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就摸了摸她的脑袋笑问,“他是不是卖给你糖的人?”
满宝点头,“是啊。”
钱氏这就不再问了,而是道:“你那还有糖吗,给娘一些。”
满宝便从兜里掏出好大一把糖果给钱氏。
钱氏看了一眼她的兜,接了放在床上,将找出来的衣服放进她的怀里,道:“来,扶娘去洗澡。”
钱氏一身清爽的出来时,小钱氏也差不多把晚食做好了。
虽然是烙饼,但家里也煮了不少的菜。钱氏虽然已经吃过三个烙饼了,但此时还是觉得肚子有点饿,她坐下与他们一起用晚食,克制的只吃了两个。
惹得除了满宝之外的人频频看向她。
钱氏面色不变,放下碗筷后便对小钱氏道:“找个好看一些的篮子装上十八个鸡蛋给我,我一会儿去看看庄先生。”
老周头立即看向满宝,“满宝闯祸了?”
钱氏横了他一眼道:“胡说什么呢,满宝乖着呢,我是想起上次重阳家里送的礼薄了,如今家里的情况还好,便给庄先生加送一份礼。”
老周头有些郁闷,“可以什么理由呢?”
哪怕是送给庄先生,老周头还是会心痛,一切只出不进的行为他都会心痛。
钱氏不在意的道:“满宝的生辰不是快到了吗,七岁是一道坎,该给先生送一份礼的。”
老周头不明白为什么满宝的七岁是一道坎,最主要的是为什么满宝生辰要给先生送礼,这不应该是反着来的吗?
不过看老妻那云淡风轻的模样,似乎这是一件常识,老周头就怀疑是自己孤陋寡闻,所以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老周头如此,底下的儿子媳妇更是习惯听钱氏发号施令,他们也下意识的觉得这应该是他们不知道的习俗。
方氏更是努力的记下,暗道:看来她要跟婆婆学的还有很多。
她摸了摸肚子,以后她家孩子出生了,这些规矩可都不能错了。
小钱氏找了一个好看些的篮子,装好了十八个鸡蛋给她。
钱氏便把满宝刚给她的糖果也放进去,就放在最上面一眼可以看到的地方。
钱氏这次没让周大郎跟着,自己提着篮子去学堂。
庄先生是独居,每天早晚白家都会送一份饭食过来。最近两年白老爷和庄先生相处得越发好,三日里有两日会把人请到府中一起用饭,喝酒,再谈天说地。
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庄先生也就能跟白老爷说得上话了。
钱氏到学堂的时候他正要关门去白家,碰见她连忙请她进门。
院门大开着,庄先生请钱氏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
对于小弟子的这位母亲,他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比对老周头的印象还要深刻。
他觉得老周家能养出这么一群孩子来,钱氏的作用要远大于老周头,对于这样一位母亲,他本人是很钦佩的。
钱氏很谦卑的对庄先生行礼,将篮子推给庄先生,感谢庄先生对满宝的教导,她笑道:“先生也知道,我家满宝从小就体弱,所以她虽然跟着她哥哥姐姐们往下取了名字,却还没有记到户籍上,只记了个小娘子。”
庄先生颔首,表示明白,很多家庭的女孩儿都是这样,在户籍上只有排行,没有名字。
“可她再过不久就要满七岁了,也算站住了,这两年身子也好了些,又跟着先生认字,再只记着排行有些不好,所以我想着是不是给她记上名字,只是不知道您觉得周满这个名好不好,若是不好,还请先生给她取一个更好的。”
庄先生没想到是这事,他笑道:“这个名字是很好的,名字是父母赐予,包含了对孩子的期望,我想满宝也很喜欢这个名字。倒是以后等她再长大一些,我可以为她取一个小字。”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上道观
“啊?”钱氏只是找了个借口过来见庄先生,她不觉得庄先生会改满宝的名字,可小字是什么?
