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639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林春
至此,吴三桂没了退路,三万五千关宁铁骑就成了他的唯一倚仗,虽然王永吉多次催促他速速行军,但吴三桂利用部下的畏战反战情绪,甩锅给部下,二十日到玉田县,距北京三百里,又驻足不前。
这时传来了北京的消息,闯信二贼相继入京,分占北南,皇城暂时无恙,但是信贼有战舰位于通州运河,恰好挡着吴三桂的西进之路,王永吉也没法再催着吴三桂进军了。
吴三桂召众将商议,有人主张退兵永平,有人主张退回山海关,还有人暗示可向清国借兵,剿灭二贼,可就是没人愿意直接进兵北京。
之后又陆续收到北京的消息,二贼忙于拷饷,北京大乱,间中还收到了李信托人送来的高邮吴家书信,但什么话都没说,意思已经表明的很清楚了,仅仅是送信而己,没有任何劝降吴三桂的意思。
吴三桂也冷冷一笑,暗道流贼果然不能成事。
直到今日,一封诏书送到,顿时乱了吴三桂的阵脚,崇祯封李自成为唐王,兵部尚书,要求吴三桂配合李自成共剿信贼。
众将也炸开了锅!
“定是皇上受闯贼挟制,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否则以皇上刚烈的性格,又怎么会封闯贼为王”
“不错,我们若是与闯贼合兵共剿信贼,闯贼回过头来,突然袭击于我,那该如何是好钧座,末将并非怕死,实是皇上只剩咱们这点人手啦,若咱们战败,谁来救皇上望钧座慎重啊!”
“不如先回山海关,观望局势变化!”
众将七嘴八舌,几乎没人愿意与李自成合兵,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不过吴三桂能看出来,众人都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眼下的局面就和唐末河北藩镇一样,节度使虽然统领全军,但底下还有大小军头,纵然是节度使手握大权,也不能强逼着大小军头去做不愿做的事,否则立刻就来一场兵变让你尝尝滋味。
吴三桂冷眼一扫,便道:“本镇自有良策,打起来,我们必胜,流贼必败,流贼一败,将不可收拾,那时北京就可以收复了。”
有人似乎明白了吴三桂的意思,有人还不明白,互相交换眼色。
吴三桂解释道:“我已派人探知,北朝正在集中兵力,想来已获知北京失陷,必倾巢出动,二贼纵有千般谋算,只须借得北朝兵来,都将一一粉碎。
而且历史上向外人借兵的事并不少见,比如申包胥,吴国灭了楚国后,他向秦国借兵,把吴国打败,恢复了楚国,难道我吴三桂做不得申包胥么
何况我有数万精兵在手,比申包胥强百倍,只要有北朝出兵,我们定可驱逐流贼,恢复明室,事后也无非以金银报答北朝罢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可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九五章 以势相逼
谢谢好友神秘靓仔qvq的打赏和月票
吴三桂在书信中,表达了求君父于牢笼,击破二贼,恢复明朝江山,来书借兵的意思,未有只言提及投降,多尔衮反复看了之后,把洪承畴与范文程喊来议事。
“见过摄政王爷”
二人左右马蹄袖互拍,打千施礼。
多尔衮把吴三桂的书信给二人传阅,随即问道“吴三桂只是来书借兵剿贼,并没有投降我朝之意,是不是”
范文程向洪承畴道“洪学士,南边的情况你最清楚,吴三桂派人来借兵,我朝应如何回答”
洪承畴沉吟道“虽有南朝皇上封李自成为唐王,兵部尚书,但必是受李贼挟迫,并未心甘情愿,吴三桂看破此点,担心被李贼利用,与信贼火拼之后无力再战,故退往山海卫,以静制动,而其自身兵力有限,故向我朝借兵,此正是我朝大兵进中原,剿灭流贼之良机,摄政王天生睿智,韬略在胸,请问将如何回答”
多尔衮没有吱声,将目光转向范文程。
范文程道“臣以为这是我朝剿灭流贼,平定中原的大好机会,摄政王不必急于召见吴三桂的使者,可由臣与洪学士先接见,问清关内情况,再由摄政王决定我大清进兵方略,一切决定之后,王爷召见吴三桂使者,给予回书亦不为迟。”
多尔衮连连点头道“好,就这么办,我们连夜商定方略,明日一早,叫使者回关复命。”
范文程和洪承畴都明白多尔衮有降伏吴三桂的心思,相视一笑,告辞离去。
当天夜里,二人又找到了多尔衮。
范文程道“摄政王爷,吴三桂确实只有借兵之意,不过臣与洪学士谈了片刻,一致认为未必不能使吴三桂投降,我们都主张应急速进兵山海关,不必从中协和西协进入长城。”
多尔衮沉声道“说出你们的想法。”
范文程道“洪学士比我高明,请洪学士向摄政王爷禀明。”
多尔衮向洪承畴问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蓟州、密云一带进入长城”
