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少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墨青空
这些风俗,玄世璟没有必要违背,因此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外头裹着的,便是秦冰月的旧衣服。
玄家没有近亲,只有关系比较好的几位公爷府上,因此安安洗三这天,几位公爷府上都来了当家主母,带了油糕、桂花缸炉、破边缸炉、鸡蛋、红糖等食品,还有小儿的衣服、鞋、袜等作为礼品。
午饭后,洗三仪式才正式开始,由为秦冰月接生的稳婆来主持,在秦冰月的产房外厅设了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一对“小双包”,也就是寻常时候祭祀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儿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
秦冰月的卧室的炕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均用三碗至五碗桂花缸炉或油糕作为供品。照例由王氏这个婆婆上香叩首,稳婆亦随之三拜。然后,玄家的下人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
这时,稳婆把婴儿一抱,“洗三”的序幕就拉开了。玄家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盆里。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
几位公爷家的前来的女眷亦随之遵礼如仪。
添了清水,稳婆便说道:“长流水,聪明灵俐”;添些枣儿、桂元、栗子之类的喜果,她便说:“早儿立子,接生贵子,因为是女儿,便也没有了连中三元之说了。
总之都是些吉利话,祝福孩子的。
玄家高门大户的,这稳婆接连几个月都在玄家住着,虽然忙活着,辛苦着,但是最后的丰硕是喜人的,临了稳婆脸上挂着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都生生的挤了出来,都能夹死苍蝇了。
稳婆的“外快”可谓多矣,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撒下来的供尖儿——桂花缸炉、油糕……一古脑儿被她兜了去。
玄家的这事儿做利索了,她这剩下的后半辈子都能锦衣玉食了。
玄家前来观礼的长辈为安安添盆,出手那是一个比一个大方,玄世璟这个当爹的,直接一把金锞子,晋阳和王氏,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祖母,出手更不会小气了去。
就说几位国公府上的女眷,谁出手会堕了自家的脸面,再不济除却添喜气儿的果子什么的的,都要丢一把喜钱、银锞子。
因此,这一回,洗三的稳婆赚的是盆满钵满。
玄家也不在意这点儿钱财,为了玄家的大小姐,这算的了什么。
洗三结束之后,玄家要将喜钱分发给前来参加洗
第四百八十四章:张亮的“贵人”
张亮府上的这些方士术士之流,都是被张亮安安稳稳的养在府上,好吃好喝的供应着,他们只需要讨好张亮一人足矣,外面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样子的,没多大关系。
至于宫中和张亮府上相比,虽然在宫中若是得了陛下宠信,身份地位不同非凡,可是哪儿有在这郧国公府逍遥自在,深宫之中,也不是什么干净地方,宫里的人,也都不是什么好相与之人,在陛下身侧,难免惹得旁人眼红,成为旁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不小心,命都没了,还要地位作甚,倒不如在这郧国公府逍遥快活,只要把张大人哄高兴了,即便是这郧国公府府上的那些公子们,也得对自己客客气气的。
张亮虽有五百假子,但不都住在长安城中,在长安城外,张亮也是有封地的,与玄世璟一样,在封地的庄子上有自己的别院,大多数义子都住在那所别院当中。
在张亮府上的偏院中,张亮特意吩咐府上的人为这方士准备了丹房,一应物事,不比宫中少。
大唐的勋贵们信方士,迷恋炼丹,想要长生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但是像张亮这般沉迷的,甚至在自己府上养这么多方士术士,还是少见的。
将方士送到张亮府上之后,李安俨与这方士之间的联络却未曾断过,一边与这方士联系着,一边和李治一同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李治从十六王宅脱身。
李治从宫中回来之后,对于离开十六王宅的事情就越发的热忱了,这还要源自长孙皇后与他说的那些话。
李治若是想要离开十六王宅,看来是不能依靠长孙皇后了,所以要自己想点儿其它的招儿才行。
李安俨让方士做的只有一件事,让张亮自己去寻思,去觉得,九皇子李治,才是明主,值得他投效,若是李治得势,他手中的权势,势必会更上一层楼。
这目标对于这天竺方士来说并不简单,首先不能像上次在皇宫之中那样,没有摸清楚主子的脾性就急于说话,话说不好,引得旁人猜忌,连留在这府中享受的机会也都没有了。
