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吃货大联盟
。
第一千零八章 对穿肠
东宫少傅,非德才兼备者不能任。败家子似乎、有那么些理由,他可以胜任的。
郑迁怒道“驸马爷是立了不少功劳,朝中上下也是有目共睹。然朝廷并未亏待与你,你一个西山一年赚多少钱自己心知肚明。可这教书,岂能与你功劳相齐并论。”
咱们这些王八蛋都惦记自己的西山,石小凡是怒不可遏起来“西山怎么了,那里不过是一片荒山。你们没人要,我要来开发玻璃怎么了。你有本事,你郑太尉自己去造玻璃去啊,我看你别说玻璃,就算是炉子你都砌不起来吧。”
郑迁气的上气不接下气,眼看一口气上不来,似乎就要挂掉的感觉。那几个老臣慌忙扶着他,生怕他有个三长六短的。
郑迁怒火万丈,他推开扶着自己的那几个人“那也不行,你、你就是不能任这东宫少傅之职,皇子若是落在你门下,岂非学的跟你一个样!”
原本这些人不让石小凡做这个东宫少傅就有些牵强附会了,郑迁这么一说,首先张尧佐就不乐意了“郑太尉,你是老臣。可我还是要说一句,我恩师桃李满天下,你说我恩师教授出来的学生怎么了。除了我张尧佐,哪一个不是人才。且不论太医局的史成礼,天花瘟疫的时候,他救了多少人。再不说还有几个徒弟在钢铁、蒸汽机、织布厂、火药作坊、船队的造诣,这些弟子有哪一个人品不好了来来来,郑太尉你说说看,除了我张尧佐一无是处,恩师的哪一个弟子差了。”
张尧佐这一席话还真是给了郑迁他们致命一击,你们不是怕教坏了皇子么。那石小凡手下的那些劣徒们涵盖了整个大宋王朝的科技和医疗乃至农业的顶尖人才,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国宝。也没见哪一个人品有问题,也没见谁也成了个败家子。
“我还听说,平安侯的那个公子在胶州可是个纨绔子弟。来到京城以后,跟着驸马爷去了城北,可立了不少汗马功劳的。”终于,有人站出来替石小凡说话了。
石小凡抬头望去,不由得一怔。替自己说话之人竟然是做了台谏的原寄禄官刘文正,这厮可是被狗腿子揍了个乌眼青的。
刘文正原本是吕夷简一伙的,后来改邪归正,成了敢仗义执言的谏官。没想到是他最先出来,替石小凡说话。
“老刘说的莫不是农桑状元丰乐”
“对对对,好像就是他。这农桑十二篇,可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听说此人在胶州也是放浪不羁的很,到处沾花惹草的无所事事,也是个出了门的纨绔子弟。这到了京城,被驸马爷送到城北,不曾想竟然做出了这番事业。”
“是啊是啊,果真是厉害。一个纨绔子弟都能洗心革面,当真让人佩服。”
刘文正一开口,现在向着石小凡的臣子也多了起来。众人终于发现,这败家子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的一面。
以前在朝中,群臣中大多数人都觉得。这败家子不过是烧坏了脑袋,机缘巧合之下如有神助的鼓捣出来这些奇怪的东西罢了。这厮本性未改,即便是立了这么多功劳。败家子还是败家子,改不了的。
慢慢的人们发现,无形中就是这个败家子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大宋朝的格局。石小凡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一般,不同的是这魔盒内不是让他们恐惧的东西,而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好东西。
听着众人这么一说,似乎,这天底下没有人比石小凡更适合东宫少傅这个位置了。一个能做的桃李满天下的家伙,教授出来的皇子自然是智慧超群,治国安天下的明君。
人们不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了,谁说败家子教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是败家子了。事实和证据就摆在了面前,石小凡的那些个劣徒们,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郑迁他们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了。没有人比石小凡更适合东宫少傅这个位置了,你十个郑迁加起来,也比不上人家一个小手指头。
赵祯心中暗喜,这败家子还真是嚣张,他终于开口了“既如此,诸位卿家没有异议,朕就下诏了。”
完了,败家子实锤了。其实郑迁他们主要怕的不是石小凡当了这个东宫少傅教坏了皇子。他们最怕的是这个败家子当上了东宫少傅,就目中无人横着走了,虽然石小凡一直都是横着走的主儿。
以前这败家子有了约束尚且胡作非为,若是当上了这东宫少傅,他还不得上天啊。将来成了帝师,估计要飞入云端了。
“陛下,这、这臣还有话说。”郑迁急眼了,他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的道“陛下,驸马爷既然如此能耐,老臣我也是自愧不如。可教授皇子课业,总得拿出些真材实料吧。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只要胜得过老臣,臣无话可说。”
“这”赵祯看了眼石小凡。
石小凡一脸无所谓“可以啊,经史子集,郑太尉尽管放马过来。”
郑迁一挽袖子“我先来,教君授帝,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一生。黄口小儿,妄称师尊,不知天高,可笑可笑。”
石小凡冷笑一声“说三道四,劳其一生。秃毛老贼,头撞梁柱。垂暮老耆,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无耻无耻。”
“你!”郑迁气的吹胡子瞪眼“你个、好好好,咱们再来比诗!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石小凡冷笑一声,跟老子比诗。老子虽然不会作诗,但是他娘的明清诗词一大堆,随便抓出来两首就秒杀你个老乌龟“好,你想赞师恩。看我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群臣大哗,这败家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这是。
只有张尧佐洋洋自得的说道“郑太师,你还是认输吧。我恩师的诗词歌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弟子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自愧不如的。”
石小凡瞪了他一眼“滚一边去。”
张尧佐规规矩矩的“哦”了一声,推开。
“不过徒儿,你说的也没错。要论吟诗,我再给郑太师吟上几十首让他见识见识”
张尧佐喜欢作诗,一听恩师愿意露一手了,登时大喜起来。
我试试哈,明天十更!一章存稿都没有,明天爆肝二十四小时,试试能不能爆更两万字,求月票支持!