洪承畴拱手道“原先我们不知吴三桂有向我朝借兵之事,臣只想到第一步是进入长城,第二步是在山海与北京之间据一固城屯兵,第三步是击溃流贼,占领北京,南朝皇上若死于战乱,可推到流贼头上,若仍活着,则可逼迫他将天下禅让与我大清,第四步则是招降吴三桂,迫他献出山海关,打通关内关外的通道。
如今因吴三桂有借兵之意,请摄政王将原谋划的几步棋并为一步走,也就是说,将招降吴三桂,打通山海关,击溃李贼和信贼,并成一步棋走,王爷睿智过人,遇此意外良机,何必再像往年一样,走蓟州、密云一带的艰险小路,替吴三桂独战强敌,留着他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不觉将两掌一拍,叫了声好“好,你这话说到了我的心上”随即又追问道“倘若吴三桂仍忠于明朝,死不肯降投,我军岂不是被挡在了山海关外”
洪承畴道;“依臣之视,吴三桂并非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摄政王如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可不费过多唇舌。”
多尔衮不解道“你怎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洪承畴微微一笑“当流贼过大同东进之时,崇祯下旨调吴三桂去北京勤王,蓟辽总督王永吉也亲到宁远催促,虽然崇祯命他不要舍弃宁远百姓,此系失策,但当时吴三桂手下有近四万精兵,可以分出万余护送百姓,他亲率两万入关,还可从山海驻军中抽出数千精兵,日夜兼程,驰抵北京,代替太监和市民守城,倘能如此,李贼哪能破去北京,同时也可使守居庸关与昌平的明军士气大振,不会开关迎贼,故单就吴三桂借保护宁远百姓之名,不肯迅赴危城,以救君父之难来看,能算是忠臣么”
多尔衮点头道“说得好。再说下去”
洪承畴道“倘若吴三桂真是大明忠臣,当他知道崇祯陷入死局之后,应立即誓师讨贼,号召各地义师,会师燕京城下,义无反顾,然而臣问了杨珅,吴三桂并未号召天下讨贼,甚至还夺了蓟辽总督王永吉的标营,迫使王永吉逃往天津,可见此人举棋不定,首鼠两端,私心保存实力是真,空谈恢复明朝江山是假。
臣建议王爷趁此良机,迅速向山海关进兵,迫使吴三桂向我投降,倘若我不下手,一俟李贼和信贼决出胜负,只怕吴三桂会降贼。”
多尔衮惊问“吴三桂真能降贼”
洪承畴道“吴三桂乃一识时务之人,只要贼开出足够优厚的条件,必降,他若不降,山海卫必不可守,况且他引兵退回山海卫,未必就没有待价而沽的意思”
多尔衮又问道“贼从关内攻破山海城容易么”
洪承畴点了点头“非常容易。”
“为何”
多尔衮不解道。
洪承畴解释道“臣出关之前,曾在山海卫驻军多日,对当地的地理形势较为清楚。
洪武年间,徐达率领明军北征,修筑山海城,历代以来,靠长城界南北,所谓山海关,是指山海城的东门而言,故而建的坚固雄壮,门外又有瓮城,城墙高厚,形如天堑。
关门向东,而瓮城门偏向东南,所以攻关之敌纵用红衣大炮也射不中山海关门,同时瓮城之外,又修了有东罗城,可驻屯人马。
而山海卫西城墙因对内,在徐达眼里并不重要,只匆忙修筑,城墙低薄,城楼简陋,后人增修西罗城,也备而不用,草草从事。
如贼从关内来攻,吴三桂知西城墙不可守,必出关在石河两岸和石河滩上作战,一旦战败,贼兵乘机猛追,必尾随关宁败军抢入西罗城,再乘关宁兵惊魂未定,攻破卫城不难。
故以臣愚见,请摄政王爷复书吴三桂,谕其投降我朝,同时我八旗兵转路向南,日夜兼程,直趋山海关,实为上策,请王爷斟酌”
多尔衮用力一拍大腿,连声赞道“洪享九啊洪享九,我大清得你,胜过十万精兵啊,好,就照你说的办”
洪承畴又道“摄政王爷,给信贼的书信,也可送去了,王爷与他相约共击闯贼,并隐约透露给闯贼知晓,二贼既便不起内哄,也必嫌隙更增。”
多尔衮点了点头,随即向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宣布了全军折向山海卫的决定,均是情绪振奋,纷纷叫好。
次日清晨,有快马把给李信的书信送出,另有给吴三桂的劝降信也交杨珅与郭云龙带回。
信中写道我朝闻贼攻陷京师,明主身陷囫囹,不胜发指,所以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义无反顾,剿灭流贼,出民水火,尔往日虽与我大清为敌,今日不必因往年旧事,尚复怀疑,昔日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重用管仲,称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洪承畴的猜测,多尔衮担心日久生变,紧急行军,而此时的山海卫,气氛凝重。
杨坤与郭云龙已经带回了多尔衮的劝降信,关宁军的重要将领与幕僚也得知了清军正全力向东,朝山海卫赶来的消息。
众将面色惊疑不定,纷纷看向了居于上首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心里,也是翻江蹈海,难以平息,按他的原意,是代表明朝旧臣,与清军合力打败流贼,拥立太子,自己执掌大权,却没想到,多尔衮竟乘机胁迫他投降清朝,并拥十五万大军,火炮数百门,直接向山海卫开来。
