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639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林春
一名亲兵入帐,奉上一封密信。
多尔衮撕去火漆,拿出一看,顿时,脸色煞白,持着信纸的手,都阵阵颤抖。
帐内诸人也意识到了不妙,纷纷看向多尔衮。
好一会儿,多尔衮吁了口气,沉声道:“信贼攻占了觉华岛,两宫皇太后授权郑亲王主持收复觉华岛事宜,各位都看看罢。”
众人面色沉重,陆续传看,书信的内容非常详尽,连荡寇军的兵力船只,夺取觉华岛的过程都一清二楚。
阿济格不屑的拱手道:“济尔哈朗就是个废物,靠他我呸,只是给信贼送人头而己,我愿领军回宁远,一举夺回觉华岛!”
多尔衮默不作声,觉华岛失守的严重性阿济格或许看不出,他看的清清楚楚,这绝对是一把尖刀,顶在了大清的腰眼上。
对于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他都不放心,同时他更担心的是,济尔哈朗如反攻觉华岛,必然征用豪格,如果李信把觉华岛顺手送给豪格,豪格的声望将大涨,而他却在太原城下无功而返,局面会对他很不利。
多尔衮不是傻子,豪格平安抢回洪承畴家人的尸体,他一直觉得不对劲,李信不是那种粗枝大叶的人,不可能不设伏,因此只能是李信故意把尸体送给了豪格,让豪格立功,与自己斗!
当多尔衮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简直是毛骨耸然,这分明是李信对大清内部的权力斗争了若指掌,才会有此安排,因此他绝不可能让驻守山海关的豪格去反攻觉华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摄政王爷!”
阿济格催促。
‘也罢!’
多尔衮暗暗捏了捏缩在袖中的手掌,便挥挥手道:“盛京兵力薄弱,宁远不容有失,速作准备,明日回师!”
“什么”
阿济格与多铎同时大吃一惊。
多尔衮无力的挥了挥手:“山西今次取不下,下次还能来取,但若失了盛京,我大清立陷亡国之祸,不必多说了。”
兄弟俩面面相觑,其实多尔衮还有个原因难以启齿,哪怕吃了败仗,只要没有竞争对手,他还是大清摄政王,所以他要不遗余力的打压豪格,绝对不能让豪格翻身,也绝不能让豪格参与到对觉华岛的当作当中。
洪承畴倒是理解了多尔衮的苦衷,况且觉华岛有变,也是给多尔衮一个台阶下,他实在不看好与李自成死磕到底,于是拱手道:“摄政王爷,退兵事大,不能苍促行之,那李信亲自率兵堵着张家口,虽然我大清不惧他,但他以逸待劳,若与他冲突,对收复觉华岛不利,故而出了大同之后,只能绕道而行。”
多尔衮眼睛闪烁不定,十一月底已经很冷了,如果绕道蒙古腹地,遇到大风雪,极有可能损失惨重,虽然他很不愿意绕路,却不得不承认,洪承畴的建议有道理。
略一沉吟,多尔衮问道:“倘若李闯在后追击,又该如何。”
洪承畴道:“臣料李闯不敢追我,其一,他已是强弩之末,无力追击,其二,李闯是个明白人,若与我大清两败俱伤,最终只会便宜了信贼,有此两点,李闯只能坐视我军离去。”
多尔衮突然心中一动,问道:“倘若与李闯结盟,互不再犯,共击信贼,是否有可能”
“这……”
洪承畴迟疑道:“或有那么几分可能,但此事不宜操之过急,且须秘密进行,臣建议,先回到盛京,打退了信贼,再遣密使与李闯接触。”
“好!”
多尔衮叫了声好:“传令,严加戒备,不给李闯可趁之机!”
“喳!”
诸将齐声应下。
第三三九章 周菡进宫
次日清晨,李自成站在太原城头上,看着清军如潮水般的退却,不由暗松了口气,他也快撑不住了,关中的粮食几乎被他刮的精光,再要强行收粮的话,只怕会激起民变。
至于追击,那是从未想过,虽然他心头窝着火,可是与满清两败俱伤,只会白白便宜了李信。
‘哎’
李自成暗暗叹了口气,倒是想念起了四处流窜的日子。
走一路吃一路,没粮就抢,不用费心四处筹粮,而如今,尽管定都立了国,别人都称他一声皇上,行事却少了几分畅快感,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尤其是与当地乡绅和明朝降官周旋,还得耐着性子,搁在以往,早就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而且牛金星、宋献策等文官,屡次进谏,难他严格遵守明朝礼仪,一言一行都替他规划的好好的,并身体力行,为他做示范。
比如牛金星每出门,必是八抬大轿,对于投师拜贴,几乎是来者不拒。
要知道,牛年金星只是举人出身,但收的门生里面,相当一部分是进士。
宋献策稍好一点,毕竟只是个街头算命的,没有功名在身,不敢收授门生,不过达官贵人纷纷找他看相算命,奉上不菲的礼金。
总之,大顺朝的现状就是文官捞钱,武将拷饷,个个吃的膀大腰圆,但关中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还比原来有所恶化。
毕竟李自成没有任何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他对手下文武官员的节制,别说李信,连崇祯都不如,况且自他在关中建国以来,就频繁用兵,关中已经被他榨干了。
偏偏榨干了又不能跑,这他娘的,皇帝不好当啊!