。
第一千零九章 吓死人的一亿两
郑迁虽然是饱学大儒,是个不可多得的儒学人才。但在璀璨的仁宗赵祯一朝,他算不得什么厉害角色。
要比诗,明清时期的诗词大家虽然比不上盛唐时期。但是各流派大家有的是,我随便抄袭几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诗词,吓不死你。
实际上郑迁确实被吓了个半死,一般的诗词大家,往往都是自成一派的。比如诗仙李白诗歌风格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浪漫。而诗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谁知道这败家子不按套路出牌,不能以常理度之。石小凡的诗歌时而婉约时而奔放、时而清新时而豪迈。时而明快时而含蓄,时而华丽时而朴素。倒像是集大家与一体,简直不是人。
要命的他念出来的那些诗词都是一绝,字字珠玑,意境深远。这还是随口而作的,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张尧佐抱着笏板在那儿摇头晃脑,如饮美酒如饴甘露。而文学大家欧阳修眼睛直接直了,欧阳修向来自负。他没想到这驸马爷对于诗词造诣竟然如此惊人,不止是他,整个朝堂上的人都惊呆了。
开了挂的石小凡滔滔不绝的一口气背了几十首诗,直念的郑迁目瞪口呆额头见汗。如见了鬼魅一般,惊恐的看着石小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念完于谦这首石灰吟,石小凡心中暗道好了,该适可而止了,再背下去老子就记不住那么许多了。
即便是这样,满朝大哗。这简直就是大宋朝的诗仙啊,不对,不止是诗仙,也是词仙歌仙赋仙。
赵祯都惊得下巴都快掉了,他竟然不自禁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小凡,你”
太可怕了,这世上到底还有什么是败家子不会的这个他也知道。妖怪,绝对是妖孽!别说是千年,一万年也出不来这么个人才啊。
“陛下、臣的嗓子有些哑了,要不再念两首改日再战”
郑迁惊恐的伸出手摇了摇“不必了!不、不必了。”说罢郑迁推开扶着自己的人,抱着笏板对赵祯深深的施了一礼“陛下,臣甘拜下风。再修十世臣也万万不是驸马爷的对手。臣,无地自容。东宫少傅,实至名归!”
郑迁是个老酸儒,但是为人正派。他输了就是输了,干脆利落。石小凡在朝堂上着实惊艳了四方,这个败家子太可怕了。
范仲淹和韩琦在窃窃私语,包拯张大了嘴巴、吕夷简呆若木鸡、欧阳修额头见汗,郑迁浑身颤抖。赵祯站在了朝前,每个人都被惊到了。世界上哪有这种人,这简直就是一个把历朝名人雅士集于一身的大文豪啊。
直到半响,赵祯才反应过来“诸位卿家若是没有了异议,朕便下诏了。”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钦佩与大才。朝堂仪刑之可觌,亦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驸马石小凡,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喜与同时。可特封东宫少傅,余如故。”
古人圣旨咬文嚼字的着实令人头大,翻译成白话的大抵意思就是陛下有令
朕在前代圣贤之后继承他们绝妙的儒学,在古籍六经之中探寻精深的言论。朕将要振兴这种教化之风,朕佩服石小凡的大才。在朝堂上看到石小凡的仪容风度,他所作文章也可以求得。举他为儒者之首,赐给他大纲少傅之位的皇宠。
原驸马爷石小凡,他修养自己的气节,因此为人刚正,尊从自己所听闻的道理,所以崇高明智;广泛地阅览典籍中的文章,才能几乎如海之包容、地之负载一般自然而又广大。他的文章远追礼仪之始,大概如金玉声一般和谐。他那富有见识的言论自比孟子,议论事物又怎肯低于陆贽。朕多次放下手中的卷宗又重新拿起,久久钦佩石小凡崇高的品行。人材可以委以重任,高兴的是能与石小凡生在同一时代。准许特别加封东宫少傅之位,其他官职不变。
这份圣旨着实把石小凡给捧上了天,石小凡摇身一变居然成了儒家之首。不过倒也可以理解,不这么一顿疯狂吹捧一下,他怎么配得东宫少傅这个位置。
要命的是整个朝堂之上的人,都觉得确实是自愧不如。这败家子深藏不露,确实具有大才。难道说,高人都有些特立独行。他无恶不作是故意装出来的
像是忠勇侯吕夷简等人知道绝无可能,石小凡就他娘的是个败家子。这厮吊儿郎当,泼皮无赖。只是为何会惊艳朝堂,他们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石元孙是跟着一起来上朝的,父子同朝为官。自始至终,石元孙的脑袋都是懵的。旁人不知道,自己儿子什么德行他是心知肚明。若是研究一下这些奇技银巧的各种发明,石元孙知道没问题。
