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相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古沐鱼
因为是在这样的时期,所以册封大典相对来说简单了许多,李世民在匆忙的情况下,就真正,正式的成为了大唐的太子。
成为太子的第一天,李世民在侧殿将长孙无忌召集了来。
辅机啊,如今东宫的薛万彻等人还在潜逃,必须尽快把他们给抓回来才行,要么杀了,要么逼他们投降。
长孙无忌点点头:太子殿下放心,属下已经派人去做了,不过在属下看来,招降他们,比杀了他们更有用。
李世民凝眉,问道:何以?
首先,薛万彻等人也算是猛将,如今我大唐边境不安,北有突厥,西有吐谷浑党项以及吐蕃等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唐正是用人之际啊,薛万彻若能投降,我大唐实力更为强大,再有就是,他们这些人都是李建成的亲信,如果他们都肯投降太子殿下的话,可彰显太子殿下的胸怀,可让其他人更加的放心。
如果连薛万彻这样的人都投降了,那些跟东宫走的近的人,自然就更加的放心了,他们不用担心被人诟病,说他们是叛徒,而且他们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广阔胸襟,而更加的卖力投入到大唐的建设中来。
在长孙无忌看来,此时的大唐,并不需要通过血腥的手段来镇压那些异己,但凡投降的,但凡对大唐有用的,他们都可以用。
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点了点头:本太子连魏征这样的人都用了,还担心薛万彻?好,只要他们肯投降,本太子一律重用,不过他们要是有什么异心,也别怪本太子无情。
新年刚过,塞外仍旧寒冷,不久前刚下的一场大雪还未见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丝毫融化的迹象。
一匹快马急匆匆的进了突厥军营。
急报,急报,可汗陛下,有急报
突厥的太子冲进去后,无人敢阻挡,没过多久,探子便进了突厥的军中大帐。
大帐中,颉利可汗正与一些部落首领和官员商谈情况,探子的到来打断了他们刚才商议的事情。
颉利可汗并没有生气,因为在战争中,消息永远都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他有过命令,但凡是探子来报,不用通禀,直接就可以来报。
有何急报?
可汗陛下,新年之前,大唐京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宫中设伏,杀了大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后逼宫李渊,如今的李世民已经是大唐太子了。
大唐太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颉利可汗以及其他部落首领都觉得很奇怪,按理说李世民既然杀了李建成,逼了李渊,那他现在应该是大唐的皇帝才对啊,他怎么努力了这么救,却只要了一个太子?
是的,现如今的李世民的确是太子,不过他虽是太子,却已经掌控了大唐长安所有兵权,而且一应大小事物,皆由李世民管理。
探子说完,颉利可汗眉头微凝,紧接着就哼了一声:这个李世民,还真是好算计啊,又想当荡妇,又想立贞节牌坊,杀了人,逼了宫,还想让人认为他是按照正统登基的?真是可笑。
颉利可汗已经看穿了李世民的把戏。
大唐可有生乱?
只在当时骚乱了一会,如今已经平静了。
颉利可汗神色微动,李世民虽然暂缓登基,但却确保了大唐内部的稳定啊,这步棋走的妙。
看来,我们还是小看了李世民,他竟然能够如此隐忍,实在是我们突厥今后最大的敌人。
颉利可汗把李世民的做法以为是李世民自己的决定,所以他认为李世民很难对付,不过这么说完之后,颉利可汗还是哈哈笑了起来:不过,就算如此,我想大唐也处于一直十分紧绷的状态,至少稍微刺激一下,就有可能瞬间崩塌,李世民逼宫,那些藩王能忍吗?
可汗陛下的意思是?