所以他只能缓缓图之,争取能不声不响的影响张亮。
张亮既然对术士方士之流如此宠信,那他们的话,张亮也自然是从谏如流,这回这方士也学聪明了,不管说什么,都先把老天爷扯下来给他充当门面,整天挂在嘴边的便是观星夜天象,无论什么,都是老天的意思。
就连丹房迟迟不开火,也是老天的意思,时机还未到。
对于这些话,张亮深信不疑,求长生是件大事,老天爷的意思自然要遵守,而且,张亮有的是时间等,不急于一时。
努力的铺垫了这么长时间,这方士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与张亮说起九皇子李治的事情了。
在张亮面前,方士是装作不知道大唐还有一位落魄的九皇子的,只是说有位贵人在长安,若是张亮能够相助那贵人,往后前途,定然不可限量。
而张亮问这方士,那贵人是谁的时候,方士却又摇摇头说现在只知道这贵人人在长安,具体的,还不清楚,需要时间。
如今的张亮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手中的权利财富,都已经到了一个颈,封了国公,官居刑部尚书,但是这才哪儿到哪儿。
张亮是农户出身,早年在家务
第四百八十五章:打李孝恭的主意
离着长安城比较近的人,接到信件之后,觉得能信得过两人,便拖家带口的过来了,因此,几座已经完工的宅子已经有人住进去了。
今年秋天的时候,玄世璟便打算扩大书院的招生范围,不在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东山县了,十里八乡,只要有孩子满足条件,想来上学,通过了书院的考试之后,便可入学,年纪仍旧是这么个年纪,哪怕识字不多,书院都能从头教起。
而书院现在的学生,有的或许会继续深造下去,有的会去工学院,有的或许还能留在庄子上,学些其它的本事,比如即将开院,由孙思邈执教的医学院,或是由跟随着玄世璟上过战场的高峻执教的兵学院。
明德书院就像是一锅大杂烩一样,但是不同的是到最后,重要分出分支来,越分越细,至少现在,要将文武工分开,继续深造的,便是文,入兵学院的,便是物,工学院和医学院,统称为“工”。
学院的事情,玄世璟交给了高峻,毕竟以后高峻还要在学院里执教,现在最缺少的,估计就是工学院的教书先生了,人员的问题玄世璟也不是没考虑过,他在军中的人脉还是不少的,与玄家关系不错的几位国公可都是带兵打仗的,堪称一代名将也是绰绰有余。
只是让程咬金来教导书院的学生一天两天还行,这时间常乐,人家现在好歹还在朝堂上活跃着呢,哪儿能来做什么教书先生。
若是换了其他人,谁能来呢
最理想的人其实就是李靖了,但是李靖这人怕事儿,侯君集他尚且不敢教导,还是教一半留一半,庄子上的学生,能入的了他的眼吗
李靖书兵法,束之高阁,就这一副不想惹事的姿态,让他来书院教导学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除了李靖之外,玄世璟倒是觉得还有一个人比较何事,虽然不及李靖,但是也是一代名将,只是有好些年没掌过兵了,年轻的时候也是南征北战,马背上建功立业,为大唐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人便是李孝恭。
李孝恭从前几年开始,除却在朝堂上溜达溜达以外,就不怎么管朝堂上的事儿了,即便是想管,也是力不从心了,都说习武的人身子好,可是生逢乱世,戎马一生,早年又是流血又是摔打的,身子能好到哪儿去,再加上李二陛下登基之后,李孝恭身为皇族,帮着李二陛下又是平这儿,又是管哪儿的,也是操劳了好几年,更是将自己身子的这点儿底子给消耗殆尽。
如今大多数时间,也只是在家里歌舞自娱罢了。
这种日子,听上去倒是自在,但是仔细讲究起来,只会加速对他的那条命的祸害罢了,还不如来书院,至少,现在孙思邈要一直留在东山县庄子上,等到秋后去执掌医学院了。
既然孙思邈留在了东山县,那玄世璟可就有资本去挖人了,尤其是那些身体不好不再适合朝堂或者是已经从朝堂退下来,在家养老的相公们。
书院仍旧在扩建,但是玄世璟已经打算要下手挖人了,至少,李孝恭那里,要先接触一下。
真正的历史上,李孝恭也不是个长命的,李二陛下登基之后,贞观的辉煌才走到一半,他便撒手人寰了,直说是暴病而亡,具体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玄世璟结束了他奶爸的生活,开始为学院的将来奔走了,至于龙首原上的新宫,他自然也不会忘了,他身上背负着新宫的督建呢
第四百八十六章:苏定方来访
离着长安城比较近的人,接到信件之后,觉得能信得过两人,便拖家带口的过来了,因此,几座已经完工的宅子已经有人住进去了。
今年秋天的时候,玄世璟便打算扩大书院的招生范围,不在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东山县了,十里八乡,只要有孩子满足条件,想来上学,通过了书院的考试之后,便可入学,年纪仍旧是这么个年纪,哪怕识字不多,书院都能从头教起。
而书院现在的学生,有的或许会继续深造下去,有的会去工学院,有的或许还能留在庄子上,学些其它的本事,比如即将开院,由孙思邈执教的医学院,或是由跟随着玄世璟上过战场的高峻执教的兵学院。
明德书院就像是一锅大杂烩一样,但是不同的是到最后,重要分出分支来,越分越细,至少现在,要将文武工分开,继续深造的,便是文,入兵学院的,便是物,工学院和医学院,统称为“工”。
