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我怎么觉得,广这边除了比京城一带要热以外,没什么特别的。”熙怡说道。
“薛姐姐,不论是广还是京城,都是大明的地界,当地的百姓也都是汉人。虽然五岭以南的地方早先有瘴疠之气,但这么多年汉人在此落叶生根,早就和其它的地方一样了。”
“不过若是姐姐能在广州城内转一转,应该能看出此地的百姓和京城的不同来。”
“广人极其好吃,也会吃,菜品与其它地方都不同可是独树一帜。有名的菜品有白斩鸡、鸳鸯膏蟹、生菜龙虾、潮汕肠粉等,都十分美味。”
“广的各色点心也十分不错。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人还非常爱喝茶。每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要么在自己家里泡一壶茶,要么到常去的茶馆去喝杯茶,反正一定要喝茶。其中潮汕之地的功夫茶,做法并不比宫里的更加繁杂,但别具一格,姐姐到了广州城一定要尝一尝。”
“还有……”李莎儿介绍了许多有关于广的特色。
“哎呦,听你这么一说,广还很有特色嘛。尤其是你刚才说的这些,大多都是广人的吃,可见这里的吃食确实别具一格。让你说的,姐姐都有些饿了。”熙怡笑道。
“妹妹自己也把自己说饿了。说起来,现在天已经快黑了,皇上怎么还不回来”李莎儿也说道。
“小德子,你去前院问问王喜,陛下是和大臣们正在商议事情么什么时候能够过来”熙怡听到李莎儿的话,吩咐身旁一个小宦官说道。
被称为小德子的宦官答应一声,就要转身出门去找王喜;不过就在这时,从门外传来男子的笑声道:“不必派人去找朕了,朕已经过来了。”
“陛下。”熙怡和李莎儿忙站起来,对允躬身行礼道:“臣妾见过陛下。”
允挥手让大多下人都退下,只剩下他们三人和贴身的宫女太监,又对王喜吩咐传膳,然后笑道:“你们两个刚才在这里聊什么呢”
“陛下,臣妾和李妹妹说广的特色呢。李妹妹对广很了解,和臣妾说了不少这里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广的美食,听得臣妾都饿了。”熙怡笑道。
允坐到座位上,喝了口茶,闻言也笑道:“广的美食确实别具一格,不过你不应该这般惊讶才对。宫里有一个会做广式点心的厨子,平日里朕也吃过不少他做的点心,你也吃过,不应该对此很惊讶才对。”
“唉,宫里有会做广式点心的御厨”熙怡瞪大了眼睛道:“我还从来不知道。”
“你呀你,平日里也不多注意一下。”允笑道:“不过这也没什么,现在咱们就在广,宝安市舶司小地方,开海的时候又不长,美食不算太多;等到了广州城,任你想吃什么吃什么。”
“陛下说话算话。”熙怡说道。
“朕一定说话算话。”允道。
二人正说话间,忽然一名守在门外的宦官喊道:“陛下,从西过来的信使送来一封奏折,陛下可现在过目”
没等允吩咐,熙怡和李莎儿已经停住了话头,黄路走到门口,把门开了一个缝接过奏折,递给允道:“陛下,门外传来的。”
允打开奏折看了看,笑道:“李景隆还算有些本事,已经到了西的二十五万汉夷大军让他操持的井井有条。就是……,不过也算可以。”
“南的十五万大军也都已经到了临安府,随时可以出动攻打安南。”
“既然如此,张温和朱赞仪等人也都到了西南宁府了,就下令先对安南与大明接壤的陆路边界城池打一打,试探一下他们,也将安南人的兵都调到北边再说。”
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东西,之后递给王喜道:“你回头使用毛笔将这些字都抄到奏折上,让朕看过后盖印传回。”
“是,陛下。”王喜接过奏折答应道。不过他却想着:‘陛下似乎总觉得李景隆不是将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之前也没打过仗啊陛下也几次坦诚自己不怎么会打仗,单单从他平日里的表现就能看出李景隆打仗不行真奇怪。’
“陛下,要正式开始和安南人打仗了”熙怡忽然问道。
“嗯,朕已经下令已经来到边界的陆师和安南人打仗了,暂时先试探一下。”允道。
“那臣妾的兄长是不是也要打仗了”熙怡问道。不仅是她,李莎儿也有些紧张的看着允。
