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巨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杨思大老倌
张玄智再提
155 说前途
有熟人带路,和杨浦纺织厂的定制会谈非常顺利。
向涛拿了一条牛仔裤做样品,该厂厂长看了后表示完全没有问题,半个月后就能交货。
最主要的矛盾已经解决,随后的租地一概是畅通无阻,很快顾能的山林建筑队就开进砖窑厂的废地,开始平整土地。
马路东边,原来柴火店的旧址,也开始动工修建一排沿街的铺面,正好隔这一条马路,和对面的长途汽车站相呼应。
向涛没钱,这块造新作坊;铺面的钱也是从顾能建筑队的利润里拿出来的。
房子还在建造,浙南的田云健又给向涛送货来了。
交接货单后,清点的事自然不用两位大老板,田云健还是被向涛给带到家里,好好款待。今天他还有些话要和他讲清楚。
几句闲话过后,向涛说:“老哥,我有个事要通知你一声,我也正在筹办开设牛仔服作坊的事,以后这类商品,我会逐渐自给的。”
“什么”田云健手上的茶杯差点被吓掉了。
要知道向涛可是他唯一的大客户,而牛仔服又是其中的大宗商品,占他送货量的大头。现在向涛竟然要甩开他自己单干,他有些受不了。
“兄弟,你要是觉得牛仔服的价格不满意,可以明说,你自己做牛仔服,那是在挖我的墙角啊。”
向涛笑道,我对你很满意,但我还是要自己做牛仔服。我之所以通知你一声,就是把你当朋友看的,不然我悄悄干,谁知道
一会又是断自己的生意,一会又说是朋友,倒是把田云健搞得有些糊涂了。“你的意思是”
向涛:“老哥,你海上进货,这是灰色地带是不是”
“是!”
“这就对了。目前朝廷是眼开眼闭,但这毕竟还是灰色的,见不得光的事情,你想没想过,万一哪天朝廷忽然抓紧了,你还有生意做吗难道你还要去海上打鱼吗”
“嘶”田云健被向涛说的背上有些凉飕飕的。“明白了,我是赚钱赚的有些得意忘形了,还是你老弟有眼光。”
这句话也是变相的认可了向涛自制牛仔服的事。
他又急吼吼的问向涛,自己该怎么办,他还有一家老小呢,没有生意做,会坐吃山空的。
生意怎么会没有,这也是向涛今天拉田云健谈话的目的。
向涛告诉他,目前朝廷还没顾得上海上水货的事,那就继续做,但后路要准备好,俗话说的好,狡兔三窟吗。还有句话,东边不亮西边亮。
万一哪天水货被禁止了,你还有其他生意可做,一样吃香喝辣。
田云健沉思许久,真心觉得向涛说的有道理,伸后脚(留后路)绝对有这个必要。就像向涛说的一样,东边不亮,还有西边亮。
他不由的看了眼向涛,心里还在嘀咕,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怎么会有这么长远的眼光他这脑子又是怎么长的
在自己的老家浙南,还有好多人正沉浸在水货暴利的狂欢中,一点都没有居安思危的想法。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很有道理的。
他给向涛敬烟:“兄弟,我家里也是有点闲钱的,你看看我还能干些什么”
向涛给他暑期大拇指点赞,“听人劝吃饱饭。既然你问了,我就给你两个建议,你且听听。”
“我一定照办。”
向涛给田云健指点了两招。一个是投资鱼粉作坊,这和行业并不难,而且和田云建老家是沿海的也有很大的关系。
“做一份不难,可是我做出来卖给谁啊”
向涛指指自己,“我要,大量需要。”
他还告诉田云健,自己目前已经开办了
156 北锣鼓巷
六月初夏,早上还挺凉快的,北锣鼓巷的张大妈提着菜篮子刚从菜市场回来。
转进胡同,她忽然看到胡同口甲字院的卖茶叶的摊位上,又多了新品种。
这家摊子的来历,身为胡同治保主任的张大妈是非常了解的。连带新来的三个小伙子,一共四个人,他们都是从南方的魔都过来的。
张大妈也猜不透为啥,这四个小伙会千里迢迢的到京城来做贩子。
