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允熥也笑了笑,现代的种种税收手段岂是你一个土著所能想象的,朕还有其他好法子呢!
不过,黄淮想了想,说道:“陛下,此法还是让李贯来提吧。陛下身为天子,琢磨给这一行当增税,这……”
&n
第512章 军中与继续整顿
..,踢开永乐
“张老先生,你啊你。算了,朕想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你们退下吧。”
“是,陛下。”
随着一段对话的结束,从乾清宫zhong走出来一个老人和两个三十多岁的zhong年人。
其zhong那个年纪最小的人对那个老人笑着说道:“张老伯,你说的话,真是……”
年纪最大被称之为张老伯的人也笑道:“怎么,我说的不对,小孩子逛逛青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就是会宁候张温了。允熥把他和陆贤、黄铉三人叫进皇宫,本来是想敲打敲打他们。若是没有张温在,允熥的敲打也能成功;但是有张温在,张温又是允熥很倚重的人,他的打算是失败了。
先前发问的是陆贤。他听了张温的话,心下苦笑。不管他想法和张温是不是一样,他一个边缘化的侯爵,就算还是驸马都尉,也是绝对不敢和张温一样说话的。
张温这时淡淡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侯爷,我看你也是有本事的,不必这样小心,陛下不会浪费人才的。更何况,你还是驸马。”张温因为从前与陆贤的父亲还有些交情,所以出言说到。
陆贤说道:“借侯爷吉言了。”
“你看那边的黄铉,之前在巴蜀当一个没什么实权的都指挥同知,现在不也要为一国王相了。”
“啊!”黄铉一脸的懵逼:“张老伯,刚才说我什么了”他刚才一直在想着什么,没听清张温的话。
“没说什么,夸了夸你而已。”张温笑道。他和黄铉也不算陌生。
黄铉没说什么,不过心下暗地里嘀咕:“张温,你还会夸我糊弄我呢吧。”
……
……
允熥有些挠头的坐在地板上。“今天最大的错误,就是同时接见他们三个人。要不然即使敲打不了张温,其他两个人也足以。”
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允熥想着。
“朕,是不是太过倚重曹震、张温、耿炳wen、郭英他们几个了”他自言自语道。
“诚然,他们几个是从洪武初年活下来的武将zhong最有本事的几个,但其它的武将就算不及他们几个,也差不了太多,除非是倾国之战,不然其实也不必使用最厉害的这几个武将。”
“现在自己使用武将,基本上只是曹国公李家、魏国公徐家、梁国公蓝家,还有以上四个侯爷家,其他自己培养的武将都还年轻稚嫩,暂时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是当年皇爷爷分封的侯伯其实很多,现在又没有历史上的蓝玉案,活下来的也不少。”
“大明上下四百多个卫所,近三百万大军,还是势力多一些比较好。”
“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想到这里,允熥伸伸懒腰,暂时放下此事,去用膳了。
……
……
之后几天,李贯暂时还没有上折奏请风俗税之事,但是每日都亲自盯着对秦淮河两岸的巡视,虽然这阵子没有妓馆敢于顶风作案买人,但是他们抓到了好几个在这周围活动、带着小女孩的人贩子。
李贯因为有允熥的命令,又有舆论的支
第513章 怀孕与学习活动
..,踢开永乐
李贯虽然在士linzhong的名声已经臭了,但是他如果亲自提出风俗税,名声会更臭;并且之前大家不过是说他‘不顾读书人的脸面’,之后,估计会说他‘不顾儒家的脸面’甚至是‘背弃了儒家’。.所以即使不要脸如李贯,也不愿意背负这样的名声。
所以李贯耍了一个小花招,挑选了一个识字、被分配为从前书吏活计的警察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然后他在假模假样的好像第一次听说这个建议一般,先夸奖一番这个警察,然后再上奏折奏报此事,并且在奏折zhong夸赞了这个警察一番,还提议允给这个警察升官。
不过允接到李贯奏折的时候,却暂时没有心情处置这个奏折,先留zhong了。并且这一日他草草的批答了其它的奏折后就去了后宫;而在场的四辅官和zhong书舍人也丝毫不以为意。
因为皇后薛熙瑶又怀孕了。
虽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已经有了大明的皇太子,可是这个年代的幼儿夭折可能性不低,朱元璋的运气不错,二十六个儿子只夭折了两个,可是朱标的六个儿子就夭折了两个,概率达到了三分之一。并且其zhong有一个就是嫡长子。
所以虽然心向允的宗室和大臣不敢说,但也担心万一太子病逝怎么办。现在皇后再次怀孕,即使现在还不能确定一定是男孩,可大家还是松了口气。对于允有些荒废朝政的情况也不觉得不对。
允自己也感到高兴。他和熙瑶成亲五年了,感情最深,对于熙瑶怀孕,还是比安嫔和抱琴怀孕要高兴一些。
他虽然不是每天都歇息在坤宁宫,但是每日都抽出时间来陪陪熙瑶,还和熙瑶的肚子说说话,虽然熙瑶刚刚怀孕一个多月,估计胎儿还是一股肉球,他说话也没什么用,但是他就是想要说话。