庄先生就笑道:“一个人不仅有姓,有氏,还有名,有字,只是普通人家没那么多讲究,只有名,满宝若读书有成,将来可以给她取一个字,就当是我这个做先生的对她的期望。”
前面的话钱氏听得很懵懂,但最后一句钱氏却听懂了,她隐约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因此连忙向庄先生道谢,然后将篮子再次往庄先生那里推了推,笑道:“这都是家里鸡下的蛋,庄先生每日蒸个鸡蛋吃,对身体很好的。”
庄先生很习惯收学生的礼,尤其是这种农产品,更何况满宝还是他收的入门弟子。
先生如父,就如同他给满宝书,给她笔墨老周家都觉得很正常一样,他收老周家的这些东西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一层师徒关系,将来满宝婚嫁他都是说得上话的,同样的,他的丧葬,满宝也能插上嘴。
钱氏很自然的从篮子里挑出那些糖果,对庄先生笑道:“听满宝说庄先生爱吃糖,这是家里有的一些,比不上先生这里的,就当是给先生甜甜嘴。”
庄先生看出了这是满宝经常孝敬他的糖,闻言笑道:“老夫人过谦了,这糖比一般的糖都甜,我也就在满宝这里吃到过。”
钱氏的手顿了一下,然后笑道:“庄先生要是喜欢,回头我让满宝多送一些过来。”
“人老了,可不能吃太多甜的。”庄先生笑道:“还是留着让她慢慢吃吧。”
钱氏陪着说了好一会儿话才离开。
她脚步慢慢的往家走去,此时太阳大半个躲在了山后,只是天还大亮着,天边满是霞光。
秋末的凉风吹着,钱氏却没觉得冷,反而手脚还是暖融融的,她以和以前慢悠悠的速度往家里晃,但她知道还是不一样了。
因为一路上她没有停顿一下,也不觉得喘不上气。
这放在今天以前是不可能的。
老周头不太放心她,正在家门口附近晃悠,见她远远的走来,这才不晃了,等她走了上来才问,“庄先生咋说?”
“庄先生说等满宝再大一点儿给她取个字。”
“啥字?”
钱氏知道他问的是什么,道:“就是名字的字。”
“那不行,满宝的名字就是满,这可是……我们全家给她取的,而且我咋不知道七岁是个坎?以前老大他们也没见你操持啥呀?”
之前在饭桌上他还震惊于老妻今晚的好胃口没有多想,可刚才他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对。
钱氏面色不变的扶着门框在门槛上坐下,道:“你忘了,我以前带着满宝上道观问过,这都是道长说的,满宝七岁的时候有个坎。对了,我寻思着满宝也快七岁了,为了让她平安渡过,我明儿带她上道观再去拜一拜。”
“明儿她不上学?”
“我刚和庄先生请了假了,”钱氏顿了顿后道:“后半响我做了个梦,我得到道观上去问一问,带上满宝好。”
老周头精神一振,立即问道:“什么梦?”
钱氏瞥了他一眼道:“好梦。”
梦好到钱氏没吃周大郎从老大夫那里拿回来的药,而是留着等下次生病的时候再吃。
撞上老周头质疑的目光,钱氏面色如常的道:“放心吧,我还想看着满宝长大嫁人呢,不是故意不喝药,而是我觉着好了许多。”
老周头就想到她今天异于平常的胃口,连忙小声问道:“是不是和你的梦有关?”
钱氏微微点头。
第二天,钱氏拿了一个中号的篮子,里面铺了一半的米,看着有三四斤的模样,再选了十八个均匀的鸡蛋铺好。
家里本来还算多的鸡蛋一下就只剩下**个了。
但钱氏眼睛都不带眨的,将篮子放在板车上,这就拉着满宝坐到板车上。
周三郎负责推着板车走。
周大郎目送老三推着老娘和幺妹走远,疑惑的皱着眉头,悄悄问小钱氏,“奇怪,以前娘去道观都是叫我推着去的,怎么这次专门点了老三的名?”
小钱氏不在意的道:“娘不是让你去把大湾田里的水沟清理清理吗?明年种水稻浇灌也好,排水也好,方便。”
那活儿老三也能做好不好?
周大郎总觉得有点儿不对,感觉老娘是故意支开他的,当然,这话他也只能悄悄和小钱氏说。
小钱氏却横了他一眼道:“真是够笨的,没看见老三媳妇挺着大肚子吗?这时候叫老三上道观才是正常的好不好?”
