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记得前一阵子,屈原路经方城,由于巡逻卫士的妨碍,以至于他并未亲眼得见方城的改变,直到今日才见到方城城内的变动:只见城内,时而能碰到身穿甲胄的魏卒,但寻常百姓,却是一个都瞧不见,这座方城俨然是一座巨大的军营。
可能是注意到屈原在打量城内,蒙仲笑着说道:“如今看起来也有些冷清,不过待日后成军,这里就会热闹起来了。”
热闹
可不是么,按照蒙仲的构想,方城至少要驻扎三万士卒,这还不包括负责干杂事的役卒,倘若允许这些士卒将家眷带到城内居住,日后方城恐怕会突破十万人。
一座城邑,十万人口,虽然比较临淄、邯郸那种几万户人口的大城邑尚有一段差距,但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了,毕竟在当世,并非每一座城邑都能养活三五万的军队。
看看魏国的河东(郡),大大小小几十座城邑,才只能养活十万河东军,可见消耗巨大。
沿着街道来到城内的县府,蒙仲翻身下马,带着屈原与一干近卫,大步走入府中。
进门后仅走了十几步,蒙仲便听到从县府主屋的正堂传来了暴鸢的笑声。
他加快脚步走了进去,正好看到暴鸢与蒙遂相谈甚欢。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前来方城的并非只有暴鸢一人,还有另外两人,其中一人蒙仲认识,正是前段时间在韩国境内时相识的公仲侈,而另外一人,则是一名身穿甲胄的将领,目测年纪在三十岁往上,蒙仲并不认得。
“暴帅、公仲先生。”
在进门后,蒙仲笑着向这两位拱手施礼,毕竟这两位也称得上是他在韩国的旧识了。
“哈哈,老弟来了。”
转头瞧见蒙仲,暴鸢立刻从席中站了起来,抱拳回礼道:“老弟,愚兄来找老弟吃酒了。”
从旁,公仲侈亦起身笑道:“蒙师帅,别来无恙。”
话音刚落,暴鸢就在旁纠正道:“什么蒙师帅,如今老弟应该称作方城令……”说着,他咂了咂嘴,怕是也不觉得方城令是什么大官。
至少在暴鸢看来,蒙仲出任方城令是属于屈才的。
而在暴鸢、公仲侈二人向蒙仲回礼的同时,那位目测三十来岁的将领亦起身朝着蒙仲行了礼,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在下韩骁,任宛城守。”
原来,此人正是蒙仲前段时间决定年后开春前往拜会的宛城守将。
想到这里,蒙仲立刻回礼道:“在下蒙仲,前一阵子路经宛城时,曾有心拜会城守,但当时身有要事,是故最终未能当面拜见,恕罪恕罪。”
宛城守将韩骁微微一笑。
他当然知道前段时间蒙仲在忙碌什么,毕竟成千上万的楚民从楚地迁移至叶邑,宛城的韩军兵将又不是瞎子,哪会没瞧见只不过这是人家魏国叶邑的事,他们也没有去干涉而已。
至于韩骁本人的话,他对蒙仲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此前其实也并未想过来拜见这位年轻的方城令,只不过暴鸢与公仲侈二人来到了宛城,并前来方城约见蒙仲,于是韩骁便随同他们而来。
仅此而已。
就当蒙仲与韩骁相互见礼后,慢蒙仲一步的屈原刚刚迈步走入屋内。
听到动静,公仲侈转头一瞧,顿时就愣住了。
要知道,自从公仲侈被革除国相之位后,他就作为其兄公仲珉的使者兼门客,时而替其兄出使秦国、韩国,因此他当然认得屈原这位在楚国主持变法失败的前左徒。
“屈大夫”
惊呼一声,公仲侈连忙上前向屈原行礼。
屈原也认得公仲侈,闻言拱手回礼道:“公仲先生。”
行礼之后,公仲侈好奇问道:“屈大夫何故会在此地”
“只因一场误会。”
屈原亦不隐瞒,将蒙仲带兵悄然侵入楚境诱拐楚民,使得他对方城心存警惕故而前来探查一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听得在场众人皆忍俊不禁。
想想也是,堂堂方城令,收敛军队旗帜偷偷摸摸到楚国,用田利诱拐楚民,鬼鬼祟祟好似贼人一般,这岂不是好笑
不过待听到屈原二度被楚国流放时,在场众人还是感到唏嘘不已。
尤其是公仲侈。
不得不说,公仲侈与屈原非常相似,两者皆有着作为一国国相的才能,区别仅在于公仲侈不肯为韩王咎所用,而屈原想要为国出力却不被楚王熊横所用,以至于二人明明是身具才华的贤士,可如今一个是白身,一个是戴罪之身,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此时,蒙遂在旁插嘴道:“诸位,在下已命军卒准备好酒菜,不如我等边喝边聊阿仲。”
蒙仲点点头,当即吩咐军卒送上酒菜。
待酒菜上齐,蒙仲、蒙遂、屈原、暴鸢、公仲侈、韩骁六人对坐于堂内,一边饮酒一边继续着之前的话题。
