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芸连连点头,上了马车后把姐姐挤到一边,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和满宝挥手道别,“等我给你写信,你一定要回我的信啊。”
满宝狠狠地挥手。
正巧扫了一眼这边的张主簿便皱了皱,恨铁不成钢的看了一眼他的大女儿,小声道:“你就不能跟人家学一学?”
张大娘子没说话,她看了一眼满宝后便收回目光。
她当然也认识满宝,应该说,罗江县上下官吏的小女儿小儿子们就没有不认识周家兄妹的。
他们会卖很好吃的糖,就连他们的祖母母亲等人都知道他们,尤其是周四郎等人,因为她们常从他们手上买山药,姜块等。
不是多贵重的东西,但新鲜,而且有人送货到门上。
大家本都是生人,但买得多了,一来二去便成了熟人。
所以在张大娘子眼里,满宝不过是家里做些小买卖的农户之女罢了,她为什么要跟她学习?
满宝一直目送马车走远,这才叹了一口气。
白善宝忍不住看了她一眼,皱眉道:“我去陇州的时候你都没这么难过。”
“可你还会回来呀,傅二姐姐可能不会再回罗江县了。”
白善宝一想也是。
不过他没什么朋友,更没有朋友远行,所以他不能感同身受。
他左右看了看,凑到满宝耳边小声道:“一会儿我们和堂伯说去县城玩儿吧。”
“县城有什么好玩儿的?”
“不知道,但肯定比村里好玩儿。”
满宝一想也是,于是点头,和白善宝一起看向乖巧的站在一旁的白二郎。
这种事怎么能少了他呢?
等白老爷终于跟一众朋友说完话时,三个孩子也嘀嘀咕咕的商量妥当,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白老爷一回头,三个凑在一起的小脑袋立即分开,然后齐齐抬头无辜的看着他。
白老爷走过去,伸手摸了摸自家傻儿子和白善宝的脑袋,道:“走吧,我们回家。”
白二郎立即道:“爹,这儿离县城不是很远了,我们去县城买些东西吧。”
白老爷问,“买什么?”
“买书!”
白老爷就瞥白二郎,扬眉问,“你买?”
白二郎面色不变的点头,“爹,我想买一本字帖临摹。”
白善宝在一旁连连点头,道:“堂伯,先生说二郎的字不好,得多练,我看过他练字,他都不照字帖来,自己练肯定不好看,所以还是得买字帖。”
白老爷精神一振,立即道:“家里有字帖,儿子啊,你想练什么字体,爹给你找。”
“啊?”白二郎忍不住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道:“堂伯,你那些字帖都贵重,二郎肯定不舍得拿来用。”
满宝在一旁补充,“而且他可能还不喜欢,这字帖得选自己喜欢的才行,练字的时候开开心心的,这字才会写得好。”
白老爷就沉思起来,“二郎不喜欢读书写字,难道是因为家里的字帖不合他的心意?”
白善宝和满宝扭头认真的看着白二郎,白二郎只能硬着头皮点头。
白善宝便道:“堂伯你放心,等他买了自己喜欢的字帖,我们练字时都叫上他,字嘛,写得多了就好了。”
白老爷深以为然的点头,立即笑道:“那行,我们现在就去县城,二郎,除了买字帖,你还想买什么书?”
白二郎总觉得自己掉坑里了,但他暂时没有证据,只能心惊胆颤的摇头,“不,不想买书了……”
白老爷点头,“是应该再买一些书,家里的书还是少了点儿,一会儿我们去书铺里看一看,笔啊,墨啊也得添置一些,要是有好砚就更好了。”
白二郎不知为何,突然想哭。
第三百五十七章 白庄头
有了玩的,三个孩子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吃的上面。
白老爷没让三个孩子在街上吃小摊,而是领着他们去酒楼,笑眯眯的道:“我们用了午饭再回去,你们还想去什么地方玩儿?”
