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吃货大联盟
对这狗一般的东西,杨文广看都懒得看他一眼,范仲淹也没给他好脸色“赵安抚使,你身为地方安抚使,置永平百姓生死与不顾。为官一任,你胆小如鼠,不知保一境平安。若是你肯发兵驰援永平寨,那三百将士未必就会埋骨沙场。莫说是杨将军把你投入大牢,换成本官我,立时让你人头落地!”
赵文德浑身一震,又惊又怕“范相公,我冤枉,我冤枉啊!永平寨流民中有交趾细作怎么办,那些刁、那些百姓居心叵测怎么办,邕州就这么点驻兵。若是去支援了永平寨,那邕州怎么办。我、下官我是为了邕州着想,还请范相公明鉴呐。”
“本官明鉴的很,赵文德,罪名我就不多说了。身为大宋安抚使,竟然要对百姓下毒手。不顾百姓哀求,拒不开城门,令弓箭手驱赶百姓。你为官一任居然干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这是东京城传来的诏令,本官实在懒得跟你啰嗦,你自己看吧。”说着范仲淹把一份诏令扔到了堂下。
赵文德打开一看,吓得是魂飞魄散,诏令是官家手书,上面开头三个字就是‘斩立决’。
双手颤抖,肝胆俱裂的赵文德,死死盯着诏令上的文字。上面措辞极为激烈,看得出官家是暴怒不已,若不是诏令上盖着的玉玺官印,赵文德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官家之手。
赵祯向来仁厚,这次竟然要将自己斩立决,赵文德吓得魂不附体,颤抖不已。
范仲淹“哼”了一声“好叫你死个明白,是本官千里加急就你的所作所为传之襄阳。由襄阳城致电东京大内,这才得知官家和驸马爷正在胶州。这份诏令,是胶州的驸马爷看后,立主官家,判了你个斩立决。”
没错,毕竟是封疆大吏的安抚使。范仲淹无权处决,只好将此案报之朝廷。恰巧此时赵祯和石小凡在胶州,石小凡看到范仲淹上报的奏疏以后,极力要求赵祯砍了赵文德这个王八蛋。
ps疯狂求月票。
。
(iishu)是,,,,!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回京
【】(iishu),
赵祯是不想杀赵文德的,石小凡坚决不同意。他这西北领过兵,知道若是不严惩赵文德,恐会军心离散。从严治军,方可百战不殆。
石小凡很少插手政务,可这次坚持要赵祯砍了赵文德。要知道这个安抚使,差点害死整个永平寨的百姓,倒也是死不足惜。本来还想网开一面的赵祯,终于下诏,赵文德斩立决。
诏令自胶州湾发出,直达东京城然后到达襄阳。最后,由急递铺的铺兵送到了邕州范仲淹的堂前。范仲淹将官家诏令给了赵文德,赵文德一看之下,魂飞魄散。
东京城那个驸马爷,赵文德是略有耳闻。没想到此人竟然要自己死,诸将沉默,范仲淹一拍惊堂木,拿起堂上红头签扔了下去。
既然是斩立决,那就是即刻拖出去斩首的意思。就这样,赵文德死狗一般的被拖出衙门,咔嚓一刀了账。
范仲淹本以为赵文德在此地经营数年,朝廷如此干脆利落的斩了他会有人不满。谁知道杀了赵文德以后,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守城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这个倒是大出范仲淹意料之外,没想到城中百姓得知安抚使被杀,竟是大快人心的局面。
大军到来,杨文广准备反击了。深入境内的这支交趾部队,他们休想活着离开大宋。
石小凡在胶州混的风生水起,别的不说,这海水养殖收效颇丰。无数的百姓争相的搞起了沿海养殖,样的富户,居然买起了小型蒸汽轮船,雇佣船员在海上打鱼。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海洋过度捕捞一说,大海内有数不尽的丰富鱼类资源。蒸汽轮船马力足,船身大。一网撒下去,盆满钵满。
沿海集市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海货鱼类都是劈柴价,价格低廉味道鲜美。许多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海鲜。
石小凡是闲不住的人,他不喜欢太安逸。在胶州又呆了半个多月,非得要回京。
恰巧,火车已经修好了,蒸汽火车直达了胶州。于是,石小凡和赵祯又坐回了回京城的火车。
“小凡,朕听说你的海鲜养殖搞得不错。许多百姓都已经占据了海岸,准备明年大搞饲养海鲜。你实话实说,能赚多少钱?”火车上,赵祯不怀好意的问道。
傻子才说赚钱呢,石小凡不傻“完犊子了,赔钱了陛下,赔掉了裤子。”
石小凡愁眉苦脸,赵祯一愣“怎么会赔钱了呢?”