“其实你们两个的兄长早就打过仗了!”允语出惊人:“水师和安南的水师打仗比陆师还早,早在九月份就和安南交过手了。”
“啊!陛下,这样的事情之前怎么没听陛下说起过”熙怡激动地说道。
“之前他们在海上没有确切的消息,朕怕你们担心,所以没说;现在冉和李继迁已经回来了,自然可以说了。”
“他们不仅回来了,还各自立下了些功劳。李继迁身为北海卫指挥佥事兼任千户,为全歼安南水师立下大功,议功已经可以升为指挥使了。不过这只是这次大战的开胃菜,朕也不便单独为他升官。”
“冉同样功劳不小,待过几日再用到水师时立下些功劳,也可以升为指挥使。”
李莎儿拍拍胸脯,松了口气。安南人的水师虽然规模很小,但却并不差,紧跟世界最新潮流也就是大明的船只样式,和大明的水师打输是肯定的,但能给大明水师造成一些损失,若是她哥哥运气太差被干掉也没准。现在可以放松了。
&
第757章 南巡——广东事
“陛下,这问题其一,是当地的宗族太盛。陛下,臣是浙江嘉兴人,臣的家乡就家族众多且十分团结,宗族势力已经很盛了;但臣来到广東后,觉得浙江的宗族完全没有办法和广東相比。”
“其二,是城内的流民恶霸。广州身为广東省治,前来这里讨生活的工商之民不少,甚至一些农户抛下家里的地想方设法得到路引来到广州城。但是这些人中的不少沦为流民,穷困潦倒、无钱回乡。陛下当年下达圣旨后当时的布政使与按察使也曾整治,一些人被送回家乡,另外一些人被流放走。但外地这样的人止住了,本地的却层出不穷。尤其因为这里宗族极盛,即使是警察往往也会对熟人网开一面,所以流民难以根除。有些人甚至借着当警察的亲戚朋友狐假虎威,沦为恶霸之流骚扰民众,让百姓不胜其烦。”
“其三,是家传了数代的本事没有用处后沦为乞丐流民之人。陛下继位已来,设立警察、改商税征收之制,固然使得朝廷府库充盈、百姓生活安康,可同时陛下的这些施政也有一些负面影响。牙人、和各行各业的行会之人受到影响,许多人都变得一贫如洗。”
“其四,是土客械斗。陛下,土人应该是祖上早在魏晋之时甚至更早来到两广的百姓,而所谓客家人应当是在宋代时迁来南方的百姓。双方同为汉人,但却水火不容,经常因为水源、田地和祖上的仇恨打起来,有时甚至并无缘故就互相打斗。”
“并且这与臣的家乡的打斗还不一样。臣的家乡虽然宗族之间也会打斗,但一是不敢动用兵刃,二是只要打斗决出胜负就会罢手,不会故意伤人。胜的一方得到更多的水,这一年就此过去来年再打过。广東不同,数百年的打斗使得他们已经有了血海深仇,每次械斗都是手持兵器搏命,每个村子每年会有许多人因此死伤。”
杨任又说了不少,不过主要就是以上四点,其余的大多都是对这四点的补充。
杨任说的时候,按察使一直在给他打眼色,想让他少说几句;不过杨任虽然看到了他的眼色也没有停住话头。广東的衙门可不仅是他们三个,还包括锦衣卫,他们三个即使隐瞒一些事情,皇上询问锦衣卫也可以知道真相。现在锦衣卫又没有抓人、审讯和维持地方安稳的差事,怎么可能替他们隐瞒与其到了那时再向陛下坦白,还不如现在全说出去。
允熥听了杨任的话,想了一阵,说道:“朕也一条一条说吧。不过朕不按照你的顺序来说,朕先说其三。这其三,是想让朕对这些改革暂缓不成”
“陛下的改革当然十分正确,免去了牙人和行会等在官府和百姓、普通商人之间上下其手损公肥私,于国于民都有好处。但臣以为,陛下当戒急戒躁,缓慢推行这些改革,不仅让百姓能够适应,也让衙门为官之人适应。臣刚刚来到广東时,这里的官员大多对陛下的改革一知半解,即使有陛下下发的京城和杭州的经验也做错了一些事情,臣不得不一点一点的纠正。”杨任道。
允熥竟然陷入了沉思。在已经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还能发生错误,难道真的是我的改革太超前,还是他们太蠢
允熥暂时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只能说道:“既然如此,朕就暂且减缓改革。但是已经推行的改革不能半途而废,继续推行。”他只能姑且当做官员太蠢了。
“可是陛下,现在已经因为陛下的施政让一些人衣食无着,虽然这些人都是罪有应得,但为了防止民变,还请陛下
第758章 南巡——风景
