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继而,一家人和和气气地用罢了早饭。

    待用过早饭后,全家人继续清点那些贺礼。

    说起这次诸宾客赠送的贺礼,数量着实是多,单单宋王偃、太子戴武、戴不胜、肥幼、惠盎几人,便赠送了足足装满十二辆马车的贺礼,这还不包括其他宾客赠送的贺礼,以至于蒙仲家的院子里都摆放不下,只好暂时停放在祖庙那边。

    在太子戴武、田章、戴不胜、惠盎等人离开蒙邑的第三日,蒙仲与母亲、妹妹、妻子才开始清点这些贺礼,足足花了一整天的工夫,他们才堪堪将宋王偃、太子戴武赠送的总共五辆马车的贺礼清点完毕。

    不得不说,这对君王父子赠送的贺礼,都是颇为贵重的大件,比如足足半人高的青铜鼎,蒙仲实在想不出这玩意对他家有什么用

    最后,与其摆在自家院子里碍事,蒙仲干脆就让蒙虎、蒙遂二人用战车运到了族内的祖庙,赠予了族内。

    还别说,老族长蒙箪对此颇为高兴,赶紧找了块丝绢盖起来,看他的架势,怕是待等日后有其他家族的人前来拜访时,他要时不时地拿出来显摆一下——毕竟是宋王偃所赠之物。

    至于相对小件的,比如说装饰颇为考究的铜炉,蒙仲留下了两个,一个摆在主屋,一个摆在东屋,以便日后冬季时能在屋内取暖——当然,他会事先叮嘱葛氏、乐嬿、蒙嬿得注意一下通风情况。

    大件除了青铜器,还有不少漆器。

    不得不说,在这个年代,漆器着实是价值不菲的物什,大到家具、床榻,小到木柜与装盛首饰的箱子,一般都只有贵族人家才能见到,至于在蒙邑,哪怕是在族长蒙箪、蒙鹜父子家中,亦极为罕见。

    而除了青铜器与漆器,剩下颇为贵重的,有玉石雕刻而成的摆饰物,比如玉马、如意;有质地做工皆为上等的甲胄与兵器;有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的各色布匹;还有最最让女人心动的首饰,等等等等。

    相比较而言,足足装满两个大木箱的宋刀币,反而显得是最不起眼。

    当日,就在蒙仲与蒙虎、蒙遂二人翻看着贺礼中的那些兵器与甲胄时,葛氏、蒙嬿、乐嬿三人,则围在那些装满首饰的盒子旁,满心欢喜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首饰。

    这边,蒙虎手持一柄利剑砍断一根用来试剑的木头,在蒙遂不满的目光下哈哈大笑着叫道:“这剑不错,归我了!……我先说的!”

    那边,乐嬿与蒙嬿满脸欢喜地试戴着首饰,且相互评价着,以至于传来诸如“这个簪子好看”、“我觉得这个更好”之类的话。

    两边着实格格不入。

    总而言之,蒙仲一家四口,以及蒙虎、蒙虎、荣蚠与前来帮忙的四十九名宋兵,足足忙碌了五日,这才将所有宾客的贺礼全部清点完毕,然后又花了三日,将其中大部分贺礼都赠送给了蒙氏、乐氏两族,包括武婴、华虎、穆武、向缭等一干小伙伴。

    就连荣蚠率下的那五十名宋兵,每人都分到了几块布匹与数量不少的宋刀币,欢欢喜喜地拜托蒙氏一族,想办法将这些物什送到他们的家中,交给他们的亲人。

    几番下来,原本堆积如山的贺礼,赠的赠、送的送,转眼就赠送的差不多了,就连原本运载贺礼的那些马车,蒙仲亦赠予了蒙氏、乐氏两族的长老们,给他们代步,这使得蒙仲在蒙氏、乐氏两族,包括在荣蚠等五十名宋兵当中,皆增涨了不少名望。