都是从孩童时过来的,白老爷当然知道三个孩子为什么来县城。
三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县城里能玩的地方不多,但也不少。
满宝以前来县城多是有事做,少有能畅意的到处玩的,更不要说白善宝和白二郎了,他们来县城的次数比满宝还少一些。
今天无事,又有白老爷带着,三人便放开了玩儿。
就是白二郎都不怎么忧心,他爹也一向疼他的。
三个孩子用完了午饭便在县城里撒欢似的玩了一通,直到快傍晚了白老爷才带着三孩子坐上马车。
没有午睡,又玩疯了三个孩子刚坐上马车没多久就昏昏欲睡起来,还没出城门就东倒西歪的睡着了。
白老爷只能认命的把他们放倒,护住他们的小脑袋,让车夫放慢了速度。
出了官道拐进山道,路就不好走起来,好在马车走得慢,虽然一摇一晃的,但并不是很颠簸。
三孩子就这么一路睡回到七里村。
马车先送满宝到老周家,这才调头过河回白家。
满宝抱了一怀的玩具,乐滋滋的去和侄子侄女们分享。
老周头坐在门槛上看着他们玩儿,问满宝:“这些都是白老爷买了送给你的?”
满宝点头,“大家都有。”
老周头这才没说什么,转而问道:“县太爷家的小姐有没有说什么?”
满宝都快忘了她的好朋友离开的事了,老周头一提才想起来,她从自己的布包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给老爹看,“这是傅二姐姐送我的。”
老周头看了一眼,见是手绢,就砸吧嘴道:“倒是个好东西,不过你现在还小,也用不着,先收着,等你再长大点儿再用。”
大丫看了一眼,羡慕道:“好漂亮,小姑,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绸缎?”
满宝就伸手拿出一块来看,摸着软软的,滑滑的,她迟疑道:“应该是绢吧?不都叫手绢吗?”
老周头深以为然的点头,“不错呀,不然干嘛叫手绢?”
大丫怀疑,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过老周头说得对,满宝现在用不上这东西,她将盒子放在了自己的书架上。
说是书架,现在上面除了书外还放了各种东西,所以还不如叫置物架。
满宝将它放在最顶端,决定等她想傅文芸了再拿出来看一看。
不过年纪还小的满宝显然没那么多忧愁,她和傅文芸本来就更多的是书信来往,所以一段时间不见并不会太过思念。
不比白善宝,他们每日都见面,所以一分开一段时间便想念得紧。
白善宝见满宝几乎不怎么提起傅文芸,也不忧愁,就放下心来,然后就找她讨论许多问题。
本来还担心她伤心,不想她太过发愁呢,不过今天看来是没必要的。
刘氏给他们找的农庄管事到了。
不错,刘氏从白家的的庄子里调了一个管事来帮他们管理那一百二十亩的田地,以及那一座山。
连白老爷都觉得刘氏有些太小题大做了,一百多亩的地而已,又是在七里村,随便交给一个长工或是下人都行,何必还要从别的庄子调派管事过来?