“皇上!”
正当李自成心头烦躁的进候,牛金星小声道:“微臣以为,多尔衮回沈阳之后,必会遣使与皇上和谈,皇上还须早做准备。”
“哦”
李自成目中精光一闪。
牛金星见着李自成的神色,心头一定,劝道:“多尔衮久攻不下,今次退去,再也不会回来,故大清与我大顺的威胁,不在于彼此,而在于李信,微臣观多尔衮走时苍皇,必然是辽东有了变故,很可能李信已经开始对辽东用兵了,所以多尔衮必会遣使来见皇上。”
“他娘的,满人最不可信!”
李自成想到了在北京城下,多尔衮刚向他劝降,随即发兵来攻,这次攻打山西更是全无预兆,要不是他反应快点,先一步进驻太原,怕是山西就完了,从此关中暴露于满清的铁蹄之下,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本书,简直是让他不寒而栗。
牛金星又道:“皇上,凡事可一可再不可三,多尔衮已两次失信于皇上,岂敢再来第三次”
李自成不置可否道:“待多尔衮派人过来再说罢。”
牛金星喜色暗现,他可不在乎与满清合作会否带来骂名,他只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来之不易,保住大顺,就是保住他。
……
也在今日,周菡接到周后的邀请,带着孙荻入宫拜访,费珍娥陪着二女,向承乾宫走去。
宫里的人,遣散的遣散,打发的打发,稀疏多了,数千宫女,只留了几百下来,其中半数被周菡吸纳进了财务公司,还有些当了老师,经简单培训之后,免费教小孩子识书读字。
费珍娥好奇的打量着周菡,虽然生了孩子之后,身材并未走样,但是论起容貌,比自己稍微差了些,她不明白,李信怎会放心把财务总公司交给周菡主持,难道就不怕再出来一个武则天
孙荻也是拉着周菡的袖子,好奇的打量着周围。
周菡爱怜的回头看了眼,便笑道:“表姐这段日子过的可好”
费珍娥道:“还和以前一样,就是宫里多了些人,皇后嫌吵闹呢,夫人,前面就是承乾宫,请随奴随进去吧。”
如今的周后,可不敢再摆皇后的架子了,亲自带着长平公主在宫门院前迎接,远远就看到周菡牵着孙荻走来。
“母后,表姑也带着个女孩子呢。”
长平公主打量着孙逖,轻声道。
周后叹了口气:“那是孙元化的孙子,哎,说起来,也是母后亏欠你表姑的,只望你表姑过来,莫要怪罪才好。”
长平公主哼了声:“母后您又不知道,是外公干的好事。”
周后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张皇后也站在一边,嘴角含着浅浅笑容。
以往崇祯当政的时候,张皇后恪守妇道,青灯古佛,这倒不是她甘心于这种平淡的生活,而是她清楚崇祯是什么样的人,也知道崇祯需要自己做成什么样,这一晃,十几年过来,青春耗尽了,本以为一辈子如此,可谁能料到,这一年来发生了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大明实质上是亡了,本来应该死去的自己,重新获得了生机,也因崇祯失去了权力,彻底的过去做了个了结,可以自由自在的行走于宫禁之中,这样的生活,至少不是那么压抑,比过去要好多了。
“表姐!”
周菡加快了步伐上前,向周后施了一礼。
周后执着周菡的手腕,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笑道:“妹妹果然是花容月貌呢,姐姐要为上次的事儿向你道歉,实在是我不知道你嫁来了京城,竟任由父亲胡作非为,好在没出什么意外。”
周菡也笑道:“表姐说的哪里话,这和表姐有什么关系,好啦,事情已经过去了,就别再提了,这是……长平公主吧”
“见过表姑!”