可是诗词歌赋自己儿子能识字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幼时往笔砚里撒尿的主儿,气走了不知道几位教书先生的家伙,他居然会成为大文豪。石元孙宁肯相信母猪会上树,这小子古灵精怪的,说不定又是用的什么作弊方法。
石小凡确实是开了挂的作弊,拿着明清时期的诗词来糊弄这些人。不过让石元孙想不通的是,这些诗词歌赋都是千古流芳的佳作啊,儿子怎么弄出来的,奇哉怪也。
石小凡谢了恩“陛下,臣还有一事忘了说,那个胶州水师的管小北来述职。想跟朝廷汇报一下船队下西洋的情况,臣斗胆把他带到大殿上来,让他跟陛下说说船队的情况。”
赵祯一惊“船队朕已经收到奏报,说是船队今年为朝廷赚回来不少货币。”
石小凡踢了管小北一脚“说,船队搞到了多少钱。”
管小北有些孱弱,他噗通一声跪下“陛、陛下,这次船队带回来的,足足市值一亿多两白银。”
刚刚缓过神来的群臣,再次的震惊了起来。
今天第三章奉上,明天开撸这十章更新。妥妥两万多字。求月票助攻!急求!
。
第一千零一十章 资本萌芽(第一章)
一亿两,白银要知道大宋朝一年的赋税才有多少啊,一亿两,怎么做到的。
“你、你再说一遍!”赵祯惊讶的指着他。
管小北有些哆嗦了,毕竟,站在大殿上的是当今皇帝啊。他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回、回陛下,船、那个船、船队这一年来赚回来的白银有、有一亿两之多。稍、稍后市舶司会有官员上报。小人这次是来京述职,只知道一亿两之多,具体、具体数目还不太清楚。这还不算货物的价值。”
大宋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市舶司,福州、潮州、还有青龙邑镇都设有市舶司,通归胶州市舶司管辖。经过核算,这大宋朝船队经过一年多的海上贸易航行,赚回来的白银足足上亿两了。
初步估计其实早已破亿了,因为青龙镇的市舶司报账迟迟没有报上来。因为青龙镇地处较为偏僻,可海上贸易早已如火如荼。
青龙镇,就是后来的大上海。大约唐代中期,一座名为“青龙”的邑镇便已粉墨登场。《青浦县志》记载,开元初年,数郡集力兴修了“自杭州盐官县起,抵吴淞江,袤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塘,塘内土地得到巩固,海潮不再浸灌,使开发位于当年吴淞江出海口的青龙镇成为可能。自此,坐拥水路交通十字路口的青龙镇,成为南方海洋贸易的中心地点之一,开启了它盛极一时的历史传奇。
上海这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在南宋时期才改称上海。当时苏州人口非常稠密了,但上海几乎没人,这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青龙镇,不过已经是在海上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虽然赋税收入连年上涨,近些年更是突破了亿两大关。可谁能想的到,仅仅是一个海上贸易带来的收入,竟然赶上了国库一年的收入了。
这就意味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繁荣。商品经济时代,资本主义萌芽啊。虽然在座的各位除了石小凡,没人知道什么才是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他们知道,钱,好多好多的钱!这些可都是国库的收入,全是钱啊。有了钱就可以大肆挥霍。兴建宫邸、兴建学堂。赈灾、兴修水利、边关、减赋各种,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让百姓继续休养生息。
百官们比上次更要惊讶,他们不可思议的看着朝下跪着的管小北,脑海中都有一个疑问,这小子在胡说八道吧。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的充满了戏剧化,这个时候一个执事太监来了。他拿着一份文书,千里加急文书。胶州市舶司的奏疏,不同的是这不是千里快骑送来的。而是直接经过火车到达城郊的火车站,然后由急递铺的铺兵,快马加鞭送进了皇宫大殿。
“陛下,胶州市舶司的奏疏。好像是,账本。”
账本,赵祯睁大了眼睛“快,呈上来!”
陈琳迈着小碎步,急匆匆的跑过去将奏疏接过来。然后一路小跑,呈到了赵祯跟前。
赵祯打开一看,正是市舶司这一年多来的营收。因为市舶司的收入一开始并没有纳入财政收入,当初谁也不知道这海上丝绸之路能不能赚钱。单单是船队去美洲就耗费了国力一年赋税的三分之一,谁也想不到这海上贸易会赚多少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