不过他们的茶叶还是挺好的,新鲜不说,价钱也不贵,可以说是经济实惠,价廉物美。买回去用大茶缸子泡上,晚上能管一家人喝水。
走到摊位前,小老板还和张大妈打招呼:“大妈您来了。”
张大妈走到摊位前,对着排成一排的瓦罐子看了下,“呦,这不是西川的榨菜吗”
摊主身旁的一个小伙,还用放在坛子口的筷子,夹起一个拳头大的碧绿榨菜介绍说:“大妈,这榨菜是榨菜之乡涪陵过来的。
制作榨菜的师傅还是我们老板的亲戚,他是个做榨菜的高手,手艺绝对一流。您看看这榨菜,绝对鲜嫩,保管您吃了还想吃。”
说话的,就是从魔都转战京城的夏忠国三人组。
这么会功夫,就有好几个买菜的大妈围拢过来。还有大妈说,吹的好没用,还是要吃口好才行。有回我买了酱菜店里的榨菜,咸的我喝了一茶缸子水都没用。
这种场面夏忠国在魔都的里弄小区里见的多了,就看他当着众人的面,从坛子里挑出一块体积较小的榨菜,又端来一盆水洗干净了上面粘着的辣椒面。
一旁还有人端来一个砧板,切菜刀。
夏忠国当场就把榨菜细切成了榨菜丝,还又取来一大把筷子,分发给围观众人,“各位大妈你们都尝尝味道,这是试吃,买不买都没关系的。”
还有试吃这回事啊。
这种服务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但凡敢这么做的,货物绝假不了。
大妈们都放开胆子,互相谦让这开始试吃,张大妈也夹起一根细丝尝尝味道。
榨菜一入口,张大妈就感觉到,这家的榨菜还真的不太咸。再嚼几下,还脆生生的,嘎嘣嘎嘣响,且越嚼越香。
“好鲜,好脆,好香。”其他几个大骂也这样认为。
还有人说,这榨菜绝对是中午喝稀粥时的最佳美味。
再一问,价钱比酱菜店李售卖的还要便宜几分钱。
这边的态度这么好,路程又近,谁还愿意费劲巴拉的去酱菜店,看售货员的冷脸去。
这个大妈说给我来俩,那个大妈说给我来仨。陆陆续续的,一坛子榨菜就这样被卖光了。
到了午饭前,消息逐渐传到南北锣鼓巷的深处,特意前来购买榨菜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晚上,张大妈特意做了榨菜鸡蛋汤,家里的两个小子,和老爱人吃了都说今天的汤味道非常好,一家子人都在嘎嘣嘎嘣的在咀嚼。
张大妈也非常高兴,说这是胡同口的哪家茶叶摊上买来的,你们要是喜欢,我明天再去买几个回来。
第二天早上,张大妈家的两个儿子,走过胡同口的摊位时,还特意看了一眼。
等晚上回一家人在聚集,张家在南城当小卖部售货员的大儿子说,“妈,今天中午我在大栅栏也看到卖榨菜的,就是咱胡同口的那几个小子。”
张大妈:“啥,今天晌午日头那么毒,那俩小子还在大街上推销榨菜”
“可不是,晒得都快冒油了,连根棒冰都舍不得吃,也够可怜的。”
张家在东城做卡车搬运工的二儿子也说了,自己在东城的三里屯也看见了,推着一辆小车,上
157 新作坊
位于塘桥三岔路口的牛仔服作坊开工了,距离这栋长条状的二层简易厂房竣工,也不过一个星期的时间。
机器设备安放好这天,杨荣还抽空把作坊的挂靠文件给亲自送过来。
他还问向涛:“你这小作坊的名字叫潮人,作何解。潮人,就是混身湿透的意思,那不就是落汤鸡吗,这名字好听吗”
向涛听了大笑,肚皮都快笑的抽筋了。“潮人乃潮流人士的简称。”
杨荣讪笑说,自己是落伍了。
向涛还带着杨荣上下转了一圈。介绍说生产全部在二楼,仓库在一楼,以方便进出货。另外一楼还隔出一个小房间,做食堂用,做饭吃饭全在这里边,还有个阿姨专门管做饭。
二楼的最东边,也有个面积约为十平的小房间,那是作为办公室用的。
杨荣:“很好的,在我看来已经是很不错了,好好干,我看好你呦。”
随后员工们陆续到位,作坊的主管是张妈妈的师妹苏良玉,这位也是个刚从服装厂管理岗位上退休的中年大妈。
本来向涛是想请张妈妈过来帮帮忙的,不过张妈妈说自己年纪大了,有些不适合,另外该就是他老伴张宏北整天东奔西跑的不在家,家里也不能脱了人,遂把苏良玉推荐出来。
作坊有员工25人。
