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bsp; 看那背影,杨怀仁认出了那是赵煦,只不过此刻他穿着一身素衣,没有穿龙袍,就默默地跪在那里,像一座雕塑一般。
小内侍走到殿门口便停下了脚步,伏低了身子对着殿内喊了一句“通远郡公杨怀仁觐见”。
接着便侧过身来,站立在殿门一侧,高举着手上的灯笼,似是为身后的杨怀仁照清了殿门的高大门槛儿,嘴里又说了一句,“郡公身上
第625章:赵煦问策(上)
杨怀仁听了这样的问题,恨不得一拳朝赵煦脸上打过去,然后问一句沙包大的拳头你见过没有
咱俩是很熟,但熟不到这个份上。换句大家能理解的更形象更直观的话说,别人不拿你当回事,你要说别拿室长不当干部,也别拿班主任不当领导。
这里呢,是应该说赵煦太拿杨怀仁当回事了,还真是拿他当国之栋梁来看待了,凉拌海蜇皮好吃又脆生,当个下酒小菜未尝不可,真当大菜上了席,总是差那么点事。
倒不是故意自己贬低或者作践自己,而是自己几斤几两,心里要有杆秤,有些事,不是他能说了算,能开口去说的。
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杨怀仁依旧一脸懵逼,要是放在以前的性子,早他女马好奇心爆棚急得骂娘了,可如今呢,不能说是成熟了许多吧,但也是理性了不少,有些事不该问的,就别嘴贱。
历史嘛,其实很多朝代都有这种事,甚至一个皇帝在位也没几年,就好多造反的。
民间的就先不论了,朝廷中枢的权贵,皇帝的身边的三姑父七大姨夫的,玩弄权谋想篡权夺位的就不在少数,更不用提皇帝的兄弟子侄们了。
而这些事写进了正史的,往往都是一句话,某某意欲谋反,中间过程半个字不提,最后的结果就是伏诛,或者夷九族,总之下场很惨。
这么说吧,一万个造反的,最后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中大多数也就是嘴上吹吹牛比,天王老子哥们不当回事,但也顶多打打嘴炮,实际上只不过寻了个山头当山大王而已。
都说什么什么史官刚正不阿,如实记录历史,皇帝一夜骑了后宫多少妃嫔都敢写的清清楚楚,就是不写谁谁谁怎么造反的。
为什么
听起来两件事都是让皇帝非常忌讳的,但是御女无数嘛,皇帝只不过表面上装作非常气愤,当着众人批评你几句,然后再夸你为人正派,不畏权势,弄好了还能赏赐你点什么金银珠宝的。
其实呢,皇帝背地里偷着乐呢,琢磨着哥们这么英明神武的事情写入正史传扬下去,几百几千年之后人家拿出来说事,总要说一句这个皇帝还是个牛比的。
可是造反呢这个就不能详细记录了,别人不问,自己也不说,谁问得仔细,就当你要学着造反,或者看了皇帝笑话,是动不动就可能砍你脑袋杀你全家的。
史官也是人,分得清主次,分得清轻重,分得清什么时候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官是皇帝给的,富贵也是一样,没人敢拿自己的人头和家人的性命开玩笑。
很多历史事实,都是复杂的事情往简单了记,简单的事情往复杂了录,大家如此都开心愉快,又何乐不为呢
杨怀仁好不容易琢磨明白了,所以就不闻不问,你让我干吗我就干吗,不少做,更不多做,至于那些秘密,你千万别说,我不想知道。
赵煦的这个问题,就是把杨怀仁扯进来了。其实扯进这样的事情里来,杨怀仁也是没有办法,在外围做了些事,做了也就做了,不招惹谁,更不想留名。
但是外围毕竟是外围,不涉及事件的中枢,那就没大事。赵煦问起杨怀仁怎么处置高滔滔,杨怀仁真不会回答,也不愿意。
一阵沉默,赵煦又拧着脖子回过头来,说了一句“照说无妨。”
杨怀仁心里十万八千支在奔腾,你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装酷卖炫,哥们感觉自己被架在火上烤了啊你懂不懂
即便知道高太后活不过今年,但是杨怀仁还是不想
第626章:赵煦问策(下)
像卢庭信这样带头的,赵煦自然有途径得到这样的禁军将领的一个名单,至于怎么处置他们,那不是杨怀仁该关心的事情。
小兵们虽然没有杀身之祸,但是杨怀仁觉得按照一个帝王的心性,留他们在京畿之地的禁军当中,赵煦也是不愿意的。
“今天两位杨爱卿都表现出了对朕的忠心,朕心甚慰。”
赵煦突然又来了这么一句赞赏,杨怀仁又不好接话了,不了赵煦好似自言自语似的接着说了句,“不如两位杨爱卿帮朕看住这些禁军吧。”
这下杨怀仁明白了,今天跟着那部分将领要进城的所有禁军,赵煦虽然没打算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在他心里,是要像阶级敌人一样对待了。