下一日,广東的官府马上就暂停了所有打算实行的改革,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告诉了广州城内的世家大族,让他们安心。
允熥当然也知道,并且对此不大高兴。他辛辛苦苦与亲信大臣制定的政令不得不暂缓,搁谁身上也高兴不了。
‘好在胥吏已经都铲除了,新的警察有充足的饷银,还废除了世袭,应该不至于坏到哪里去。这一条坚持住,其余的纵然暂缓倒也影响不了太多。只是以后得想着时时督促地方官府逐渐实行新的政令了。’允熥想着。
之后几日,允熥又和杨任等人商议了许多事情,将广东之地积攒的除了宗族之事以外的问题全部给出了处置或安排。
解决了这些问题,虽然仍旧有最大的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但允熥也暂且将心思放下,开始在广州城内游玩起来。
虽然后世大家一提起广州想起来首先是广東人的吃,或者发达的经济和外贸,但广州实际上也有许多名胜古迹的。光孝寺、六榕寺、五仙观、三元宫等处,都是风景名胜。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越秀山和白云山。白云山位于广州城之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羊城第一秀’,景色优美,风景秀丽,美不胜收。允熥下榻的行宫就在白云山附近。
不过白云山在允熥看来也就那样,主要是他逛过的好地方太多了,这一世中华南北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他都看过,白云山也不会胜出太多。
倒是越秀山,允熥十分有游览的兴趣。越秀山早在前汉时就就是风景名胜,南越王赵佗曾经在此建造‘朝汉台’以游览此地。不过‘朝汉台’早就化为烟尘不见踪影了,越秀山现在最有名的楼阁当属洪武十三年朱亮祖奉朱元璋之命在此建造的镇海楼。
允熥此时就挽着熙怡的腰,看着面前这栋绛红色的楼阁。想起了后世关于镇海楼建造的传说。传说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有一天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道人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東有龙气,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马上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确实龙气,随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龙气镇住。朱亮祖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又叫望海楼。
前世允熥就十分好奇这一段传说是真是假,这一世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就在看到广東过来的奏折时问过这个问题,得到真正的答案:就是为了镇压广東的龙脉。
“广州附近有八条龙脉汇聚,其中一条为首。此脉自江西来,名为九连山,龙行不落单,一路有左右护持,蜿蜒而至白云山,越秀山为白云山余脉,艮龙入首,为广州主山。所以爷爷要命朱亮祖在越秀山建造镇海楼,以镇压龙脉。允熥,其实爷爷对于龙脉之说也是半信半疑。咱们的老家凤阳脉也没有,但爷爷也当了皇帝,可见这龙脉未必保准。但左右不过是建造一个阁楼的事情,也不费什么事,建了也就建了。”朱元璋当时说道。
允熥心里正想着过去和朱元璋说起此事的过往,忽然听到熙怡说道:“陛下,怎么不走了”
他忙回过神来,说道:“走,这就走。”又挽着熙怡继续向上走。
过了好一会儿他
第759章 南巡——相关之事
“巴松,苏冬里,你们两个成为大明子民的事项都已经办妥。 从今日起,你们就是大明的子民了。”张彦方拿出两个和颁给国内什么都不信的色目人的户籍证明除了颜色之外差不多的证件。
此时他对面坐着两人。这俩人都不怎么白,只不过其中一人非常瘦小,另外一人长得十分高大,长相也和大明本土的人有些差别。