    甚至于有不少蒙氏、乐氏子弟纷纷向蒙仲表示,待日后蒙仲有机会出征沙场,千万要带上他们,好彼此有个照应。

    对此,蒙氏、乐氏两族的族长与长老们亦是颇为赞同。

    因为蒙仲与乐嬿联姻的关系,目前蒙氏与乐氏两个家族的关系最密切,不夸张地说,若日后蒙仲当真出征沙场,蒙、乐两族的族人便是他最能信赖的兄弟族兵,忠诚度与凝聚力,远非寻常征募的兵卒可比。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不贪财,愿意将好处分给手底下的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为你效劳,最直接的例子便是荣蚠与其率下四十九名宋兵,这些皆经历过沙场的老卒,起初在被太子戴武派来保护蒙仲时,心中难免还有些怨言,但如今在蒙仲这边得了诸般好处,你看有谁还有不满

    清点完贺礼,再逐一向送来贺礼的宾客写了感谢的书信,路近的再赠送一些蒙邑的特产作为回礼,贺礼这件事也算是圆满结束了。

    虽然蒙仲一家最后留下的东西并不多,大部分都赠送给了乡邻,但换来的,则是人人称赞的口碑——附近的乡邻皆因此觉得蒙仲一家人和善,会为人处世。

    待处理完贺礼的事后,已经是七月初,蒙仲与蒙虎、蒙遂、荣蚠等人前往庄子居看望庄子与孟子。

    是的,没错,在蒙仲婚事过后没几日,孟子便主动搬到了庄子居。

    对于孟子的到来,虽然庄子口口声声表示并不欢迎,但从这位老人的举动却可以明显看出,他对于孟子的到来其实还是颇感高兴的。

    从六月下旬到八月末,孟子与他的弟子们足足在庄子居居住了两个多月。

    在这两个多月里,庄子与孟子这两位大贤时而在彼此的弟子面前论道,时而是孟子为蒙仲、蒙遂、武婴、向缭、华虎、穆武等道家弟子讲述儒家思想与他孟轲的主张,时而是庄子在孟子的邀请下,向万章、公孙丑、公都、乐正等儒家弟子讲述道家思想的精髓与他庄周主张的思想。

    更有甚者,在庄子、孟子两位贤者的旁观与引导下,道儒两家弟子还时常展开学术方面的辩论。

    不能否认,这两个多月的时间,让双方弟子皆受益良多。

    最值得一提的是,也不晓得孟子使了什么法子,总而言之,庄子终于在蒙仲师承这方面稍微松口了,允许孟子收蒙仲为弟子,这使得蒙仲成为了兼道、名、儒三家师承的弟子。

    说实话,庄子对儒家是一向有成见的,此事庄子曾经对蒙仲解释过,因为在庄子看来,儒家总喜欢偷学他道家的思想主张,可学又学不彻底,甚至于有时候歪曲了道家原本的意思,这让庄子非常痛恨。

    但是对于孟子,从内心来说庄子还是挺欣赏的,一来是孟子也颇为逞强好勇,至少在庄子发怒提起拐杖的时候,孟子亦相继举起拐杖毫不含糊,虽然这两位的举动让双方的弟子们吓得险些魂飞魄散,但庄子却恰恰欣赏孟子这种直率。

    不错,庄子最厌恶的,就是那种内心一套、嘴上一套的伪君子,虽然孟子曾经也有过污点,但正像他所说的,这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在当代,道家思想也好,儒家思想也罢,都不是什么主流思想。

    如今世上所充斥的,除了墨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外,主要仍是被曲解后的“杨朱思想”,以至于不少人觉得“自私自利”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却不知“杨朱思想”的本质其实是“无损于己、无损于人”。

    虽然也不指望单凭蒙仲几人就能扭转整个被庄子称为“道亏”的世道,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庄子也好,孟子也罢,皆对蒙仲抱持着莫大的希望,希望他日后能将道、儒两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大概在八月底的时候,孟子终于提出了辞行,准备带着他的弟子们返回邹国。

    毕竟按照他们的行程,此时启程返回邹国,待回到邹国时恰好能赶在冬季前,否则就要等来年才能返回邹国。

    “孟师,您与诸师兄弟不能再住段时间么”