比如,把他们从禁军的编制里分离出来,然后换戍到一个不怎么紧要的地方,让杨怀仁或杨世虎把他们圈养似的看守起来。
这样一来,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了,这样的一支军队的存在,跟被囚禁的囚徒并没有什么分别。
杨怀仁想也没想,直接开口接话道,“不如就把他们交给微臣吧。微臣保证把他们训练成一支忠于圣上的军队。”
赵煦似乎一下就听明白了杨怀仁话中的意思,想起他当初从环州回京的之时,说起的他是如何对待那些俘虏的上万西夏俘虏,心中忽然冒出一个词来。
“当初爱卿跟朕说起过,就像对待那些西夏的俘虏一样,那个词叫什么来这”
“洗脑”
杨怀仁脱口而出。
“对,就是洗脑。”
赵煦笑了笑,“这个词有意思,只听说过洗衣洗被,原来脑袋也可以用来洗的,呵呵。”
杨怀仁尴尬地跟着笑了笑,心说整个大宋的文人都被二程这样的大儒洗脑了,这样的事你听起来还能算新鲜
只不过是你也是那一批被洗脑的人,你仗着你身份高贵,察觉不到罢了。
杨怀仁转念一想,这样其实也好,学院的工程进度进行的那么快,每天都一个新样子,估摸着过完了这个夏天,到入秋就能部分投入使用。
招生的事情,现在就应该去考虑了,学厨子的人,不一定会少,但也不见得就会很多,而且厨艺也是技术活,不是随便一个人就有天赋,第一批能招上来七八百的人,就算不错。
而隐藏在内部的军事学院,实际上如今也不用再隐藏了,赵煦先前就知道杨怀仁有这样的想法,如今趁着安排禁军这些将士们的茬,不如就把事情摆到台面上来。
况且赵煦刚才说的是要他和杨世虎两个人来处理这件事,对于杨怀仁来讲,就相当于把杨世虎也给拉到他这条船上来了,这正是他以前就想做而没法做的。
赵煦心情忽然好了起来,抬起头来望着他赵家祖宗的牌位,又恭敬地拜了拜。
杨怀仁在他身后也不好干看着,也跟着拜了拜。
赵煦在抬起头来,仰着头望着屋顶,忽然感慨良多地说道,“朕九岁登
基,可到了今天,也就是刚才那一刻开始,才真正有了当皇帝的感觉。”
杨怀仁心说你终于到了那个豪情万丈的阶段了。对赵煦如今的感慨,杨怀仁有些体会,却不敢说能理解他这七八年来所经历的事情。
他明明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可因为继位的时候年纪太小,只能活在他祖母的羽翼之下。
表面上他有权力,却从来没在国家大事上把这种权力行使过,好比一个
第627章:土豆炖鸡块
杨怀仁不能在宫中留宿,赵煦最后撤销了对他的禁足的惩戒,还说过几天抽空给庖厨学院题字,这才派人送杨怀仁出宫。
不过把守京城十二门的事情,赵煦没有说立即让他们撤走,而是明天早上,他会派人去接手。
至于杨怀仁和杨世虎带来的将士们,赵煦说且先驻扎在西门外几天,等待旨意。
这道旨意也好理解,虽然事件的结果是赵煦取回了本就属于他的皇权,但是明日朝堂之上,赵煦要怎么面对那些大臣,而那些大臣知晓这件事之后又有什么反应,赵煦都心里没底。
留着一支精锐的受他操控的不对驻守西门之外,便是一道横在京城和琼林苑禁军之间的屏障。
杨怀仁告退之后缓缓走出皇仪殿,进宫的时候他感觉气氛诡异,心中发凉,走的时候感觉正好相反,杨怀仁潜意识里的心态,或许已经告诉他,他不适合呆在这样的地方。
高居庙堂,听起来很体面很威风,可是毕竟不适合自己,回到市井之间,回到人民群众的温暖怀抱,才是他如鱼得水的地方。
从宫墙上吊着放下去,天霸弟弟嘴里说着轱辘话,好像埋怨官家大晚上召了杨怀仁进宫,眼看着夜色渐深,害怕杨怀仁有个什么意外。
杨怀仁拍着他的后背笑道,“小声说话,也不怕宫墙上的大内侍卫听见。”
天霸弟弟大大咧咧,“怕他个球,老子没有九族给他诛。”
“嗯嗯”,杨怀仁应和着,“那你小雅妹子呢”
天霸弟弟不说话了……
回到万胜门,杨怀仁立即派人去给杨世虎那边送信,传达了赵煦的意思,明日一早,大概是殿前司的侍卫会来接手城门的戍务,他们则暂时驻扎在万胜门外三四里地的一块空旷的田野里待命。
大家就在城门内凑合了一夜,天不亮的时候,就被卖洗面汤子和卖早点的小贩们的吆喝声吵醒了。
很快就来了人交接城门,果然是殿前司的人马,杨怀仁或许已经猜到一些昨天的局势是怎么扭转的了。
按照历史记载里说的,今天早朝,赵煦会说太皇太后病了,尽管也有不少人疑虑,但不会有人站出来去质疑官家的说法。
三个月后,高太后的死讯会传出来,而曾经伺候她的宫人,内侍,还有御医,无一生还,都给她陪了葬,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后宫之中,这种事再平常不过。