周大郎这才恍然大悟。
而远去的钱氏满腹心事,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她只是摸着满宝的小脑袋小声的叮嘱,“一会儿上了道观,一定要乖巧,给天尊老爷多磕几个头,让他保佑你一生平安、顺遂。”
满宝兴奋的点头。
她几乎每年都要上一次道观,在她看来,道观上面比县城还要好玩儿。
道观在大梨村后头的山上,谁也不知道山上的道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反正在村民们的心里,它就一直在那里。
破破烂烂的,偶尔县城里来的贵人施舍得多了,道观就能够将一块旧的地方换成新的,就这样新的变旧,旧的再换新,世世代代就这么往下传。
道观里目前只有六个道士,他们只在山脚下有几块很薄的田地,自己耕种,偶尔农忙时大梨村的信徒就会帮忙。
他们在道观后面自己种有菜蔬,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因为除了一年一次的庙会外,会来这里拜神仙许愿的都是附近的村民。
村民们不兴给香油钱,大家会给一把青菜,一捧米,两个鸡蛋,半只鸡……
有的实在穷困的,就拿一把香上去烧了就下山,更穷的,就光着两只手上去,趴在蒲团上和天尊老爷哭诉一番,哭够了磕磕头就下山。
后者往往还能从道士们手上得到一把青菜,一捧米,两个鸡蛋或一只鸡……
所以山上的道士并不富裕。
钱氏算是道观里的常客,在前面值守的道士一看见她就认出她来了,下意识的露出一个笑容,再看到她提着的篮子那满满的鸡蛋,笑容就更大了。
满宝一抬头就只看得见他褶子一样的灿烂笑容,她一下就乐了,然后也对他咧开嘴,露出灿烂的笑容。
第三百四十二章 仙梦
这孩子的笑容实在过于灿烂,道士想看不见都不行。他的笑容越发灿烂了些,冲着钱氏的手立即一低,摸向满宝的脑袋,笑问:“钱居士来了,大半年不见,满宝小居士又长高了不少,而且看着面色红润,健康得很呀。”
钱氏一听,立即高兴起来,“是啊,我就是带她上山来还愿的,不仅她身体好了许多,我今年也觉得好了许多。”
钱氏道:“除此外就是来求观主解一梦的。”
道士看了眼钱氏手里的篮子,想了想道:“守清观主正在闭关,钱居士得稍待片刻,不如和小居士先拜过道尊?”
钱氏当然没有意见。
她将篮子放到一旁,拉着满宝在蒲团上跪下,恭恭敬敬地给泥塑的太上老君磕头。
钱氏无比的虔诚,满宝也很虔诚,她从懂事起就拜天尊老爷,在观里拜,在家里拜,有时候还会在村口拜。
她生病了拜,吃不下东西拜,睡不着拜,连晚上做了噩梦也要拜,对于拜天尊老爷她业务已经很熟练了。
就连每次许的愿望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她还在襁褓中时,钱氏便抱着她替她设计好的台词,满宝早已经习惯,以为许愿就只能许这一个。
所以她无比恭敬的拜下,在心里和天尊老爷道:“求天尊老爷保佑满宝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一生顺遂。”
满宝磕了三个头,见娘还闭着眼睛,便又毫不吝惜的给天尊老爷磕了几个头,直到钱氏许愿完毕磕头起身后她才连忙跟着爬起来。
道士站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等她们母女俩许完愿了,便领着她们去后院。
说是后院,其实就是道士们起居的地方,在第三进的院子里。
说是在闭关的守清观主却刚从后山扛了两捆木柴下来,他将木柴丢在院子的一角,然后立即回屋去净脸洗手换衣服,再出来时他又是那个仙风道骨的观主了。
钱氏见怪不怪,早已经习惯,拉着满宝坐在院子里等候。
把板车放好位置,照进来的周三郎便站在母亲的身后,好奇的左看右看。
除了庙会,他很少来道观。
而每年的庙会,他们最多在第一殿烧香,偶尔会逛到第二殿,不可能来第三进的后院参观的。
所以他对这里一点儿也不熟。
守清观主一派清风的过来,钱氏连忙拉着满宝向他行礼,然后就把满宝推到他跟前,笑眯眯的道:“观主您看,今年我们家满宝运势如何?”
守清观主眯着眼看满宝,又伸手摸了摸她的小手,和钱氏浅浅的笑道:“不错,这孩子比以往强健多了,钱居士大可安心了。”
钱氏果然大松一口气,笑道:“以前观主说七岁是满宝的一道坎,跨过了七岁便一生顺遂,我还不信,今日看来是真的了。”
守清观主微笑,脑海在快速的往前翻动,心中很迷惑,他说过这样的话吗?
这样的话不像是他说的呀,他怎么可能按准了七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