冬天已经过去了,很快暖春就会到来,而我们进攻灵州的机会也会到来,这一次,我要打的大唐四分五裂。
颉利可汗很有自信,只要李世民掌控不住大唐的话,各路藩王怕就要找机会去长安勤王了,他们会打着扶持李渊的旗号进攻长安城。
那是,大唐必乱,而他们突厥,也可趁机捞一笔。
进攻大唐,进攻大唐
听到这话,大帐中的那些部落首领很快就兴奋起来,他们对于大唐的富饶早已经垂涎三尺了,这一次,他们一定要狠狠的掠夺一把。
当然,他们也要报上次在灵州被击败之仇,虽然那一次并非是李世民领兵,但也的确是因为李世民的出手,才导致了他们的溃败。
进攻大唐,进攻大唐
众人高声喊着,颉利可汗突然挥手制止:好了,商议一下接下来的步骤
第392章 开科取士否
京城长安,上元节之前。
虽然还没有到上元节,但京城长安的热闹已经不是平时能比的了。
京城的百姓仿佛总有办法让自己忘记一些事情,好似他们见多识广,哪怕是向逼宫这样的事情,也不能让他们持续太久的关注和热情。
此时的百姓只期待很快到来的上元节。
这对大唐来说是好事,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好事。
百姓善忘的话,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
当然,李世民也清楚,这种善忘只是暂时的,也许很小的一个刺激,就有可能再出触发。
成为太子的李世民更忙了,仿佛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而成为太子的李世民,并没有搬进东宫。
甚至连刚刚被册封的太子妃长孙太子妃,也不曾住进去。
他们仍旧住在秦王府,不过此时的秦王府则习惯的被称为西宫。
在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的第三天,第一次的早朝终于开始了。
很正规的那种早朝。
天刚蒙蒙亮,一群臣子就在皇宫外面等着上殿了,李世民在自己的寝宫忙忙碌碌,穿着太子的正式服装,心里突然激动的手都要颤抖起来。
虽然已经掌控了整个大唐,可在第一次早朝的时候,他竟然会激动,李世民轻声一笑。
这个时候,一名小太监跑了来:太子殿下,群臣已经进殿。
李世民点点头,随后走了出去,在李世民走进大殿的刹那,身后的小太监突然扯着嗓子喊道:太子殿下上朝。
声音刚落,群臣纷纷行礼: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音拉的很长,甚至有点此起彼伏,当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的那一刻,当他居高临下看着下面群臣的时候,他的那种激动突然又烟消云散了。
在他坐上龙椅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决定大唐一切事情的权力,甚至包括一些人的性命。
当他不用忌惮任何人的时候,他又何须慌张,何须激动?
平身!
群臣起来之后,便开始商议起政务来。
太子殿下,今年本来是要展开春试的,只是如今圣上身体不适,不知这春试今年还考否?
吏部官员站出来询问,李世民这才想起来还有科举考试这茬,不过他并没有立马就下定论,而是问道:诸位觉得,这春试考还是不考?
李世民话罢,立马有人站了出来:太子殿下,去年的时候,很多士子已经从全国各地赶了来,他们吃住在长安,为的就是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臣以为,不能让这些士子白跑一趟啊,还是应该考的。
紧接着,又有一人站了出来,道:太子殿下,臣也觉得应该考,很多书生恐怕已经没有什么盘缠了,如果不让他们考,他们在长安就无法生存下去,回去一趟又不方便,如此难免会生出一些事端来。
事端二字,这个大臣说的有点重,而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隋末的时候,李密就因为考试没过愤而造反,这才使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得隋末大乱,如果因为那些士子考不成而闹出事故来,的确不妙。
更何况,现在的情况也很特殊,刚玄武门之变,京城的士子,只怕心里都有些想法吧。
这个大臣的话说的让人心里有点不敢,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却是眉头微蹙,不得不说,刚才这个人说的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今年开科取士,并非李世民之愿。
因为李渊还没有退位,所以今年是武德九年,如果今年开科取士,那考中的就是武德九年的进士,他们都算是李渊选拔出来的人。
但李世民想在自己登基之后有了年号再开科取士,这样那些人才就是他李世民选拔出来的,这样一来,这些人也就只会更效忠他,而不是李渊了。
只是如何拒绝,让李世民有点为难,说不不考吧,为什么不考,这些士子可都等着呢。
总得有个理由才行吧。
李世民思虑片刻,突然看到裴寂站在人群中露出了一丝浅笑,不由得就在心里哼了一声,他知道,这个裴寂定然是等着看笑话呢。
说到底,裴寂是他父皇的人,也是李建成的人,如今虽然投靠了自己,但也保不准他心里不服,想给自己难堪。
想到这里,李世民干咳了两声,随即问道:裴大人,你作为我大唐宰相,对于此事怎么看?
