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道长,我们几位都是奔着你的仙名而来,不是初学入门,你能不能给我们几个上点儿干货。”
元玄子淡然一笑,说
迢本无为法自然,真人立像假名圆。
平常日月皆彰露,打破方知意为先。
几个道长立即明白,便默不作声,俯首而去。
到了子时,夜深人静,几位道长不约而同地来到天池。
元玄子正双盘坐在天池之旁,承天接地,专心一意,修炼太乙秘传的子午周天。
此为太乙玄门神功仙道,与世传气功小周天相差极大,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仙道,是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
由伏羲氏传给广成子和神农氏,他二人再传给黄帝,黄帝传给老君,老君再传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列子、关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传。
到了重视禅学及朱子学说的北宋时期,以主张禁欲的全真教最具禅的修养,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视实践性、分析性。
明清出现的伍柳二人之辈,更奠定了仙道具体化、近代化的契机。
秘传在中国公开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学者,都以全真派为研究主题,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视。
这几位道长们找了块草地,坐在元玄子的对面。
他们双盘阖目,调理阴阳气场。
“元兄,玄门修仙讲究仙道关键在仙药,何谓小药?”
一位道长开始发问。
元玄子说“气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转时,特别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缕深长的阳气,然后轻轻集中意识,这称为温养。
这时能感觉到下腹仿佛有光出现,这是内分泌系统及自律神经系统觉醒的证据。
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达到真息,也就是毫无感觉的呼吸状态。
渐渐地,这股光会笼罩全身,下腹的气会开始回旋运动,光也随之急速转动,最后变为像一块小小硬玉般的物质,称为之小药。
这是阳气受到意识集中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化的结果。
接着,小药会以猛烈的速度冲入尾骶骨,再沿路进入督脉、泥丸。
这时,修炼者会感觉阳气的流动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药就象珍珠一般滚动着经由泥丸,冲往任脉,再回到丹田。
修到小药阶段后,再继续修炼,就能达到大药的境。”
道长又请教“何谓大药?”
元玄子说“小药发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转任督二脉三百回,就会产生大药,并且在大药产生前,眼前会出现三次闪光。
大小药的相异点在于,小药是后天之气的物质化,而大药则是先天之气所形成的。
到了大药阶段,收缩,呼吸也近乎停止。
这种近乎停止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为胎息。
大药产生之后,需要静坐几天,使其安定。
从督脉将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这一过程叫作服药。
吞入的药就安置在肚脐与膻中之间的黄庭之窍上,也就是中丹田部位,大约在胃部之处。
到这阶段,意识,即来自感觉及头脑,完全不发挥作用,无意识开始代替意识活动。
这种状况可经由坐禅获得,只在坐禅时,不思、不想,抹净脑中的任何思想、意识,使脑中呈现一片虚无即可。
当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后,下半身的气会渐渐集中,真正的先天之气开始发动。
不久,修炼者会感觉一股气通过身体中心的心冲脉,直接冲上头顶,上与天地之气相接。
练这一步,也就达到神具六通的超能力了。”
另一位道长请教“何谓闹黄?”
