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罗昭云微笑道:“只剩下最后几战了,这个功绩,不能过多给将领,否则,天下只知道这几个开国的将军,忘记我这个太祖皇帝,马背上得天下了。而且,武将功劳越大,越容易骄傲起来,受到一些挑唆,容易起兵造反,所以,我出征也是为了压一压众多将军,让四处征讨的将军知道,他们的君王能够压住他们。”
青霜闻言点头,这里面的确许多权谋在其中,她想不到那么多,也不想过多考虑这些谋略。
罗昭云依靠在车厢内,伸手搂住了青霜玲珑的身子,她的身条一如当初,还是如少女般,小腰盈盈一握,青丝如瀑,面容如玉,容颜娇美,也许经过罗昭云的开发,整个人多出了几分女人韵味,在她沉思时,还带着一股宁静致远的出尘感觉。
走了叶珺瑶,罗昭云对青霜更加珍惜了,这两位武艺高绝的侠女,要留在身边,实在不容易。
青霜感觉腰间被一双大手摸来摸去,甚至一只手已经穿过了她的夹袄,钻入了她的怀内,触碰到了她的皮肤。
她有些不自在了,那大手火烫,触碰的地方都有些敏感。
青霜转过头,埋怨地盯着罗昭云,微哼道:“手,拿出来,痒。”
“哈哈,一会习惯就好了,算是让朕压压惊,昨晚多凶险,今天想想还有些瘆人呢。再说,长途漫漫,怎么也得找点事做。”
青霜伸手按住了罗昭云作怪的大手,轻声哼道:“陛下,我看你还是要加强修炼剑术,晚上我陪你练剑吧,
第八百七十九章 宫内温情
夜深人静,皇宫静谧。
看似灯火辉煌,但宫廷自古以来就是最冷清之地。权力的漩涡,许多时候连皇帝自己都有可能成为被谋害的对象,暴毙于后宫之内。
罗昭云回到长安城皇宫,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冷冰冰的建筑,大气磅礴,有威严但缺少一些温情。
不过,因为他的归来,使得冰冷的皇宫,骤然似乎带来的一缕生机,当晚就热闹起来,各宫的宫女都知道大华开国的皇帝凯旋归来了,在收拾自己所在庭院,因为接下来几日,很可能各宫嫔妃都要受宠一轮,要提前用心准备了。
自家的女主如果得宠,早一日受孕,诞下皇子,她们这些宫女、侍从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这是宫廷的利益团体所争的根本所在,有时候不是嫔妃想要争,而是身边一群奴才都在为主子较劲儿。
罗昭云亲手抱着八个月大的男婴,这是嫡长子,只要不夭折,顺利长大,智力足够的话,日后成为储君,甚至登基皇位,也是有可能的,它代表着罗家有后,大华国的传承,对于稳定民心和朝廷,都有一定的作用。
“孩子都这么大了,长得很结实。”罗昭云微微一笑,抱着自己的骨肉,心中还是充满的欢喜。
还是小不点的罗英,开始有些眼生,但是血浓于水,父子情很容易相互感应,很快熟络起来,咯咯笑个不停。
罗昭云抱着他,逗着他玩耍,在怀内拱来拱去,很是可爱。
其余的嫔妃们也都嬉笑看着,这种场景倒是显得很温馨,更像是一家人的亲情。
杨采玉、薛芷箐、高雨霏、萧依依等女子目光看着这一幕,都有些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早点生下孩子,这般被陛下疼爱。
“现在还在吃母-乳吗”
“是的,陛下,当时听你叮嘱,一岁前不断奶,而且必须由生母自己的奶,所以,臣妾一直没敢忘记,都在坚持。”长孙皇后美眸闪烁,稍有有点羞涩地说出来,但是,脸上还是带着一些满足。
罗昭云点头道:“恩,自己的孩子自己喂,一是增加母子感情,二是你的聪明才智等,同时会传给一些基因等,如果吃了别人的奶,或是羊奶等,那会受到一些影响的,脑子无法传承父母那么多优秀的基因了。”
诸女闻言,都有些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只要是基因是啥,都没听过。但是,大意还是能够理解一些,总之,就是自己孩子自己喂,有大益处。
孩子精力有限,玩了一会,因为夜太深了,有些困倦,被长孙皇后的亲信宫娥,抱下去安顿休息了。
罗昭云又陪了诸皇后和嫔妃聊到半夜,终究要散席歇息,几女目光灼热地看着陛下,然后恋恋不舍退出,今晚,陛下注定要留个皇后的。
“陛下,要不你先陪杨皇后吧。”长孙年纪最小,都地位最尊,后来居上好,有些不好意思。
罗昭云摇了摇
第八百八十章 南北情报
翌日,大雪飘飞,寒冬腊月,异常寒冷。
厚厚的积雪压在房顶和地面,一些落叶的树冠上挂满雪,如同一片片琼花开放。房檐挂着冰溜子,如同水晶吊坠一般,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银光。