当然,这都是后话。
黑牛哥哥作为府卫将军,领着属下笼共二百来人出城,去目的地点和杨世虎汇合。
在外露宿了一夜,早上大家都是饥肠辘辘了,到了目的地之后再埋锅造饭,吃上早饭可能都天大亮了。
所以杨怀仁派人去随园知会一声,让王明远派几个厨子,用马车拉上些快捷方便的食材,赶在队伍到达之前,先行给大家准备早饭。
事情有点匆忙,王明远派的几个人,也没什么好准备的,最简单的炊饼,安下简单的灶台,一笼一笼的蒸出来,
热乎乎地吃起来就非常可口。
杨世虎和他带回来的那些通远军的将士们,自从来了京城,其实都没有好好休整过,就被牵扯到这间事情里来,杨怀仁觉得趁着今天没事,倒是可以好好招待招待他们,也算尽一尽地主之谊。
人太多,要是做精致的小菜,实在做不出那么多,最终还是要做大锅饭。
大锅煮牛羊肉,对于这些曾经的边军将士们
第628章:风卷残云
杨怀仁知道高太后在位时那些被重用的旧党会遭到贬斥,却没料到风暴来的太猛烈了。
赵煦一改以往温文尔雅的性子,以风卷残云之势,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把朝堂按照他的想法清理了个干净。
杨怀仁和杨世虎在西门外驻扎了三天,赵煦便给了他们新的任务。
杨怀仁被任命为新的龙武卫大将军,接管龙武卫,而几天前出营的禁军将士们,不管是不是曾经要跟着原先的将领进城的,一律重新编制到龙武卫和杨世虎的虎贲卫中来。
这么一来原来编制八千人的一卫禁军,在新的龙武卫和虎贲卫里,都超员了两三千人的样子。
原来的近两千通远军边军将士,被一分为二,分别编入这两卫禁军,基层校尉,也全部从通远军中选拔提升,原来的禁军校尉,则都只能降为副手。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驻所,也迁离琼林苑八十万禁军大营,迁至杨家庄子山后的荒凉山谷驻扎,由杨怀仁统领挟制。
很明显,赵煦是信不过这些禁军将士了,把他们交给杨怀仁,就是利用原来的通远军来监督这些人。
当日被煽动出营的,有近两万禁军将士,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也不过是盲目听信原来的将领的命令行事罢了。
到他们迁出禁军大营,才意识到这是受到歧视了,这才人心惶惶,即便心中郁闷,却也不敢出声埋怨些什么,他们也知道他们没像卢庭信一样被追究责任砍了脑袋,已经算是圣上开恩了。
杨怀仁知道其中原因,却无法跟他们明说,只是安抚了下原来基层的校尉,让他们安心管理原来的属下,不要闹事。
即便离开了琼林苑大营,他们也还是禁军的编制之中的军人。驻扎在山谷中,也是为了进行特殊的训练而已。
谁都知道这位新任的将军说的话说服力上有点不够,但是好在杨怀仁以前的名声摆在那里,这些禁军将士倒也没有闹事。
名为将军,但是杨怀仁根本不是个当将军的料,带兵打仗那简直就是扯淡,顶多当个狗头军师,勉强出点鬼主意还能凑合。
而平时的训练和管理,他就更是门外汉了,忽悠他们安心训练就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真正的训练和管理,全部交给了杨世虎。
杨世虎如临大敌似的,感觉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以前他顶多管过三千人的军队,如今一下子管理两万多人,他还真有些手忙脚乱。
杨怀仁自己府上的府兵将领,也一股脑儿派过去帮忙,一来给杨世虎帮忙,二来也培养他们自身的管理素养,从杨世虎那里学习士兵的日常操练,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将军。
而杨怀仁,则躲进了自家大宅里不肯出门了。
名义上是陪着两个老婆养胎,实际上他是为了躲开朝堂上的紧张局势。
以前被禁足的时候总想着往城里跑,如今自由了,反而不敢进城了。每隔几天,便有城中的内卫送了信来,告诉他城中的
近况,以及朝堂上的变化。
太皇太后当政时期的三位宰相,毫无意外悉数被贬官,刘挚被贬光禄卿,刘挚觉得冤枉,拒绝上朝,称病在家。
吕大防贬配随州,范纯仁贬配永州,其他一众元祐老臣,也都迁官出朝,就任地方。
那些大学士们桃李天下,本来还觉得小皇帝刚当权,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不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