他的宦官会面,他要去面见皇帝,向皇帝李承乾汇报这次百济之行的情况,以及将刘仁轨给皇帝的奏表呈上。

    “内官,陛下现在身在何处”两人相互见礼之后,使臣王进问道。

    “陛下!现在正在两仪殿与诸位宰相议事,询问民生民计,王公还是快些随我去面圣吧!”宦官说道。

    “好!有劳内官引路。”使臣王进做了个请的手势。

    宦官转身迈步便走,王进急忙跟上,和宦官一起并肩而行。

    “哈哈……”

    二人来到两仪殿外,便听见里面传来爽朗的笑声。

    发出这道声音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皇帝李承乾。

    也不知道里面聊什么,居然让圣人这么高兴,王进心里猜测着,里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人停在殿外,宦官回头对王进道:“我就只能带你到这里,接下来这里的内官会引你进殿。”

    “有劳杨内官了!”王进拱手道,在来两仪殿的路上,他已经打听清楚眼前的宦官姓名。

    杨宦官转身对殿外的宦官道:“劳烦兄弟将王公带进去面圣,王公从百济回来,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向大家禀报。”

    “知道了!”殿外宦官应了一声,杨宦官转身朝王进点头示意,便离开这里,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没他什么事了。

    “陛下吩咐!要是王公到了,便直接进入大殿。”王进上前,不等他开口,宦官先张嘴说道。

    王进道了一声谢,整理一下衣冠,这才走进大殿。

    “微臣王进拜见陛下!”王进向李承乾叉手行礼道。

    “王爱卿免礼平身!赐座!”李承乾斜坐着笑道。

    “谢陛下!”王进谢恩后到一旁随便找个位置坐下,周围都是横七竖八,以各种姿态随意就座的大臣。

    两仪殿位于内廷,是大唐的内朝,属于禁内,是皇帝和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

    并非什么人都能够随便出入,一般只有少数的大臣才有资格进入两仪殿和皇帝议事,说话举止都较为随意。

    本来以王进的身份,没有皇帝的特别准许,是没有资格踏进这里半步,因为他出使百济,才有了这次进入两仪殿的机会。

    “王爱卿不必如此拘谨!就像各位爱卿一样,随便便好。”李承乾看着正襟危坐,一副诚惶诚恐的王进笑道。

    众人听后,一笑置之,他们这些人当初第一次进入两仪殿的时候,不也像王进一样,坐的中规中矩,就怕自己会失礼,徒增笑料,心里面还有些紧张。

    可时间一长,便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坐的十分随意,就连皇帝也没有个正形,不是斜坐,就是侧卧着,有的时候,干脆直接趴着,让宫女给捶背挠痒等。

    只要不做的太出格,随意你怎么做都没有问题。

    王进听了之后,也按照众人的姿态,选了一个让自己更舒服的坐姿来坐。

    “王爱卿这次出使百济一路辛苦!”李承乾先是客套一下,毕竟,人家为你跑了这么远的路去了百济传敕书给刘仁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总要说几句宽慰的话,来慰藉王进疲惫的心情。

    “这是臣应该做的。”王进说道。

    “百济的情况如何刘仁轨等人接到朕的敕书之后,作何反应现在是否已经撤出百济,是班师回朝,还是去了新罗”李承乾问道。

    他现在想要知道百济的局势和刘仁轨他们的去向。

    “启禀陛下!自陛下的敕书到了百济之后,臣宣读完敕书,孤悬海外的将士们都想要回来。”

    “但是,带方刺史刘仁轨却劝说众人留在百济,继续坚守消灭百济叛军。”王进说道。

    “你是说,刘仁轨违抗朕的敕书,要留在百济孤军奋战,不愿回到撤回中原。”李承乾道。

    “是!刘仁轨还让微臣将他奏折带回来,呈给陛下御览。”王进说道。

    “刘仁轨的奏折在哪拿来朕看看。”李承乾说道,示意王泉去拿。

    王泉来到王进面前,王进急忙从衣袖中拿出刘仁轨的奏折交给王泉,由他转交到李承乾的手里。

    王泉接过奏折,转身回到李承乾身边,将奏折交给李承乾御览。

    “刘仁轨都跟那些将士说了什么明明想要回家和亲人团聚,最后他们却能够死心塌地留在百济。”李恪回头看向王进。

    李恪很好奇,刘仁轨到底是怎么鼓舞这些将士,为大唐守住百济的。

    许以高官厚禄,又或者其他什么好处,就算是许了什么好处,怕是许诺给的不少。

    不然的话,这帮离家这么久的将士,凭什么心甘情愿的留在百济,冒着有可能会被百济叛军、倭国武士和高句丽联军消灭的危险,继续镇压百济叛军。

    李恪问的话,也是在这里的所有人的心声,他们也想问这个问题,只是被李恪抢先一步,替他们问了出来。



第409章 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2)
    “吴王,诸公,我记得清楚,当日众将士接到陛下的敕书之后,都在请求带方刺史刘仁轨率领大家撤回中原,却被刘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说服留下继续镇守百济。”王进说道。