纵然山海卫关城雄伟,也未必挡得住清军的攻击,以前山海卫背靠着大明朝,可以向朝庭伸手要钱要粮,如今却只能靠自己,而山海卫一带土地贫瘠,养不活四万大军与二十万老百姓,不出一个月,就会弹尽粮绝。
可一旦他领大军退出了山海卫,天下之大,又有何处可去
无论是李信还是李自成,都不会放过他
第二九六章 宁降清,不降贼
吴三桂也是说不出话来,心头绝望,他虽然有兵,但是没有地盘养兵,要想学李自成那套四处流窜,大环境也不允许了。
连李自成都不做流寇了,他吴三桂却去流窜,不怕落个骂名么
更何况流窜是个技术活,李自成流窜十几年,队伍越滚越大,充分说明经验丰富,换了吴三桂,甚至李信去流窜,恐怕不出一两年,队伍就会散掉。
这真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吴三桂突然明白,做大事不是拍脑袋就能做成的,李自成流窜了十余年才站稳阵脚,张献忠则是专门打擦边球,让李自成顶在前面吸引朝庭兵力,他于深山老林里转悠,李自成建制立国之后,才露出獠牙,挥军入川,轻取成都,称大西皇帝。
即便是李信崛起神速,但发家史也有迹可寻,一开始就冲入淮扬富庶地带,连打几场胜仗,才立下足。
而他,被多尔衮一封劝降信逼入绝路。
吴三桂向下扫视一眼,沉声问道“怎么都不说话”
首席幕僚宁致远拱手道“伯爷,鄙意以为,余赞画平日留心满洲情形,颇有见解,伯爷可先询问一番。”
余赞画名余一远,是本地举人,吴三桂占了山海卫之后,率族来投。
吴三桂看了过去。
余一远却是眉心微拧,没有接腔。
他知道满洲势大,不甘心割据辽东,随时图谋南下,因此在吴三桂向清朝借兵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申包胥哭秦庭,而是石敬瑭。
如今有多尔衮的劝降信过来,他恍然明白,多尔衮是要趁机灭亡中国,收降吴三桂,绝不许再有一个石敬瑭
眼见清军将来,三百年汉族江山,就要亡于一旦
佘一元难忍悲痛,面色苍白,不禁落下了眼泪。
众将看见佘一元的悲愤表情,也纷纷落泪。
“哎”
宁致远叹了口气道“占一余一远表字仁兄,你虽中了举人,但尚未入仕,没有吃朝廷俸禄,虽有亡国之痛,应比我轻,现清军入关,迫在眉睫,此刻不是空谈亡国之痛之时,伯爷是想请教你如何应付当前局面,大约再有两天,多尔衮就会率十五万大军来了,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佘一元哽咽道“我虽未入仕,但是两天后清兵进关,我就要遵令剃发,不能不为之痛哭,学生五岁入学读书,十岁前背完四书,接着背诵孝经,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汉人不剃发,别于胡人,学生不幸生逢末世,竟连父母遗体尚不能保,岂不痛哉”
吴三桂苦笑道“国家尚不能保,何论胡子头发,依你之见,可有办法让多尔衮不占山海关”
佘一元摇头道“事已至此,毫无善策,多尔衮心狠手辣,他决定要进山海关,打通清军南下大道,钧座若抗拒无力,反招大祸,只好顺应时势,迎他进关,先杀败流贼再说。”
吴三桂叹了口气“我原想借清兵救回皇上,重建大明,此梦今已落空。”
余一元也叹了口气“满洲人恢复金朝盛世,是势所必至,此势非始于今日,而始于皇太极继位。
努尔哈赤之时,满洲草创,无力进入长城,也未想到占领北京,割据辽东足矣,对俘虏来的汉人要么杀掉,要么为奴,至皇太极继位,优待汉人,满汉之间不再仇视,和平相处,各安生业,也吸引了诸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部来投。
皇太极由此名声渐隆,更多的汉人往投,至崇祯九年,满洲内部政局稳定,兵力强盛,始有问鼎中原之志,而松锦大战,明朝十余万兵马丧于关外,从此满洲人主宰辽东,再想挽回败局,虽诸葛复生,亦无善策,何况今日见明朝已名存实亡,李自成又非英主,李信则离经叛道,士大夫厌之,有此良机,多尔衮岂能善罢干休”
吴三桂感慨道“十来年间,满洲兵几次进入长城,饱掠之后,仍回满洲,倘若此次也能如此就好了。”
余一元苦涩道“难啊十余年来,满洲兵于秋冬农闲时候入长城,在畿辅与山东掳掠人口财物,春末返回,每次掳掠,都使满洲人口与财力物力增加,而明朝不断削弱,这是皇太极要进入中原,在北京建立清朝的宏图远略,今多尔衮继承他的遗志,入关的目地是毕其功于一役,如果一战杀败流贼,大概不出数月,清朝就会迁都北京了。”
吴三桂显得恍然若失,眼神空泛,他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好笑,原打算周旋于各势力之间,火中取栗,可是他有把握不烧手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