长平公主乘巧的施礼。
“哎唷,好漂亮的小公主,表姑身上也没什么好东西,这个就给你吧。”
周菡扶住长平公主,从怀里拿出了一个精巧的盒子递了过去。
“这……”
长平公主看向了周后,她可不在乎什么礼物不礼物,身为公主,又受崇祯宠爱,什么珍宝没过。
“既然是表姑给的,你就拿着吧。”
周后笑了笑。
“噢,那谢谢表姑。”
长平公主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是一只纯银外壳的怀表,外面用宝石镶成了菱形图案,哪怕见惯了珍宝的她,也从未见过怀表,再一揭开盖子,那玻璃罩面下面,分秒时针正滴滴答答走动着。
“哎呀,这么小的钟,还能带在身上,那太好了。”
长平公主欢喜的惊呼起来。
孙荻纠正道:“这是怀表,不是钟,是李公子办的钟表公司生产的贵宾型怀表,这一只,要卖一万两银子呢。”
“这么贵那我可不能要!”
长平公主吐了吐舌头,就要把怀表还回去。
周菡拦住,笑道:“你别听她瞎说,卖这么高的价,是李公子要求的,实际上呀,普通形怀表也只卖十两银子,与你手上这只相比,区别只是没镶宝石,外壳是纯钢的,这点银子,一些细碎宝石能值多少钱”
“有人买吗”
长平公主不禁问道。
周后和张皇后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孙逖扑哧一笑:“据说卖出去好几十只呢,南京的大户都以佩戴贵宾形怀表为荣。”
“哦难道他们不知道卖的价格太高了么’
长平公主不解道。
孙逖一本正经道:“李公子说,这种怀表是身份的象征,别人买他是买个身份,与钱多钱少没关系,刚开始还没人相信,结果做出来了,还真的有人买,对了,按李公子要求,这种怀表是限量生产的,好象只有一百只,卖完了,就不会再有了。”
周后、长平公主和张皇后面面相觑,土豪的世界她们不懂,不理解那些土豪的心态。
随即,周后就从腰间解了块玉佩下来,塞进孙逖手里笑道:“大姑也没什么好东西,这块玉佩我带了十几年,今天就送给你吧。”
“谢谢大姑!”
孙荻落落大方称谢。
接着,周后把张皇后介绍过去,周菡和孙逖一惊,不敢怠慢,连忙施礼,张皇后也笑咪咪的,从那玉颈上,解了根项链下来,亲自给孙荻戴在了脖子上。
第三四零章 治国之道
(谢谢好友书迷昨日星辰的月票)
女人之间的交谈仿如一场小规模的战争,旁敲侧击,勾心斗角,处处机锋,在周后与张皇后把周菡母女迎入宫之后,就亲热的交谈起来。
孙菡与长平公主倒是没什么,长平公主虽稍大一些,但见识不如孙荻,听着孙荻说起外面的见闻,一愣一愣的,充满着向往。
周菡、周后与张皇后在一起,三个女人也是满脸笑容,随意拉扯了一阵子,周后与张皇后讲着宫中的无聊寂寞,甚是酸楚。
周菡则讲着从京城一路逃难的艰辛,遇到李信之后,跟随李信东奔西走的艰苦,还有主持财务总公司的辛劳,周后和张皇后问起李信的事情,也毫不讳言。
“哎”
张皇后抹了抹湿润的眼角,便叹了口气:“妹妹也是个苦命人呐,对了,李公子平日都读些什么书”
周菡摇了摇头:“他呀,好象从来不读书。”
“呃不读书”
周后和张皇后诧异的相视一眼,张皇后又问道:“难道李公子不读圣贤书么”
“这……”
周菡有些难以回答,毕竟在骨子里,她还是很传统的,李信不读圣贤书,平时没觉得,这一被张皇后提起,好象是这么回事啊。
孙荻接过来道:“张姨,李公子曾和小女谈过圣贤的问题,李公子认为,对历史上有功绩的圣贤,可以偶像化,符号化,不应该神灵化,也就是说,如孔孟这等圣人,在礼仪上,要高高供起,但不宜过度注释和曲解他们的文章著作,更不宜将之一言一行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乃至以之约束别人。”
“哦”
长平公主不满道:“这不就是离经叛道吗阿荻,你别怪我说话难听,治国当用圣人之言,李公子摒弃圣人,这样可不行啊。”
孙荻哼道:“圣人所处的时代和今世大不相同,孔孟之世,礼乐崩坏,以臣轼主,以下犯上者众,故有春秋出,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而今世经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以乱世之典治今世显然不合适,更何况千年来,无论是五经注我,还是我注五经,经多次注解,早已失了圣人原意。
猜你喜欢