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抱琴当然是知道允熥喜欢什么样子的孩子的,但是允熥对于什么只是调皮捣蛋,什么事会惹他厌恶也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抱琴还摸不准这个标准,所以宁愿让自己的儿子规规矩矩的不惹事。

    所以就显出宝庆她们来了。宝庆一直受到宠爱,她母妃又觉得女孩儿限制少,所以变成了这样;敏儿是因为熙瑶很忙,一直交给熙怡来带,而熙怡自己还是个孩子性格,根本没有教育的意识,允熥又不在意。

    至于思齐,整天和大魔王混在一起,想不变成大魔王也不可能啊!

    不过宝庆她们三个干的事情在允熥看来都不算什么。没有恶意伤害下人的行为;至于毁坏些东西,允熥表示自己家差不多是现在大明最富有的家庭,不在乎这些小玩意。

    宝庆见到允熥被人扶着,顿时很惊讶地说道:“大侄子,你这是怎么了”

    敏儿也问道:“爹,怎么你会要人扶着”

    思齐就不一样了,并非公主的她一向是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才会说话,所以一下子现了熙瑶没有悲戚之色,顿时知道允熥没什么事情。不过她不能表现出来,所以稍微慢了一点之后也说道:“舅舅你怎么了”

    允熥很欣慰啊,她们三个还比较关心他,说明这都是好孩子嘛!

    然后允熥笑吟吟的说道:“我没事,只不过是腿麻了。”

    允熥随即带着三个小孩来到休息的殿阁,与她们说了会话,腿就不麻了,毕竟之前从谨身殿到乾清宫也是有段时间的。

    允熥随即带着她们去吃饭,饭后让宝庆她们三个回去休息了。

    等着她们三个走了,熙瑶对允熥说道:“看你!不让我管着敏儿,现在宫里的下人都怕她了;思齐本来是好孩子,让敏儿和宝庆带的也整天捣乱。”

    允熥笑道:“让人怕,总比让人看轻的好,咱们家是皇家,不是谁也惹不起的小老百姓,这有什么的!”

    =======================================================

    朱棣回到燕王府,把自己的几个亲信都叫过来,对他们感慨到:“今日陛下正式确立了实封之制,看着尚炳,朱楩,朱松他们三个以后就是独立的先帝了,以后可以在封地立社稷了,心中羡慕啊!”

    张玉安慰道:“




第211章 田赋高了?
    茹瑺说道:“怎会是我乐观。虽然陛下即位之后重立四辅官,并且其中两文两武,可以看出陛下要维持文武平衡但是陛下自己或许都没有感觉到,兵部仍然在文官手中,卫所的粮草补给、武将的承袭、功劳的赏赐,还都要兵部过一遍手续,实际上仍然是以文御武之策。”

    “当然,这也可能是权宜之策。我做出类似判断的依据就是,陛下自即位以来对于文官大动干戈,但是对于武将却没有任何变动官制的举动,并且连一丝一毫的迹象都没有。”

    “当今陛下做事,一向是谋定而后动。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派人传各地的僧道进京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和别人商议过分封之事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已经透露过要重修元史、编纂书籍早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前,陛下就已经按照四辅官的方略在处理朝政。”

    “而现在陛下对于军队却无一丝一毫的改变的风声,可见最近不会有什么动作。”

    茹瑺这一番话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一直没有发言的李庆说道:“我在地方不在朝堂之上,或许看事情比诸位要清晰一些。”

    “当今陛下虽然仍然维持太祖皇帝的文武平衡之策,但是现在并非是开国之时,只要天下没有大战,等这些开国勋贵先后过世之后,文必然会压在武之上!”

    允熥当然不知道有人在孜孜不倦的分析他的想法。当然,它即使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听到了他们的分析,也只会付之一笑。此时的人怎么可能完全猜透他的想法呢。

    接下来几天,允熥还是上午先上朝。因为七月初一定下了仿周封国之策,所以今日大家的注意力都改到了这件事上,虽然大体的事情昨日都已经决定了,但是还有人揪着一些细节或者礼仪的事情纠缠不休。

    所以没有人盯着允熥、尚炳他们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了。允熥联想起后世的舆论控制:想要人们快速忘记一件事情怎么办就是制造另一件很大的事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转移话题此乃操控舆论的不二法门。

    允熥在批答折子的时候也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把很多折子看完以后,留中不发了,不仅浪费时间还还惹得文人不满。

    允熥下令相关部门开始准备实封事宜,尚炳等人整日的泡在有关部门,研究具体的实施细节。

    但是在关注封国的事情热度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就有不少的人开始浑水摸鱼了。

    七月初四,在成堆的关于封国的进谏折子中,允熥发现了这样一封折子。

    折子的作者叫做刘川,官位是御史。他在折子上写到:,江、浙之赋独重,且苏、松准私租起科,致使民生疲敝,,天下所无也,请陛下予以减免,官田、民田赋税当与他地类同。

    允熥知道早晚会有人提出削减江、浙一带的赋税的,因为这里的赋税一直是全国最高的。

    大明的赋税是很低的,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官田亩税5升3合5勺,民田亩税3升3合5勺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官田亩税1斗2升,民田亩税8升5合5勺。