一开始的话题,还显得比较轻松,主要还是针对屈原被楚国流放这件事。
公仲侈对韩王咎有诸般不满,且楚王熊横也绝非什么明君,因此他从一开始就站在屈原这边,骂熊横昏庸,双目不能辨认明珠,致使忠良遭到流放,屈原虽然脸上平静,但心中怕是也挺痛快的。
随后,暴鸢就开始趁机挖人:“屈大夫屈事昏君,却遭流放,与其流放江南,不如投奔我韩国,我韩国定将屈大夫奉为上宾。”
一听这话,蒙仲就不乐意了,他心说我好不容易说服屈原留在我叶邑,你暴鸢口口声声叫我老弟,却当着我的面挖人,这算什么事
于是他打趣道:“暴帅,你这到处挖人的习惯却是要改一改……”
听了这话,暴鸢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屈原委婉地拒绝他:“在下受方城令厚待,决定暂时留在叶邑,大司马的盛情,在下只能辜负了。”
暴鸢这才明白过来,感情挖人挖到自己老弟身上了。
他连忙向蒙仲告罪:“老弟,恕罪、恕罪。……愚兄罚酒、罚酒。”
不得不说,其实倒也不怪暴鸢,毕竟谁能想到蒙仲这座小庙竟然留下屈原这等大神呢
这不,公仲侈听到屈原的话,脸上亦露出了吃惊的表情,旋即若有所思。
见暴鸢罚酒道歉,蒙仲自然也不会再揪着不放,毕竟他也明白暴鸢的苦处:韩国如今太弱,毫无王霸之相,以至于当今天下的贤则纷纷往秦、赵、魏三国聚集,极少投奔韩国。
甚至于,即便有贤士投奔韩国,韩国也未必留得住。
就好比当年的犀首公孙衍,他遭魏国重臣田需陷害,逃到韩国出任了韩相,可过了没多久,公孙衍就又想回到魏国。
是韩国亏待公孙衍么
当然不是!
说到底,还是因为韩国太弱小,无法实现公孙衍的抱负,无法让他施展本领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暴鸢作为韩国的大司马,决策层的重臣,自然是想方设法想为韩国招揽更多的人才,从当日笼络蒙仲,到今日邀请屈原,皆是如此。
酒过三巡,众人间闲聊的话题,逐渐从屈原转到蒙仲身上。
当然,其中自然避免不了暴鸢趁机埋汰魏国,指责魏国屈待蒙仲,竟将伊阙之战的最大功臣打发至方城这一带。
而对此,蒙仲付之一笑。
他当然明白暴鸢还未放弃笼络他出仕韩国的心思。
再者,虽然方城这一带贫穷落后,但胜在几乎没有强势的地方贵族妨碍他,再加上魏王允许他拥有五万编制的军队,因此蒙仲觉得他在方城能大有作为,自然不会理会暴鸢的离间。
而暴鸢在试探出蒙仲的态度,觉得蒙仲对现如今的处境还算满意,于是便也放弃了继续离间蒙仲与魏国的念头。
于是乎,筵席间的话题逐渐转移到了两国目前的共同威胁,即秦国身上。
暴鸢告诉蒙仲:“有细作从秦国送来消息,说秦国于十月初便开始筹集粮草、聚集军队,不知又有什么行动。”
虽然他并没有明说,但事实上在场诸人几乎都猜得出来,秦国筹集粮草、聚集军队,恐怕就是为了攻打楚国。
毕竟近些年,秦国就是这么轮番进攻魏韩楚三国——打到一个国家屈服,割地求和,就换一个国家继续进攻,过个一两年再换一个进攻目标。
不得不说,自卫鞅在秦国推行了「军功爵制」后,秦国就变得极具侵略性,连番进攻魏韩楚三国,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似这等密集的征战,让中原诸国都感到震惊:难道如此密集的战事不会使秦国的军队奋起反抗么
可事实却是,秦国的军队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士气与战斗力,令人望
第279章:诸事俱备【二合一】
适日,当屈原提出他的建议后,蒙仲、公仲侈二人与其一拍即合,三人立刻就缔结了盟约。
鉴于公仲侈目前在韩国只是白身,而屈原在楚国更是惨遭流放的戴罪之身,二人皆推荐蒙荐担任“三人合纵”的纵长。
而对此蒙仲也不过于谦让,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纵长的虚名,并在与屈原、公仲侈二人商议之后,给这所谓的“三人合纵”起了个名字,叫做“方城议会”。
考虑到方城议会现如今就只有蒙仲、蒙仲、公仲侈三人,因此三人制定的规矩亦相对宽松许多,总结下来即一句话:彼此不做有害于对方国家的事。
拿蒙仲举例,即他不能做危害于韩国与楚国的事,倘若日后魏王命他攻打韩国或楚国,则他必须事先通知公仲侈或屈原,双方合力想办法尽量化解这场战争。
当然,这里所说的“尽量想办法”,必然是屈原想办法使楚国减少损失,比如割让土地向魏国求和,而蒙仲所要做的,便是配合屈原,想办法说服魏王“见好就收”。