学院的事情,玄世璟交给了高峻,毕竟以后高峻还要在学院里执教,现在最缺少的,估计就是工学院的教书先生了,人员的问题玄世璟也不是没考虑过,他在军中的人脉还是不少的,与玄家关系不错的几位国公可都是带兵打仗的,堪称一代名将也是绰绰有余。
只是让程咬金来教导书院的学生一天两天还行,这时间常乐,人家现在好歹还在朝堂上活跃着呢,哪儿能来做什么教书先生。
若是换了其他人,谁能来呢
最理想的人其实就是李靖了,但是李靖这人怕事儿,侯君集他尚且不敢教导,还是教一半留一半,庄子上的学生,能入的了他的眼吗
李靖书兵法,束之高阁,就这一副不想惹事的姿态,让他来书院教导学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除了李靖之外,玄世璟倒是觉得还有一个人比较何事,虽然不及李靖,但是也是一代名将,只是有好些年没掌过兵了,年轻的时候也是南征北战,马背上建功立业,为大唐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人便是李孝恭。
李孝恭从前几年开始,除却在朝堂上溜达溜达以外,就不怎么管朝堂上的事儿了,即便是想管,也是力不从心了,都说习武的人身子好,可是生逢乱世,戎马一生,早年又是流血又是摔打的,身子能好到哪儿去,再加上李二陛下登基之后,李孝恭身为皇族,帮着李二陛下又是平这儿,又是管哪儿的,也是操劳了好几年,更是将自己身子的这点儿底子给消耗殆尽。
如今大多数时间,也只是在家里歌舞自娱罢了。
这种日子,听上去倒是自在,但是仔细讲究起来,只会加速对他的那条命的祸害罢了,还不如来书院,至少,现在孙思邈要一直留在东山县庄子上,等到秋后去执掌医学院了。
既然孙思邈留在了东山县,那玄世璟可就有资本去挖人了,尤其是那些身体不好不再适合朝堂或者是已经从朝堂退下来,在家养老的相公们。
书院仍旧在扩建,但是玄世璟已经打算要下手挖人了,至少,李孝恭那里,要先接触一下。
真正的历史上,李孝恭也不是个长命的,李二陛下登基之后,贞观的辉煌才走到一半,他便撒手人寰了,直说是暴病而亡,具体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玄世璟结束了他奶爸的生活,开始为学院的将来奔走了,至于龙首原上的新宫,他自然也不会忘了,他身上背负着新宫的督建呢
第四百八十七章:裴行俭
“也不必非要等到那个时候啊,若是苏大人有心,常来庄子上的书院为学生们讲讲课也成啊,哪怕不讲授兵法,讲讲苏大人自己经历过的战场,也是好的。”玄世璟笑道。
“嗯,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儿,可以答应玄公。”苏定方说道:“但是苏某也有一不情之请。”
“苏大人请讲。”玄世璟说道。
“我有个学生,如今就在军中,若是你那兵学院开张,不对,应该说是开学才是,我希望能让我那学生,来你这庄子上的书院。”苏定方说道。
玄世璟看着苏定方苦笑,难怪苏定方今天这么好说话,这是有求于人啊。
“苏大人,您那学生,年纪也不小了吧,来我庄子上的书院,能成吗”玄世璟笑问道。
“有什么不行的,年纪虽然比你现在书院的这些孩子大不少,但是学的可以一样啊,苏某人早就听闻玄公练兵有方,而且书院还有河间郡王,让他过来,也正好多学些东西,玄公可要说好了,不能藏私。”苏定方说道。
“当学生是不可能的,书院立下的规矩,不能改。”玄世璟说道。
玄世璟说这话的时候,苏定方脸上的表情僵住了,似乎有些不太高兴,但是玄世璟接下来的话,苏定方听了之后,觉得也没什么不妥。
“毕竟二十好几的人了,跟一群毛头小子坐在一起,你觉得可以,说不定人家自己还觉得丢人呢,你那学生不要面子吗既然是在军中待过的,也跟着苏大人你上过战场,那就让他在学院里当个助教吧,帮着河间郡王管理学生。”玄世璟说道。
反正是能进学院就行,只要进了学院,就能学到东西,虽然不理解这个助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听玄世璟说是帮着李孝恭管理学生的,那也就是说,这助教肯定是要跟在李孝恭身旁了。
既然这样,的确,当不当学生都无所谓了,而且好像这个助教,还比学生要高级一点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苏定方自己脑补出来的而已,助教这个活儿,还真说不好。
但是在书院里能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是肯定的。
庄子上的书院与长安城的书院是不同的,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其它的什么书院,庄子上的书院里面的学生更加的年轻化,而且课程的安排都十分合理,不像国子监,上课的时间少,放给学生放松的时间比较多,东山县庄子上的学院,一整天课程安排的慢慢的,至于学生要消化掉夫子讲的东西,自习课程和晚上的时间便足够了。
现在书院里的孩子都是庄子上庄户家的孩子,傍晚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回家,到了今年秋天,书院要招收别的庄子上的学生,这样一来,书院就必须要建造学生的宿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