    苏、松、湖、常、杭五府的田赋最高,官田1石左右,民田3斗5升到6斗。

    朱元璋制定的田赋显然是经过了仔细推敲的。依据每亩地粮食产量、一年几熟,大部分地区官田的亩税大约是三十税一,民田的税率还不到三十税一。

    江、浙五府官田的税率大约是10到15,民田的税率也不过是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而已。



第212章 以一人敌一群
    然后陈性善不提对于刘川的处罚,只提奏折本身的内容,对允熥说道:“陛下,江、浙五府的民田田赋确实是与其他地方类同,为三十税一,此事刘川是妄言了;但是官田的赋税高于十税一,确实较高。”

    允熥说道:“但是即使是这样,租种官田的江、浙五府之民,每亩地剩下的粮食还比北方之民每亩地剩下的粮食要多很多。”

    “这就和太祖皇帝之时的南北榜案类同了。当时众官员争论的关键就是:到底是要坚持唯才取士的公平,还是要所有行省的举人都能做官的公平现在是,到底是要税赋比率公平,还是要百姓交税之后的剩下的粮食相当为公平”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办法,全看屁股坐在哪一边,或者说是哪一边符合你的利益。允熥现在是皇帝,当然是后一种符合他的利益,所以他采用后一种‘公平’。

    并且允熥认为不能鼓励在土地里刨食的行为。实际上靠着种地,在机械化时代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致富的,并且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生活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必须鼓励百姓出去闯荡。不管是‘闯关东’还是‘下南洋’,都行。

    并且允熥通过锦衣卫知道,江、浙五府的士绅,擅自侵吞官田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这些被侵吞的田地虽然按照官田的赋税交税,但是还要私底下交给士绅租子。朱元璋在位时就杀过一次人,但是现象还是存在。

    他这里如果削减了官田田赋,士绅就会增加租子,最后普通百姓也得不到利益。

    关于田赋之事,不仅三位文官关注,张温和郭镇也在认真听着,毕竟他们家里都有很多的田地,自从在允熥的建议之下取消了他们的免税权之后他们所有的土地都要交税的。不过他们在江、浙五府没有土地,也就只是注意允熥对于田赋的态度。

    在场五名大臣,没有江、浙五府的人,所以他们能够用较为中立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张温和郭镇是事不关己不说话,但是三名文官不一样的,他们都是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

    暴昭当然是支持允熥了。作为一个北方人,早就看南方人,特别是科举最厉害的江浙之地的人不顺眼了,所以支持。

    其他二人,反复思考,最后只能承认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允熥的办法是对的。

    打理完了今天的奏折,允熥从谨身殿返回乾清宫,并且派人把秦松叫来。

    等秦松来了,

    允熥先是笑问道:“秦卿,现在对于锦衣卫掌控的怎么样了”

    秦松说道:“陛下,臣从金吾前卫带了几个人过去,当了锦衣卫的指挥佥事、千户、百户,两个指挥同知又因为臣是陛下任命的锦衣卫指挥使,所以不敢和臣相争,现在京城的锦衣卫臣已经差不多掌控住了,只不过外地还不好控制。”

    允熥说道:“这就行了,外地的事情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京城的重要。”

    秦松说道:“陛下,今日叫臣前来有何要事”

    允熥正色说道:“你从今日起,加紧看着京城的官员。这帮人,这些日子必然会试探朕对于地方实情,对于朝廷的现状了解多少。”

    “朕自知不能事无巨细了然于心,所以你先编写一份在朝官员的关系册子,包括籍贯,为官年头、哪一科的进士、举人、秀才,哪一年的国子监入学、为官,等等事情,事无巨细全部记下。”

    “然后每日监督他们都见了何人,不需要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在朕让你上报之时上报。”

    皇帝等于是以一人对付整个官员群体,在文武分途现在,很难不被文官所忽悠。今日这件事情是因为允熥在后世的时候就注意过,平时又注意全国的人口、田亩等事情,所以自己现了。

    但是其他的事情他就未必能现了,所以允熥决定任何一个官员进谏改变成法的事情他都要仔细斟酌,先考虑上折子的人的目的,是不是和他的利益相关,再论其他。

    并且允熥还必须寻找帮手。他不愿意像历史上使用宦官,武将在这种日常治理国家的事情上暂时也帮不上忙,只能使用锦衣卫了。

    允熥对于锦衣卫的定义,就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只收集情报,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机构。允熥还打算在秦松把锦衣卫整合完毕以后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机构。