毕竟彼此都是成年人,倘若以为这所谓的口头盟约就能让蒙仲不顾一切阻止魏国攻击韩国或楚国,那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而除了彼此合力维持诸国间的和平以外,方城议会内的成员还要履行尽力帮助彼此达成目的的义务。
比如,蒙仲想要成为河东守,甚至是魏国的大司马,公仲侈与屈原就要想办法帮助他达到目的;而公仲侈现阶段的目标是希望从楚国迎回作为质子的公子虮虱,蒙仲与屈原二人亦要想尽办法使公仲侈达到目的。
成员间彼此互助互利,互通消息,这正是“方城议会”的本质,亦是最大的规章。
虽说日后随着方城议会继续招募成员,在影响力逐渐增大的同时,未必不会出现成员间彼此产生矛盾的弊端,但就目前来看,这个盟约的形成,是大大有利于蒙仲的。
可别小看公仲侈与屈原。
公仲侈虽然目前是白身,但他好歹是当过韩相的大才,且韩国现如今的国相公仲珉就是他的兄长,只要公仲侈在出使魏国时,在魏王面前称赞蒙仲几句,这比田黯、段干寅在魏王面前称赞蒙仲还要管用。
屈原亦是如此,虽说他被贬流放,但他在楚国的人脉可不小,在昭氏、景氏两族中都有相识的好友,这也正是楚国令尹子兰忌惮他、想方设法要把屈原流放至千里之外的江南的原因。
总之只要运用得当,蒙仲日后未必不能借韩、楚两国的声势来对抗薛公田文,即是不能将田文驱赶出魏国,也至少能加强魏王对他的重视。
在经过简单的商议后,初具雏形的三人合纵终于结成,蒙仲、公仲侈、屈原三人都很高兴,又忍不住喝了些酒水助兴。
既然三人彼此结了盟,屈原对于公仲侈的托付自然更加上心,次日他就写了一封信,托几名本该押送他前往江南的楚卒返回楚郢,交给他的妻兄昭雎,委托昭雎照看韩公子虮虱,倘若日后有机会的话,便劝说楚王熊横将公子虮虱释放,使公子虮虱能搬至叶邑居住。
对此,公仲侈万分感谢,旋即又请求蒙仲,恳请蒙仲日后待时机成熟,允许韩公子虮虱在叶邑居住。
似这种顺水人情,蒙仲自然不会拒绝,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
至于何时算做“时机成熟”,蒙仲没有追问,但他心底多少也猜得出来:大概就是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
在他看来,公仲侈肯定打算到时候借这件事达到他的目的,即使公子虮虱脱离楚国的掌控。
不过考虑到公仲侈并未开口向他恳求,蒙仲暂时也不打算去干涉,他仍在权衡着利弊,希望能从这场注定爆发的「秦楚战争」,获取一些利益。
比如说楚国的人口。
一旦秦军攻入楚国,楚国的百姓势必惊恐溃逃,到时候若他蒙仲横插一脚,或许就能一下子得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口——丝毫没有付出,便得到几万、十几万人口,还有这更便宜的好事么
唯一值得顾虑的,即屈原对此的看法。
不过据蒙仲对屈原的暗示,屈原并不抵触这件事。
也是,屈原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倘若如今的楚国依旧富饶强盛,他自然会百般抵制蒙仲这种拐带他楚民的恶劣行径,但问题是,如今他楚国的民众被苛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又遭到秦国的进攻,即便蒙仲不想办法将那些楚民诱拐至叶邑,那些他楚国的流民恐怕也会因为饥寒交迫而暴毙在荒野,在这种情况下,他屈原有什么立场去阻止蒙仲行善,让更多的楚人能在叶邑得以活命
他要恨,也会恨楚王熊横,恨令尹子兰那帮只顾私利、不知国家的贵族,又岂会怪到蒙仲头上来
在得知了屈原对此的态度后,蒙仲心中更加笃定,立刻便与蒙遂商议起了此事。
不得不说,听了蒙仲的话,蒙遂大吃一惊。
毕竟在他看来,蒙仲想在秦军进攻楚国城池时,趁机吸纳那些逃亡的楚民,这岂非就是火中取栗么——秦军会眼睁睁看着他魏军将楚民带走
且不说秦军的士卒卖力攻打楚国城池,还指望着从城内的楚民身上抢掠一番,就说负责率领秦军的秦将,他们又岂会允许自己只攻下一座空城
三岁小儿都知道这个道理:一座空城有个屁用!
想到这里,他摇头说道:“恐怕秦军未必会让我方得逞。……若秦军态度强硬,或许会引起秦魏交恶,如此,阿仲你恐怕难向魏王交代。”
听闻此言,蒙仲立刻就说道:“是故,我会事先亮明旗号,不欲与秦军为敌,只为庇护无辜的楚民,但倘若秦军主动进犯我方,那就是秦军的不是,我可以号召天下士子声讨秦军!”
不得不说,蒙仲说起“声讨”确实很有底气,毕竟他在儒家这边相当有人脉,邹国的儒家圣人孟子是他的老师,而魏国西河儒门,亦与他关系极好,只要他一声令下,天下儒士势必会群起而声讨秦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