元玄子说“闵小艮所创的一派,就是采用类似瑜珈的肯达拉尼及恰克拉的修炼法。
不先打开任、督二脉,而直接从冲脉做起。
他的修炼法,在中国称为闹黄,从事仙道研究的人,大多数修仙者都会对它敬而远之。
……
第170章 太一丹道
元玄子看了一眼这位道长,他显然是修炼到了相当程度,才会提出这样艰深的问题。
元玄子说“黄指黄道,也就是冲脉。
闹就是吵,就是对有问题的冲脉训练的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的效果虽然像瑜珈一般显著,可是,失败率也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废人。
在瑜珈的修炼中,就有许多人因为气滞留头上,无法导引下来,以致高烧死去。
而当修炼不得法时,也常会导致一辈子无法痊愈的痼疾。
依照云游子的说法,服下大药之后立即到洞天福地,朝夕静坐,不断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如此约五百年后,凭借天元神丹之力,就能使**得到气化。
洞天福地是一片具有特殊信息的土地,这种地方是容易找到的。
所谓天元神丹,就是宇宙能。”
……
次日,午时,太乙观课堂,元玄子进行修炼实操阶段。
道长们逐渐找到默契,一呼一吸之间,通任督二脉而气归脐后,乃行子午之方便迭门。
吸气时意观一点真阳之气生于海底会阴,一吸便提,意送真气由会阴上行关元,入脐中,后推人气穴。
呼气真气下行尾闾,上行命门,夹脊,玉枕至脑中泥丸宫即上丹田,并化琼浆甘露,下落人喉,点点滴入心中生血化气,下往气穴,如此行气36息。
然后吸气,意观一点真阴生于九阳之台,即头顶天关穴,沿脑中入喉,经膻中入脐中,后行气穴;一呼真垢化若云雾,上行大椎,下夹脊、命门、尾闾、会阴、上归气穴,如此行气24息。
最后意观会阴之真阴之气化为灵火,热力上蒸人气穴,百会下落甘霖人气穴,化为乳白色丹球。
有诀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呼便咽,水火相见。
因只十六字,故名十六锭金。
足见其珍贵,罕为世人传。
“元兄,你们太一丹道为什么不是打命门内窍,而是要打会阴?”另一位道长问。
元玄子说“道家正宗丹道功从下丹田练起,打开阴跷库,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
小周天督脉走的不是外面,走的脊柱里面,这样就把先天气信息量直接上升到头部。
头里藏神,阴跷库藏精。
神精气结合到一起,能强化人的全息性。”
那位道长说“但是这样做困难极大,道家练丹派练成功的也很少。”
元玄子说“《伍柳仙宗》写得很详细,成功的关键在于意识修炼,也叫练己筑基。
即未练还丹先练己。
练己筑基不纯,得了丹决也无济于事。
客观地讲,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高层次修练。
为什么师父经常出各种难题为难徒弟,十年八年不教口诀,磨徒弟的性子。
磨性子就是练己筑基,练意志力。
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说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练成。因为下丹田的气往下走,它一充足,就会自发地生精;一变成精,就通过生殖器官往外跑掉了。”
道长点头赞同,但又问“命门内窍具体在哪儿?”
元玄子说“命门被古人称为混元神室,生殖器官在胎儿期就处于那个位置,命门内窍有先天混元的气场。
内窍被打开后,肠胃食物会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更好的混化,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经里面。
这个很关键!
先打开先天的根本窍,内在的精气充盈,吸收外边的养份就会事半功倍。”
另一位道长问“修炼的要领何在呢?”
元玄子说“《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脊是第一主宰,喉头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掌指是第二宾辅,足掌是第三宾辅。
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讲的是炼功的步骤。
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用丹田来辅佐腰。
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部,宾和主结合到一起。”
道长问“可是我们在练功时,首先是神做主宰。”
元玄子说“这两个并不矛盾。
《周身大用论》讲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不要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
这是以神做主宰。
神怎么主宰形体?
意念一动,形体就动。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意念做不了主宰。
身体内部的各种运动都不受意念的控制,就用腰做主宰。
这个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讲从练功步骤上首先要练腰做主宰,就是要气沉丹田。
练静功要气沉丹田,练动功也得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结合起来。”
道长问“气如何与腰结合起来?
如何气贴于脊?
如何敛气入骨?”
元玄子说“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
盖人之生也,藉先天之神以化气。
积气以成精,以成此形体。
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
积气化精,结于丹鼎,会于丹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
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
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
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
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
无精神,则无气力。
武备如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神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
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聚气之法,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
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而达外。
但须练之于平日,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
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
第171章 父子争峰
朝朝闻道向青云,望却东风处处明。
一团和气即虚静,满面春风不惹尘。
精灵灭迹三清剑,**腾空风弄琴。
龙归大海浪千尺,雪漫晴空万里冰。
壶中有药逢人施,腹中新诗遇客吟。
不向人间论岁月,只将仙术铸道情。
……
都云高人功夫深,谁知原来铁杵磨成针。
玄门修行,桩桩件件,哪一样不是日积月累,滴水石穿?
正所谓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功以为真。
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
……
元玄子对道众说“我们道家玄门修炼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功夫,也不是特异功能,而是内心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