熙瑶自己也很高兴,对这个孩子也非常珍视,处理宫务的时间少了许多,对犯错的下人处置也轻了许多,就连敏儿,也觉得她对自己温柔了许多。平时对待敏儿熙瑶可都是扮演一个严母的。
敏儿也十分高兴,每日都凑在熙瑶身边对着熙瑶的肚子说着什么,并且说这一定是一个小弟弟。
当然敏儿同样问了那个很多小孩都问过的问题:“娘亲,小弟弟是怎么塞进去的”她又没有百度可以查,只能问母亲了。
熙瑶尴尬不已,顾左右而言他把这个问题混过去了。让问其他人也得不到答案的敏儿好生郁闷。
当然,坤宁宫的下人们也忙多了,所有能接触到熙瑶的人都更加小心了,整个坤宁宫的地面全部铺上了地毯,很多家具的菱角都磨去了,随时都有四个宫女护在她身边,当年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安排过。
另外还有一个小主辛苦多了。“怡儿,姐姐怀了身孕,这宫务,就只能多辛苦你了。”熙瑶对熙怡说道。
“并且,为了稳妥,这段时日妹妹还是,不要怀身孕。”她接着说道。
这是她们姐妹在妙锦入宫之后定下的规矩。妙锦的份位在宫zhong仅次于皇后熙瑶,比熙怡还高,若仅仅是熙瑶怀孕,把宫务交给熙怡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熙怡也怀孕了,交给妙锦就最合适了,现在妙锦又没有怀孕。
虽然妙锦未必会对她们如何,她也不像是会对她们如何的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她们还是觉得权力在自己人手zhong最好。
“是,姐姐,我知道了。”熙怡说道。她们之前就已经商量好了,她自然不会不同意。
第514章 伟大的管子
..,踢开永乐
管仲的第一个开创,是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乡六个,每乡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二是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四是无形zhong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他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人,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自两汉以来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zhong国早期wen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学者认为:“zhong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传统生产技术(工业革命前的非机器生产技术)在zhong国出现的时间也比欧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管仲实行‘四民分业’,是并举之义,并没有先后尊卑之分。但是儒家在继承了管仲的‘四民分业’后却认为这存在尊卑,可悲可叹,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管仲的第二个开创,是“贸易自由”。
管仲这位具有多年从商经验的政治家,早已发现工商业的赢利能力大于农业,而振兴商品经济更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他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套改革。
对内,管仲取消了过路税,只在出售的时候征收一次税赋;对外,空车来的不征税,徒步背东西来的不征税,甚至驾车来的商人还可以免费享受伙食。
此外,齐国几次会盟诸侯,都会与各国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
这导致了齐国商业的极度繁荣和商人的活跃。据计算,临淄的居民人数达3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最繁华富足的城市,而与其同时的雅典城人口不到5万。
管仲的第三个开创,是“宏观管制”。
管仲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管仲对粮食十分重视,他不容许任何人操纵粮价,严禁在饥荒之年利用粮食买卖欺压农民,粮价波动必须由国家掌控。
管仲还是一个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经济和增加国家收入的高手。他曾举例说,如果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布税,而要征于原材料麻,麻价因课税涨十倍,布价就可能因此而上涨至五十倍;同理,如果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织帛,就可征课原材料丝的税,这样又可使织帛的价格上涨十倍。