这二人就是前些日子想要成为大明子民的商人,来自暹罗的巴松和来自僧伽罗的苏冬里了,长得高大那人是巴松,瘦小那人是苏冬里。他们二人入籍的请求张彦方报告给允、允给出了要求后,被张彦方以最快的速度办妥,并且将户籍证明要交给他们两个。
张彦方本来以为凭借苏冬里的家底达不到允对于家财的要求,但他没想到苏冬里竟然凑齐了将全家移民到大明的家财要求,张彦方也就为他办理了入籍手续。
此时他们二人都伸出手来从张彦方手里接过自己的户籍证明,仔细看了看这使用蓝色的硬纸作为封面的物件,先后使用比较流利的汉语问道:“有了这个,我们就能和大明的商人一样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由行走了”“这个看起来和大明商人的路引不一样啊,大明内地的官府认得这物件么”
他们两个的问题虽然不太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仍旧有些怀疑凭借手里的这个物品是不是真的就成为了大明的商人。
“这个玩意儿大明内地的官府当然认得,有了这个,你们就是大明的子民了。”
张彦方解释道:“不过你们还不能凭借这个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由行走。依照陛下的旨意,你们现在必须选择一县为自己的户籍所在之地,只能在这一县所在的州府内自由行走。只有你们以后生下的孩子,才能在长大后得到与大明商户同样的路引,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由行走。”
“这个户籍所在之地,并不非得是东莞县吧”巴松马上问道。苏冬里脸上也露出担忧的神情。宝安市舶司就在东莞县,若是要求他们必须将户籍落在东莞县,又仍旧让他们住在宝安市舶司,那和没入籍也没啥区别。
“当然并非只能是东莞县。并且即使你们将户籍落在东莞县,也可以在广州府内自由行走。不过我和广布政使商量以后希望你们两个都将户籍落在广州府内。”张彦方说道。
“那我就把户籍落在番禺县。”他们二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那好,本官马上给广布政使司衙门、广州府府衙和番禺县县衙行文,让你们两个得以将户籍落在番禺县。”张彦方毫不惊讶的说道。番禺县是广州府的附郭县,南邻珠江,即交通便利又是省城的地界,他们两个希望将户籍落在这里十分正常。
不过巴松又马上问道:“虽然我们将户籍落在了番禺县,但我们可否在东莞县居住,经营自己的生意”
虽然广州城是一个好地方,但他们这些外来又毫无靠山的外番商人要在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广州大商户很多,他们两个论起钱财来,即使是财力更胜一筹的巴松也不敢妄言一定能在广州排到头几名,还有可能被广州的商人一致排挤,家财散尽也不是不可能。
但东莞就不一样了。整个东莞县在设立宝安市舶司之前十分落后,不仅不能与广州城相比,与广州西面的三水、顺德、新会等地都差得很远,县内不要说像巴松这样的大商人,就是像苏冬里这样的‘中等’商人都没有,非常穷困。即使设立了宝安市舶司,因为时日尚短,东莞县仍旧没有出现大商人。并且因为市舶司设在了这里,当地人更倾向于经营饭馆、客栈之类的来赚钱,而不是冒着风险贩运货物。这使得东莞县内更加难以出现豪商。
这就给了巴松机会。他完全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做一些当地人还没有开始做的买卖赚钱。
张彦方虽然是个文官,但这几年下来也能明白商人都在想什么了。所以此时他稍微想了想就明白了巴松的想法,说道:“大明的商人虽然仍旧有户籍所在之地,但除了不允许在外县买田地以及子弟在外县考科举以外,持有商户路引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经商,只要不违背大明的律法。违背了律法会被没收家财遣返回原籍,并且以后不得外出经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