    “是,陛下。”秦松应诺。

    允熥其实今日让秦松进宫本来不是要说这件事,这只是接到了这封折子之后临时添加的,他真正想说的是下一件事。

    允熥说道:“还有件事要嘱咐你。接下来以兰州为向西域传佛教的地方,以开原城为向东北传播道教的地方。你嘱托人注意,所有没有参与传教的中原大寺、大观,都要记下来告诉我。敢不听话的寺庙道馆,我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代价。”

    朱元璋制定的对佛道两家的制度其实是很严格的。百姓年纪在四十以下不许出家、不给度牒,一个县只能有一个寺庙和道馆,并且人数不得过2人,州城不得过3人,府城不得过4人。

    类似于泰山派、少林寺、武当派这样的人数众多的大派都是朱元璋本人特批;像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这种聚集着众多佛寺的佛教圣地,



第213章 发福利
    刘川请求降低江、浙五府的田赋的奏折,允熥都没有让它在宫中过夜,跟随着其他所有的奏折一起被送到了通政司,然后通政司把折子内容和皇帝的答复录在邸报上,然后将原折子还给上折子的人。『Δ』猎文网ww『w.Ωlewen.并且对于刘川进行处罚的折子也下下来了。

    刘川晚上,冒着被巡夜的军士抓走的风险跑到了另一个府邸中,幸好两个府邸相聚不远。

    那人披着衣服走出来,对刘川说道:“你今日进的折子,现在就出来了这么快陛下都批了什么”

    刘川惶恐的说道:“大人,陛下批驳了小人的折子,并且还贬小人为沙州卫经历。”

    对面那人大吃一惊,说道:“陛下竟然如此重的处置你”

    然后自己接着说道:“这次真是失策,失策,没有料想到陛下对你的处罚如此之重。”然后对着刘川说道:“等过几年,我想办法把你调回江南来,我身为朝廷重臣,还有一干江浙官员为臂助,一定能成的。”

    刘川此来是希望他来帮着自己想办法不去西北赴任的,他一个湖州人怎么愿意会去西北!但是看着对面之人的态度,知道不可挽回了。恨恨地说道:“大不了我辞官不做!”

    对面那人马上说道:“你就是辞官,也必须到西北待个一年半载的。”

    刘川不敢违背他的命令,刚才只不过是在试探,一见他不许,只能答应着走了。

    等刘川走了,过了一会儿,一名年纪大概在四十左右的中年人走进来,对这人说道:“陛下看来,并非是不知民情之人啊,咱们想哄骗他恐怕不易。”

    “明日我再去探探陈性善、卓敬的口风,知道知道陛下对于此事的说法。”

    原来坐着的人叹道:“当今陛下,多有不和圣君之道的作为。天子天子,就是垂拱而治,把事情都交给下边的人来干才对,可是当今圣上却和先帝一样。”

    “当初,要是先帝以广泽王(允炆)为皇太孙就好了,广泽王为人谦虚谨慎,好读书,一定是位好皇帝,一定会体会到江、浙五府的民生疾苦的。”

    后进来的人说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咱们以后试探陛下对于民情知道多少,得谨慎了,刚才我看了陛下的批驳,以刘川妄言‘江、浙五府民田赋税高’为由,

    贬刘川为沙州卫经历,太严厉了。不过陛下要是一直这样治官严峻,或许会让更多的官员看清陛下轻视我等文臣的真面目。”

    先一个人说道:“但是,陛下多半不会如此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陛下可是玩的很溜的。”

    后一人长叹一声,说道:“明日再说吧。”二人散去。

    ====================================================

    第二天早上上朝。此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昨日允熥对于刘川的处罚,甚至不知道刘川上了一封折子,消息传播的没有那么快的。但是允熥心知不能总等着文官们难,还是要主动出击的。

    所以允熥在下朝之后,就下了以下六道旨意:

    第一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府州县学教授、教喻、学正等,教书育人,,特升各府教授为从八品,各州学正为正九品,各县教喻为从九品,各府州县训导为从九品,钦此。”

    第二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子监为天下英才汇聚之地,,然国子监官吏品级不高,岂是重视国子监之意今国子监所有未入流之官员,俱升为从九品;入流官员,如祭酒、司业、监丞等,俱提升一级。”

    此时朝廷上的官员还有很多是来自国子监的,现在的夏辅官暴昭就是国子监毕业的,所以国子监还挺重要的。

    并且此时国子监还是、武艺都教的,出来的人既能做文官,又能为武将。

    第三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经制之吏员,,今特将年俸增为九十六石,钦此。”

    在允熥提出摊丁入亩、一体纳粮之后,因为取消了官员们田地免税的权利,所以正经在编的官员的年俸有所提高。按照朱元璋的旧制,正二品尚书的年俸是七百三十二石,正四品知府的年俸是二百八十八石,正七品知县的年俸是九十石。

    允熥帮助朱元璋改制以后,正二品尚书的年俸是七百六十八石,正四品的知府的年俸是三百六十石,正七品知县的年俸是一百八十石。
1...6162636465...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