    因为庄子已经允许蒙仲同时拜入孟子门下,因此蒙仲便改口以孟师称呼孟子。

    听到蒙仲的话,孟子捋着胡须开怀笑道:“不成啊,此番为师……”他故意瞥了一眼庄子,一边好笑于庄子瞪着眼珠子的故作凶相,一边继续说道:“总之,此番老夫只带了你万章、公孙丑、乐正等数位师兄前来蒙邑,然而在邹国,仍有两百余位弟子等待老夫回去传授我儒家的经典,老夫岂能置之不理更何况,此番老夫前来蒙邑,目的既已达到,并且还与庄夫子做了几番畅谈,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着实美哉,不可再奢求更多,否则恐遭天弃。”

    听了这话,蒙仲虽然有些不舍,但也不好再做挽留,毕竟孟子在邹国确实仍有两百余名弟子正翘首期待着他们的老师返回。

    在孟子离去的时候,蒙仲与蒙遂、蒙虎等众人一同前去送别,甚至于当时就连庄子亦在送别的的队伍中。

    尽管庄子口口声声说着诸如“赶紧离去”之类的话,但蒙仲看得出来,对于孟子的离去,这位老师终归还是有些不舍的。

    毕竟在惠子过世后,庄子着实是没什么可以平等谈论的知己。

    仿佛是看出了庄子的寂寞,孟子笑着说道:“虽我不得已要回到邹国,但仍可通过书信与庄夫子讨论学术。”

    “谁要与你书信交流快走快走!”庄子板着脸冷哼道。

    听了这话,在旁诸人皆忍不住暗笑:彼此都书信来往整整三四年了,居然还说这话

    孟子故意说道:“既然如此,待日后老夫有书信送至,庄夫子看罢即可,切勿回覆。”

    听闻此言,庄子瞪了瞪眼睛说道:“回不回覆,我自有论断,无需你来替我做主!”

    总而言之,因为有庄子与孟子时不时的斗嘴,因此当日的送别总体来说还是挺欢乐的。

    待孟子与他的诸弟子离开之后,庄子居内的屋子又空了出来,因此




第220章:奔赴魏国【二合一】
    宋王偃三十五年十月中旬,即义兄惠盎第二次离开蒙邑的三日后,蒙仲单独驾驭战车来到庄子居,将他心中的打算告诉了老师庄子。

    “你欲往魏国”

    在得知了弟子的心意后,庄子也没有什么别的反应,他只是问蒙仲道:“为何莫非你是想代为促成魏宋之盟”

    “老师说笑了。”

    蒙仲仿佛是听懂了庄子的话外之意,闻言笑着说道:“弟子如今尚不及弱冠,何德何能可以主导诸国间的邦交大事弟子只是想到魏国去增涨一番见识罢了。”

    “唔……”

    庄子很满意于蒙仲的回答,他最担心的就是蒙仲依旧为了在赵国的事而自责,自责于赵主父的死,自责于未能守护住赵国与宋国的盟约,然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不应该由他这位弟子承担责任当然,事实上宋王偃也好,太子戴武也罢,宋国上下也没有人责怪蒙仲,只不过是蒙仲自己感到自责罢了。

    毕竟在蒙仲看来,正因为他没能保护好赵主父,没能守护住赵宋之盟,才使得去年齐宋两国间爆发了战争,致使几万、十几万的宋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反之,若赵宋同盟仍在,齐国岂敢轻易侵犯宋国

    在沉吟了片刻后,庄子带着几分惆怅说道:“你惠师仍在世时,老夫亦曾多次前往过魏国,与当时的公孙衍、公叔痤等人倒也有些许薄面,但如今转眼几十年,魏国的故人皆已不在,而你又得罪了魏国如今的国相田文……”

    说到这里,庄子长长叹了口气。

    他记忆中的魏国,乃是魏惠王魏时代的魏国,可如今魏国的君主,却是魏的孙子魏,哪里还是庄子记忆中的那个魏国。

    再加上当年相识的旧友,也一个个因年老而亡故,以至于此刻庄子竟想不出魏国仍有什么旧友能够庇护他的弟子,使其免遭薛公田文的排斥。

    不得不说,这其实也是庄子默许孟子收蒙仲为弟子的其中一个原因:若他庄子的名号不足以使薛公田文忌惮,那就索性再加上孟轲那个老物的名头,想来薛公田文应该也不希望同时得罪两位当世的大贤。

    更别说儒家在魏国还是具有一定威望的:一来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就曾拜孔子门徒子夏为师;二来,自孔子过世后,子夏便搬到了魏国的西河一带居住,一度在当地教授弟子,传播儒家思想。