“那些百姓穷的叮当响,来买鱼苗都是赊账。臣投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赊出去上万亩的海滩,一毛钱都没赚回来。”
“哦,原来如此,朕还想着海带你没赚着钱。这海鲜养殖,总得让你捞回来点。看样子,你赔了这么多,朕倒是有些愧疚了。”
内心狂喜的石小凡,表面上一脸悲苦“算啦,看百姓穷的那个样子,臣也算的上是为百姓出一份力了。钱嘛,没了咱在慢慢赚。”
赵祯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你说的没错,没钱可以再赚。这百姓,实在是太苦了。什么时候,咱们把城北的玉米推广出去,那时候百姓就不会挨饿了。”
“会的陛下,今年城北的玉米大丰收,咱们明年就可以让百姓们都种上玉米了。”
石小凡说的没错,不止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作物都获得了巨大的产量。还有更重要的,红薯马上就要成熟了。
回到东京城的时候,吕夷简还有韩琦、富弼他们,在车站迎接了赵祯。
一下车,众人见了礼,吕夷简就上前说道“陛下大喜,农桑状元郎传来消息,城北红薯大丰收。”
赵祯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嗯,好。”御书屋7ys
不就是丰收么,这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玉米丰收、土豆丰收、花生大丰收,小麦丰收还有水稻丰收……
“陛下,亩产五千多斤。”吕夷简又说了一句。
赵祯猛地睁大了眼睛“你说多少?”
“五千多斤陛下,那地里刨出来的,都是粮食啊!”吕夷简兴奋的伸出五根手指。
赵祯震惊的看向石小凡,石小凡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的耸耸肩“五千斤,不多。”
五千斤,这还叫不多?这败家子还真是膨胀了啊。五千斤啊,能养活多少人。别的不说,到时候百姓们都可以趴在粮仓上睡觉了。
“朕要去城北。”赵祯着急了。
民以食为天,这么高产的红薯,不去看一眼赵祯是睡不着觉的。
韩琦吃了一惊“陛下,您刚从胶州回来,这尚未回宫,怎可就去城北。”
富弼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朝中还挤压了许多政务。臣等不敢擅自做主,还请陛下决断。至于去城北,改日再去也不迟。”
“不行,朕现在就要去,备车,去城北!”
赵祯不愿意回宫,一来红薯产量惊人,他必须亲眼去看看。二来他就像是一个不想回家做作业的孩子,虽然政务交给了政事堂处理。然重大国事决策上,或者臣子之间政见不合的问题上,还得需要赵祯拍板解决的。
傻子才回宫呢,能玩一天是一天。先去城北尝尝烤地瓜的味道再说,赵祯去,石小凡自然得跟着。
曹小梅大喜,凑到石小凡耳边笑道“小凡哥哥,烤地瓜太好吃了,我们也去尝尝吧。”
石小凡摇了摇头“这时候的地瓜不好吃。”
曹小梅一愣“不会啊,去年你从城北拿回来了的,我记得烤起来很香很香的呀。”
“这地瓜得放几天,糖化了以后会更甜。走吧,咱们去城北看看,产量这么大,是时候考虑一下养猪事业了。”
养猪?曹小梅不懂,他们是去城北看红薯,管养猪什么事。
石小凡却知道,明年大宋朝的粮食会疯狂高产。人是无论如何也吃不完这么多的,到时候就会有足够的粮食饲养牲畜。
鸡鸭鹅马牛羊,那一个牲畜不需要饲料。只有用饲料喂养出来的牲畜,它们生长的才快。
粮食生产发展太快,后续的畜牧业也必须得跟上。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只是实验田的产量。
实验田有充足的肥料和灌溉,真正普通百姓种植的时候怕就不会有这么高产的产量了。若是要提高产量,就得使用化肥了。
可如何研制化肥,石小凡并没有特别的方法。化肥是化工产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ps今天有事,暂更新两章,抱歉。
。
(iishu)是,,,,!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城北的流民
【】(iishu),
有了化肥,粮食的产量将达到惊人的数量。也就是说,不但百姓吃得饱了,而且是吃不完了。
勤劳,一直是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若是你让他们吃得饱,他们能一辈子劳作在这片土地上。
化肥是化工产业,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还是洗洗睡吧。至少以大宋目前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
不管它了,至少这些粮食作物会让百姓吃饱穿暖了。石小凡很兴奋,赵祯加倍兴奋。
古往今来,还没有那一个帝王做到,让百姓吃好穿好的。赵祯马上就要做到了,他也相信,千百年后的史书上,自己会留下浓厚的一笔。