在对外贸易上,他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控制商品价格,即“因天下以制天下”:如果外国商品的质量高过本国,就提高该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以控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如果要鼓励出口,就要压低出售价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的第四个开创,是“寓税于价,盐铁专营”。
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zhong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是为盐铁专卖制度。
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无一民众可以须臾离开。管仲对盐和铁的专卖收入做过举例说明。他说,万乘之国的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缴纳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为三千万钱。如果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头税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确乎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反对。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
铁的专卖也是一样。管仲说,大凡一个农户,无论是从事耕作还是做女工,都需要针、刀、耒、耜、铫、锯、锥、凿等铁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针上加价一钱,三十根针就可收三十
第515章 管税
..,踢开永乐
董伦还真是问对人了。
董伦和解缙不同,解缙除了董伦以外,也就和几个茳西老乡关系还可以,其他就没有朋友了;而董伦交际广阔,认识的人很多,关系不错的也有不少,和几个zhong书舍人都有交情,也不一定非要来找解缙。毕竟,解缙身上的事情很多,正常情况下,解缙就是知道此事,恐怕也不知道详情。
但是董伦不知怎的,就是觉得解缙应该了解此事,所以就来问他了。
解缙得意地笑道:“安常(董伦字),你若是问别人,就是杨子荣他们几个,也未必清楚。但我却对此事清楚的很。”
董伦知道解缙这个人虽然爱吹牛皮,喜欢享受其他人羡慕地目光,但总不会无zhong生有随口瞎说,定然是知道些什么的。所以开口问道:“大绅兄(解缙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陛下,不仅是要夸赞管仲的功绩,而是真的想要施行管仲的政策。”解缙说道。
董伦一愣,然后斟酌着说道:“大绅兄,此事我们当然知道,但是陛下到底是想施行管仲的什么政策”
他也不是傻瓜,当然知道允熥号召大家学习管仲,是打算实行管仲的什么政策。他想问的,其实就是允熥想要施行哪一项政策;当年管仲施行过的政策很多的。
解缙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笑道:“我想差了。”顿了顿,接着说道:“陛下,想要施行的是管仲关于税赋之策。”
“税赋之策”董伦疑惑。
“是的,税赋之策。”解缙又道。“陛下,对于现在的税赋制定不太满意。”
“莫非陛下想要提高税赋不成”董伦大惊。
“陛下觉得现在城zhong的商税略低,农税也想更加灵活一些。”
“当年管仲,对于农税的征收可是十分灵活的。丰年征收一成半的农税,平年征收一成赋税,下年征收半成赋税,灾年免税。”
“商税可就更加灵活了,不同货物的税赋都不一样的,有的很低,有的很高,有些货物还并不征税。”解缙说道。
“这,”董伦不知道说什么好。依照孟子的观点,农税十税一是一条铁线,超过十税一就是暴政,反之就是仁政。若是陛下要提高农税超过十税一他们当然要坚决反对。管仲在他们看来毕竟还是比不上孟子。
可是商税不同。儒家鄙视商人,允熥如果提高商税或者对部分从前不交税的东西征税,并且举出管仲的例子——他这些天当然也认真研究了一下‘《管子》集注’知道管仲当年的商税和关税制度,他们儒家学者也很难辩驳。
“但是,这与轻徭薄赋的传统相违背,即使仅仅提高商税。”董伦最后说道。
“呵呵,历朝历代,真正轻徭薄赋的能有几个尤其是商人,不都是被官府盘剥的肥羊管仲之策,已经是历朝历代对商人最好的了。”解缙说到。历史上大明后期商税之微薄,是他现在想象不到的。
“哎,既然陛下这样想的,那我们也只能接受了。”董伦说道。不过他马上又对解缙说道:“大绅兄,你这样清楚的对我透露陛下的意思,恐怕是得到了陛下的准许吧,不然,你多半只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