天寒地冻中,唯有庭院一角的寒梅兀自开放着,偶尔会随着寒风飘进来一缕缕花香。
罗昭云回到皇宫后,第二天一早,就分别召集了枢密院、政事堂、翰林院不同的肱股之臣,询问朝政的局势和变化,推进新政的速度等。
这几个机构,本来在魏晋南北朝,北周大隋时期,都没有出现,但是罗昭云汲取后世封建王朝中几种特殊有益的机构,给增设出来,为的就是分权,细化体制,使得朝廷机构更加运转顺畅。
皇帝只要抓好军权、政治决策权、外交大权等就好,具体军务、政务、教育等,还是应该放权下去,让不同的机构来运转。
但是为了避免秦汉时期的丞相独大,太尉专权,所以,分设几个朝廷重要机构,里面再设几个级别相当的重臣,相互制衡,有利于皇权稳定。
虽然罗昭云在上小学时候,学的历史课本中,多次抨击封建王朝的毒害。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体制存在,是有它的先进性和必然性的,朝代格局和政权制度,是根据地理环境来决定,而非空中楼阁。
在华夏这片土地,封建王朝能够存在两千多年,是有它的某阶段合理性和必然性,否则,他也不会使得王朝越做越大,统一越来越广。至于后来落后挨打,也是因为环境变化了,王朝自身已经腐朽,缺少新的制度来替代。
在隋唐这个时期,罗昭云肯定还是要推向符合当时思想和实际的封建制度,而非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资本主义等制度,那都是不切实际的。人的群体认知和接受能力有限,超出了它,贸然推向新政,那就是自取灭亡。
皇帝的权力忽大忽小,但与天下利益团体为敌的时候,他就成了孤家寡人,人人反抗起来。所以,罗昭云不敢太过急于求成,还是稳扎稳打,先统一,再改革,使得大华富强起来,一点点解放百姓的思想枷锁。
长孙无忌、褚遂良、长孙炽、杜如晦、高孝基、辛公义等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本机构的任务完成情况,罗昭云一边听着,一边核对材料、奏折等,将目前朝廷人口、户籍、粮草储备、兵甲、马匹、灾荒人数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都是国之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事,看似繁杂与枯燥,但这些如果安排妥当,没有纰漏,至少统治的地区,能够稳定。
“明日上朝再议。”罗昭云听取完毕,支开了这些大臣,让他们各自出宫了。
&n
第八百八十一章 谋划突厥
罗昭云手中握着从北面草原传回的突厥情报,略做沉吟,考虑着情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不过,经过一些对比,从不同的小部落安插的斥候、秘碟得到的情报,大致相同,也就是明年开春,始毕可汗要亲率大军,从北面杀过了,威逼长安城。
“始毕可汗,还真是不安分的主儿,去年刚击败突厥和朔方西凉的联军,还是不甘心,仍要来中原添乱。”
罗昭云的眼神带着几分寒冷,这种游牧部落的人,不信奉什么诗书礼乐,完全讲究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中原强大,他们就当就来朝拜,当儿子都行。一旦中原衰微,那么瞬间翻脸不认人,带兵不断来捣乱。
“按照历史记载,始毕可汗的寿命也快到了吧。”罗昭云记着历史上所载,始毕可汗最后一次带兵南下侵犯李唐时候,暴毙途中,不得不退军。
“我不管他会不会暴毙,反正既然明年开春他敢南下,就让他有来无回了。”罗昭云带着一股狠劲,既然情报已经提前预知,就可以早些准备。
当然,罗昭云所做的准备,并非是严守边关,抗拒突厥大军进入。而是打算引蛇出洞,在途中层层设伏,让这支突厥大军有来无回。
让突厥大军长驱直入,成为瓮中之鳖,到时候,可以消灭突厥有生力量,缓解北方的强大压力。使得依附突厥的刘武周、李唐、刘黑闼等人,都能得到威慑和恫吓,打击那些乱军势力的士气。
想通这些,罗昭云倒是有些期待突厥的南下入侵了。
..........
次日早朝,罗昭云身着绣着金龙的黄袍天子服饰,头戴玉冠,坐在金銮殿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罗昭云虽然还不足三十的年纪,但是带兵打仗,建立华国,日趋成熟,坐在那里,不怒而威。
他已经不是当初的稚嫩少年,如今成为九霄神龙,真命所在,具有神秘气运加身,有社稷之重任。
最主要是他灵魂来自现代,思想成熟,不像当时历史人物思想的局限性,这就是巨大的优势。
“恭贺陛下征战天下,凯旋归来!”