正站在人群中等着看好戏的裴寂突然听到这话,脸色顿时就拉了下来,这不是为难他的吗?
他自然是想让今年就考,这样李世民的算盘就落空了,可李世民突然询问自己,明显又是在考验自己啊。
自己要是不让他如意,那这宰相的位置就不保了。
念着,裴寂也只能站出来道:太子殿下,臣以为还是推迟到明年的好,一来,太子殿下刚刚执政,很多事情都不熟悉,恐怕没有精力处理这么多的事情,而科举考试又是大事,万一疏忽了,反而选不到优秀的人才,如此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至于说酿成事端,臣以为不会,隋末之所以发生李密的事情,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说隋炀帝昏聩,百姓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已开国,气象万新,不至于发生这等事情。
裴寂是个很识时务的人,如果事不关己,那这些人怎么为难李世民他不管,但李世民既然有意问他,那他觉得就应该顺着李世民的人。
而他这么一番话说完,朝中还坚持今年考试的人已经不多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些人突然想明白了其中的情况,所以后悔自己刚才的冒失之言,进而也就不敢多言了。
不过,任何地方,都不缺少一根筋的人。
就在裴寂说完,立马有人站了出来:那些士子盘缠已经用尽,不让他们考试,你让他们接下来怎么办,难不成就这么饿着,京城的消费可不低。
裴寂脸颊抽搐,微微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李世民望着裴寂笑了笑,这个问题,他仍旧抛给裴寂了。
裴寂心里暗自叫苦,心想当初怎么就投靠李建成了呢,要不然自己也不用被李世民这样作难了。
第393章 我荐李药师
大殿有些安静,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裴寂。
裴寂思虑片刻之后,道: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来京城参加科举取士的外地人其实并不是很多,也就几十个吧,这几十个人中,大部分人还是花得起钱财的,花不起的,也容易,不如推荐他们到私塾里教书,这样不仅可以温习功课,而且还能赚点钱,等明年春试,再考不迟。
裴寂说的这点,倒也不假。
隋朝的时候才开始科举取士,但真正有资格的,却并不多,或者说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有资格的自然也就更少了。
而虽是开科取士,但以前选拔官员的办法也还同时有效,所以真正特别有资格的人,比如说那些世家什么的,反而并不需要科举考试,就能够入朝为官,所以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多。
而在这不多的人当中,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大多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家庭条件不错,那又何来盘缠不够一说?
所以真正需要帮助的,也就很少的一部分人,让他们去教书,来渡过这一年,很正常吧?
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这个,那想必不能屈伸,断非人才。
当然,裴寂说的有道理,但也会有一些漏洞没有考虑到,不过却是最附和李世民想法的一个提议。
因此,当裴寂说完之后,李世民就点了点头:裴大人言之有理,既然如此,那这事就这么定吧,今年的科举取士换到明年,若有士子在京城生活不下去,可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做。
事情就算是这么定下了,虽然有些人心里不服气,可如今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也就只能作罢。
科举考试的事情谈完,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太子殿下,年前的时候,已是有急报说突厥有意对我大唐用兵,如今有消息传来,说突厥近日蠢蠢欲动,只怕天气再暖和一点,就要攻打灵州了,是以,臣提议尽快选出一名元帅,领兵出征。
这个事情提上来后,李世民顿觉这才是一个关乎大唐国运的大问题。
如果不能阻挡住突厥的进攻,那么等他们攻破灵州的时候,自己的威望将不复存在,那时各路藩王,怕也要有所行动了。
必须尽快出兵才行。
李世民点点头:诸位爱卿觉得,何人可当元帅,领兵出征。
这话刚说出来,程咬金立马就跳了出来:太子殿下,我程咬金愿意挂帅出征,把突厥给赶会老家去。
程咬金领兵多年,但一直都是作为先锋什么的,还从来不曾做过大元帅,以前是李渊当政,不给他。
但现在李世民主持朝政,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有希望的。
不过,程咬金跳出来后,李世民却是直接把他的话给过滤掉了,仿佛根本就没有听见,。
诸位爱卿有什么人选推荐吗?
程咬金被无视了,这让程咬金顿时愣了一下,自己可是有从龙之功的人啊,就算自己不适合当元帅,李世民也不用这样对自己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