    不得不说,鉴于弟子此番准备前往魏国这件事,庄子心中着实担心。

    然而担心归担心,他却又不想阻止这名弟子与当初蒙仲赶赴滕国战场时的心态不同,当时的庄子,只希望蒙仲这名弟子能老老实实留在身边,传承他老庄一脉的道家思想,可近些年,看着这名弟子陆陆续续做的那些大事,庄子忽然意识到,他这名弟子,并非是甘心于隐居山林的那种人。

    因此,庄子才决定放任这名弟子出去闯荡,他也看看,他这名最优秀的弟子,到底最终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

    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担忧之色,蒙仲笑着宽慰道:“老师且放心,据惠盎义兄所言,田文已与齐国反目,此番我宋国送上薛邑这份厚礼,他纵使看在宋国的面子上,也不至于会迫害弟子……”

    “但愿吧。”

    庄子微微点了点头。

    说实话,考虑到宋国准备用薛邑与薛公田文改善关系,再考虑到他庄周与孟轲两个老物的名头,庄子倒是不担心田文会迫害他的弟子蒙仲,他只是担心这名弟子在魏国碰壁而已。

    毕竟据他所知,薛公田文如今在魏国还是颇有权势的,魏国的臣子、贵族,未必敢冒着得罪田文的危险结交蒙仲,更别说帮助蒙仲。

    不过转念一想,庄子也就释然了:姑且就当做对此子的磨砺吧。

    与庄子聊了半日后,蒙仲便驾驭战车返回了蒙邑,将心中准备前往魏国的打算告知了母亲葛氏、妹妹蒙以及新婚妻子乐当然,在这些家人面前,他可不敢透露他曾经重重得罪了魏国国相田文这件事,免得她们担心。

    而事实上,对此葛氏与蒙早已有所猜测。

    毕竟想当初蒙仲前往赵国之前,也是发生在他义兄惠盎亲自前来蒙邑之后,是故前几日见到惠盎再次前来蒙邑时,葛氏与蒙就猜到蒙仲很有可能又将出远门了,因此倒也不感到意外。

    至于乐,她虽然有些意外,但考虑到蒙仲在成婚之前就曾对他说过相关的事,因此她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她只是有些不舍,毕竟她与蒙仲成婚才不到四个月,丈夫便要赶赴魏国,还不知多久才能回来上回去赵国,一晃就是近三年,那么这次呢

    随后,蒙仲又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近卫荣,以及其率下四十九名宋兵,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跟随一同前往魏国。

    荣欣然接受,但他率下的四十九名宋兵当中,却有大半人数露出了迟疑之色,显然是不愿意远赴魏国。

    见此,蒙仲亦不勉强这些兵卒,从家中取出了些宋刀币发给他们,便让他们各自返回故乡,或返回郯城向太子戴武复命。

    只留下荣与其余二十名宋兵,愿意跟随蒙仲前往魏国。

    事后,蒙仲又来到了他蒙氏一族的新族长蒙鹜的家中,在说明情况后,拜托这位以往关系亲近的族叔平日里多多照顾他家中。

    对此,蒙鹜一口答应,不过答应之后,他亦提出了一个恳求,即希望蒙仲此番前往魏国时,带上他的儿子蒙傲,让这小子一同跟着前往魏国去见见世面,增涨些见识,并且磨砺一番,使之能成为一名可以担当重任的男儿,不复以往的顽皮。

    这当然不是什么大事,蒙仲当即答应了下来。

    随后又过了两日,待等到十月十九日,武婴、华虎、向缭、穆武、乐毅、乐进、乐续等人,纷纷带着行囊、包裹汇聚到蒙邑。

    临行前往魏国前,蒙鹜带着蒙箪、蒙荐、蒙等长老,领着葛氏、蒙、乐以及一干蒙氏子弟,在乡邑的路口相送蒙仲等人。

    眼瞅着武婴、华虎、向缭、乐毅、荣等人以及那些宋兵皆已乘坐上了各自的战车,蒙仲低声对仍紧紧握着他手的葛氏说道:“娘,送到这就可以了,别人都看着呢,怪丢人的……”
1...160161162163164...3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