城北,红薯收割已经进入尾声。玉米的种植,在皇恩一村居多。花生、蔬菜、向日葵各种其他作物在皇恩二村,剩下的红薯,部种植在皇恩三村。
皇恩三村地处有些偏远,可拥有的土地最多。黄土地适合红薯生长,长势喜人。
赵祯他们到了城北的时候一看,秋收已经接近尾声。田野里,到处都是一堆堆秸秆和花生秧,堆积如山。
粮食太多,朝廷不得不调拨十万禁军在此地建了十余个粮仓,还有无数个地窖。
地窖,用来储存土豆和地瓜所用。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火车从京城城东,要铺设过来了。
通火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粮食作物运往国各地,让整个大宋天下的百姓,都种上新粮食作物。
城北愈发的繁荣昌盛了,朝廷在此专门设置了城北府衙。由农桑状元丰乐坐镇,统领城北事物。
大宋朝不以官职论职位,许多朝廷高官也会被派到地方任县令啥的,宋朝初期的时候各官员干的差事都不一定是本职工作,一般是上级安排啥就干啥。
太祖建隆四年,太祖皇帝就下令让朝廷上的官员到地方上政务比较繁多的县任县官。
至于他们所当之官的称呼,是因为他之前的职务并没有被撤销,在宋朝时称呼起来是这样的“以某官知某府事”“以某官知某州事”“以某官知某县事”,后来就简称为“知府”“知州”“知县”。
后来不只是朝官下来任知县,连比朝官较轻的京官也派下去做知县了,一般是“大县四千户以上选朝官知,小县三千户以下选京官知。”在此之前,县官的称呼为县令、县宰等,而知县,主业或者是职务并非在县里,按照现代的说法是组织关系不在这里,属于临时“抽调“,以某身份“知“县中之事,知在这里是主管的意思,不是知道的”知“。
反正,大宋朝官员职位,一直是让人颇为头疼的关系。咱们不必管那么多,反正农桑状元主政城北,城北一切大小事物,都有丰乐决断。
城北皇恩县衙门,专门配备了师爷、主簿、驿站丞、典史、三班衙役等等。好在此地民风质朴,县衙大多数都是个摆设。
而丰乐,更是常年不在县衙,基本上都是田间地头的跑。
山路弯弯,赵祯的马车终于到了皇恩三村。百官非得都跟来,说是什么要看看这传说中二亩地就能万斤产量的地瓜。
二亩地,产量一万斤。一家子能养活十口人的节奏啊,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漫山遍野的红薯,被从地里刨出来堆在一起。大者赛葫芦般,小的也有鸡蛋大。一辆辆马车、牛车、驴车,拉着一车车的红薯往地窖里运去。趣读小说du
地窖,温暖湿润,可以完好的保存红薯。因为产量太大,丰乐定制了上千把切片机,专门用来切割红薯。
这种切片机比较有意思,需要一个高腿马凳子,用铁皮碗和螺丝固定在凳子上,圆形的切片机需要用手摇。
手摇切片机,两个人合作最好。一个人把地瓜放入切片机的漏斗里,另外一个人用手摇动把手,就可以把地瓜切成一片片均匀的地瓜片,然后直接把地瓜片扔在地里晒干。
晒干的地瓜片就可以储存起来,吃的时候洗干净蒸也好煮也罢,因为富含糖分,比粟米杂粮粥要好吃的多。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好的吃法。就是直接把红薯洗干净,然后上石磨磨出来,用来烙煎饼。
红薯煎饼充饥耐饿,可作为主粮食用。皇恩三村,家家户户门口,都已经架设起这种鏊子了。
赵祯走到地头,不用称,一看这地里堆积如山的地瓜就知道,产量不下四五千斤。
群臣更是啧啧称奇,这种块状作物产量竟然如此的惊人。
丰乐正在田间指挥百姓收割,地瓜浑身是宝,地瓜秧子是牲畜最喜欢吃的饲料。晒干以后,还可以冬季储存饲喂牲畜。
很快,有人来报,官家已到了城北。丰乐不敢怠慢,慌忙放下锄头下山迎接。
远远就看到了赵祯的黄龙大旗,丰乐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跑了下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臣丰乐,拜见陛下!”
赵祯心情极佳“状元郎,你这干的不错啊。事必亲躬,你不在衙门坐班,亲自来地里忙活,若是天下的官员都如你这班亲民,何愁天下不兴。”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赵祯身后的吕夷简等人只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还好,丰乐慌忙施礼道“回陛下,非是臣之功。在衙门也没什么事,红薯收获,臣也得来查勘记录。”
“嗯,小凡,小凡!”
石小凡正在东张西望,听到赵祯招呼,慌忙上前“陛下。”
“红薯可有什么做法比较好吃的?”
这狗皇帝,怕是眼巴巴的来城北看地瓜,就是为了想吃吧。
“陛下,这东西也就煮啊蒸啊的,再就是烙煎饼。口感,说实话不如玉米。”
赵祯有些失望的“哦”了一声,还是说道“朕都想尝尝。”
尝过味道,赵祯才能知道百姓疾苦。这些东西可都是将来百姓的主食,石小凡无奈,看来又得露一手了“好吧陛下,咱们去皇恩三村,臣给您做几道红薯菜您尝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