20名流水线工人,一半是苏良玉给找来的,原服装厂的退休老阿姨。另一半这是街道主任杨荣帮着招揽过来的,本街道的待业女青年,也是会踩缝纫机的。
四个会用机器剪刀的裁剪师傅,一个是做饭的。
裁剪师傅没活干的时候,还要兼职做搬运工,给各个工位送布料,或者是把缝纫好的衣服折叠好,装在透明塑料袋里。
几天的试生产过后,所有缝纫工都能熟练的干活了,生产也正式开始。
作坊采用的流水线作业,每人各负责一个方面,这种工作方式自然是计件制最合适了。
每一道工序是什么价格,主管苏良玉早就亲身试验过了,可以基本保证员工在技术熟练后,能达到五块钱一天的水平。
若是按照一月干26天,也能挣到130块,比上班强多了。
作坊的第一个产品并不是牛仔服;牛仔裤,而是夏天时的女式牛仔短裤。
这是老板向涛的主意,他想着夏天就要到了,想搞个热销产品出来。
现在作坊里就是热火朝天的在干着。
有裁剪的,有拷边的,还有装皮带扣,装拉链的,每个人都在安心工作。小楼的二楼上,只有工业缝纫机在轰鸣吵闹,连个说闲话的都没有。
计件制,有那说闲话的功夫,还不如多做一块布料。
女式牛仔短裤生产出来后,向涛全部将其存放在库房里,或者是用卡车送到京城的被锣鼓巷存起来,他想等到6月15好,南北两地一起发售。
正是生产了几天,就有大妈在中午员工餐的时候找到向涛:“老板,为啥不能加班呢,我家里孩子都大了,也没啥事,让我多干些不是挺好的吗”
还有几个本地的女青年也说,回去也没事,家里又没电视看,还不如在单位加班呢。
苏良玉:“你们这几个小姑娘,是不是都想多加点班,给自己攒嫁妆呢老板你看。。。。。。”
“好吧,既然你们都要求加班,那就晚上再加两小时,晚饭我请你们。”
“好!”员工食堂里欢声雷动。
又过半个月,随着生产线上的员工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作坊库房里的牛仔布也变得越来越少,向涛又要开始为下一批的牛仔布开始筹钱了。
&nb
158 不可小觑的南方人
时隔半个多月时间,何国光有上京城去了。这回他要去主持在平谷县的饲养场的开工仪式。
为了省钱,这家伙连卧铺都舍不得坐,蹭去苗壮送牛仔短裤的大卡车过去、
到了地方,已经是夜里,谁也没在意。
等他一早出门,京城农委的轿车已经在候着了。
看到何老板出来,司机还很客气的为他打开了车门,在小心的关上。
这一切正好被将将出门上班的;胡同里的张家大儿子张大壮看在眼里。等小轿车开走了,张大壮还说了,“嘿;这家还有轿车迎接,看来挺有背景的。”
这年头,坐轿车可是要有点级别的。那像后世,私家车都把京城堵成个首堵。
等到早饭后,去农贸市场买菜的张大妈回来了,拐到胡同,她还看到往常每天都会早早就摆出来的茶叶摊子,今天不知啥道理就不摆了。
胡同里还停了两辆大卡车,再走几步,她又看到有人一大包一大包的,把什么东西从甲字院里搬出来,再往车上装。
张大妈联想到这家魔都小伙子是贩卖茶叶的,她想这是不是在搞批发啊
要是这样的话,这家的生意可是做的海了去了。
看到方冰还站在边上看着,张大妈还问了:“小方,你这是在大批发啊”
“没错,往京城的各大衙门送茶叶,雷打不动的每月一次。”
“看不出来啊小方”张大妈不动声色的再次转到车头,这会她、果然看到卡车的车门上还印着一行小字:“京城农委。”
在后边一辆,印的是“京城冶金局”的字样。
张大妈心里暗暗吃惊,嘴里还喃喃自语:“看不出来啊,生意倒是做的挺大的。”
没一会,货都装好了,张大妈还看到司机很客气的和方冰打招呼,“走了方老板。”
“辛苦;辛苦”方冰从口袋里掏出两包封面上印了“三个五”的烟,给两辆卡车的司机每人一包。
张大妈又稀奇了,心说这是啥烟,我家老头怎么从来没抽过,我也没看见过
“等晚上问问我老头儿子,他们应该会知道的”张大妈把那包烟的样子深深的记在心里回去了。
黄昏时,巧了,张家的两个儿子正好在胡同口遇上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