文武大臣纷纷站出来表贺,依附言论,歌功颂德。
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罗昭云这一年的征战捷报,一次次传回长安城,稳定军心、民心,这些从门阀贵族长大的文臣武将后裔们,也都对罗昭云的带军能力感到敬佩不已。
他的江山,完全是由自己从乱世中打下来的,跟隋文帝杨坚那种夺权和宫变的模式还不相同,更令人折服。
罗昭云听完这些大臣们称颂,面带微笑,心下却没有自满,毕竟天下尚未统一,门阀的弊端还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拔除隐患的,自己的罗家毕竟势单力薄,还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来瓦解关中门阀,河东门阀,陇西门阀等等势力。
除了这些大门阀外,天下还有诸多大族大户,要么是累世公卿之后,要么是大儒世家,从秦汉时期传下来,觉得身份高贵,可能连皇室都觉得没有他们资格老、地位深。
这些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形成的门
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国朝令的探讨
高孝基站出来拱手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陛下自西北崛起,一路擒各路反王,立国安邦,风调雨顺,真龙自生,如今广施仁德,大华必将超越前几朝,创下八百年周,六百年汉的局面。”
罗昭云点点头,这些赞美之词,听一听就行了,如果完全当真,自我良好飘起来,可能就会出问题。
“如今各地都在推向新政、新法,许多偏远之地,民教未开,推行缓慢。另外,中源之地,接受北周和前朝的律、令、格、式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要改变许多思想和规矩,效果同样势单力薄,诸位卿家觉得,治国与新律法推行,有哪些建议”罗昭云询问法治、新政方面的问题。
已经推行了一年,但是各地的反馈,并没有很有效果。主要因为西北边陲之地,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对法治的条规条令约束等,都觉得不适应,在陇西、北地、潼关、蓝田等不同区域,都效果甚微。
辛公义说道:“古人云: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法治。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此,臣提议,当注重君子德行培养,施之以礼,推行教化,久而久之,则天下大治不远矣!”
罗昭云闻言之后,心中暗笑,这是大儒常推崇的君子之道,意思是法治不可靠,规矩是死的,只有多用君子来实施和推行,法治和条令、新政等,才能有效展开,主张育人,培养儒家之道,作为根本。
这番话具体解释是,法不能自己发挥作用,依法类推也不能自发地推行,有了善于治国的人,法就能发挥效用,没有这样的人,法也就失去了作用。法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君子,则是实施法制的根本。
这时候,杜如晦站出来说道:“臣以为,法治和条规乃是根本,不能以人来转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君子之道,培养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隋朝有诸多经纶之士,但也无法满足各地所需。自古以来,律法与政令符合时代,能够被百姓接受,只要选拔官吏,不徇私,不枉法,推行下去,就能维持下去。商鞅变法能成功,就在于取信于民,对国有利,符合秦国的国情,才能称霸诸侯,最后统一六国。”
辛公义摇头道:“可是别忘记,秦国焚书坑儒,摒弃儒家之学,推行酷吏与暴政,才有二世而亡的惨痛国运,值得反思。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矣!”
杜如晦自然也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继续反驳道:“辛尚书,此一时彼一时,我等亦是精读儒学之道,也研习其它经纶,光靠一种思维和观点,很难治理如此广袤土地和臣子,加上南北中原,边陲戎地,情况不同,所以,得需要诸多适合时宜的条令来稳固地方。”
罗昭云听闻,
觉得辛公义和杜如晦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杜如晦代表年轻人的思维,比较贴近目前的形势,辛公义讲的是大道理,不算错,却不一定很适合当下的局势。
其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大儒
第八百八十三章 驾驭群臣
刺骨的寒风吹过了关中大地,鹅毛大雪飘飞,将城外的寒山都盖上了,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许多树枝上也挂满厚厚积雪,随着北风呼啸而过,欷歔落下,盖住了地面早已枯萎的发黄的草根。
长安城内,大商小贩都在营业,百姓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寒冷而降低,反而都挂着笑容,因为大华又打了胜仗,君王今早登朝,代表着大华越来越强盛,天下安定的局面就要稳定下来。
皇城门打开,一些文物官员陆续从宫门内走出,穿过皇城,坐上马车和轿子,纷纷打道回府了。
有的官员三五成群相互道别,也有的勾肩搭背,准备去府上继续讨论今早陛下的言论,消化吸收,然后按着圣意来执行。
早朝开了两个时辰,终于结束了,快接近正午,罗昭云退朝回了后宫。
今日的早朝开的还算顺利,罗昭云做足了功课,时隔一年,再次坐在金銮殿上,俯视群臣,在聆听各方请奏和建议的时候,也根据自己的思维,及时说出一些意见,让各部门拟定方案,逐步推行。
总体来说,罗昭云驾驭朝堂的火候,捏拿的愈发成熟了,不怒自威,却又显得彬彬有礼,让文臣武将,都收敛了门阀贵族的自豪和自傲感,乖乖俯首称臣。
君臣之道就是这样,如果君主太过霸道和嗜杀,往往群臣胆颤,朝不保夕,不敢说真话,使得宠臣献媚,忠臣远避。如果君主太过柔弱,往往会出现权臣、枭臣那种,目无一切,结党营私,架空皇权。
罗昭云在掌握其中的火候,把这些根子很深、出身门阀贵族的群臣们,软硬兼施,都能管理驾驭起来,发挥各类人才,为己所用。
当然,要削弱贵族的势力,就要扶持更多草根出身的臣子,如魏征、马周等人,减少一些豪族子弟的重用,来分化门阀制度的影响,否则尾大不掉,的确使得皇权束手束脚,一旦动了各地门阀贵族的利益,就会引发阻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