    “那你就仔细的说一说当时的情况,刘公到底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都想听听刘公的高谈阔论。”许敬宗眯着眼笑道。

    一旁的狄仁杰笑而不语,很明显和许敬宗是一样的心思,其他人都点头赞同许敬宗说的。

    就连正在御览奏折的李承乾,都支起耳朵仔细聆听。

    “刘公见将士们闹腾,局面一时难以控制,刘公便召集大家,登高对众将士说道。”

    “人臣知道对朝廷有利的事情,都会意志坚定,虽死不变,怎么能够先想着自己的私利。”

    “主上欲灭高句丽,所以才要先诛百济,留下大军守护这里,遏制住它的要害,虽然叛军强横,但它没有充足的兵卒劳役。”

    “现在我们应该厉兵秣马,攻其不备,才能攻无不克,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然后分兵占据险要之地,摆开阵势,再飞马传递文书,请求朝廷派兵增援。”

    “朝廷要是知道了此事能够成功,必然会派出援军,声援接应,这样便能够消灭敌军。”

    “现在平壤没有攻克,熊津要是再放弃的话,那么百济就有可能死灰复燃,想要消灭高句丽,不知道又要等到猴年马月。”

    “且现在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苟或动足,即为擒虏。”

    “就算我们去了新罗,便是旅客,发生了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那就追悔莫及。”

    “何况,扶余福信凶暴悖逆残暴狠毒,他们君臣之间互相猜疑,早晚有一天会自相残杀。”

    “我们现在应该静观其变,等他们内乱,我们乘机进攻拿下他们,现在还不可轻举妄动。”王进将刘仁轨的话,一字不落的说了出来。

    听完王进的讲诉,这里的人都对刘仁轨佩服不已,刘仁轨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识,又有多少能够做到他那样。

    “刘公不愧我大唐股肱之臣!此刘公给朕上的折子,你们都瞧瞧。”李承乾发话,将手中的奏折给大家看看。

    王泉从李承乾手里接过奏折,先是递给吴王李恪,等李恪看过之后,众人再一一传看。

    “刘公目光之远大,真知灼见非我等可比。”

    “刘公真不愧为我大唐的股肱之臣,真乃我大唐之幸。”

    众人看过刘仁轨的奏折之后,无不对其佩服,纷纷交口称赞。

    “刘公在奏折当中提到,刘仁愿跟他说,请求朝廷下诏,征发淄、青、莱、海四州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应援。”

    “对于此事诸位爱卿以为应当如何朕是否应下这事”李承乾问道。

    “陛下!刘公忠义,为我大唐千秋基业,辽东边境的安宁,以62岁高龄独自领兵镇守百济。”

    “臣以为理应按照其所请,征发淄、青、莱、海四州之兵七千人前去救援。”李恪首先开口说道。

    “微臣赞同吴王恪所说,微臣以为何止是七千,就算是一万,陛下也不该有任何的犹豫,此事利国利民,灭高句丽指日可待。”狄仁杰叉手行礼说道。

    “微臣附议!”许敬宗急忙附和道,在这件事上他也支持出兵应援刘仁轨他们。

    “臣等附议!”其他人也都赞同出兵应援刘仁轨。

    李承乾对于他们的表态十分的满意,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他们能够同心协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要是每一次议事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像现在这样同心协力,竭尽所能的为朝廷办事该有多好。

    “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让中书舍人草拟诏书,下诏征发淄、青、莱、海四州之兵七千人,乘战船赴百济应援刘仁轨。”李承乾道,让宦官去给中书舍人传话,让他起草诏书。

    很快中书舍人便起草好了李承乾要的诏书,经由三省官员的签字,最后再由李承乾在诏书上画敕,盖上玺印。

    这道征发四州七千兵马的诏书,才算生效,具有法律效益。
1...123124125126127...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