不过之前便说好,人力物力由刘氏他们出,所以白老爷并没有说什么。
人到了以后,刘氏让三个孩子到家里去见管事。
三孩子比之前都高了一些,但在刘氏等人眼前,他们还是孩子。
被请来的管事垂手站在一旁,听到动静便微微抬头看向他们。
三人也正好奇的看着这个管事,见他鬓发微霜,面容苍老,脸上带着憨笑,而手指粗大,显然是常干农活儿的。
刘氏道:“这是白忠,以后他就是你们的庄头,有什么事你们吩咐他去做就好。”
满宝很有礼貌的叫了一声白伯伯,因为白庄头看着比她爹还老一点儿。
白善宝看了她一眼后道:“应该叫白爷爷。”
白二郎深以为然的点头。
满宝苦恼的皱眉。
刘氏看了好笑,摸着他们的脑袋笑道:“你们以后称他白庄头就好。”
有些不安的白忠连连点头,躬身道:“少爷,堂少爷,满小姐以后有事只管吩咐小的。”
在三个孩子来前刘氏就和白忠说过,这个小庄子三个孩子都有份,所以他们三个都是他的主子。
满宝他们虽然雄心勃勃,但他们并不可能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农事上,尤其是他们此时年纪还小,心性不定,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事实上这段时间他们也很懈怠了,每日从学堂里下学回来做完作业就会忍不住凑在一起玩儿,前两天因为周四郎他们要上山抓竹鼠,三孩子还跟着去凑了一回热闹呢。
地里的长工虽然听命令在犁地和沤肥,但没有人管,做事很懈怠。
三孩子是不可能每天都去地里监督的,刘氏也不可能放任他们把太多时间放在这个上面,所以老早就要给他们找庄头了。
如今庄头一来,很多事情都可以做起来。
满宝他们只需要躲在庄头后面吩咐庄头,至于底下的事自然就交给庄头去做。
所以这个庄头最要紧的不是能力,而是要听话和忠诚。
尤其是听话,不然三个孩子可指使不动人,指使不动人,那这个庄子便没了存在的意义。
一百二十亩的田地加上一座草木茂盛的山,实在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庄子。
而且那一百二十亩的田地还算不上肥沃,大部分都是很贫瘠的沙地,但白忠也不敢怠慢。
因为他虽老实,却也看得出来,老夫人对这块地很看重,不,应该说是看重三位小主子,这个小庄子似乎是拿来培养和考验小主子的。
所以老夫人可能不看产量,她看的是三位小主子的,或者说是少爷的理事能力。
也因为知道这一点,白忠很听话,哪怕三个小主子给出错误的指示,他也一言不发的照办,在这里,他只要做三位小主子的手脚就好,并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百度一下“农家小福女杰众”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第三百五十八章 争执
刘氏看了几天,忍不住和刘嬷嬷道:“他也太老实了,这么多年还是一点儿没改。”
刘嬷嬷笑,“要不我去提点一声,让他多教教少爷他们?”
“算了,当初选他就是因为他老实听话,要是你提点了,他一多想,以后三个孩子再吩咐他,他又跑来问我,烦的反而是我。”刘氏呼出一口气,又气又笑道:“算了,好在满宝身后有整个老周家,也不用怕他们做太错的事儿。”
这倒是的,满宝身后站着整个老周家的智囊团呢。
论种地,他们不敢说是七里村的第一,但至少也能排在前三名。
虽然说是把那二十亩的地给满宝玩儿,但老周头不可能不问。
眼见着年节将至,而过完年就是春天,老周头就问满宝了,“你们打算地里种多少亩的豆子,多少亩的麦子,多少亩的水稻?种子都准备好了吗?”
于是满宝一呆,问道:“家里不都是年后才开始准备的吗?”
“是啊,但你们不是要上学吗?”老周头瞥了她一眼道:“种子这样的大事你们不会也交给下人吧?”
他道:“这可是大事,一年的收成能不能好,一半看天时,一半则看种子,这是马虎不得的,你们年纪小,人也不多,该早些准备了。”
满宝就去找白善宝商量种子的事。
白善宝这才想起,种子还得他们自己准备。
于是俩人去找刘氏。
刘氏笑道:“你们的种子得从县城里买,你们看是你们自己去买,还是让白庄头去?”
白善宝看向满宝。
满宝心中一动,他们的种子是该要原汁原味的,还是要掺了未来的呢?
白善宝和满宝决定商量一下,主要是地里一共需要的各色种子是多少还没算出来呢。
其实这点儿并不难,尤其是在有了白庄头以后。
白善宝将以前收集到的数据拿出来,再让白庄头去找以前的长工了解一下情况。
七里村的作物很少,不是稻,麦,就是豆子,嗯,各种各样的豆子,其中又以黄豆为主。
俩孩子决定种植的东西简单而粗暴,今年种了豆子的改种麦子,种了麦子的改种豆子,而田里也只能种稻。
有白庄头在,很快就算出了各作物能种的亩数,一亩需要多少种子都是差不多的,满宝他们在纸上轻轻一算就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